《卖花姑娘》是一部由朴学 / 金正日执导,洪英姬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卖花姑娘》观后感(一):电影《卖花姑娘》的影评
接二连三的精神打击使她柔美的体姿变得无精打采,未老先衰。左邻右舍的句句知心话温暖了这位年轻少女的心房,使她从心灵里燃起了复仇的火焰!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吃人的社会完结了。哥哥又从监狱里回来了,兄妹三人重新得了团圆,这是多么高兴啊!人们得到了和平,自由和幸福。可爱的孩子们啊,你们在灿烂的阳光下幸福地成长吧!
《卖花姑娘》观后感(二):我眼中的《卖花姑娘》
小时候(大约上世纪七十年代早中期吧)看的了,那时还看不大懂。只觉得影片的基调非常压抑,一直哭啊哭的。等到看完,电影院灯光亮起,啊,感觉好极了!终于完了,不用这么压抑了!电影给人这种感觉,还是好电影吗? 感谢豆瓣,不然我还真不知道这部影片是金日成编剧、金正日导演的。 不管怎么样,反正我不喜欢这部电影!只是,这部片子的主题曲倒蛮好听的。
《卖花姑娘》观后感(三):没感觉。
终于看到了这部传说中的作品,这部曾经让无数知青走几十里山路,看了一遍又一遍的作品,这部让“倒垃圾,倒垃圾……”的歌声红遍全中国的神作……据说这部电影就是根据同名歌剧改编,而这部歌剧的原作者则是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日成。
居然片长2个多小时,看得我昏昏欲睡。顺姬眼睛被地主婆弄瞎的时候确实催人泪下,可能这和我也有女儿了有关。其他,就没有其他了……
《卖花姑娘》观后感(四):剧中反派没有那么坏
花妮哥哥没有死亡,而且他是放火罪。妹妹只是被抛弃,没有杀害。花妮烫伤地主婆,地主已经打昏她了。他有机会凌辱或者把花妮卖青楼但没有这样做。花妮妈妈的死是因为生病。没有任何人是反派杀害的,不知道为什么杀了他?全剧都在表示穷人悲催,但不完全是富人的错。实在是不明白为什么非要强行政治化生活水平问题。贫富差距不是当时才有的,是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剧中一味认为富人是坏人。但除了妹妹眼睛和地主婆有关以外其他多和他无关。
《卖花姑娘》观后感(五):以前只听过电影中的插曲
我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生人,由于我的年纪和当时的物质条件,我没能在小的时候看到这部影片。今天的我不知怎的还是对那时的影片很感兴趣。或许是一种怀旧的情结吧。
在影片中我看到了跟国内抗战影片类似的情节安排,苦大仇深的亡国奴在遭受种种漫长的压迫之后,终于被星星之火点燃,闹起了革命。个人感觉,与国内的类似影片相比,朝鲜的这部影片中虽然有些煽情的成分,但说教的内容并不多。因而在我今天看来还是有其亲和力的。
《卖花姑娘》观后感(六):在北大看《卖花姑娘》
我是个怀旧得一塌糊涂的人,但看《卖花姑娘》却不是因为怀旧。
是因为一塌糊涂。只有高中时的语文老师才知道我是多么喜欢当年的北大。在北大的未名糊畔读书是高中时的我一个俗丽无比的梦想。在一场失败的高考之后,这个梦想变得遥不可及。
今天,更加遥不可及。尽管我生活在北大附近,我随时可以占领北大校园,包括未名湖在内的一切领域。我在北大的教室里听课,没有人关心我是不是北大的学生;我在北大的食堂里吃饭,没有人知道我的饭卡是哪里来的;我在北大的林荫道上高视阔步,没有人敢对我说不。可是,我仍然思念北大。我在北大的校园中思念北大。思念北大的一塔湖图。
为了不再思念北大,我常常混进北大百年讲堂,看电影、听音乐会、看俄罗斯的姑娘在那里跳罗密欧与茱丽叶。
