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把事情做到极致的艺术)》是一本由[美]亚当·格萨雷 / 拉里·罗森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专注(把事情做到极致的艺术)》读后感(一):芝士发布004 | 专注,把事情做到极致的艺术
the distracted mind/在充满干扰的世界中,不在浪费人生
《专注(把事情做到极致的艺术)》读后感(二):为什么我们明知受干扰却忍不住, 到底该如何提升专注力
如果让你连续30分钟,不看手机、不玩社交平台、不看邮件,安心看书或者工作,你能做到吗?
很可能做不到,那我们为什么会这样的,因为我们的专注能力太差了,而这本书《专注:把事情做到极致的艺术》,就是来拯救我们的。
《专注(把事情做到极致的艺术)》读后感(三):高效专注就是进步
高效专注就是进步
——在充满干扰的世界中,不再浪费人生
《专注》这本书真好,拿到手的时候,这是喜爱至极。我正手头需要这么一本书。拉里•罗森(Larry D. Rosen),加州州立大学多明戈兹山分校心理学荣誉教授。他是“今日心理学”的博主,著有《自我紊乱》等7部书籍。
《专注》这本中,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大脑有时难以专注,并为我们不需要放弃现代科技,同时能更好地生活在这个高科技世界提供了建议。我们大脑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我们不是在进行真正的多任务处理,而是在任务之间快速切换。本书中把常常由高科技引发的分心和中断称为干扰,这些干扰与我们的目标设定能力相冲突。有研究表明,现代社会中人们平均3分钟就会受到一次干扰,而重新进入专注状态则需要25分钟。
格萨雷和罗森将提供科学而实用的策略,从而帮助我们提高专注力。我们可以通过冥想、视频游戏和体育锻炼来改变我们的大脑;我们也可以通过规划我们对电子设备的使用,并通过认清我们对失去联系——哪怕是短暂的失去联系的焦虑来改变我们的行为。这并不是要求我们放弃电子设备,而是建议我们以更平衡的方式使用它们。
作者简介
亚当•格萨雷(Adam Gazzaley),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学、生理学和精神病学系教授,神经科学影像中心主任。他创作并主持了美国公共电视台的特别节目——《跟着亚当•格萨雷博士一起研究分心》。
我们为自己的多任务处理能力而自豪:阅读工作邮件、回短信、刷脸书、看视频、打电话和开车,认为这些任务可以同时进行。与家人吃晚饭的时候,我们盘子旁边的智能手机屏幕“长亮不歇”。而对于邮件中的错误、高速路上几乎错过的出口和在饭桌上错过的谈话,我们不以为然。
《专注(把事情做到极致的艺术)》读后感(四):到底是谁夺走了你的专注力?
你有没有试过正当想干些什么事情的时候,手却不由自主地掏出手机来,刷一下朋友圈、微博,看完一圈后,才开始干正事,可是这一刷,所花费的时间至少半小时以上。就这样,时间不经意间就在我们的手指间溜走了。
我们常为自己的多任务处理能力而自豪:阅读工作邮件、回短信、看视频、打电话和开车,认为这些任务可以同时进行。与家人吃晚饭的时候,我们盘子旁边的智能手机屏幕“长亮不歇”。而对于邮件中的错误,高速路上几乎错过的出口和在饭桌上错过的谈话,我们却不以为然。
“在充满干扰的世界中,不再浪费人生。”这是美国作家亚当.格萨雷所写的书《专注(把事情做到极致的艺术)》的初衷。
《专注》一书详细解释了我们为何不能在同一件事情上面保持长时间的专注力。它向我们引入了一个新名词“前额皮层”,前额皮层是我们目标设置和完成的中心枢纽,它因此被称为最具有人类特点的大脑结构。前额皮层在指导我们的行为方面至关重要,这种指导是基于自上而下的目标,而不是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对我们周围的世界做出反射性的反应。不论是发表不恰当的言论,还是因为另外一份工作更能吸引注意而放弃目前的工作机会,这都是因为失去了控制力。正是我们的前额皮层及其网络把我们和其他的动物区分开来,使我们受到刺激后能够形成暂停,通过非反射的形式实施复杂目标。
针对大部分现代人缺乏专注力的现象,在《专注(把事情做到极致的艺术》一书的第三部分里,作者提出了我们可以通过冥想、视频游戏和体育锻炼来改变我们的大脑。我们也可以通过规划我们对电子设备的使用,并通过认清我们对失去联系—哪怕是短暂的失去联系的焦虑来改变我们的行为。这并不是要求我们放弃电子设备,而是建议我们以更平衡的方式使用它们。
掌控科技而不被科技掌控,是《专注》一书所提倡的。的确,科技的进步大大的节省了我们的时间,降低了成本,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就必须整天围绕着科技转圈。别忘了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科技不能做到的事情,放下手机,多与身边的亲人朋友互动,适当的体育运动,正常的作息时间,得到的不会比科技所带来的少呢。
《专注(把事情做到极致的艺术)》读后感(五):我们为什么不专注?
