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经济》是一本由蔡昉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3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懂中国经济》精选点评:
感觉这我国这批宏观经济学家,普遍缺少对微观机理的论述,有一种我老了—我不犯错—我要说废话的感觉...人人争当顶层设计,人人争当国师
马上离职了,公司竟然开辟了一个读书角。随手借来翻开,没什么新意。也可能我现在越来越实际,没以前那么痴迷于理论了。
书的深度比较高,比较难懂,中国确实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大国,让人感到震惊。我国总会成为世界第一源于两点,被低估的物价水平和被低估的汇率。
宏观经济层面描述,干货不多的样子。
1、马尔萨斯阶段(M类型) 2、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L类型) 3、刘易斯转折点(T类型) 4、索洛新古典增长(S类型) 人口红利解答了我对中国经济的疑惑。非常值得一度的好书 学前教育 -> 学校教育 -> 职业培训 以及中等收入陷阱。
以经济学和人口学的基础和角度分析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经济增长及各社会现象的社会原因,对未来的展望具有战略眼光,契合党中央不断进取的政策决定。中国经济发展的背后有这样学术造诣高超的科学家们的付出与贡献,国家崛起有望,民族复兴有望。
这样说吧,其实这本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去从各个角度剖析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够快速发展,更多的只是从人口、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率、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改革、全球化等等的几个角度分析。只能说这个角度是从作者的主观想法启发。当然这本书还是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从两只手到两条腿,从劳动生产率到全要素生产率,从口号似的呐喊供给测到了解供给测出清的重要意义,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也是我了解目前经济转型必要性的重要内容!2018年的第一本书,我即将启程!
不是学宏观经济出身,全篇明白了为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中国经济新的方向,任重道远,既得利益者不会那么容易放弃旧的
如果用一个词来归纳作者反复论述的内容,那就是“刘易斯拐点”,书中大部分的论述都是由此而发。
《读懂中国经济》读后感(一):2017年出的主流正能量谈话摘记?
建设和培养很难,毁灭却很简单。这本书里面首先否认了经济周期理论,却又同意“经济规律”,但这个规律是特色规律。
所以,只会越看越糊涂。特别是,书里到2010后还在搞三架马车那套理论,还在出口,消费,投资?这真的是增长的原因,还是表现出来的现象。养老、教育、医疗是怎么回事?
书里提到了很多现象,问题,也说了一些解决的办法,但是没有提过这些办法要怎么去实现,也没有理论数据做支撑,随大流。
要随大流大家看新闻就行了
《读懂中国经济》读后感(二):大国拐点
读了一遍。
该书独特之处,是把经济发展画为四个阶段:工业革命前,很难突破贫困陷阱的马尔萨斯阶段;工业革命后,生产力大爆发阶段,开始突破马尔萨斯阶段;刘易斯二元经济阶段,由于二元经济结构,工业与农业生产率不同,农业人口农业存在大量过剩人口,通过使农业人口在第二产业就业,劳动生产率可由此大大提升,使得经济发展得以加快,资本在人口供给消失之前,不具有边际报酬递减性质;新古典经济经济增长阶段,资本边际报酬递减,经济增长速度变慢阶段,不同发展程度的经济体会出现趋同,需要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而不是直接依靠生产要素投入拉动增长阶段。
作者以
《读懂中国经济》读后感(三):把脉大国经济,破解发展之谜
审视人类发展的长河,工业革命后世界上才出现了人均收入的实质性增长,回顾我国改革开放40年,大国经济的奇迹,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减缓,标志着我国经济进入刘易斯转折点后,面临劳动力转变和人口红利的消失的困境,如何在拐点成功转型并避免陷于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必须通过减速关,通过制度改革创造改革红利,通过对外开放“一带一路”推动经济全球化,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过需求侧激励释放消费潜力,从人口红利到改革红利,从“三驾马车”到“L型增长”,倡导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中国必将引领经济全球化,也必将创造新的红利。
《读懂中国经济》读后感(四):还行