昨天,我表达思念的方式是看《卖花姑娘》。三天前,我刚在这里听了低音小提琴的音乐会。今天,我还会去观看一部名叫《芙蓉镇》的老电影。看姜文和年轻的刘晓庆眉来眼去。
《卖花姑娘》观后感(七):我给3颗星
今天看了听闻已久的《卖花姑娘》。看这部电影主要是冲着玄松月去的,因为之前偶然听过她唱的《买花姑娘》主题曲,感觉非常好。但是看完电影之后,与我的观前预期还是有落差的。影片“做工”考究,配乐非常动听、感人,但放在今天看来感觉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阶级矛盾也突显的有些夸张。不过我给3颗星的主要原因是电影情节设计有些不合逻辑。
首先的一个情节,妈妈忍着病痛去地主家做工还债并且换来一家三口用以糊口的米,花妮不辞劳苦上山采花、卖花为妈妈看病筹钱。有一天,花妮卖花回来照例烧开了水等妈妈回来,然而妈妈这次回来却没有带回米,只带回了邻居给的一点黄米饼。我理解不了的是,花妮为什么宁可一家挨饿也不肯把卖花得来的钱换米呢?是的,钱是攒来买药的,可妈妈是天天饿着肚子去给人家做工啊,人都要饿死了还治得什么病。还有,妈妈病成那样还得去给地主家做工,花妮既然阻止不了妈妈去地主家做工,那她为什么不肯前去帮忙呢?显然,这个家里妈妈是最辛苦的,花妮完全可以在卖花之余去帮妈妈分担些苦力啊。
其次的一个情节,花妮看见妈妈在夜里修补家里一个破了的米罐,便说破了就扔了吧。我觉得这里情节的设计也不合理,这句话如果是顺姬说的还可以理解,毕竟顺姬还是小孩子嘛,可是导演却让这句台词出自花妮这个懂事的大姑娘口里,很不合情理。还有,花妮看见妈妈坚持要修补米罐,便说“您去休息吧,我来补,明天保证把它修好”,结果第二天花妮醒来时看见米罐已经修好了,生病的妈妈又早早去地主家干活了。这里的情节虽然很好的塑造了剥削阶级压迫下勤劳母亲的形象,却让花妮懂事的一面大打折扣。
还有一个就是,当花妮看见年幼双目失明的妹妹顺姬在当街卖唱卖花、蹲在地上捡人们丢下的铜板时,很生气地把妹妹拉走了,并且狠狠地批评了一通,直到妹妹说知错了再也不会卖唱卖花了。年幼的双目失明的妹妹迫于生活当街卖唱、受人嘲弄,当姐姐的看了是很难过,可是面对身患重病、急需治疗的妈妈,而自己卖花的微薄收入明显不能养家糊口,花妮又有什么权利去阻止妹妹赚钱呢?虽然在当时的年代街头卖艺有失身份和尊严,但是这些和妈妈的生命相比又算什么呢?
除去这些情节细节,影片所反映的花妮一家的种种悲剧是时代和不平等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卖花姑娘》观后感(八):看的不是电影,是父辈们的青葱岁月
曾经听我爸说过这片子在当时都是单位学校里包场去看的,那年我爸大概十岁多点儿吧,说全班同学都哭了就他没哭,为这事儿我爷爷还骂了他一顿= =。
曾经跟听家里叔儿啊大爷的回忆文革岁月上山下乡,大姑乐了,说跟你们这帮孩子讲文革你们那儿懂啊就是听个乐呵儿,就跟当年我们听家里老人儿跟日本鬼子打仗似的。
曾经听各种历史老师说共产党好啊~共产党狠狠打击地主,把土地分给农民,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云云。
其实看这个片子纯属猎奇。
别说眼泪了,就内地主婆儿拿一大皮带扎朝鲜裙儿差点儿让我摊键盘上- -
其实故事本身真的不错。
曾经我只认为只有毛主席才是能文能武,让中国人崇拜了六十年。
卖花姑娘的故事又让我不得不佩服朝鲜领导人的文学功底。当然了,这一定也是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带着深厚的阶级感情与对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强烈痛斥完成的伟大文艺作品!
