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神话选释》是一本由袁珂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神话选释》读后感(一):在上古大神中,发现祁同伟,达康书记与欧阳菁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有时文艺(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19549531/
《古神话选释》读后感(二):原来你是这样的牛郎织女
七夕佳节,由于国人对传统佳节的重新重视,热度似一阵海浪向人滚滚袭来。恋爱的甜蜜执手,一对对漫步在夜空下;单身的朋友或落寞地独酌一杯,或不屑一顾地沉浸在个人的狂欢。相比之下,似乎牛郎织女这对主角,在银河相见之际显得怪冷清的。
说起牛郎织女的神话,近代以来民间就流传着动人的故事:大多说牛郎是人间一个不幸的孤儿,依哥嫂过活,被不公平地分家出来,靠一条老牛自耕而食。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下凡游戏,在银河洗澡,老牛劝牛郎夺取织女的衣裳,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后男耕女织,生一儿一女,生活美满幸福。不料被天帝查明,派王母娘娘下凡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恩爱夫妻便被活活拆散。牛郎上天无路,悲愤万分,垂死的老牛又叫牛郎在它死后剥下它的皮,披上身去,自能上天。老牛一死,牛郎果然剥下牛皮披在身上,并用箩筐担了一对儿女,上天去追寻妻子。看看快要追到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簪,凭空一划,登时成为一道波兰滚滚的天河。夫妻俩无法过河,只有隔河对泣。终于感动天帝,允许他们在每年的七月七日,由乌鹊架桥,在天河相会……
《古神话选释》读后感(三):弦歌未止,薪火相传——以《古神话选释》,致敬袁珂先生!
人类了解几千年前的文明,大多数是通过确凿的史料来考量。但在没有历史记载的史前文明中,主要途径是通过祖辈们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来印证先辈们生产生活的足迹。
通过神话传说,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思想观念:比如他们怎样设想世界的构成,怎样歌颂人民英雄,怎样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怎样赞美劳动和斗争等等,尤其是从神话中表现出来的那种移山填海的英雄气概和前仆后继薪火相传的精神。
但遗憾的是,中国神话虽然产生的时间较早,但文字记录却比较晚,散佚也比较多。先秦神话古籍中资料最为丰富和完整的要数《山海经》了,但它是图以为文,记叙很短,中间又经过以讹传讹,有些已经很难解释。连鲁迅先生都把它称之为古之巫书。和古希腊神话相比,中国神话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且诸神是相互独立,彼此之间的联系也比较模糊。
大体说来,中国神话散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民族重实际而轻玄想,所用文字繁难,记录不便;
第二、文化层面以儒学为独尊,孔子本人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儒学更多讲究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神话并未发扬光大,反而有散亡;
第三、“神话历史化”,把神话里的神们都化作古代帝王,又经过历史学家的删改,实际上它们已经既非历史,又非真神话了。
不得不说,中国上古神话的散亡是我们作为华夏子孙的一大损失。但不幸中的万幸,也有很多神话传说在流亡的过程中得以用“只言片语”的残片保存下来,并且和以后的文学艺术相交融。
《古神话选释》读后感(四):中国的神话跑哪去了
中国的神话跑哪去了
夏学杰
说起中国神话,读者您能想起几个呢?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愚公移山……估计,大多数人想不起几个,中国神话不仅少,而且还不完整,一个故事往往是片言只语。
