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隐喻(全布面精装)》是一本由(美)苏珊·桑塔格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全布面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3.00元,页数:1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疾病的隐喻(全布面精装)》精选点评:
桑塔格的推演和立论能力较弱。全书其实仅仅在讲对疾病的祛魅,尤其是对致命疾病的祛魅,从结核病到癌症到艾滋,无论是对神秘化、浪漫化还是恐怖化的讨论,都仅仅停留在祛魅。桑塔格是知识分子,但不是思想家。
第二篇比第一篇要好,第一篇过于反复举例而并没有太完整的论证过程,导致这篇论文其实论的并不出色。但桑塔格作为杰出的公共知识分子,依然保有了超越时代的洞察力和前瞻性。总的来讲本书就是对“疾病”的祛魅,在当代社会学研究中此事已有更简洁和成熟的分析。所以此书更大的意义并不是传达一种观点,而是在社会学视角与文化视角下重新审视疾病。可以看作桑塔格“反对阐释”理论体系的延伸阅读,但并不算得上她最重要的作品。
说了些啥都
其实没说什么,名人随便写写就出版的感觉。
小书,议论的范围和深度都略显窄浅。
在豆瓣提醒我本书您已标记三个月请尽快读完后的半个月终于看完了
为了读点福柯。好读难写小叙事,功夫绝细的话语分析,“加诸癌症之上的那些隐喻,不过反映了我们这种文化的巨大缺陷。”疾病及患者被隐喻化/神化(梅毒)或浪漫化(肺结核)/污名化、道德化(癌症→艾滋病),转化为道德评判或政治态度,矛头指向尤在于以战争语言造就的军事隐喻。可以说隐喻是现代神话,破除隐喻性思考也是破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催眠术的现代幻象,检视权威制度无孔不入的权力,反思“历史”合法性。基本上,梅毒、肺结核喻贵族病/个性化、浪漫化疾病/补偿性神话,癌症喻惩罚性/他者、异己/压抑的恐惧,艾滋病隐喻则是一种建构,是对过剩不受控制的的能量的恐慌与对关于消费的身体话语和节制的必要性观念的反映,而瘟疫对应异域、殖民想象。谈电子图像模拟的“现实分裂”和“牵挂未来”的现代量化思维对自己启发比较大。接着看福柯
3.5 给疾病“去蔽,存真”的一本小书 让疾病之于疾病的一次讨论 如若说正是桑塔格的疾病 让其萌生了探讨的想法 那么历来对于疾病的隐喻 则成为了她探讨的契机与凭证 当然更为重要的则是对于当下的关照 让疾病及其隐喻远离疾病之外的一切 让一切变得那么自然,而不可怕 甚至是被别有用心者利用 疾病如是,战争如是,民族主义如是
并非严肃论文,或者说,更像是历史综述,第一篇甚至文学评论意味浓郁,读起来有意思,但总归觉得不太严谨,最大的不足可能在于作者大谈疾病及隐喻,对隐喻危害却没进行对应体量的书写,又或者其实危害显而易见,也无需赘叙。
蘇珊·桑塔格作為六十年代文化大戰的散兵游勇,一方面無形之中為貴族階級謀求文化領導權,一方面又體現資產階級「現象/科學/物質」的反文化色彩,還挺有意思。通過結核病、癌症、艾滋的神話思維和隱喻思維的參差對照,把文化賦予疾病的浪漫抒情詩氣質和道德人格含義消解,破除科學性與醫學性以外的疾病引申,尋求「病態美」的癥結所在,正響應她多年前「反對闡釋」的個人話語。從此意義上說,文藝與文化所帶來的未加思考的隱喻和形象形成了福柯「權利/話語」體系的幫兇,對其所附加的道德及美學意義,扭曲、誤解、浪漫化了疾病的現實性,而成為一種政治修辭手段,不能不說這是文藝圈的罪責。
《疾病的隐喻(全布面精装)》读后感(一):阅读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小记
今天读了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包含两篇论文《作为隐喻的疾病》和《艾滋病及其隐喻》。 大一的时候听毕新伟老师的作品选课,他当时提出一个问题,能否提出中国文学中疾病隐喻的范例。我当时的回答是鲁迅《朝花夕拾》里一篇《父亲的病》,与肺病有关。现在回想起来,这个回答不够妥帖。如果讨论林黛玉的肺病更合适,从病的隐喻上看,肺病的孱弱征象,林黛玉不得不患肺病。 郭院长给我们上了女性主义批评专题之后,我想写一个小说。主人公应当是一个患子宫疾病的女性。我当时隐约感知到:就疾病来讲,人们认为子宫疾病是不道德的,它比抽烟过多而致肺病更不道德。我想写一个三十出头的女性,患了子宫癌症,她质问为什么她患的不是胃癌,或猝死。 苏珊·桑塔格在文章中,一方面分析各种疾病的隐喻特质,一方面分析文学中出现的疾病征象。照映了我过去的一些想法,给我许多启发。
《疾病的隐喻(全布面精装)》读后感(二):比短评多了70个字
语言还真是神奇的东西啊!所有的神秘皆藏于此。关键是逻辑自洽是很容易的,只要终止于(相信)某种解释,仿佛就可以掌握真理。没有终于于某种解释,人就无法正常生活。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当然,没有隐喻,一个人就不可能进行思考。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存在一些我们宁可避而不用或者试图废置的隐喻。这就像所有的思考当然都是阐释。但这并不意味着反对“阐释”就一定不正确。”
