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戟》是一本由吕铮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01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叉戟》读后感(一):因为真实,所以触动
三个已经快退休的警界老油条,一个巡街,一个看大门,一个做预审,联手破了几十个亿的大案。你可以把它当破案故事,但更多的像一部纪实文学,全书没有一个完美的好人,生活在底层的混混、线人,“只求自保”的政委、队长,退休金全都被集资的老警察,靠打架斗狠洗白的夜总会老板,淡出江湖只能做保安的扛把子大爷,所有的冲突在最后一种热血的震撼结束,警、匪、好、坏,奇异地达到了一种平衡。因为真实,所以触动。
《三叉戟》读后感(二):崔铁军的《三家店》
将身儿来至在大街口,尊一声二位兄弟听从头: 你一个贪钱结贼寇,他一个歹人把状告。他们与我有怨仇,因此上接案到如今。尚未报家弟的血海仇,尚不知这案情何来由,实难舍棍子与喷子我的好盆友,舍不得退休白了头。 我们仨,三叉戟,齐心协力有奔头。三心二意难成事,分道扬镳泪双流。眼见得真相水落就要石出,没曾想仨人各分散。
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这故事讲的是那些不甘心的前浪在拍死前的最后一击。 后浪风光能几时,终究不敌前浪狠。
《三叉戟》读后感(三):老炮儿的世界
《三叉戟》最近这个电视剧正在热播,让这部小说又开始重新步入到人们的眼里。这部小说描绘的世界由三个主角的故事线构成的小世界。
看完《三叉戟》,我印象最深刻是在老万他们那些联名的老江湖送到徐国柱墓前的花篮那里。
他们以一种神奇的姿态融合在了一起。这是身处较为完善的法治社会中的我,无法想象的场景。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的警察无论是从处事能力,办案手法都有所不同。现在的法治社会令人羡慕,当年的那种更令人心血澎湃
曾经是江湖。无论是警察还是老匪他们都是充满着血性的。他们不靠白纸黑字的条文来约束规范彼此的行为。他们靠的,是各自心中的一杆秤。警察和匪中间有一条界线 ,匪他们在警察画的圈子里不触碰道德的底线,都有自己的圈子和地盘,在当时有的时候去给警察们做“点子”。 在这个江湖,警匪并不是对立的。“警察不能和商人做朋友”,但是没有人说“警不能和匪做朋友”。
这部小说更多的不是去让我们看到犯罪的,寻找犯人。更多是让我们去了解的是现实画面。
三叉戟的三位老油条们因为一件案件重新聚集在一起,他们都有着各自的方法,各自的目的,同样身上也有着不一样的毛病。三叉戟长短不一,分开可以自己独当一面,心不齐。可是他们因为一件事情可以拧成一股劲,那么所向披靡。
《三叉戟》读后感(四):老炮儿的江湖
看完《三叉戟》,印象最深刻也最感动的地方是在老万送到徐国柱墓前的花篮那里。
警和匪,以一种神奇的姿态融合在了一起。这是身处较为完善的法治社会中的我,无法想象的场景。
虽然有人说,时代在发展,万事万物都在随着变化。没有什么是可以永恒,一成不变的。就好像老警察和新警察的办事模式也是相差甚远的。就这一点而言,无法对二者进行比较。因为他们都是最顺应各自时代的产物。只是于我个人而言,是更喜欢曾经的那个时代的。
当下是法治社会,而曾经,是江湖。
一群老炮儿的江湖。江湖,是充满血性的。他们不靠白纸黑字的条文来约束规范彼此的行为。他们靠的,是各自心中的一杆秤。警划定了圈,匪站在圈边上晃悠。只要不出圈,就能达到平衡。
在这个江湖,警匪不是对立的。“警察不能和商人做朋友”,但是没有人说“警不能和匪做朋友”。
当然,警匪是不会做朋友的。比起成为朋友,他们之间更多的或许是惺惺相惜。因为彼此的头上永远都悬挂着“义”。所以,他们所在的江湖,乍看起来似乎是杂乱无章的,事实上,却是有着自身的规则的。而这种规则,或许才是世界上最理想化的社会规则。
而如今,或许再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江湖了。
因为,老炮儿们,一个一个的都走远了。
《三叉戟》读后感(五):《三叉戟》——三个老炮儿一台戏
好久没有看到这么让人血脉偾张的警察文了哈哈。
