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猴子馆》是一本由[美] 库尔特·冯内古特著作,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欢迎来到猴子馆》读后感(一):冯古内特奇妙物语
一直以为是科幻短篇集买的,但多数是黑色幽默小品,没有刻意预设反转,但读到结尾往往能会心一笑或眼角含泪的感慨,主要基调是精致温馨的,个别几篇科幻反乌托邦小说,表达对战争、独裁的反思。篇幅和格局,有点像《世界奇妙物语》
以下几个推荐篇目:
《欢迎来到猴子馆》读后感(二):《猴子馆》中推荐的几个短篇
今天一口气看完的冯内古特的《欢迎来到猴子馆》和布扎蒂的《魔法外套》类似,都有一种我喜欢的魔幻黑色幽默的味道。这一作品集中想象力最丰富文采最横溢的几个短篇集中在前半本,分别是《我生活的地方》,《哈里森·伯杰龙 》,《这回我是谁?》,《欢迎来到猴子馆 》,《福斯特的投资组合 》,后半本只有一篇《不可穿的身体》 一枝独秀;次之的有风格迥异的《流离失所的人》,《谎言》,还有一篇内容讲下真人棋的《国王的全部马》,不知罗琳在写《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时是不是借鉴了冯内古特的这一短篇?
《欢迎来到猴子馆》读后感(三):这部半世纪前的小说集有一半预言都成真了
半个世纪前的一面“黑镜”
《欢迎来到猴子馆》读后感(四):恣意想象
冯内古特是那种颇为神经质的作家,从生活的各个细节中都能想象出神经质一样的发展,很叫人疑惑他的大脑是怎么长的。这种人大约就是天生的作家,一般人学不来。PS:豆瓣上却有好几个类似的,名字就不一一点了。
《欢迎来到猴子馆》是1968年出版的小说集,里面的短篇基本上都是60年代写的,所以可以看到在冯内古特标志性的神经质之上,又有很浓的时代烙印——对,我说的就是性啊爱啊第三次世界大战啊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你说它是科幻吗?当然是咯。就像同名小说,描写了一个男男女女都不允许拥有性欲的世界;再比如《哈里森·伯杰龙》的世界,每个人的智力和体力都必须和最低能的人保持同一水准。从科幻小说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典型的反乌托邦,所以难怪有人把他称为美国现代科幻小说之父。
只是,用“科幻”这个词来定义冯内古特,还是有点狭隘了。这就好像你用“科幻”来定义《十日谈》、定义《列子·汤问》一样。科幻的出发点是科技对人类的影响,可是冯内古特的出发点是科技吗?显然不是。
他关心的是猴子。因为你看,他在欢迎你来猴子馆。
《欢迎来到猴子馆》读后感(五):前言 就足见有趣
冯内古特把作品介绍与出身以及家庭联系在一起谈,既亲和谦恭又表现得无懈可击。
冯内古特一方面向各有成就的家人表达了致敬,把自己虚构作品的主题来源归功于家人对其的影响;另一方面狡黠可爱地表达了免责声明:“自己孩子屎自己擦的痛并快乐,死亡至少终结癌痛的乐观释然”,这样主题的科幻小说作者怎么也不该被扣上邪恶的帽子。
冯内古特还旁征了某位没有姓名的教授之言,光鲜杂志作者并不比公关人员更邪恶。把虚构小说发表在杂志上,可以被指责没有给读者什么道德引领,但这是自由经济结出的果实啊,毕竟一开始就介绍了,作者也是有家人要养的嘛。
冯内古特直言杂志上那篇“漫漫路直到永恒”的爱情故事是源于“要命的难搞”的婚姻现实的那一通说辞,实在是一不小心就全当狗粮吃了,不得不赞叹撒法技术,既加甜度十足又姿态卑微,既讨好了自己的老婆又讨好了所有作家的妻子。然而咬破甜甜的糖衣,便会品到冯内古特想要表达的内核:他笔下之物在现实中皆有迹可循。
在前言末尾,冯内古特说,“也许把我想象成白石姑娘对读者有帮助”,更是把谦虚使用到了极致:即便没能带给你什么启示,就权当做是在看我闲来无事摆弄无足轻重之物,看我对影自怜吧。哈哈,这样诙谐滑头的作者,是不是寥寥几笔前言就让人爱了?