有点啰嗦,不如林毅夫的《解读中国经济》可读性强。里面作者讲到因为自己说农民工工资上涨过快,如果劳动生产力提高不了那么快,就会造成企业单位成本上涨,从而降低企业的竞争力。然后引起强烈批评。他说这是一个“合成悖论”,即“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合理的行为,合称为整体未必产生预期的后果”。这样的悖论还有很多,比如茅于轼之前讲到的不应该在公租房配洗手间,这样的说法从理论的角度上是对的,但普通人会觉得专家站着说话不腰疼(砖家叫兽无人性等)。因为从长远来看,企业竞争力下降自然损害经济发展,这对农民工显然不是一件好事。可是,在历史的发展中,总有要做出牺牲的人,从长远来看,这是有益的,但谁都不愿意做那个被牺牲的人。
中国现在的人口结构,目前已经过了刘易斯拐点,大家基本认同人口红利已经消失,未来经济的发展源泉,只能靠技术进步了。前两年看罗斯高的那个演讲,中国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的是真的吃惊,现在平均受教育年限8.8年,专科及以上学历人口12.7(2017年1%抽样),高中的大分流真的不是个什么好事情。
数据解读这个事,真的很有意思。作者文中有一段对比中国和美国各行业中大学毕业生的比例(引用别人的研究),结论是中国大学毕业生都去了政府部门、金融啊等行业,生产性行业比重比美国少很多。这个结论乍一看没什么问题,但仔细一想就有点不对,美国拥有大学学历的人口是38%,中国是8.9%(2010年普查数据)。另外还有关于农民工工资涨幅和基尼系数的比较,也是完全解释不了。工资一直在上涨,但基尼系数也在上涨,搞得好像从2008年的0.49降到2015年的0.46是多么伟大的成就。
《读懂中国经济》读后感(五):拨开中国经济迷雾
面对中国经济的当下现状与未来发展,国际和国内都有很多观点,众说纷纭,著名经济学,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副院长蔡昉,为破解发展之谜,前瞻未来方向,出版了他的最新作品《读懂中国经济:大国拐点与转型路径》。该书在梳理中国40年改革开放历程的基础上,剖析改革逻辑,前瞻未来方向。
对中国的发展前景,萨默斯认为经济增速不可能长期持续超常,终究要回到均值水平,世界平均增长速度大约3%,预测2013—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平均是5%,2023—2033年平均是3.3%,即会回到均值水平。
林毅夫主张,中国经济增长减速的问题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增长乏力造成的,问题在于需求侧,所以是周期性的。在他看来,中国目前人均GDP相当于美国的20%,这个阶段相当于日本的1951年、新加坡的1967年、中国台湾的1975年和韩国的1977年。在那之后,这四个经济体都经历过20年的高速增长,平均增速达8%,所以他得出了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潜力8%的结论。
蔡昉认为,从目前这几个趋势看,无论是GDP增长速度还是PMI的变化趋势,已经止降,而且止降有一定时间了,但是不是可以“见底”,见底是什么含义,会形成V字形反弹,还是在一个新的平台上稳定一段时间,我想给大家再做一点分析。
中国经济进入本世纪以来,特别是头10年,经历了几个重要的转折点,主要表现的是过去赖以实现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了,劳动力成本提高,人力资本不足、资本回报率下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减速等。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并不是说中国现在做得不如过去好,而是当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继续突破的难度大大提高。按照中国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配置情况估算,潜在增长率将长期处于下行趋势。
很自然,一个健康经济的实际增长应该符合潜在增长能力,相当于有什么体能就应该跑多快速度一样,因此长期潜在增长率的下降趋势决定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是长期向下行的,中间或许会停下来歇一歇,有几个平台,但都不是终点站。
有人希望我们有一个V字形反弹,回到过去的增长速度,即使回不到两位数,也可以回到8%,但这是不太实际的。
2010年之前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大体是10%,从那时开始就迅速降到了“十二五”时期的7.6%,从“十三五”开始进入6.2%的阶段。蔡昉主张,如果认为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仍然是10%,而现在的增长速度是6%—7%,则会得出增长率缺口,将减速归结于周期性、需求侧等因素,就会不断提出经济下行何时触底的问题,就要期待政策刺激和一个V形的反转。产生了虚幻的缺口,你才会有虚幻的期待。
欲速则不达,越担心增长速度下降,越用不恰当的政策,比如刺激、强刺激,反而会导致不好的结果。但中国的经济增长红利,除了人口红利,还有改革红利。改革还有空间,比比户籍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等,以此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只有通过改革,是可以争取一个长期的“L”形曲线,而且会在2050年之前,还能保持在目前世界上来看还是比较好的增长速度。中国可以靠改革获得红利,获得长期经济增长更好的结果。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