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混新传》是一部由王为一执导,严顺开 / 李青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混新传》精选点评:
严顺开登峰造极的演技表演。各种滑稽戏电影,上影应该多拍拍嘛。以插科打诨手法,塞入各种真金白银主旋律思潮,一定很有意思。
滑稽,朝气,活力,引人深思
今天看,仍好看。八十年代多美好。
个人认为间接讽刺文革造成的文化断层。
很小的时候看的,严顺开演的好
文革结束了,多好的长姐,多好的姐夫和奶奶,怀念严顺开,也怀念能听到徐玉兰的弄堂。现在看还不过时,这样的混子感觉是好多小时候同学的爸爸,也成为了后来身边的同龄人,以后可能还会越来越多。原来李青年轻的时候和老的时候长得一模一样,还有没有老的王桂林和嫩嫩的徐世立哈哈
记得初中老师有用“阿混”称呼差生的,已经95年了诶,落伍得可以
文革有被清算过吗?
#资料馆#3.5,80年代真可爱,那股朝气蓬勃的热乎劲现在是无法复制了;“混合饲料最关键的是什么?”“是混啊,混得好就可以一直混,混不好...就完蛋了!”严顺开老师延续着阿Q的赖皮劲儿,人生啊总要在某个瞬间痛改前非;夜色中淌水过河好评,重浴新生。
丑化工人阶级,把解放以来国家在大政方针上严重失策的责任以文宣手段轻易转嫁到工农队伍这个弱势群体身上,扣上个“吃大锅饭”的沉重黑锅让芦苇一样随波逐流的基层劳动人民来背负,弄得好像混日子的是工人,阻碍改革四化的也是工人,殊不知改革割的永远都是工人,至于那些官僚们就不说了……
《阿混新传》影评(一):一切都是我梦里的环境和故事
蟋蟀小鸟把头点,
来了阿混杜小西,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天天混得想活神仙
哈哈
小鸟啊小鸟我的朋友,
天天都无忧无愁
春天在向你招手
阳光下面多欢乐
放开那青春歌喉
唱吧唱吧我的小鸟
唱吧唱吧我的朋友
看
我们多幸福
美好的生活似锦绣。
《阿混新传》影评(二):人工阶级的非典型
新中国的电影里,以阶级分敌我,以成份论好坏,有两类人是不得列为反派的,一类是贫农另一类是工人。所以春潮急的村长是反派,火红的年代里厂长是反派主任是反派。 这样的类型一直到80年代,我记忆中咱们的牛百岁里,陈裕德扮演了一个农村的贫农,也是一个懒汉。同样,1984年的阿混新传里工人也有了懒汉,那就是阿混,而且更进一步,因为这个懒汉是主角。 这部电影同咱们的牛百岁一样,获得了极大成功,阿混甚至成了懒汉的代名词。同名大型滑稽戏在上海场场爆满,一方面是演得好,另一方面说明这部电影是真正反应现实问题的。 好电影就应该这样,让阶级论成份论都见鬼去吧
《阿混新传》影评(三):直砭时弊
当年曾经在一个同学那里看到同名的连环画,而且应该是电影的截图加上文字那种,此类连环画曾经颇流行,因为更真实,我记得《周末画报》还连载过截图的香港电视剧,例如《誓不低头》。
工人,曾经是很风光的两个字,但国营、集体工厂,往往逃不过各种裙带关系,逃不过的利益分割,逃不过的必然有拿钱不干活的混子(尤其是那些有背景的混子)。即使是私营企业也有混子,何况的根深蒂固、病入膏肓的“公家”工厂?
你什么都不缺了。“缺一个有文化……有上进心的人。”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那时候的住宅楼已经颇高,超过10层。
男主严顺开,年轻时也是能看的,老了才瘦,瘦了就显得有了喜感。
导演王为一,就是《七十二家房客》的导演。
《阿混新传》影评(四):工人是怎样被阿Q的
当然了,这样一部电影的用意是很恶毒的,就是在丑化国营企业和工人。
把这个混子作为国营企业那些吃大锅饭,不学无术,混天的小青工的代表。我们的工人真是可怜,在为了国家的工业做了那么多贡献之后,最后就被这个形象赶下台去了,而他们自己也被曾经奉献了毕生的工厂赶走了。
我很气愤。
鲁迅被当作民族的精神领袖已经是公认的了的,无论哪个政治派别都要把他作为自己的幌子。
我就不喜欢他。
因为他身上有一种令人厌恶的清高的知识贵族的坏脾气,把中国人写得很丑陋很无耻,人们或许记不住涓生或者孔已己,但是一定都知道阿Q意味着什么,一个丑陋,委琐,可笑的农民,这就是中国人在世界上的经典形象。鲁迅在写知识份子的时候,还是带着点同情和理解的,但是他写农民就完全是高高在上,对自己的同胞兄弟,恨得太多,爱的太少。
虽然在每个民族都有一些批判民族性的人,但是把自己的同胞写的如此之恶劣,造成的影响如此之大真是没有第二个。
莫伯桑,契诃夫,陀斯妥耶夫斯基,冈察洛夫,都是本民族所谓的劣根性的批判者,但是他们对自己的同胞也没有如此残忍。
实际上,世界上的人,穷人没有点阿Q精神呢?
