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残梦》是一本由[美] 黄仁宇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2018-4-1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汴京残梦》精选点评:
文字优美,带着古意。徐承茵的人生,一声叹息。
读得我好难受。。。
在十分熟悉的大背景下,我看到了自己完全不熟悉的新人物,并为之揪心不已。
引人入胜的故事,昨晚借书在单位一天看完
3.5星吧。讲真没看到爱情,看到的是历史困顿下每个阶层的身不由己。真的不好读,喜欢中间那段,就是创作《清明上河图》的部分,就当从徐承茵的角度去看看那个时代吧。
历史的部分很精彩,特别是论及《清明上河图》以画格物乃至传教化的部分。可惜整个历史背景与绘画经历还有人物的命运缺乏足够细致的有机啮合。语言方面刻意追求文雅,反而呆板僵硬,有的部分音韵节奏都不够审慎,导致词句诘屈聱牙。人物的塑造太过表面,徐承茵的形象飘浮不定。后半段对两人往来诗词的逐字逐句分析完全没有必要,反而失之琐碎冗赘,缺乏蕴藉婉转。总而言之,是一本有趣的读物,但不能算精彩的小说。
一跃出画.
封面是各版本最好看的一版,质感也很好(某版本封面居然是千里江山图 第一次看黄仁宇的历史小说,黄老师还是心软了,靖康之乱,柔福帝姬命运可想而知啊…
封面瘦金体、宋、黄仁宇、历史小说,就值得冬日烤火桶的时候边吃红薯干边看了。 说实话:好一般
在看"宋徽宗"时忽然想起好像还看过这本书
《汴京残梦》读后感(一):北宋社会风俗画
黄仁宇先生以学者身份作小说,与钱钟书先生相同,却又不同。钱钟书是学者身份,要写的是小说,所以《围城》有人物、有故事。黄仁宇是以学者态度,要写的是历史,所以《汴京残梦》或可称北宋社会风俗画。
作品以小说的形式来展现北宋历史,涉及诸多人物,有帝王如神宗、徽宗,有政治家如王安石、司马光,有奸佞如蔡京、童贯,有反叛者如方腊、宋江,有曲词家如柳永、周邦彦,有领军者如张叔夜、李纲。
小说以徐承茵参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创作以及与柔福的情感为线索,贯穿以上所有可寻的人物,以及无形的社会关系、人情来往,上到皇亲贵胄,下至勾栏妓院,展现北宋的市井繁华与人生百态。
作品到靖康之变结束,到底徐承茵与赵柔福作何归宿,书中并无明确交代,大概因历史本身就在一片朦胧之中,而《清明上河图》中人又怎能考证的清楚。
《汴京残梦》读后感(二):管中窥豹
从万历十五年开始初识黄仁宇,印象里他的历史写法是从重要的历史人物出发,解读重要的历史进程,演绎出一番历史观念。感佩于作者大名,遂拜读了他的历史小说。
不得不说汴京残梦的笔法很细腻,从语言到情节,都尽量的做到还原与真实,刚翻本书时,但觉生涩拗口,不过随着故事的发展,理解起来也相对容易了一些,只是其中很多历史事件与历史词语也是初次相识,读起来确实艰涩不易。
大概的故事情节还是易懂的,一出才子佳人的悲情剧目,一幅山河破碎的历史画卷。但更吸引我的是书中对清明上河图的解读,从最初精妙绝伦的画面的时空设计,到三道屏风法的纵深画法,十字街头的倒“之”字绘制,以及一些人物故事背后的绘画技巧,让我对清明上河图更加敬畏,原只觉得这幅画好看生动,了解了它背后的一些绘法后,更觉此画珍贵难得。
可是让我处于云里雾里的也是本书的故事,是历史抑或是虚构,读的过程中不自觉的有一丝荒诞之感。作者从看似平静祥和的世道中慢慢道出背后潜藏的巨大危机,继而引发的山河破碎中,写出了爱情的悲欢离合。总而言之,历史学家还是历史更好看些,这些爱情故事还是小说家们写的更缠绵悱恻吧……
《汴京残梦》读后感(三):终究汴京一梦
有过四年开封生活,走过徐承茵走过的小路,看到过柔福帝姬抬眼过的天空。四年后离别却再也无缘与开封重逢,所以小说书名——汴京残梦——四个字,就足以引我通感。
事实上,阅读的时候,我也确实很酣畅,欲罢不能。先是被几个士人的前程牵动,挂念三人中谁的际遇更好一些;然后被引得关心《清明上河图》的绘制情况,想知道到底中间会经何种曲折才最终成了它传世的模样;接着被时事牵引,担忧童贯,宋江,李纲,又想宋辽,宋金究竟如何;之后又关心徐承茵和柔福帝姬的爱情,想知道她们会否有结局……小说之引人阅读,他做到了。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又常感到黄仁宇的游刃有余。他对文字,诗词,史料真是驾轻就熟,所以常常在叙事中旁逸斜出,让你佩服他胸中丰富。
当然,黄仁宇仍然是一个历史学家。我虽被故事吸引,到最后才感到,我读这书,与当年《中国大历史》《万历十五年》一般无二,读到的是对历史的阐释。只不过一是基于严谨论证,一是出于合理想象。