从小时候上课,因注意力不集中被老师斥责,到长大后,也学会把任务拖到deadline……我们,明明有一颗上进的心,却不断地受着注意力分散的迫害。一边知道需要专注,一边被更精彩的事物所诱惑。 亚当·格萨雷和拉里·罗森的这本《专注(把事情做到极致的艺术)》,用大量的研究和实验,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存在诸多干扰,以及这些干扰对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怎么做才能使自己更加专注。 不同于其它干货书,这本书分为三大部分,却用了整整两大部分的内容在谈理论性的知识,最后一部分才是“干货”。当然,有了前面的理论支撑,后面提出的建议更有科学性,使人更容易信服;或者我们可以通过前面的知识,了解自己的症状后,再根据自身情况,对症下药。 曾经在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能不能算一下,自己每天接触手机的次数。大家微微一笑,心知无法给出准确数据。这时,有位同学答到:“一次。睡醒拿着,晚上睡觉再放下。” 科技以我们惊讶的速度在发展着,各种新型科技供我们挑选,我们每天对着手机、电脑上课、工作,还会频繁地浏览着网页,生怕错过一丝信息。陈丹青说过:“我们已经处在波兹曼描述的世界里,处在一个信息——行动比严重失调的年代,爱空间便利的电子传媒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聪明,也比任何时候都轻飘。” 1976年,进化生物学家埃克里·查诺夫提出“边际价值定理”的最佳觅食理论。就是说,当一片区域内的食物资源随着时间消耗殆尽,动物需要转移区域以获取食物。 将这一理论运用到人寻觅信息这件事上,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随着我们逐渐消耗某个区域中的信息资源,每个区域的资源回报就会逐渐减少,而且总是获取同一类咨询,会让我们感到无聊或者焦虑。因此,我们会决定转移到新的信息区域。 大部分人会在搜集信息时感到无聊,这也可能跟现代媒体中存在的短时奖励刺激周期有关。相比较游戏的及时奖励,搜集资料的漫长时间,会让人产生疲倦感。现实中,我们为了看起来不那么无聊,会拿着手机来回切换信息源,从APP刷到公众号,而这导致的结果,只会让我们失去反思和思考的时间以及能力。 另一个是焦虑感。现在,我们当中,已经很少有人能完全离开手机,哪怕只是一天。我们怕错过重要信息,频繁地查看接收到的信息。只要信息提醒音响起,一定会马上拿起手机。这已经成为每个年龄群体都有的症状。长期以往,只会不断加强自身的焦虑感。 另外,我们还有可及性,即不断获取新信息的欲望。 不管是厌倦、焦虑还是可及性,都是现代科技对我们造成的影响。但还有重要的、经常被忽视的一点,那就是元认知。人们缺乏对自身头脑及其弱点的反省,也没思考过这将如何影响人们的表现。 “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好地应对。从层出不穷的科学文献结果来看,作者认为,真正能对专注起到规范性方法的是体育训练,其次是认知训练、电子游戏训练和冥想。
《专注(把事情做到极致的艺术)》读后感(六):一本考验专注力的书
一直以来,我都想提高自己的专注力。因为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专注做一件事情了,电子产品特别是手机占据了我们绝大多数注意力。看书的时候会时不时要拿起手机,翻看各种推送、微信、朋友圈,生怕错过一条消息……工作的时候打开文件、邮件、信息……总想多任务处理,却发现效率并不高;吃饭甚至带孩子都会手机不离身。
所以当看到这本《专注:把事情做到极致的艺术》的时候,一下子就被吸引到了。特别是封面那句“在充满干扰的世界中,不再浪费人生”,感觉这本书真是为我量身定做,长期困扰自己的问题似乎将要找到答案。
