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以后》是一本由[英] 罗莎蒙德·勒普顿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此以后》读后感(一):三分给谜团破解过程中巧妙而复杂的设计
再也不想追欧美国籍的小说了,尤其是悬疑惊悚方面,说不清是翻译还是其他原因,文字毫无感染力,就想白开水,又絮絮叨叨不停。P小点的事情那个浓墨重染啊,那个铺垫啊,那个谜团重重啊,然鹅……故事真相却太苍白无力。仿佛用尽全力,拼命忍住三急找了一个无比豪华的厕所,最后只放了一个P~一页纸就能写明白的剧情非要写一本书,太嚼蜡,摊手。
三分给破案过程中巧妙而复杂的悬疑设计。
《从此以后》读后感(二):别怕,有我
被缚的灵魂仿佛套着锁链/由神经和血管编织的锁链/……/身陷在骨骼的囹圄中/被困于手脚的枷锁下――《灵魂与肉体的对话》
《从此以后》读后感(三):母爱的伟大
看完这篇小说,让我深深感到了母爱的伟大。全篇都以“我”—两个孩子的母亲为视角,用细腻的文字,带我们一步步走向真相。当谜底揭开的那一瞬间,还是有小小的惊讶。因为她的嫉妒与残忍,破坏了两个原本该幸福的家庭。我不知道她的母亲在替她顶罪的时候具体怎么想的,但其中必不可少并且占大部分的便是母爱了。在现实生活中,作为子女的一些想法会与父母有冲突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无论我们年纪有多大,在他们眼里,我们依然是个孩子。而“我”在经历了这场灾难之后,才体会到“我”的女儿已经成熟长大了。母亲这个角色,诞生以来就被赋予了美好的意义,因此也散发着不可忽视的光芒,照亮孩子前行的路。
《从此以后》读后感(四):快读《从此以后》
在书架中随意挑了一本未拆封的纸质书,好久没读纸质的书了。久违的感觉,看到序言及简介,对此抱有较高的希望。可谓是悬疑的剧情加上世故人情,的确还是挺吊胃口的。
一场大火让母女住院,她们都无法清醒面临生命的挑战,但是灵魂可脱离肉体去探寻真相。
剧情不算是跌宕起伏,但是让读者不得不跟着作者去发现真相背后的故事,以及所谓的人性。
《从此以后》读后感(五):现实背后的人性
这本书,写作的视角非常独特。全文用“你”代替丈夫,自己和女儿珍妮躯体在医院躺着,灵魂却到处游荡,类似上帝视角,看到所有事情背后的一面,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观察不到的一面。
这本书,写尽了亲情(青春期女儿与父母之间的隔阂与爱、姐弟之间的爱)、友情(好友看似无话不谈实际隐瞒许多)、爱情(青春期的女生与男朋友的爱、女主与丈夫的爱),各种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个世界总有丑陋的一面,总有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总有善良无辜的人受到伤害。可是,能怎么办呢?善良的人为罪行买单,罪犯却不一定会被捕入狱。即使被捕,也不能弥补受害者所受的伤害。
人性的美好是值得我们珍惜的,请这个社会不要让每一个好人都感到寒心。多一点真诚,多一点最基本的素质。作为一个人,我们来到社会。不管经历了什么,我都希望每个人最基本的人性不要丢。国家与国家之间只有永远的利益,但我希望人与人之间多一点真诚!
《从此以后》读后感(六):爱与恶的博弈
每个人从出生是否就注定扮演者各自的角色,有的是爱与善,有的是罪与恶?
珍妮,17岁,有一个视她如生命的母亲,爱之入骨的爸爸,和一个善良、优雅的弟弟,却在校园的一场大火中,烧伤入院。
她母亲为了救她,重度烧伤。当母女二人纷纷入院后,故事并没有按照我们理解的那样开展调查,而是以一种人频临死亡,灵魂出窍的方式,用母亲的视角,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是意外?还是人为纵火?
是谁想拔掉氧气管,致珍妮于死地?
为什么一个八岁的小男孩会被指控是纵火者?
一个母亲为什么能做出如此丑陋的事情?