科学解释只是目前的最佳解释,并不是终极解释。
甚至可以用这里有一条狗解释宇宙的生成以及宇宙所包含的一切,很简单的只要认为二者是因果关系即可。
本书主要是讨论关于疾病(神秘性)的隐喻,被美化或者污化带有道德属性,以及一些理论(政治、伦理、文化、世界等)需要,于是就出现了泛滥的隐喻。后一篇hiv隐喻范围更广甚至讨论了电脑病毒。趋利避害的天性在疾病下更凸现出来了。
本书目的在于平复想象,还疾病比较真实的描述。让患者更好的理解疾病(结核、梅毒、艾滋病),并尽力获得更好的治疗。
或许其关于政治等其他方面有很多解读,显然这不是我关注的点。
《疾病的隐喻(全布面精装)》读后感(三):我们何曾拥有自身
遍布意象词藻的世界,流失的不仅是对真实的向往,还有个人特质的失真,与清醒生活的可能性。
想象,让人从个体贫乏中解脱出来,宗教、国家、货币、金融,借助想象成为创世的方舟。但想象所衍生的意象,又让人成为无法独立思考的机器,让简单清爽的感官附着沉重无用的象征。
疾病的隐喻,罹患癌症的人认为这是失去生命热情彻底消沉的罪恶,结核病却与文雅、优美、灵性所嵌接成为一种暗暗被追捧的时尚,艾滋更是成为无节制、过度自由的象征,新型流行病的盛行让人们转而对身体流动性和物质繁荣进行反思,追求对健康的塑造和所谓的自律,而这一切,都只停留在意象这一球体的表面,反复流转成无关痛痒的局面。事实上,病痛只是一种生理现象,虽难免带上心理评判,但却不应涉及过多的道德批判,否则,所有认为自己生活在世俗净土无疑沾染宗教烟尘的人都会成为苛刻的教徒,所有以为拥有自身的年轻强者都将毅然踏入由经验累积而成的圈套成为被死去之人俘获的猎物。
我们是孤独的,孤独到要靠别人的眼光审视自己,才能捕捉到这飘无的游魂。我们是贫穷的,贫穷到举世举族追求不变的几个轻薄标签,却在时间的烟烬中感慨灵肉的疲惫与不知餍足。我们亦是脆弱的,被疾病轻易地击垮身体,又被随之而来的评价与自我怀疑击垮心灵,在生老病死的历程中,仰视着凡人面目所组成的高高在上的神一般的蔑视。
《疾病的隐喻(全布面精装)》读后感(四):疾病的隐喻
【藏书阁打卡】这本书由两篇文章组成,《作为隐喻的疾病》和《艾滋病及其隐喻》。如果不是作者身患癌症多年,经受无尽折磨,很难写出这么深刻的领悟。
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说:疾病是生命的阴暗面,是一重更为麻烦的公民身份。正如书中所言:每个人生活在世上都有双重公民身份,其一属于健康王国,另一种则属于疾病王国。
书中还提及一些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结核病,麻风病,梅毒,艾滋病,以及恶性的肿瘤病,如癌症,如何被一步一步隐喻化,在这里,疾病并不仅仅关乎患者个人的身体。疾病的背后,是艺术表现,是道德评判,是社会议题,是政治修辞。在这里,特定的疾病名称,是被抽离出疾病本身的。这些疾病在不同语境下形成了不同的联想,而这些联想又被加诸于患者,使患者不止在身体上受到疾病的折磨,甚至在精神上也受到外界的压力。
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一般人不会深究的问题,那就是本来纯粹是身体的疾病,却被当作隐喻,被人们从中阐发出种种的道德、政治和文化意义。隐喻的目的不在于揭示真相,而是掩盖真相。
不管愿意与否,人的一生总会经历或大或小的病痛。“疾病远离这些意义、这些隐喻,似乎尤其能给人带来解放,甚至带来抚慰。”如果说病患是对健康的罪与罚,那么思考则是上天对患者的赏赐。然而疾病常有,而桑塔格已不在。
《疾病的隐喻(全布面精装)》读后感(五):把疾病还给疾病
我感受到桑塔格本人的阅读量了,两篇文章,提及了将近八十本参考书目。 关于疾病的思考无疑为读者阅读文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点,让疾病返回本质,拒绝加诸其上的隐喻,“使词重新返回物,使现象重新返回本质”。 关于几种疾病: 1.肺结核:是一种时间病,它加速了生命,照亮了生命,使生命超凡脱俗。它提供了一种从容的死法。当描绘垂死的结核病人时,就把他们塑造得更美丽、更真诚。浪漫派以一种新的方式通过结核病导致的死亡来赋予死亡以道德色彩,认为这样的死消解了粗俗的肉身,使人变得空灵,使人大彻大悟。 2.白血病:非肿瘤形式的癌症,取代了结核病曾经包揽的那个角色,成为夺去年轻人生命的罗曼蒂克的病。是文学艺术中一种高发的常见病,几乎成了一种套路。
3.癌症:是中产阶级生活导致的病,一种与富裕、奢华相联系的病。被当做“懒散”或“堕落”的隐喻。是一种空间的病,暗示着一种地形学(转移、扩散、增生),暗示着激情匮乏,压抑、克制、无冲动、无力发泄火气。
4.艾滋病:是一个世界性事件,暗示着性、堕落、不在正常轨道的行为,使人蒙受罪恶感和羞耻感,疾病本身成了耻辱。
使疾病从隐喻中剥离出来,“似乎特别具有解放作用,甚至是抚慰作用”,必须“揭露、批判、细究和穷尽”。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