这书由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学、生理学和精神病学系教授亚当•格萨雷和加州州立大学多明戈兹山分校心理学荣誉教授拉里•罗森合著。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解释了我们的目标和有限的认知控制能力之间的碰撞是如何导致干扰和性能降低的。虽然现在我们很多人可能会把容易分心归因为手机,本书向我们解释了其实我们对干扰的敏感性,并不是现代科技的产物,而是我们大脑固有的弱点。第二部分向我们解释了高科技加重了对我们生活的干扰以及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第三部分是我们所称的“干货”——如何提升专注力。
在如何提升专注力方面,作者认为,想要提升专注力,需要改善大脑和行为同时进行。而且“也不太可能完全消除专注力下降的所有表现”。具体在如下几个方面给出建议:
教育:在任何年龄提升我们的认知能力冥想: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控制力脑力游戏:认知训练电子游戏:不是所有游戏都有助于专注的自然:环境影响大脑药物:虚假地增强认知调控能力体育锻炼:更好的身体,更好的思维神经反馈:尚待完善的研究大脑刺激:仅仅是信号级别另外,作者在最后一章给我们提出了如何不分心安全驾驶、如何高效完成关键任务、如何实现免受干扰的社交、如何拥有良好睡眠几个方面的建议。
其实,说来说去,想要提升专注力就是减少干扰,多学习提升认知能力,冥想,适当锻炼,亲近自然,想办法提升对想要做的事情的兴趣等等。
个人认为,这本书可能更适合脑科学和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阅读。也许是两位作者专业性的缘故,书中花了大量篇幅从神经学和心理学方面向我们讲解为什么我们容易分心,无法专注等相关方面的知识。专业性很强,术语很多,对于我们普通读者阅读和理解很困难。而真正我们想要了解如何提升专注力的东西,只在最后一部分提到。从这个方面来看,这确实是一本考验我专注力的书。
《专注(把事情做到极致的艺术)》读后感(七):你有一份财富指南未领取,也许,永远也不会领取?
当你打开这本书,嘿,恭喜你,你即将获得一份财富指南——内置一笔不论是你,或者我,或者其他人,都无法估量的财富。
这笔财富的名字——成为你想成为的自己。
该财富指南——由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学、生理学和精神病学系教授,神经科学影像中心主任亚当•格萨雷先生提供。
该财富有效兑现期——永久,有效保质期——永久,你唯一需要做的是——保持一辈子的专注力,以保护好它。
是的,“专注力”对守护这笔财富来说很重要,尤其是当太多人会浪费它的时候:
“作家梦”很多人都有,却不是谁都能像巴尔扎克那样每天用十六七个小时如痴如狂的拼劲奋笔疾书,即使累得手臂疼痛,双眼流泪,也不肯浪费一刻时间。
“一个亿”的小目标很多人都有,却不是谁都能像国民公公王健林一样,每天早上4点就起床,认真专注完成每天的日程表上一切相关事宜。
当金钱和时间注定没法因为我们的痴情而驻留时,“专注力”成了我们唯一能把握这笔财富的法宝。
亚当•格萨雷先生通过他的专著《专注:把事情做到极致的艺术》告诉我们:
我们应该更多的认知“专注力”,知道我们的专注力总在不断地变化;明确我们认知控制能力的局限;明白科技产品对人群专注力的影响,以及我们为何自我干扰;懂得我们的目标和认知控制,然后——控制思维,提升专注力。
我们应该懂得如何与科技带来的焦虑相处,毕竟它是专注力的强大杀手。为此,我们可以施行“90-20计划(90-20 plan)”,可以考虑进行冥想和心智觉知练习,可以参与体育锻炼,等等等等。
我们还应该学会休息——短暂的脑部休息将会帮助你专注于任务。
比如遵循20-20-20规则,训练眼睛每20分钟休息20秒,并瞭望20英尺外的物体;
比如接触自然,至少部分休息时间要远离科技,花几分钟时间待在自然环境中。已经有研究指出,只需在自然环境中停留十分钟,这样的休息就具有恢复性;
比如做白日梦、望着某处发呆、在纸上涂鸦或做任何使你远离特定任务的事情,这能够激活“默认模式网络。
一切的一切,看起来都不难,不是吗?但很抱歉,如果这一切从认知到实践尚且需要一段时间,更不用说长期的坚持了。
我们当然不是有意抛弃“专注力”的,可是,无论是在办公室赶报告还是忙于第二天要交的学校作业,我们无时无刻不面对着各式各样的干扰,当无数扰人的电子邮件、微博、微信、促销信息蜂拥而至,怎么办?