谜团一个接着一个,随着情节的推进,真相让人唏嘘不已,猝不及防。
这就是罗莎蒙德•勒普顿的人性救赎之作《从此以后》,英国亚马逊推荐“一生必读的100本悬疑小说”之一。
《从此以后》读后感(七):可以更好
本书情感描写细腻,但丰富和冗余的界限值得考量,个人认为略为拖沓,比较影响阅读体验。而且在主角丈夫的场景描写以及主角的心理描写中,均使用了"你"来指代其人,这经常令人混淆,看了一小段才发现已经不是在回忆(或者是观察)了,看的时候对此有些烦躁。不知道这是不是作者有意营造亦真亦幻的氛围? 情节部分,个人觉得可以给到四星,但最后凶手的揭示有点仓促,珍的回忆可以随着凶手自现的情节而恢复,这样也更合理一些,惊悚的氛围也能营造得更好。另外作者如果能对凶手的行为自合理化,让天使惨败在魔鬼的剑下(而不是只有魔鬼的独角戏),或许会更有可看性。最后吐槽一下:我觉得应该提醒一下书上的警察,学校和医院的摄像头可以调用。难不成是作者挖的一个坑?
.S.下面两处地方,个人"猜测"原文是"terrible liar",如果如我所想,那254页处应当译作"你真不懂撒谎",而336页处恐怕在英文里是个双关,看似糟糕实际可怕?不过这个问题还是留给专业译者去解决罢。
《从此以后》读后感(八):以爱之名,如影随形
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学校的户外活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教学楼的滚滚浓烟却不合时宜地染黑了夏日湛蓝的天空。一场以爱之名展开的阴谋,正如影随形地笼罩在格蕾丝一家人身上。
儿子被怀疑、女儿被烧伤、自己成了植物人……毫无疑问,格蕾丝一家,是这场大火最大的受害者。这究竟是意外巧合还是刻意针对?灵魂出窍的格蕾丝急于弄清楚这一切,她要为儿子洗清冤屈,她要保护女儿的生命安全,她要拯救这个破碎的家,她要给自己一个公道。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为了珍妮,格蕾丝忍受着烈火的灼热冲入火海将珍妮拖了出来,在每一个攸关珍妮生命安全的时刻心急如焚,并最终牺牲了自己的性命给予了日无多的珍妮第二次生命。为了亚当,格蕾丝忍受着离开医院带来的痛楚去跟踪每一个与真相有关的人以了解真相,直至亚当被洗去嫌疑才感同身受地流下热泪。同样伟大的还有孩子们的姑姑,一路披荆斩棘,冒着被革职的危险做了一切能做的,最终剥离出真相,拯救了善良的亚当、保护了岌岌可危的珍妮,并挖掘出一个又一个惊人的事实,揭开了那些以爱之名伤害格蕾丝一家的人的画皮。
作案动机,是这泼天阴谋的源动力。一次次伴随着珍妮的谋杀已经证明这显然不是一场意外火灾或是针对学校的纵火,珍妮从来都是目标,她必须死。为什么她必须死?是因为她知道真相?还是因为她就是凶手想要杀的人?最令人意想不到的,大概就是凶手却竟然是一直扮演她好闺密的并试图冲入火场救她的她吧!原来这一切如影随形的阴谋,也还是为了爱,为了得不到的爱,为了此消彼长的爱,为了我对你友爱你却总是父母口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有种理论说,一个人童年的阴影会影响她的性格发展和人生观,我想这场以爱之名发动的谋杀多多少少印证了这一点。人生的路上,真心不要比较,否则将会永远生活在她人的阴影之中,走火入魔。
《从此以后》读后感(九):我愿意用一生换你一世平安。
翻开这个故事,开篇作者营造的平静氛围瞬间被一场大火毁灭,随着被火灾毁灭的,还有隐藏着的人性和随着真相被层层剖开又渐次升华的爱。
英国作者罗莎蒙德•勒普顿的小说《从此以后》讲述了一个充斥着爱与人性的故事。格蕾丝一家有着近乎完美的生活,一个十七岁的女儿和一个八岁的儿子,但在儿子亚当八岁生日当天,学校教学楼着火,在学校当助教的女儿珍妮被困火海,格蕾丝充进火海救女儿却被倒塌的墙体砸晕。醒来后,格蕾丝发现自己与女儿珍妮的灵魂脱离了身体,两人的生命都岌岌可危。