为何中国神话少得可怜呢?至少与其悠久的历史极为不相衬。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中国文学史,大都没有“神话”一章。中国神话学大师袁珂在《古神话选释》一书中认为,中国古代神话存在较大的散亡,要是不散亡,其内容的丰富恐怕还不止于现在所能搜集到的。关于神话散亡的原因,学界众说纷纭。袁珂比较认同茅盾的说法,茅盾在其所著的《中国神话研究ABC》中写道:“这些原始的历史家(例如希腊的希洛道忒司)把神话里的神们都算作古代帝皇,把那些神话当作历史抄了下来。所以他们也保存神话。他们抄录的时候说不定也要随手改动几处,然而想来大概不至于很失原样。可是原始的历史家以后来了开明的历史家,他们都捧着这些由神话转变来的史料皱眉头了。他们便放手删削修改,结果成了他们看了尚可示人的历史,但实际上既非真历史,也并且失去了真神话。”袁珂将中国神话散亡的主要原因归结为神话被历史化,他对此还做了例证,如《尸子》所记叙的“黄帝四面”,即传说黄帝长有四张脸,但当子贡以此请问孔子的时候,被孔子巧妙地解释做黄帝派遣四个人去分治四方,就成了历史教科书而和神话的原意大相径庭了。《韩非子》所记叙的“夔一足”,夔在神话里本来是一只独足怪兽,其形或为牛,但到《书·舜典》里,便已历史化而做了舜的乐官。
中国神话散落于各处,如在古代诗歌、诸子百家著作里。所以,我们今天读到的神话,不仅是片言只语地被呈现,而且还说法不一,充斥着各种故事的版本,有时彼此还极为矛盾。
《古神话选释》就是力图恢复古代神话的原始面貌的一本书,作者袁珂像一个粘补匠一样,从各书中采集零星的神话片段,拼凑出一个个完整的神话故事。作者表示,关于资料的引用,首先一个原则,就是尽可能引用其最初出现者。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不光整理了像盘古开天地、夸父逐日这些众人认可的中国神话故事,而且还将尧舜禹、成汤、商纣、周文王、周穆王、夏桀、伊尹等人物都归入神话,可谓做了一项将部分古代史还原为神话的事业。本书在讲述周穆王西巡狩故事时指出,周穆王西巡狩见西王母的故事,是西周时代的一大传说故事,出于汲冢的《穆天子传》,即是记载这一传说故事的最早的文献。它并非周穆王西征的实录,而是根据传说加以渲染的结果,故其中颇含神话的因素。有人以为是实录,且逐一考证彼时穆王西征的山川地理,求与今之山川地理相吻合,那就未免牵强附会,近于胶柱鼓瑟了。
《山海经·海内经》云:“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鲧復生禹。”厘清历史与神话,这样有助于人们读中国古代史,因为在史书中经常有人能近乎神一样的存在,这些讲述实在让凡人无法理解。当然,如此改写古代史,也不是说有些人物和故事一定是子虚乌有。像尧、舜、禹等,历史上到底是否实有其人,现在是没有定论的,只能等待考古新发现来证实了。至少他们的故事,是体现出鲜明的神性的。作者表示,“这些人物最初是神话人物还是历史人物,是神下地还是人上天的问题,只好姑且存疑。”
如今,科技让现代人摆脱了愚昧,那么,神话是否就已经远去了呢?或者说神话只存于讲给孩童听的文学读本之中?或是仅被文化学者关注研究而已。袁珂在书中是这样阐述为什么要重视神话和研究神话的:神话虽是出于幻想,但和现实却有密切关系。从神话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思想观念是怎样的:他们怎样设想世界的构成,怎样歌颂人民的英雄,怎样想望生活过得更美好,怎样赞美劳动和斗争,等等。尤其是从神话中表现出来的那种移山填海的英雄气概,和“头可断、志不可屈”、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充分地说明了存在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身上的品质的高贵。这种高贵品质,劳动人民世代相承,直到今天,和当前的革命运动相结合,又更加无比地发扬光大了。
限于时代,袁珂对神话的认知上,在个体与心理层面上没有走得太远。木心说:神性,是人性的升华。美国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贝尔认为,神话是在用隐喻的方式讲述美丽的人生真理。他说:民间故事和神话中“荒诞的、不合理的、非自然的”主题来源于梦和幻想,在梦的层面上,这些形象代表了个体梦境的全部心灵状态。然而通过阐明个人的曲解,并经由诗人、预言家和富有远见者的深化,这些形象开始象征人类与微观世界的精神规范。因此它们是来自意象语言的说法,表达了形而上学的、心理学的和社会学的真理。英国史学家罗纳德·赖特在《极简进步史》一书中亦言:“神话是对过去的一种整理和再安排,无论它是真实的或者想象的,这种安排具有其范式,能够强化一种文化最深层次的价值观和梦想……神话是如此富于各种涵义,以至于我们的生死都参照于它们。它们是各种文化在时间长河中航行所使用的地图。”
《古神话选释》读后感(五):迷失的瑰宝,幸好你还在
烈日灼烧,我觉得自己的背要生烟了,寻个阴凉的树荫下,打开水壶痛饮两口水后开口:
“爸,为什么地里这么多草,得弄到啥时候?”
老爸扶着锄头伸了伸腰,大抵是汗水打湿了双眼。他眯着眼睛看着日落的方向对我说:
“很久很久以前......”
“老爸,能换个开头么?”