《欢迎来到猴子馆》读后感(六):一册野薄荷。
读完了。谢谢楚尘文化,中信出版社 和 出类拔萃的译者。 是一册渗透着迷迭香与野薄荷般幽默的生活小品集——倘若略去其中最强烈而显著的幻想性不计的话。冯的一项绝技(如若你留神),就是每个开篇短短三行之内,即能将你“拎”到故事场景的第一火线...... 想读也得读,不想读也得被好奇心架上,随主人公走一遭。
不过更重要的事情:那自始至终栖息在文字中的微妙幽默,实质上,无时不刻不指向着人性之苦恼与生存之尴尬(百年之前,或两百年之后,一样的啦)。冯的“教科书级”脑洞跟前,我猜,伍迪.艾伦常常为笑而笑的怪脑筋,大概也只能谦称后生了吧。
于是,回头翻书封上的宣传辞,倒觉得写得不一定合适——科幻片也好,因预言级别的创意而夺目也罢,要是核心部位的微妙都给具象化,固态化了,冯的那一串精细的调味料岂不玩完儿?他也没说希望做得多实在呀。毕竟,弹弹灰尘摊摊手,告诉生活:"假如你不放我一码,大家都没得玩儿"的小脾气,又不太能倔成钢板一块,那么,如果不倚靠些许个模棱两可,上上下下抬着杠的对话——真还是桩不好做的活。
再次谢谢出版方和译者。满打满算的五星未必有,但把冯在百年之前的智者余味(就像苦苦却清凉的薄荷)传递得货真价实。
《欢迎来到猴子馆》读后感(七):佩服作者的脑洞
喜欢短篇合集中的《欢迎来到猴子馆》。 讲了在未来由于人数过多,鼓励伦理自杀,把拒绝每天三次服用伦理生育控制药丸的人称为无机头,并且惩罚他们。诗人比利通过一些方法帮痛恨无机头的伦理自杀店的女招待找回正常人的感觉。这让我想到《黑镜》中的一集,带着面罩并注射药剂的人自以为在消灭敌人,声张正义,其实只是被蒙蔽了双眼。 回溯历史你就会发现,最热切地要统治的人,要制定执行法律的人,要告诉每个人万能的上帝希望地球成为如此这般精确模样的人--那些人却原谅自己和自己的朋友,无论什么事。但普通人的自然性欲却让他们感到绝对的恶心和恐怖。 《巴恩豪斯效应报告》 一个可以释放心理能力的教授把自己的能量用于消灭全世界的武器,但又带来一场不见血的战争,每个国家都派特工去敌对国确认军事设施,媒体报道后引起教授的关注,教授就把设施摧毁。世界陷入混乱。以善之名,结果却和初心不同。
《不可穿的身体》讲的是未来有人是两栖人,可以像换衣服一样换身体,人可以脱离身体而存在。一部分人认为这是不负责任的体现,在正需要他们的身体为人性做勇敢和重要之事的时刻,抛弃了身体。两栖人认为人不得不照料自己的身体,是极可耻的。两栖人不需要为身体需要的下一顿饭操心,为避免身体在冬天受冻而操心,为身体耗干以后自己会怎么样而操心。很有意思的争论。
《明天,明天,明天》讲了靠抗老药生存的一大家人服从于最年长者的权威,每天吃海草制成的食物,按等级很憋屈的生活着。最后发现监狱的生活比家里住的还宽敞。
《欢迎来到猴子馆》读后感(八):请抓紧出了全集吧
其实不止希望出短篇全集,冯内裤的那么多长篇也需要有个出版社来好好整理下了。
楚尘出的这个“猴子馆”是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表于各色杂志上的二十余个短篇小说集结。这些故事风格不一,没有统一主题,除了冯较为擅长的科幻元素故事外,还夹杂了几篇温情脉脉的儿女情长。其中《漫漫路直到永远》发表于美国的妇女之友杂志(Ladies Home Journal),对此冯在某次访谈中曾羞于提起,因为不知不觉透露了夫妻俩的爱情心路,处理手法也略显稚嫩。不过也正是靠着当时收益不菲的短篇小说稿费,冯得已度过作为无名作家的艰难成长时期,并相继写下了 《自动钢琴》(Player Piano), 《泰塔海妖》(The Sirens of Titan),《茫茫黑夜》(Mother Night)以及《猫的摇篮》(Cat's Cradle)等早期长篇作品。等到1968年同名篇目《欢迎来到猴子馆》发表在《花花公子》上时,距离冯出版惊艳世人的《五号屠场》也不远了。
冯不是个专事短篇小说的作家,这些驳杂零散的故事更像是其在打磨长篇小说“钻石”过程中,切割下来的边角料。经过冯的妙手,这些边角料却摆脱被丢入废纸篓的命运,转身成了精致的微雕作品,时时映射着他笔下作品的标志性特点:科幻外衣下的戏谑嘲讽、黑色幽默,以及神来之笔式的设定。在这些精心构筑的近未来场景中,社会建制完整,人民安居祥和,大众似乎已经习惯了普及度极高的反人性技术设定。而其中跳出来制造冲突的某些另类个体,则像是科幻肌理上的突出肉刺,引发一次次令人不适的突兀触感,提醒着现实社会与虚构未来之间的反差对照。其中特别推荐《哈里森·伯杰龙》,不剧透。
《欢迎来到猴子馆》读后感(九):那只猴子长得好怪
还不错。短篇小说集越来越适合静不下心来的时期过渡了。
有几篇特别喜欢。比如
这回我是谁?