读读巴尔扎克笔下的法国农村和农民,难道不也是深处贫困与愚昧之中吗。
我看来,与其说是在批判所谓的中国人的劣根性,不如说是在嘲笑一个穷人,没文化的人,一个弱者。
马龙白兰度曾经自己制作过一部叫做丑陋的美国人的电影。
他扮演了一个典型的美国政客,操纵着别国的政局,我很敬佩这位伟大的演员,因为他是为数很少的敢于批判美国,并且为有色人种争取权益的美国白人。我们看到的大部分美国电影,几乎没有批判自己的。
所以我看了那么多美国电影之后自然就认为,美国人是优等人种,他们的一切都是优秀的,应该被尊重。
这就是宣传啊,象迈克摩尔那样的人真是少数。
而相反的,我们只要一遇到问题,就已经习惯性的从自己身上找毛病,我们的素质差,德行差,制度差,人种差逻辑推论的结果就是--中国人应该死。
我接受这个逻辑推理也很多年了,最近才有点清醒。
就象孩子在学校里,一个老师假如总是说,你笨蛋,你不行,天天说,月月说,那这个孩子最后真成笨蛋了,因为他已经不再相信自己的判断了。
而老师却逃过了责任。
这就叫做转移焦点吧。
说到这部电影,依然在遵循了清算文革的路子,把所有的错误都政治化,全推到意识形态的身上。
其中的主角,一个被知识分子恶意丑化的青年工人由阿Q来扮演也是很有意思的安排,那就是说,瞧,让阿Q当主子怎么行呢?
我是一个在国营工厂长大的,很多后来的电影所指责的工人打牌,无所事事,现象是有的,但是在大学里没有类似现象啊,公务员喝茶聊天没有啊!
我看知识分子更可恶。
只许州官放火啊!
奇怪了,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那时候有工人俱乐部,有工人剧团,有工会组织的各种文艺活动,只是在80年代之后,开始把工厂的一切商业化,才出现了工人们无处可去的现象。难道现在你想看电影,参观博物馆,或者去图书馆不要付钱吗,去不起的只有呆在网络上吗。
80年代以后,占据中国电影舞台的是知识分子,什么人到中年了,苦恼人的笑拉,天云上传奇拉。
工人已经靠边站了。
直到今年,才总算搞出了一个钢铁年代,还要加上一个国民党的知识分子来平衡。
而当年的青年工人为什么会彷徨,空虚,那么就去问问现在的青年,是否在本质上一样吧!
时代的断裂和变化让他们感到迷茫和困惑,而杂色的宣传又总是在用一些空洞的甚至垃圾来腐蚀他们,你让他们怎么办呢?
听谁的?
都是时代变革的受害者。
明白说,看不起穷人就得了,废话什么。
当我11岁的时候,住在一个大城市的工人新村。
那时候,我的邻居是个漂亮而乐天的工人小伙子。
他长着一双大大的微微发黄的眼睛,浓密的头发,白皙的皮肤,身材不高,却很匀称。
他喜欢说笑话,会弹吉他,喜欢逗小孩子玩,是大楼里的开心果,人人都喜欢他那乐观向上的个性。
我无法想象的是,他是一个屠宰厂的工人。
每天的工作就是背那些沉重的被屠宰后的动物。
他那么瘦弱却要做那么沉重的工作,可是每天回来,我只看见他在和人们开玩笑,从来没听过他抱怨什么。他带给我们的只有欢乐。
有一次,他去参加义务修理河堤的劳动,傍晚回来的时候,他找到我,一下抓住我的手,狠狠的握了着。
--知道吗,今天市长去看我们拉,我和他握手拉,人家说,和领导握手有福气哩!
直到今天,我的眼前还会浮现出他那快活而天真的笑容。
我只想哭。
他已经死了,在36岁那年得癌症死了。
我漂亮的,善良的,乐观的,青年工人叔叔,我永远忘不了你。
你是那么纯真,你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人。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