“天地混沌初始,女娲娘娘捏了泥人,塑造了天地之间的众神长官各种事宜。并且教会了人类耕作。这项活儿简直太简单了,人类种好庄稼后便顺着长长的天梯爬到天宫去玩,众神不堪其扰,便砍断了天梯,洒下了草种,从此,人类不得不每天除草,以保证庄稼的生长。“
从此,我恨上天上众神,每每翻到有关的记载,便恶狠狠的看上一番。大抵便是爱之深、恨之切了。
《古神话选释》前言中便说道:
中国古代神话原本是很丰富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文化历史这么悠久,早在几千年前,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就用他们劳动的双手和由劳动的双手发展起来的聪明智慧的头脑,替我们创造除了灿烂的古代文明,要说是没有丰富的神话作为它的嚆矢、先河,或者是折射、反应,就实在是难于叫人想象了。
原来,拔除杂草的田间地头也是神话的衍生地。
相信很多同我一般年纪的80后,拥有的第一本连环画书是夸父追日的故事。小小的一本还没有我童年手掌大,承载的却是一代人的神话启蒙。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这是《古神话选释》中对于夸父的讲解,出自《山海经》,童年记忆中的小画书是却是用极其丰富的语言来描述了这段故事。夸父死后,他的手杖化成了一片桃林,头发、骨头、躯体都幻化成农耕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我生长于山村,每逢人间四月,桃花盛开的绚烂之至,我总会想起那个为了让农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追日的夸父。
第一次的cosplay是在学习愚公移山的课堂上,老师为了加深印象,让同学们扮演愚公和智叟,并配发假胡子,作为愚公的扮演者,我至今记得摸着胡子粗着嗓子对扮演智叟的同学背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托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生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神话经过千万年的衍生、成长,在现代的应试教育中也占得一席之地。如我上段所讲愚公移山,更有精卫填海、武王伐纣、伯夷叔齐。
《古神话选释》中,作者袁珂先生搜集、整理、择录、释读了三间在古籍文献中的中国古代神话,更据铭文石刻、民族神话、民间传说等史料,立论演绎。书中的每一帧神话都详细的注明出处以及释义,每当有缺失或者解释不通的时候,袁老先生也会不失幽默诙谐的注明。
从书中我知道了瑶姬神话的起始没落,既有说法是炎帝之女未行而卒,与楚怀王来了一场梦境中的巫山云雨,这是为文人所喜爱的版本,也有云华夫人,名叫瑶姬,是西王母的第二十三个女儿,帮大禹治水,是为庄严的护国女神,这种说法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神话就是如此的在历史的洪流中变异、蔓延,也更为丰富。
我也知道了原来羿与后羿并不是同一个人,羿这个人物,的的确确是天神,而不是具有神性的英雄;知道了聚肉形如牛肝,有两目也;食之尽,寻复更生如故的视肉;知道了盘瓠与高辛帝之间解去衣裳,为仆竖之结,著独立之衣的爱情;也知道了蚕马神话中因不履行诺言而与马皮结婚,变形为蚕的少女。
四面有首的黄帝掌管四方之事,他的子孙比别的天帝更要繁多也更要显著,它不但生了许多著名的天神,如鲧、禹、颛顼、禺强......并且还生下了许多民族,如驩头、犬戎、北狄、苗民......。这些子民几乎撑起了半个中国的神话故事,就像当初看《荷马史诗》时,感慨整个长篇就是宙斯的家族史。
高尔基说:“在原始人底观念中,神并非一种抽象的概念,一种幻想的东西,而是一种用某种劳动工具武装者的十分现实的人物。”如同民间财神爷永远是手捧金元宝,灶王爷永远是携妻带子,官服加身。
此书起始于盘古开天辟地,终于李冰治水,从虚无之神过渡到了历史中真正存在的人,也完成了从神话到历史的承接。正如开篇中袁老先生所说:“神话转化做历史,从消极的方面看,自然是神话的一种损失;但从积极方面看,种种转化,未始不可也算是神话的一种保存。我们现在从《书经》《周书》《左传》《国语》等先秦史籍中,还能清理出不少有用的神话材料。不幸而幸。神话一方面在散亡,另一方面还在保存。”
袁珂先生顺着历史的足迹去整理神话,于是便有了今天的这本《古神话选释》,看着一帧帧的神话故事,就像看着中华民族从出生至少年,再到长大成人。神话虽是出于幻想,但和现实却有密切关系。印象最深的是在《尧》篇中,十瑞中的冥荚、箑莆和屈佚简直就是现代版的日历、风扇和杀虫剂,不得不感叹古时劳动人民的想象力。
文中已经提到,此书有选文、注释和解说构成,虽是古文,看着一点也不费劲。因为对书中的禽兽类感兴趣,又买了《山海经》同时看,脑中仿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那个世界中有神兽嘶鸣、奇人异事,这些无人采撷的瑰宝,原来一直在世间变幻流亡。
前人已经弓背在行,我们只需踏出双脚便可了解这些美轮美奂的神话故事和有趣的历史,打开书,在那个幻想世界中开始游弋,可好?