但是,可能也是因为朝鲜人民对于地主、资本家、日本鬼子的仇恨太过深重,以至于希望把敌人阴险狡诈自私卑鄙的邪恶嘴脸展现到最淋漓尽致,把广大朝鲜劳动人民受到的饥饿痛苦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全部展现在银幕上以勾起社会主义国家全体拥护马列主义的同胞们的共鸣,朝鲜的电影工作者们。。。拍得有点儿过了。
花妮的妈死了,电闪雷鸣;花妮的哥死了,惊涛骇浪;花妮的妹丢了,阴风怒号。僵硬的蒙太奇,悲壮的插曲,两个小时的电影儿流一个小时的眼泪。总给人(现代人,二十一世纪的人,九零后)一种故意营造阶级矛盾深厚的感觉,显得颇有些矫揉造作。
还是想强调一遍故事本身的魅力。
主人公的大致经历和《活着》里的福贵儿相似,只是花妮姑娘在伟大领袖金日成的光辉下最终战胜阶级敌人和哥哥妹妹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福贵儿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先是炼钢铁搭上了儿子又在文革赔了闺女。
现实主义电影无论“过程悲结尾喜”还是“悲中带喜”的结构设置都能给观众以心灵的震撼,只是。。这部片子的表现略夸张,反而让人(现代人,二十一世纪的人,九零后)无法感受到本可以通过表演来表现出的广大劳动人民饥寒困苦。
如果故事改编自某朝鲜女士的亲身经历,那么如果有人将它写成报告文学它注定是朝鲜乃至全世界的一笔文学,历史财富。
当然了,我没挨过饿没缺过钱没被地主打,我也不知道那种生活多惨。所以作为现代人,二十一世纪的人,九零后可能我真的不能想像片子里主人公的生活。就像我大姑说的,我也就看一乐呵儿。
不过,七十年代的朝鲜小丫头儿怎么也比不过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葛大爷是毋庸置疑的。
加一颗星给这部片子对中国人的影响还有花妮姑娘的标准大饼子脸!
《卖花姑娘》观后感(九):朝鲜电影周观影记~
这几天,为纪念中朝建交60周年,北京举办了朝鲜电影周。昨天是影展开幕式,放映的影片是1972年的《卖花姑娘》。我参加了时光网北京影迷会组织的观看《卖花姑娘》活动,回来写篇观影记。
第一次去新世纪影城。该影城位于北京最时尚的商业中心东方广场。在这么一个“露富”的地方举办朝鲜电影节,放映的又是wenge中感动中国观众的老电影,真让人感到恍如隔世。
到了影城,离进场还有一段时间。随便溜达,发现参加影展开幕式的朝鲜电影代表团还有一些中方官员都在影城的一个会客厅等待,人来人往,进出随便。我进去后,发现里面还有免费的饮料和糕点招待,便领了一份,边转悠边吃喝。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这么多朝鲜人,朝鲜女演员还都是一身民族服装,感觉很新鲜。看到一位中方官员在和朝鲜大使谈话,便凑上去听了听。借助翻译,中方官员礼貌性的说:希望朝鲜电影能多来中国放映,比如可以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而朝鲜大使却没有正面回应中方的邀请,只是说他70年代在非洲工作的时候,曾和当地的中国朋友一起看过这部电影,当时中国人哭的呀……
电影开场前的开幕仪式很有意思。卖花姑娘的女主演洪英姬成了最受关注的人。银幕上18岁的花妮,如今已过中年。听介绍,她还是朝鲜的“人民演员”呢。主持人要谈谈来北京的印象,她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要为中朝友谊继续做出自己的贡献。感觉似乎非常拘谨。更有意思的是,中方的朝鲜电影推广大使是史可,当她穿着一身低胸露背装上台和朝鲜电影代表团站在一起的时候。洪英姬似乎还吃惊地看了一下史可的衣服。
这部影片早就有碟了,但当时是跳着看完的。一个是俏佳人的碟片画质太差,另外就是感觉片子节奏太慢了。这部电影的水准大概相当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国产片。美术和音乐还是很不错的。内容方面嘛,则是一个典型的苦情戏与革命意识形态催眠曲的嫁接:革命前的时代,穷人生活悲惨,地主为富不仁。善良、美丽的卖花姑娘花妮,接连不断地承受母亲病逝、哥哥牺牲、妹妹被害一连串人生打击之后,复仇的心理终于开始觉醒,上门去找地主算账。通过一个峰回路转的剧情设置,观众发现,原来花妮的哥哥没有死,而且花妮的妹妹也被好心人救了。于是,一家三口终于团圆,和乡亲们一起,最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听说,这次的电影交流是双向的。很快,平壤也要举办一个中国电影周。我很好奇,不知道中方将选派什么电影过去,朝鲜观众又怎么看我们的电影呢?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