即便亚当•格萨雷先生通过一本书的厚度,已将其一生的“专注”秘诀倾囊相授,但相比于看好我们的“注意力”,一时兴起的刷微博,回微信,吃甜点,扯犊子仍然要轻松太多了。
我们早已养成了四处浪费自己注意力的习惯,任由自己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点点滴滴或者大把大把地流失 ,我们不是乔布斯,不是王健林,我们只想今朝有酒今朝醉,我们这样的人若是能够成功,天理何在?
所以,当我们有一份来自亚当•格萨雷的财富指南未领取,也许,我们永远也不会领取?恭喜你,你已经成功的忘记了《专注:把事情做到极致的艺术》可以帮你杜绝这个傻想法,And,你有没有发现,你已经被我成功干扰和影响了你专注的渴望?
好吧,玩笑到此为止,祝你有所收获,祝你“成为你想成为的自己”。
《专注(把事情做到极致的艺术)》读后感(八):仅仅认识了什么是“专注”
本人从事零售类企业的培训发展工作,旨在学习新书籍,将学习完的可实用的书籍开发转化成可供公司内部使用的培训课程。
当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就被书名《专注:把事情做到极致的艺术》所吸引,尤其是首页的那句话:
“在充满干扰的世界中,不再浪费人生。”翻开首页看到简明扼要的简介,以及适合阅读的人群,也觉得这会是一本很实用的书。
看到第一部分第一章的时候,发现书中描述的很多我们工作中以及生活中会受干扰的场景,跟我们平时的生活环境匹配度超高:
“我们为自己的多任务处理能力而自豪:阅读工作邮件、回短信、刷脸书、看视频、打电话和开车,认为这些任务可以同时进行。与家人吃晚饭的时候,我们盘子旁边的智能手机屏幕‘长亮不歇’。而对于邮件中的错误、高速路上几乎错过的出口和在饭桌上错过的谈话,我们不以为然。”主观上就会联想到自己现实中的问题,比如如何不做手机“低头族”、如何开车不玩手机、如何与家人朋友在一起时,更关注聊天,而不是“情不自禁”就会去看手机。
基于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成人的阅读习惯,其实对于第一章讲述干扰的形成原因,并没有太大细读下去的感受与耐心,而是有想法直接跳到最后一章看看解决办法是什么。
但是当我带着我的期待与疑问开始阅读本书的时候,可能是这类心理或励志类的图书逻辑结构相似,第一部分解释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认识和控制的本质),第二部分是产生的现象有哪些(即高科技世界中的行为学有哪些),最后是如何应对现象,最终解决办法是什么(即如何控制思维,提升专注力)。
那对于非专业人士,本书第一部分及第二部门的第六章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专业名词过于繁复复杂,不便于个人理解及阅读。书籍中第一部分用了很大的一部分的专业术语来描述或引用别的著作的内容来解释什么是认知控制,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专注做一件事件的时候,会分心被打扰,但是让人分不清作者是为了显示引用著作对论点更权威还是为了文章的篇幅长短,因为最终作者本人的观点是很模糊的。
对于本书,如果你是学术型研究学者,或者喜欢研究心理学、神经科学以及对高科技感兴趣的读者,可能本书提到的现象以及解释的本质原因,这本书对你可能会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读这本的很多读者,可能都是被书名“专注”这个词所吸引的。作为21世纪快节奏快生活的时代,对于职场成年人,可能大家对于我们不专注的根本原因(专业名词级别)的解释,其实没有那么大的耐心,至少对于本人我来说,这本书成功的做到了让我难以一气呵成的完成书籍阅读。而是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陆陆续续完成,就像书中的某章节的题目:越枯燥越难以集中,可以用来表达我对书籍第一部分的感受。
