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研发 (第3版)》是一本由张利华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4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华为研发 (第3版)》精选点评:
一本让我多次合上书本陷入沉思的书,一本值得大段大段划重点的书。
太浅了
“几乎每个华为人都备有一张床垫,卷放在各自的储物铁柜底层或办公桌,电脑台的下面,外人从整齐的办公环境中很难发现这个细节,午休的时候,席地而卧,方便而适用。晚上加班,夜深人静,灯火阑珊,很多人几个月不回宿舍,就在这张床垫上,累了睡,醒了再爬起来干,黑白相继,没日没夜……”
泛泛看个公司发展梗概。 作者激情澎湃,溢于纸面,只是脉络不清、缺乏思考归纳,抓不住重点。读者也就读不出什么
可以作为管理类还有华为发家史来看,作为管理类还是有所启发,也能了解华为一路走来的历程。但是作者理工科出生,整书章节以前文章脉络不甚清楚,有种想说的很多说出来的却很少的感觉。
没有实质
三天时间集中读完这本400多页的书,阅读体验一直在起伏。作者作为前华为中层干部,字里行间少不了对华为的溢美之词,不过作者本人也承认早年间任正非在华为内部的确是被神话了,已经是一个精神符号。 但瑕不掩瑜,大量案例(以及对华为内部文件的引用)揭露出华为的真实运作情况,非常有价值。 最后一章讲华为对小米的竞争采用的应对策略,看完有所感触(可能也是因为自己在小米工作吧)。
泛泛了解,已被震撼,有三点吧:(1)不拘一格任用人才;(2)重视技术,重视研发;(3)利益捆绑式驱动员工(ESOP的力量)。
华为研发历史
从作者的写作风格,我一直脑补的形象是一位正义凛然、行事刻板、传统行业摸爬几十余载的大叔形象,结果书末是位女士。才看完腾讯传,更喜欢中立客观描述朴实的文风。从头了解华为的发展史,包括李一男在内,每一位现在华为高管都战功卓著。对多款爆款产品的山寨,对芯片研发格外注重,长期投入终于在手机上得到回报。华为对管理咨询的信任之高出乎意料。对华为的管理发展太多成功后立传的角度,太简单粗暴立竿见影。
《华为研发 (第3版)》读后感(一):市场决定研发
2018-4-22
快速读过的一本书,主要对华为的研发过程进行故事讲述。目前核心收获有4点:1、万事开头难,快速的多加尝试,才能尽快完成原始积累。
2、市场决定研发投入,研发是利润中心,一定要从市场机会倒推研发内容。
3、组织决定成果,想办法组织、团结更多的人做事,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
4、研发能力和研发管理,是两条腿走路,管理强了,实力也就强了。
《华为研发 (第3版)》读后感(二):华为研发管理
本书从任正非最开始艰苦创业讲起,一直到近期移动互联网时代,华为与小米之间的竞争。大部分案例发生时间在1997年至21世纪初,也就是作者在华为任职期间。主要有以下几点心得:
1.资金不是创业者的最大问题,实际上,人的因素往往要重要得多。
2.先有市场需求,再有产品研发。
3.广阔的胸襟,整合人才资源的能力,企业家也是政治家。
4.政治家不亲自带兵打仗,不是将军;政治家最重要的使命和职责是把人组织好,调动起来,然后让勇于当将军的人才带着士兵们冲锋陷阵。
5.一把手的首要职责是盯着现金流,解决资金问题。
6.ipd流程:10%的时间开发,90%的时间调研市场、了解客户需求。
7.例行化、规范化、it化
8.将核心技术转化成产品平台。
《华为研发 (第3版)》读后感(三):评《华为研发 (第3版)》
其实我是想给3星半的,但是没有这个选项
文字从华为从创业到成长到巩固以及如今的地位的过程有比较详细的说明,是华为之所以有今天主要离不开以下几点:
1. 任正非的人格魅力,以德服人
2. 对研发的投资,毫不吝啬
3. 注重管理,多次改革,从国外引进完善的管理系统
4. 时代背景的需求,面向客户,重视消费者,及时按照客户要求调整,填补国外供应商做不到的市场需求
文中有诸多专业领域的内容,读起来比较难理解,枯燥,有些部分写的过于详细,没有重点,尤其是中后部分开始,如果更能在大体框架和流程上,进行书写说明就能更好了。
看完后,对华为如何从小公司到如今的过程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明白一个企业需要做的好,走的远都需要注重哪些方面,也看到了国内和国外企业的差距,国内的大部分企业还只是在生存,要做到引领还有很长的一部分路要走,值得一看,但是有些部分专业内容太细说,对于门外汉来说,实在是枯燥,冗长。
《华为研发 (第3版)》读后感(四):研发思考
关于任正非,关于华为,我读过的书籍并不少,也写过好几篇读书心得,但对《华为研发》一书触动最大,不仅是对华为公司的经营策略、发展历程,还对华为人、华为高层和任正非,更对华为的研发、管理理念和技术引进,这种触动也让我对自己的工作和思维有了一个复盘式的全面思考。论及企业,谈及研发,当然不能与华为的人才济济、起起伏伏、发展壮大相提并论,但从研发的发展历程、创新演变和钻研精神方面,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结合我快十年的研发工作经历,思考一下我在劲牌走过的路,也做一个自我批评和反思。
1, 对企业的思考