欢迎来到猴子馆
国王的全部马
流离失所的人
巴恩豪斯效应报告
不可穿的身体
艾皮凯克
等等……
还挺少有一本小说集里能有这么多篇特别喜欢,其他篇也并不反感的了。
继毛姆后又一比较感兴趣的作者——冯内古特。
脑洞大开型选手。角度也很特别。虽然有的脑洞其实相对俗一些,但依然被他写的让人期待和好奇。
这种情绪都很难体现的时代,期待和好奇是多宝贵的感觉啊。必须五星了。
感觉冯内古特心中也是有一个关于世界和人生的大梦的。很多篇其实都是在用作品和读到它的人在探讨所谓的意义。
比如,哈里和海琳,他们在问“人的一生难道就不是在演出吗?或演技精湛或一团糟,演完了连自己都不知道。何谓真实的世界?又何谓戏?”
又比如海因茨和阿夫琴,他们想知道的是,人和人离的太远了,为什么他们看不见光明和美妙?难道生命不是人最珍贵的东西吗?
许多问题永远没有答案。许多思想永远也不可能统一。
可能这才是冯内古特这么让我喜欢的原因。他从不讲人生大道理。但每篇背后又让你不得不去思考和感受所谓的我们正在进行中的人生。
人生这个词已经被说烂了。而它到底是什么现在的人很难安静下来想起它。稀里糊涂就过完了。当然如果死之前还没有研发出抗老药的话。估摸我是没戏了。
这本书让我思考,让我感兴趣,让我有欲望读从头到尾。
作为2019年的开头。喜欢。
《欢迎来到猴子馆》读后感(十):没有人能为赫伯特做任何事
被这篇故事打动了:《福斯特的投资组合》。
讲一个投资经理人遭遇了一位与众不同的顾客。这位生活拮据的福斯特先生,手中却持有奖金百万美元市值的股票——或者说,他本可以是位富豪,可他让自己生活拮据,那种想给女儿买个称心的生日礼物都要分期付款、周末不得不出去打工的拮据。
后来,这位投资经理人在与福斯特一家的交往中,知道了福斯特的父亲是位不负责任的音乐人,抛妻弃子,而他的母亲,恰恰相反则有着家庭传承下的优雅与自尊。
福斯特厌恶自己的父亲,坚信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养活家人和爱他们,但却也发现自己和父亲一样似乎疯狂地喜欢音乐。当投资经理建议他让自己的生活轻松一点,享受些爱好时,福斯特近乎压抑这怒火和天性拒绝了。
文中福斯特的原话是:“听着,我希望你管我的股票,不是我的生活。如果你非要两个都管,我就另外找个人。”
这位投资经理人享受着福斯特先生的投资组合带来的高额收益,根本无法容忍自己的顾客上帝过这样的生活。他找到了福斯特周末打工的地方,一个肮脏·低级的小饭馆。
可是在那里,他发现,福斯特的零工是在那饭馆弹奏爵士乐。低级、肮脏,而热烈的二十年代爵士乐——福斯特的父亲所沉迷的那种。
文章的最后,冯内古特写道:
“没有人能为赫伯特做任何事。他已经有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在遗产或我(投资经理人)介入前很久,他就有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他有他妈妈锻造出的尊严。但同样无价的是一笔不足以支持生活的收入。于是他别无选择,只能——以妻子、孩子、家庭的神圣名义——到一个破酒吧里弹钢琴、抽烟、喝杜松子酒,变成他爸爸的儿子。”
冯内古特的这篇小说,夹在他众多的科幻、黑色幽默和未来主义风格的故事里,显得格外温柔动人。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