首先承认其实我一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动机不太纯,我先是看了同名电视剧的演员名单,然后才迫不及待先来看文的。因为三个主角都是由我非常喜欢的演员饰演——陈建斌、董勇、郝平。他们三个人的角色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平衡效果,就像三脚凳的三条腿(不对),缺了任何一条都不行。
首先有老谋深算的搞经侦的崔铁军,然后是能打能拼的刑警徐国柱,再就是心眼儿多嘴皮子溜的预审潘江海。三个人三种性格,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是濒临退休而又热血不减的老警察。他们在警队的处境都有些边缘化,因为跟不上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甚至连电脑都玩不转,因此个个儿都坐上了冷板凳。但是他们仍然以自己的警察身份感到自豪,仍然与恶势力势不两立。于是在一些机缘巧合下他们这三板斧集聚在一起,共同破获了一起诈骗大案。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有两个方面的细节让我印象深刻。第一个是警察老炮儿们经常口出zang字哈哈。 我好像还没有看过一本书有这么多zang字。但是我并不是说不好。我觉得特别恰如其分。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和他们所面对的案件总会让他们的肾上腺素过度分泌,男性荷尔蒙飙升。所以他们总是显得有些粗糙和急躁。但是这很真实,生活里面谁都有点脾气。第二个细节是他们的泪。崔铁军在跟林楠讲述缉毒警察弟弟殉职情形的时候哭了,徐国柱因为跟花姐的关系被举报而遭到停职的时候哭了,潘江海抱着生病的女儿想到警察的形象日益衰落的时候哭了。我想起了那句话:为何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的深沉。三个老炮儿都是有故事有情怀的人,或许他们的年龄已经不适合再冲在办案第一线,但是他们身上仍然流淌着警察的血,他们仍然带着一颗滚烫的警察的心。
虽然文章让人看得爽,但是读完之后仍然感觉非常心疼那些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心中的信念而以一己肉身战斗在第一线的警察们。他们可能也面临着各种困难,家庭的难处,外部的诱惑,案件难度的不断增大,生命的威胁,但是他们仍然像铁人一样扛下来。
看了原创小说之后更加期待电影和电视剧的上映,期待一睹老炮儿警察的风采!
《三叉戟》读后感(六):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向英雄们致敬!
《三叉戟》是警察作家吕铮的最新作品,故事讲述的是崔铁军、徐国柱、潘江海三位即将退休的老警察,凭借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在退休前再发光发热一次的热血激情,三人齐心协力,最终破获了一起金额巨大的经济诈骗案件。
《三叉戟》选材贴近生活,现今社会上此类P2P的金融案件层出不穷。以装潢高档精致的经营场所吸引客户,再以高额的回报为诱饵,很多不明真相的人们自己的血汗钱打了水漂,更有一些老年人的养老钱也被骗,小说中的“老周”就是这类人群的代表人物。经济案件不同于刑事案件,无火药味无血腥味,被骗金额可能是几百亿或是几千亿,受害家庭不计其数,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这种案件破坏力往往令人难以想象。
整部小说充满着皇城根的味道,鬼见愁、老万,这些人物让人联想起“老炮儿”,特别有时代感;作者是一位警察,直面当今热门的经济案件,案件的发展,环环相扣,剥丝抽茧,三位老警察的反目,引申出二十年前的大案;案件背后的神秘力量,威胁利诱,或是糖衣炮弹,警察局内部到底谁是蛀虫呢?随着案件的破获,尘埃落定。这虽然是故事的情节,但也是源自生活,生活中被金钱或美女腐蚀的干部也不在少数,但是,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黄老板、郑律师,以及那些被腐蚀的警察干部,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书中我最喜欢的是“潘江海”这个你我身边的小人物,很精明会算计,亦正亦邪。他和郑律师是同学,有个生病的女儿,为了给孩子多留些钱,他甚至向郑律师出卖局内部的漏洞,这时候感觉他是“贪”的;他面对郑律师对他的金钱诱惑,每次他都收下,这时候感觉他是“不干净”的;但是最后,他却又一支录音笔打倒了郑律师,顺利抓捕了黄老板,这时候他是“正义”的化身。但是,在退休前他还是脱下了心爱的警服,这是他为自己的错误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三叉戟”是大家对荷兰足球队三位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巴斯滕、古利特和里杰卡尔德的尊称,而在小说中,是年轻警察们对三位老警察的尊称。
