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块街》是一部由Sarah Gavron执导,Tannishtha Chatterjee / Satish Kaushik / Christoph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砖块街》精选点评:
凄美。故事三星,多一星给音乐。
电影小说中的西方社会。泪流满面泪流满面。
真的非常经典!
就一个女人的自强史。。
3.5
Elma, Adelaide
推荐这个片子因为他的真实,Brick Lane这条街我去过,和有中国特色的唐人街一样,这条街就是独具南亚特色的一个移民聚居区。影片相当写实,从剧情到人物,从服装到取景。可以说,你从片中看到的衣食住行,家庭伦理,种族歧视等等,就是我在伦敦所看到的现实生活。
孟加拉人在伦敦,尽管周围有如此多的辛运儿,但还是对这部片子有共鸣。好像是07年看的,但还想再看一遍。
你回头重新审视生活,才会发现生活和原来和你原来感受的大不一样。这电影隐忍、平静,还有极其优美的配乐,五星。
電影給我第一感覺就是畫面構圖很好看. 當決心SETTLE DOWN,不再抽離的時候,那個地方也就是家了.
《砖块街》影评(一):比《迷失東京》更好看的《迷失倫敦》。
並非語言不通。
並非形單影隻。
並非家庭不睦。
但還是。
迷失倫敦。
就在磚塊街。
所以呵。一定要
用力張開每一個哪怕細小輕微的感覺通道
在仔細體味每一分秒之後深深印刻腦海中
那些單純的豐盈的快樂的悲傷的瞬間永恆。
然後。
就可以帶著沉沉的安定心
找到也許尚未明晰的方向。
http://ashleyvivian.spaces.live.com/blog/cns!A2D218B02B27E74F!924.entry
《砖块街》影评(二):世上最难念的经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孟加拉女子。她叫Nazneen,80年代来到英国伦敦。她在一桩包办的婚姻下生活,这一切都像是困在四周都是墙壁的房间里,她感到窒息。她想振作起来,想去争取她的生活,可现实是残酷的,直到有一天一个年轻人Karim叩响了她的门…
初看这个影片简介,像是有一场精彩的出轨好戏在等着你。但如果你抱着这个念头去观看影片的话,你难免要失望了。另外还有一件可能让你失望的事—口音极重的英语,它会让你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学过英语。
世界上最难念的经是什么经?古兰经?佛经?圣经?都不是,影片告诉你是生活经!生活经最难念!首先是温饱,温饱不愁了才是淫欲。在这点上,Nazneen姐妹有了不同的体现,Nazneen妹妹卖淫是填饱肚子的挣扎,而Nazneen自己则充分展现出温饱解决后的精神空虚,或许人类就从未饱过,谁知道呢。没有生存的环境,任何社团、政权、宗教都是镜中月。令人感觉讽刺的是,就在我们都认为Nazneen的丈夫是窝囊废、受气包时,他在社团聚会上的发问给了我们当头棒喝。可能我们自己对很多事物的判断都错了,毕竟没有任何政权和意识形态可以高过人们的自由和权力,否则我们要它干什么呢?[By Vincentspring]
《砖块街》影评(三):中下层女性的自醒
我才知道孟加拉国原来都是伊斯兰教,穆斯林哦。男小三本来挺帅的,一戴上那个白帽子颜值都下降了。
剧情很第三世界,一个家境普通混得不好但是又觉得自己应该找个老婆结婚的印度人通过某种渠道买了一个17岁村里的少女做老婆。这个介绍感觉套在贵国某些征婚新闻上都行啊。还好,这个印度文青还是的确读过一点书的,至少会欣赏休谟和乔叟。不是贵国穷村里的老光棍那么以为女人是母猪。虽然印度式大男人主义,从来不关心老婆想要什么,床上功夫很烂,但是心还是好的。然并卵,人到中年工作不顺,文青那种做作得一塌糊涂的个性也就女主角能忍受。在这种情况下,女主角只好自己缝衣物贴补家用。男小三的母亲就是女主角这类型,温柔奉献的传统女性。父亲是一个司机。可见这一个社区的背景实际差不多的。男小三爱上女主角说不定就是因为母爱呢,年轻人也不畏惧姐弟恋,就拒绝了老一辈那无聊的村里少女配种法,向女主角求婚。还好啊,女主角是个明白事理的人。我并不觉得女主角曾经爱过年轻的老公,只不过是无可奈何,用贵国的话就是工资钱上交一部分,老婆在家做饭,生男孩最好可是连生两个女儿也没说过什么,读过点书明事理的中下层男性已经算不错的了,估计女主角也觉得自己比起妹妹的动荡不堪的“卖淫”自由要稳定和舒适多了。男小三爱过没有呢,其实也不确定的,想到自己的两个女儿,哪怕英国当时对于穆斯林态度非常不友好,还是决定保留家庭,让老公自己去散散心吧。
这里面有个价值观是,活着就是忍耐。用贵国的话就是多难兴邦。听上去高大上,实际上惨兮兮,因为你不知道这种压抑无聊无趣的生活到底要持续多久。女主角的妈妈就是没办法忍受就自杀了。女主角肯定是不愿意走这样一条路,也不愿意做这样的母亲。我倒觉得女主角能拒绝求婚这点很赞,大概个人以为中下层女性要么自己特别能读书,跳出这个阶层;要么辛苦工作,再找一个伴侣bankruptcy;要么找一个能让自己在家的伴侣,家务虽然辛苦,但比起白领至少没有那么头痛。后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生育观念要生男性以及没钱没工作机会家境穷等等都拖累了两者。说好的爱情,说好的意气风发,说好的男女平等,屁啊。老公心酸得在一次争吵中向家人承认自己的软弱和无能,对女儿们的希望也一直是好好读书。男小三就是年轻一代中下层的困境,只不过印度还加上了宗教因素。哪怕是读过书的老公作为移民,也因为个人能力不够在伦敦这样的大城市只是混沌过日,最后只好感叹家庭才是最重要的。这句话也挺贵国的,贵国部分中下层男性高考就是为了走上人生巅峰娶漂亮老婆,但是这个几率太小了,没关系虽然他们那么做作,只要找一个温顺的老婆总还是有可能的。直到迟暮之年屌丝大成,安慰自己比不过他人的精彩,还有家庭——当然温顺的老婆在经年累月的忽视中没有出轨的话。
大女儿也是年轻一代中下层的代表之一,不满咆哮说又不是我要求出生在这里,这种觉醒算是认清了呢。不过生活的重负还没有到她身上,以后看到惨淡的现实,就是要决定到底是为了压力活着呢,还是忽视活着呢。哎,可不可以不选择,直接做一个中下层男人式的女人呢?女主角的母亲曾经说过宁愿自己是男人。当然了,做一个印度传统中下层典型男人看上去打压了同阶层女性,耀武扬威,实际上也是悲剧。 整部电影里浓厚的宿命论,细腻的女性视角,异域风情的配乐,即使是10年前的老片,异国移民,宗教差异,阶层壁垒,第三世界落后观念的对峙仍然是从没有改变过的矛盾。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