那对于读者来说,如果花了大部分的时间研究了原因和现象都有哪些,当然更想知道如何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对,就是“有效”这个词,但遗憾的是,本书最后一章提供的解决方式,并不是真正的有效。作者给我们的建议是:教育、冥想、接触自然、认知练习、视频游戏训练和身体训练,并不是那种让人觉得是最佳的解决方案。可能看完这本书,我还是会上课的时候玩手机,与家人聊天的时候刷朋友圈,还是会多任务进行任务处理,所以本书对于本人这种类型的读者,阅读之后并没有相当知识的提高与技能的收获。
但是对于家里有孩子的读者,本书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告诉你现在的孩子为何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可以根据孩子的状态做一些有效的改善措施,帮助孩子不分心,同时也应对电子设备的使用所引发的各个年龄段的注意力分散问题。
《专注(把事情做到极致的艺术)》读后感(九):未来取胜的必备技能
电影《黑客帝国》预言的时代已经到来,现在每个人都接着跟管子与Matrix相连,管子是手机,Matrix是互联网。人们过马路看手机、排队看手机、听课看手机……谁能把自己从这种状态解放出来,谁就会在未来的竞争中得胜,这种人永远只是少数。
01.大脑结构决定了我们喜新厌旧
我们带着自己的原始大脑走入了现代社会,有些之前让我们能生存下去的东西,现在已经成了问题。 大脑让我们喜欢换来换去的,比如:在电脑、手机、ipad之间来回切换…… 书里介绍了原因——基于边际定理的最佳觅食模型,用普通话说就是“一棵树上的食物有限,祖先得决定在这儿待多久”,多方位观察别的书,本树吃的差不多就能换地方,从而开始吃下一棵上的食物。 所以, 在不同的智能屏幕之间切换就是在觅食信息,这看起来很正常,麻烦的是电子设备如此发达能让我们永远不停止切换,书里用实验证明这种切换只会影响日常表现。
02.越少玩手机成绩越好
有个试验,让受试者边看电脑边做其他事情,结果30分钟的时间里,他们切换了120次,每分钟4次,这种频率根本无法集中精力完成一些事情。 大脑依靠神经元放电传导来实现信息加工和处理,神经元本身速度是很快的大概100毫秒至300毫秒就可以完成传输,但是切换时间大概需要1/10秒,这种成本相当高。 研究已经证明,就人脑而言不存在多任务,只存在任务之间的相互切换,切换越频繁,我们付出的认知成本也就越高。 越是频繁看手机的学生,GPA成绩就越差,怕漏掉信息的焦虑加上频繁切换导致的精神不集中足以击垮他们。 如果你觉得这不是什么问题,还有个坏消息,从一件事切换到另一件事情时会造成某种忽略现象,比如:原始人如果突然看到一只鸟飞起来,很可能就忽略了在附近的美洲豹。 其中原因就是我们的工作记忆有限。
03.工作记忆是关键
人有项特殊的能力,就是在物体消失之后一段时间还可以形成对物体的认识,这全靠工作记忆——它是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的中转站。 人类这个中转站其实比其他哺乳动物强不了太多,还是只能放四个组块,就是信息组成的单元。 这时可能会有人跳出来说:“不对!有个神奇的数字7……” 下面告诉你真相: 1956年,乔治·米勒发表了论文《魔法数字七,加或减二:信息处理是能力的局限》第一次把工作记忆容量有限这事儿提出来。 研究并没有止步,后来引入了组块的概念,引入了认知复杂度的概念。 目前的结论是: 就要作记忆而言,记数字信息,容量可能 是7,记字母信息容量可能 是6,记忆很复杂的事情容量可能只是1或者2。 所以,还是少往工作记忆中装不必要的东西,它实在太有限了。