我特别喜欢此类烧脑的作品,《三叉戟》出人意料的地方在于,案情的变化你无法预测,二十年前被二冬子打死的警察居然是大背头的弟弟,楚冬阳是专案组的领导,是带着任务来抓捕罪犯的,他平时的举止都是伪装,等等等等。很多的意想不到,令人欲罢不能地赏读,希望早点知道故事的结局,这就是一部好作品的魅力。
《三叉戟》读后感(七):职责,永远不朽
黑底红字的封面,三位老人的画像,这本书首先给我的感觉特别的严肃庄重。但当我翻开书的时候发现,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北京味儿特别重,开篇一个小事件,把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说话的方式表现的淋漓尽致。后来的牵扯甚广的经济案,也是近几年大众比较关注的话题,作者笔下的事件,也算是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事情的因果。
大背头,大棍子,大喷子三位老者一起当刑警多年,生活里互相拌嘴插科打诨,工作上看似不正经却又十分严肃认真。作者本身就是警察出身,对人物描写,事件描述十分贴合生活,贴近现实,而且不是枯燥无味的平铺直叙,让人有一直读下去想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的想法。强烈的画面感也让我觉得看书的脑补出了很多场景,像一部电影在脑海中播放。
三位主人公虽然临近退休,但是仍然愿意在一线工作,他们的生活经历决定着他们不是那种争名逐利享受主义至上的人,能与领导据理力争,下能让小混混们低头信服,在审问犯人上也有自己的一套兜兜转转弯弯绕绕的手段,必要的时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证据与情感双面夹击,这些没些时间没些手段都是学不到的。虽然上了年纪,虽然嘴上强行说自己老了什么都不管了,但是内心的热血还是一直在,没有被磨灭掉。老炮儿们的阅历使他们成为了大家口中的高姿态拿乔的那种人,但是又让人不得不服气。
书中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十分鲜明,又特别的生活化,整本书看下来蛮喜欢小吕这小孩的,开始木讷胆小,跟着三个师父办案子,说话做事思考的方式都随之转变,有了很大的成长,虽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要是没有这三位师父,小吕也没有办法成长这么快。
说到正义感,什么才算是真正的正义,三位主人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有着自己不想提及的过去的某些事,他们在为一年后退休的自己的后路做打算,但是这个年纪这个身份,他们又该何去何从,世界不是个非黑即白的世界,他们也是现在灰色地带,但是凭借这一点就说他们不是个好警察吗?并不能。一辈子下来,牵扯的越多,就会使自己的人生变得越复杂,但本质,才是最重要的。女人,儿子,妻子,每个人都有软肋,软肋一旦被抓住,事情就朝着自己不可控制的方向发展,而且当你意识的时候,很可能就已经来不及了。三位主人公,最后选择了一条法律上也许不对,但是我们却无法用道德批判的路,其实到头来,冤冤相报何时了啊……
别拿人当人,别拿事当事,没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个度没把握好,一条道走到黑的,基本都没有了退路。
最后想说句,九龙宝剑,对大棍子来说,算是弥留之际的“意外惊喜”吧。尘归尘,土归土,一切看似恢复了平静,之后的日子里的波澜,也只有书中的人才知晓了吧。
《三叉戟》读后感(八):每个人都是自己毕生的追求和梦想~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三叉戟》