华为从一个倒买倒卖的小代理商型的外贸公司,发展成为现在独立自主创新的大企业,一路磕磕绊绊,经过华为的冬天,不断坚实自己,可谓一路艰辛、一路成长。对比我们劲牌,1953年创业以来,也是经历了各种变革的,尤其是营销驱动,市场渠道、销售理念等都可以说是行业内的典范,营销培训班还被称为行业内的“黄埔军校”,营销战士也都成为了精兵强将,给初入职场的营销人提供了很好的历练平台。可作为研发队伍里的一员,对比华为的研发,从战略规划,到实施执行,再到流程建设,其实都是比较落后的。在创业初期,资本很重要,市场也很重要,但人才更重要。有了人才,资本会被创造出来,市场会被开发出来,有竞争力的口碑产品也会被人才从无到有地开发出来。当然,劲牌已经过了创业期,但现在也是处在稳定期或者说瓶颈期,要想得到更大突破,更上一个台阶,需要对研发进行一个系统的布局和规划,解决市场问题,研发创新立足于客户为其创造价值。
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内高效管理,二是对外高效服务。对内,要做到高效管理,应该有对事而不对人的合理流程,不能事事请示,减少人为的主观臆断,才能提高管理效率,为企业服务;对外,要以客户为中心,以消费者的健康为己任,研发实实在在的产品,成为真正的大健康企业。那么研发管理呢?华为有一点做得很有高瞻远瞩的气势,知识产权战略。首先在自己的核心领域不断积累自身知识产权,进行全球专利布局,保持参与市场竞争所必须的基础和能力;其次,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标准的制定,推动自有技术方案纳入标准,成为领头军,积累基本专利;最后,始终以开放的心态去学习、接纳、遵守和运用国际国内知识产权知识,遵纪守法,敬畏规则,保障自己的权益。就是有这样的头脑和规划,截至2016年12月31日,华为累计获得专利授权62519件;累计申请中国专利57632件,累计申请外国专利39613件。其中90%以上为发明专利。虽然劲牌也有不少授权专利,但在技术研发这一块,授权专利也就40多项,行业领域固然有差异,但这样的数字是完全没有可比性的。主要落脚点,还是公司在知识产权上不够重视,没有系统的规划,也没有专业的人员来实施这件事,一个知识产权部统管公司的法律业务,难免顾此失彼。另外,专利申请等促进方案也是形同虚设,没有激励效果,不像华为对申请专利的员工有专利申请奖、专利授权奖、专利提案奖、专利实施奖,对研发人员还特设薪酬管理体系、职业晋升体系等,用机会牵动人才,人才再牵动技术,技术再牵动产品,产品再牵动更大的机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为企业创造更大效益。
2, 对个人的思考
进入劲牌,走上研发岗位,在研究的路上不怕辛苦,不怕寂寞,不怕失败,但快十年了却没什么成就感,感觉不到自己有多大的成绩,总感觉少点什么。虽不至于疲软,但还是有些困惑。通用电气要求员工具备5个方面的能力:高度的自信心、首创精神、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及人际关系艺术。自信心在研发人员身上是容易经常被打击的,项目失败、数据不理想十有八九,但在华为人的观念里,“胜则举杯同庆,败则拼死相救,绝不让雷锋吃亏”,集体拼搏比单打独斗强,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学会主动“求助”,发挥“1+1>2”的力量,调动了集体奋斗的昂扬斗志,也鼓舞了自己,自信心也会“爆棚”。首创精神,在职场摸爬滚打几年的人身上是难以发现的,似乎也慢慢被淡忘了,这时或许需要外界的一些鼓励和激励,但更多的还是需要自己内心的修行,自己鞭策自己才最有效。那就保持学习的热情,拓宽自己的“流量池”,积累创新思维,积聚力量!然后是分析能力,当然在研发岗位上,对数据的分析,实验参数的分析,对失败结果的分析,都有不同程度的锻炼,但综合分析能力又如何呢?在华为的产品更新换代中,市场易代的速度是非常快的,需要华为人能更快分析产品特性,分析市场潜力,分析客户需求,这些都是在“疾风暴雨”中不断锤炼出来的。想想自己,不在风雨中成长,也要学会创造“风雨”历练自己。应变能力和人际关系艺术都是在成长中不断锻炼的,随着工作时间的积累,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但也是需要不断学习的,对于人际交往,在研发人员面前总显得有些局促,因为不爱打交道的本性,总感觉跟陌生人说话都会脸红,但这个能力跟随你的阅历而改变,不急不躁便好。
华为之所以有冬天,主要原因是华为领导人的骄傲自满、故步自封、专权所致,华为人能顺利度过冬天离不开从上到下的自我批判精神。在我们的研发工作中,这种自我批判精神值得拥有和提倡,复盘自己做过的技术项目,很多时候结题了就是结束了,并没有去细细想想项目的缺陷或优点,完成的质量到底怎么样,即便有些项目,是为了项目而项目,但存在就有合理的理由,从多角度去剖析、去分解,总有收获的知识点。这种自我批判精神,不光在工作范畴里,还可以延伸到自己的思想上,不时反思,总结心路历程,你会思考问题的着眼点和出发点,触发多思路开展工作,也是不断创新的源泉。
有成功有失败,才是研发的常态,但学习和创新是研发人员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