04.复杂工作需要专注
在从事复杂度相对高的工作时,仍然需要高度专注,在这方面本书也给出了一些建议, 比如: 设置自动回复,这样就可以先把手机关了; 干脆不带手机,你没有那么重要,几小时不看也没啥(很多人已经失去了这个勇气); 睡前不看手机,屏幕的光会影响褪黑素的分泌,从而降低睡眠质量; 适当增加新鲜感,大脑对枯燥的东西容易产生厌倦,所以增加些变化很重要。适当变换姿势就可以,比如:站着办公。
书里开篇提到精神不集中有分心(心智游移)和中断(同时干几件事)两种,前者 是我们主动想回到集中状态,后者则是自找的非要在同一时间处理一些事——其实这就是快速切换,两种情况都会降低我们的效率 总之一句话,在从事复杂工作时把手机关了!
《专注(把事情做到极致的艺术)》读后感(十):在充满干扰的世界中,不再浪费人生
我们的世界越来越精彩,我们的世界正在越来越小,我们的生活正在越来越丰富,我们的选择也变得很多,目不暇接的新事物层出不穷,我们眼球已然不够用了。在人类从石器时代一路走来的这数百万年里,这个时代突然飞了起来,人类用这数十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前几百万年里想都不敢想的跨越。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得到空前的满足的同时,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却严重透支了。
《专注 把事情做到极致的艺术》这本书,从书架上一下子便抓住了我,因为我知道,专注力就是我一直以来寻找的,更是我们当代 人们一直所欠缺的能力。本书的两个老美作者从三个部分,向我们展开如何在充满干扰的世界中,不再浪费人生。
我之所以喜欢读这本书,是因为本书的科学性。作者不是从说教的角度旁征博引的论证本书的论题,而是从生理学和大脑神经学的层面为我解读了何为专注力,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这个专注力是如何发挥作用,环境怎样破坏专注力。从生理层面上的解释,避免了往日隔靴搔痒般的说教,直接有效的说明了问题,我也看的清楚明白。
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就是作者生动形象的举例。比如,作者在说到我们的大脑在处理问题时候的表现,他说我们以为自己可以同时进行好几种工作,然而科学的解读却是:我们的大脑只能相当专一的一次处理一件事,而这同时多任务处理的假象,不过是快速的任务间的转换罢了。更加让我大吃一惊的是,我们的专注力如果一旦被干扰或破坏,我们就需要超过25分钟来恢复之前的专注状态。如果不是读到这本极具科学思维的书,我根本不会有机会了解到这些关于自己的秘密。
链接开篇,在书的第二部分里,作者就紧接着向我们展示出来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的每天24小时被高强度的生活节奏无情的切割成为无数的碎片化时间,而我们人类从远古时代便深深埋藏的大脑对信息的渴求,便刺激着我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高科技手段,来喂养大脑中的这个信息饕餮。于是我们的大脑对待信息,就好像一个不懂饥饱的孩子一般永不满足。于是有用的和无用的信息便一股脑的塞进我们的脑袋里,在占据内存的同时更是严重扰乱了我们的专注力。
在书的第三部分,也是本书的精华所在,在这里作者有的放矢的结合了我们大脑对信息和专注力的特点,因地制宜的开出了他们的药方,刚读完本书的我自然还没来得及试一试,但是读完之后,我很受启发,这种启发并不是灌完鸡汤那种神魂颠倒,而是洞察事理之后的清明。于是我决心按照本书作者的建议尝试一番。定期反馈。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