百度词条输入“三叉戟”,弹出来的就是客机、武器或者是足球,更贴近这本书的应该是足球,三个好搭档,组成的三叉戟。彼此默契配合,战胜一切,书里的三叉戟横贯始终:崔铁军、潘江海还有徐国柱,都是性情中人,各个各的故事,然后同在公安干警岗位上,一起并肩奋战。
作者本身也是公安系统出身,所以故事情节节奏感很适中,人物剧情都还蛮完整的,符合作为读者的接受程度,尤其是开篇的一部分,画面感很强,我甚至有好几次像是看电视剧的感觉了,这书要是剧本,应该直接可以拿来演起来,再加上我自己本身就想象力丰富,很多片段,都是脑补画面场景,想着当时的人、灯光,空气,语言,酣畅淋漓。
三叉戟应该算是一本短片小说,所以就先说说内容本身,人物、剧情都很清晰,警匪片比较喜欢的就是使徒行者,因为总是想不到接下来的剧情发展,书里的情节随没有变幻莫测,但肯定也算跌宕起伏了,好几个剧情的转折,我倒是也没想到,潘江海对付郑律师那段,还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感觉,那些出人意料的提审问题、说不清的感情纠葛(花姐的算是默默付出的真爱?)都会让看书的过程没那么枯燥,剧情的发展就会引起足够的兴趣,至少越往后我越想迫切的读完,看看接下来这些人都怎么样了,本身剧情的主线,有点像人民的名义,原谅我老是和这些啥联系起来,如果不联系起来,我怕别人不晓得我在说啥,哈哈,经济纠纷案件,其实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真是太普遍了,如今各种理财APP铺天盖地的广告,那个资金链爆炸的某公司,也就是像书里的D融宝一样吧,我们这些小市民,反正也没加入,不过我觉得这个事情,真是得互相牵制一下,要不然就是书里的结局,无辜贪财的民众是最大的炮灰人物。
既然说到人了,就说说书里的人物吧,可能书跟电视剧什么比起来,在人物刻画上面,就是少了些立体感,毕竟是文字,表情、神态、语气都无法呈现,不同读书的人都会自己进行代入,这也许就是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所在吧,读书的人,都是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感受着书里描写的场景和画面,三叉戟里把人物描述的是个性鲜明的,老一辈,很想电影老炮儿的那样,有姿态有高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他们三个人都有的,所以才会有三人的专案组,加上一个愣头小青年,人物里面老鬼儿、夏彪、花姐、小雪等角色,都安排的比较合理,看完书的时候,回顾了一下书里的角色,在这场血雨腥风里,每个人存在的意义,其实谁都回答不了,不过故事就是故事,也不必想太多
最后再回归书本身吧,封面有些吓人,红与黑,三个老大哥铅笔素描,瘆得慌,以至于我前两天不敢打开看,后面开始看了之后,越来越顺畅,因为文笔本身就畅快,干脆利落的文字,各种北京腔的用词,看的蛮有感觉,如果是男生看的话,估计还会更带劲,
很有电影老炮儿说话的风味
《三叉戟》读后感(九):一念之间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杆尺,用来丈量自己的行为准则。这把无形的尺子被称为道德。
社会上也有一把尺子,约束着人们的一言一行。这把有形的尺子叫做法律。
普通人的一辈子中,离法律边界太远,通常多受到道德的考验。而作为警察,与犯罪分子多打交道,常常受到道德和法律的双重考验。一着不慎,便是万丈深渊。
《三叉戟》讲述的是一个经济犯罪的故事,却不论孰好孰坏是非黑白,三叉戟有过风光的曾经,也有不想提及的往事,警察也和常人一样难免犯错。
经侦不同于刑侦,后者是真刀真枪的搏斗,前者虽然不见刀剑,却是最容易让人下马的地方。在经侦工作无异于是行走在法律的边缘。金钱,是最有诱惑力,也是最能使人犯罪的工具。
三位老警官,各有各的故事,也各有各的难处。“大背头”崔铁军,因查案而死去的亲生弟弟是他二十年来心中过不去的一个梗。“大棍子”徐国柱,也因二十年前枪毙了二冬子而因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大喷子”潘江海,家里有妻子和生病的女儿需要照顾。三人都为生活所迫,也都不甘只当一个基层警员。
因此当林楠将任务交给大背头,当大背头带着大棍子和大喷子真正开始参与此案时,我看到的不再是三个按部就班两点一线等待退休的老警员,而是三个人到中年但仍血气方刚的警员。
三位强将,组成了警队的临时班子——三叉戟。