读到最后,汴京繁华终于成为过去,真相又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就像我已经记不清开封四年都有何种经历。
但又能如何呢?只能为黄仁宇手绘的小妮子笑出一声。
《汴京残梦》读后感(四):拐角看到黄仁宇的好
最早在大学接触黄先生的文章,对他提出明代中国人过于重视道德一点,印象颇深。工作后粗略读过《中国大历史》,本是冲着先生的大历史观去的,翻开却发现如此庞大的书名背后,却仅20万字左右,极薄,细处新见迭出,总体却像极了本科通史讲义,还是给西方学生普及历史的那种,中国历史专业学生读之,则不免有不够学术之感。故当时读此书我虽作了很多笔记,却并未有读来酣畅淋漓的快感。作为历史专业学生的我,不自觉地在此书中找全新的研究视角、极具证据力的史料、绵密严谨地推理论证⋯⋯希望却都一一落空。后来读《万历十五年》依然如此,再后来就有了人民的名义,大家仿佛都在读先生。而黄仁宇三个字,于我则彻彻底底成为一个抽象的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的符号。我敬他尊重他,但实际并不能具体说出他的好。后来我慢慢明白,自己读先生之书所抱着的希望,是历史专业训练的结果,很有些过于学术。而先生的研究方法,则与一般学术研究范式不同,这也是他虽受大众热捧,但一直不见容于美国乃至我国的学术界之重要原因。
换个角度,才能真正欣赏先生之书。所以我倒觉得最能体现先生历史书写方式之美的,倒并非那些颇有争议的中国大历史万历十五年。这些话题过于严肃过于政治,以不甚细究的方式书写,自然会有议论。《汴京残梦》这样的历史小说便不同了,它不着意研究深刻宏大的历史命题(或曰政治命题),但举凡崇宁新政 党锢之祸 官僚体制 金人入侵 靖康之变的政治命题皆有所涉猎作为宏大背景;同时又不忽略政治史之外历史的多样呈现:造船业间的师徒传承,北宋末年透视法绘画的细致呈现,开封府的地理位置、人口数量及构成,宋词的审美与青楼之间的关系,北宋末年流行歌曲、美食及服饰,底层士人和士兵的工作生活困惑,底层百姓生活⋯⋯这些才是更大意义上的历史呀。何况我们还能顺便跟着主人公谈一场底层书生和受宠公主的恋爱。什么证据力逻辑论证研究范式,完全可以弃之不顾,也完全不会有人因之置喙。
自然,我们也不必深究书中徐承茵和柔福帝姬之间爱情来得太突然,不必在意叙事方式西方化与否、起承转合巧妙否、人物心理描绘细致否……因为作者要读者关注的,读者自身更在意的,不是小说,而是这历史的呈现。本书所呈现的作者并不深怀家国历史之忧,只认真讲一个故事,呈现一段历史,有如史景迁般的单纯,如是而已。作为读者,跟着作者穿越一回大宋,发出一声叹息,足矣。
《汴京残梦》读后感(五):汴京残梦,梦里残章。
《汴京残梦》
楔子部:
——你写的是小说,还是历史?
——历史小说。
——这就是了,究竟还是小说。小说者fiction也。Fiction者,寓言也。
历史只注重事实何以如是展开……历史小说虽不离现实,,但是要兼顾应否如是展开,是否另有门径。因此务必迎合读者心理……
——那么我这文稿,你以为是话本的,应如何处理?
——放弃它,一切重来。
首先,黄仁宇先生终究在此本97年出版的历史小说中认知到历史与文学的创作差异,敢于自我否定历史化的文学真实性,避免历史导袭窠臼,突破历史纲要和文学小说在史实真实性的二元差异,从敢为己先的角度看,无论这本文学性的历史小说作品创作水平如何,都足以钦羡黄先生气魄。
其次,敢于放弃,敢于重来。如覆倾之际的大宋王朝,尽管历史最终也没有给大宋重来的机会,但是笔者敢于向历史作主观性判断的第二次选择,或许也给我们再看历史又一视角。
主文部:
先为徐成恩,后为徐成因,终为徐成茵的徐同志堪称北宋间文人倾向典型化的缩影,与李功敏等皆不遇适时,更换法度,废科举,由学校,面对新法旧法不免有被左右为难之势。
1)苏子的“有罚有不罚”、“有赏有不赏”,正与所谓“标准”的政治化、文学化、艺术化等问题相适应。正由于无法对“标准”统一与模糊倾向有所确立,历史才会让时间和实践告诉当事人和后代人所谓“答案”的终极标准。
2)政治与艺术相通,文学的真实性与审美性,人文性与工具性讨论久已有之。政治的问题模糊性终究比文学的模凌两可可怕。
3)小徐同志和柔福帝姬的爱恨纠葛,不是黄先生写作强项,不惊心动魄也不爱得深沉,历史和政治限制太多,引用白居易的诗歌不能说是恰到好处,有点缺乏心向往之的才子佳人气质,先生可能诗学研究正多,是不当来点诗艺科普,也是可爱。
装帧: 满分; 书名满分;黄先生怀抄小画模拟《清明上河图》部也可谓亮点,上图为敬。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