看到焦急的丈夫和年少的儿子,格蕾丝想要回到身体中,回到他们的身边,但却又不能抛弃境况更糟糕的女儿。在与女儿陪伴飘荡的时间里,格蕾丝与女儿珍妮渐渐发现了事件的真相,女儿曾经遭受的威胁与恐吓漏出了真相,身边认识许多年的人有不为人知的一面,被曲解解雇的老师也有隐藏着的一面,而格蕾丝自己却只能看着这一切的发生而无能为力,她只能在真相一层层剖开时与女儿勇敢面对。当真相大白,原来是从小看着长大的女孩罗伊娜指使儿子亚当放的火,只为了少女心中无法消弭的嫉恨。
整个故事在格蕾丝的叙述里一一道来,曾经觉得不好相处的丈夫的姐姐莎拉,以为她不近人情且占有欲强,在事件中却发现她勇敢、聪明且充满正义,在格蕾丝倒下后帮助照顾了她的家庭并坚持不懈找到了真相;以为相识多年的梅茜有着幸福完美的家庭,却不想在真相的背后原来梅茜的生活只是徒有其表,事业的空洞和女儿隐藏的自私与冷酷另梅茜身心俱疲;而最让人震惊的是罗伊娜,这个从小事事好强的女孩子,因内心对老师自私且扭曲的爱,蓄谋了这场火灾,试图毁去恋人心中隐藏的身影,并在事后多次企图杀害重伤的珍妮,在事情败露后又将一切推在母亲身上,她的自私、残忍与前面一部分表现的聪慧形成鲜明的对比。
《从此以后》读后感(十):当我变成了一束灵魂
开篇,便是大火冲天的场景,读者还没来得及感受家庭的幸福,就感受到了现实的残酷。着火的学校,两个重伤员——妈妈和女儿。她们的肉体送进了ICU,有着不一样的苦痛和伤悲。她们的灵魂脱离了肉体,看着周围发生的一切却无能为力。这个故事的角度,就是从母亲灵魂的角度来诉说。
“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BBC工作的丈夫,有着大女儿和小儿子亚当。“我”有自己的朋友,看起来有个幸福的人生,可我们幸福的生活却被一场大火毁掉。丈夫来到了医院,发誓要找到纵火的真凶。小姑子莎拉也竭尽全力破案,帮助丈夫一起揭开真相。小儿子亚当被无缘无故的泼了脏水,被认为是伤害姐姐和妈妈的凶手。当最后那个真相那个真凶揭开,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然后,就从这本书的厚度开始说起吧。书本很厚,不得不说有种拿砖头(大概是)的感觉,然而看了几天就把这本书看得差不多了。感觉似乎文字有些冗长啰嗦,铺垫的太久读者会丧失兴趣。看了一半之后,情节节奏明显加快,一些喜欢惊心动魄情节可以忽略一些前面的内容。
作者采用的写作手法为插叙,插叙的内容为家庭中的或者与朋友相处的一些小事,这些都是线索,也同样展示一个完整的小镇,塑造了每个人物的形象。因为“我”变成灵魂的缘故,“我”可以穿到任何地方去干自己想要看到的人,一定程度上读者可以通过“我”的角度来达到一种上帝视角,能全面的看到事件推动的一步步。
你曾跟我说过,人死时,最后丧失的知觉将是听觉。可是,你错了。最后丧失的知觉,是爱。”这本书采用的叙事风格,没有大喜大悲的感觉,更像是说一种家常事儿的感觉,可就是这样看起来很好的样子,才更加让人心疼。这种压抑的情感一直一直存在在文章中,从开头到结尾。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结局是什么,却更加担心事实的真相一点点降临。
总的来说,这个故事从角度上写的还是新颖的,于读者而言还是新颖的。人物写的虽然多,但个性塑造还是很个性明显的。翻译程度我认为能达到信和达,至于雅还差那么一丢丢。不太适合作为睡前读物,倒是闲暇时可以,顺便开拓一下自己的写作思路,同时在插叙手法的运用上,做到杂而有序。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