故事当然不会一蹴而就,在查案的过程中,三叉戟不是没有遇到过困难,他们所查的案子,并不仅仅是合同诈骗案,背后是一个巨大的经济犯罪团伙,有来自市民的追讨和来自上级的压力。三叉戟也不是没有受到过考验,每个人都曾为二十年前的事留下过遗憾,他们所爱所在意的人便是他们的软肋。当受到离间、发现真相时,三叉戟差一点就分崩离析了。但是在面对犯罪分子时,他们仍然拿起了手中的家伙,只因心中正义的信念。
《三叉戟》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大背头、大棍子、大喷子,还是鬼见愁、小青,或者是花姐、小雪,每个人都为现实生活所迫,努力地想要摆脱过去生活带给自己的阴影。殊不知在不知不觉中,自己正在走入阴影。有时候人生轨迹就在一念之间被改变。有人想要逃离,却越陷越深,比如夏彪,而三叉戟,则是真正通过了此次的案件成全了自己,无论是作为一个警员,在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刻画上完美的句号,还是作为一个父亲、爱人,在自己所爱的人面前证明自己,甚至是对心中的自己说,我仍然是那个可以一往无前、一生奉献、坚守职责的警察。
三叉戟是很多警察的缩影,而小吕,就是当年的他们。他初入警队时的青涩、初次行动时的鲁莽,也正是三叉戟们曾经历过的。他们用此次的案件也是向小吕用实际行动证明,好的警察是禁得住考验的。他们也希望,小吕能够成为一个尽忠职守、不忘初心的好警察。
走向阳光,或是走向黑暗,往往就在一念之间。心中有光,才能看得见阳光。
《三叉戟》读后感(十):面对情理法的人性抉择
面对情理法的人性抉择
近日上海气温不停攀升,工作繁忙,久不能静坐细读。正值此时,有#子彦娱乐##书香彦语#赠书《三叉戟》,幸甚至哉。
吕铮的《名提》、《赎罪无门》我都曾有幸拜读。只能说不愧是连续三届金盾文学奖的得主,故事情节高潮迭起,扣人心弦,人物性格鲜明丰富。前两个月听说这本书还以为就是冯小刚的新电影,没想到是改编吕铮的书。许多人都觉得结局虐心,我还是一字一句看到结尾,果不其然读完之后久久不能入睡。
三叉戟,警察界的三个老炮儿,平均年龄最大的探案组临危受命。犯罪形式“日新月异”,三个老警察已经不复当年风采,他们马力全开,竟大破经济案件。二十年前的旧案一点点被带出来,竟又牵出一起历时多年的国际大案。被称为“棍儿哥”的徐国柱,二十年前的枪击案件竟是一个巨大的圈套。“二冬子”杀了的警察竟是“大背头”的弟弟。“喷子”的女儿智力不足,为了让女儿在他死后还能过上平静日子,竟收受律师好处?
书的风格可以参考《老炮》加《古惑仔》,有许多“京话儿”,却不难懂。说像《古惑仔》是因为其中警察之间的道义、热血,但是又比前者多了更多的正能量。“每个人的心里都有魔鬼,就看你能不能控制得住,控制住了你就是警察,控制不住你就是流氓”。
所有的人物里面,让我忍不住感叹的是郑律师。真的就有这样的人,对自己的“朋友”都能毫不留情的算计,为了钱不择手段,在铁证如山下立马转做线人减轻处罚。虽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但是这种翻脸不认人的还是让人一言难尽。
其次,我没有想到,最后楚冬阳竟然是省厅大专案的成员。三叉戟探案组抓捕黄有发的时候,竟然有卧底在最终帮助,人生如戏全靠演技了。但是面对这样的金钱诱惑,还能保持党性,果然还是邪不胜正的。
林楠有一段话,让我感慨良多。“咱们干警察的也不是生活在真空,难免会被人找,会被人求。咱们都是小人物,也想着让家人幸福,把生活过的更好”。想到现如今“反腐”抓到的苍蝇老虎,其实一开始何尝又不是雄心壮志呢,国家培养一个人才需要多少资源,可是一个“钱色鱼饵”就能毁了所有。但是想想,如果有人胁迫着你的妻儿,如果家中的病人急需用钱,这些软肋被拿住了,又有多少人能够为了大公牺牲小私,又有多少英雄成了罪犯。警察太难当了!警察面对情理法的艰难抉择被描述的淋漓尽致。
对付小青的时候,老万、杠头、柳爷等人竟然都帮助警方“群众扭送”,“老炮儿”们都坚持着自己心中的正义和信仰。这已经是一个时代的社会群象。
还有一些好玩的事,想要分享。譬如,吕铮看上去不太年轻,其实还是个80后。譬如,吕铮不仅写小说,还是个词曲作家。譬如,书中最后的那首歌,其实是有的,而且也是吕铮与人合作写的。可以搜出来听听也是不错的。看完这本书,惊觉自己看了一部没有女主,只有三个老男主的书,还津津有味。
最后,理财需谨慎,希望冯导的电影不要做太大改动。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