《古神话选释》读后感(六):碎金散玉
《中国神话大词典》(2015版)是袁珂爷爷的集大成之作,既有古籍记载的神话、传说,又有各民族的口传异闻。条目之多,每条内容之细与透彻,内容参见指引之细致,分类之详,实在是读者最大的福音。然而,卷帙浩繁,利于查找资料,却难为阅读之选。
《中国神话传说词典》(2012版)也是集大成之作,内容与《中国神话大词典》(2015版)的古籍部分相差无几,内容繁多,也不利于阅读。
《中国神话传说》(2012版)同样是集大成之作,中国神话尽收其中。作者博采古今材料,事无巨细,一一连缀,枝蔓多而不乱,谋全局而无遗珠,叙写在前,注释在后。适合全面了解中国神话,却不宜快速了解神话梗概。
《中国神话史》(2015版)厘清源流,既讨论神话传说故事,又涉及相关书籍,内容深入。同样不适合快速阅读。
《中国民间传说》(2015版)内容过少,内容不深,获益不多。
《嫦娥奔月》(2015版)穷尽了袁珂爷爷能找到的一切相关神话传说,读完大呼过瘾,成就满满。然而,这仅仅是一个主题。
《古神话选释》(2017版)却是日常阅读的上上之选,不求全而覆盖主要神话主题,以神话人物为线索,时有高论而发人深思。另外,排版也有创意。精选原文,分别标明需要注释的地方。而在原文交代完之后,统一注释,注释中又辅以难字注音,不可谓不周到。所有注释完成之后,又有整体解说,添加更多的细节,梳理逻辑。务求介绍一个神话人物或事件之时,穷尽相关事迹。
我昨天下午开始看这本书,现在刚刚看完。趁着新鲜劲儿,把心里的话写出来,畅快离言说。书中内容虽然为精选,少于《中国神话传说》(2015版),但是每个人物的故事内容却相差无几。所以,总体内容还是比较多。如果要想和同好分享,也就只能择其要而概言之。我总结了几条,现附于后。
㈠ 原来,盘古神话并不孤独,因为其故事还和五彩神犬盘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㈡ 一日七十化的女娲,除了造人之外,还炼石补天,断巨鳌之足立四极,因为那时候四极废而有大火,又兼洪水。大概是天火烧到了人间,天河之水倾泻而漫大地。为什么不归咎于水神共工呢?因为这不合神话的逻辑。这位火神祝融的儿子与颛顼争帝位,颛顼遣祝融与之斗。共工落败,兴洪水,怒触不周山。仅仅是折断不周山这一根天柱而已,而非女娲时代的四极天柱皆折。所以,这两次大洪水不是一回事,不可混淆。另外,共工那次大洪水发生于女娲末年。还有,作者引用杨慎《词品》介绍补天的具体日期: 宋以前以正月二十三为“天穿日”,言女娲氏以是日补天。俗以“煎饼”置屋上,名曰“补天穿”。看到这一条我特别高兴,因为我虽然没读过杨慎的书,但是我读了褚人获的《坚瓠集》(上海古籍2012版,P1095)。其中的记载几乎一模一样:宋以前以正月二十三为“天穿节”,相传女娲以是日补天。俗以“煎饼”置屋上,名曰“补天穿”。此外,作者还引用了《癸巳存稿》“天穿节”的记录:亦祝雨水屋无穿漏之意。这也是女娲补天治洪水的意思。
㈢ 归墟有15只巨鳌顶5座仙山,龙伯国巨人钓走了6只巨鳌。龙伯国巨人大概就是钓鳌客吧?后来,李白自称"海上钓鳌客",张祜自称"钓鳌客",王严光自号"钓鳌客",大概源于这个故事。见《坚瓠集》P222,《侯鲭录》P103。
㈣ 雷神把牙齿送给了女娲与伏羲,以报活命之恩。牙齿种在地里变成了葫芦。等洪水来临的时候,兄妹俩剖开葫芦,躲了进去,最终幸免于难。后来又有新故事,华胥氏雷泽履大迹,感孕而生伏羲。伏羲大概就是雷神的儿子。而黄帝大战蚩尤之时,军鼓鼓槌用的是雷泽雷神最大的一块骨头 。再后来,皋陶钓于雷泽,舜在雷泽打渔。可见人类和雷神的关系多么密切。
㈤ 伏羲女娲合而生肉球,剁碎而盛以布袋,登天梯而抛撒出去。人类生而漂泊,大概就来源这个故事吧。至于肉球,姜嫄履大迹而生后稷,然后把他丢了,后来又捡回来了,起名“弃”。最开始就因为他是个古怪的“肉球”。
㈥ 黄帝和炎帝的战争真的是持久战,死伤无数。常羊山的炎帝自然是失败了,所谓阪泉之辱。可是,反对黄帝的后继者多不胜数,有黄帝原来的臣子蚩尤及蚩尤的族人,还有夸父的族人,当然还有常羊山的刑天,还有神秘的“两曎” 。
㈦ 黄帝大战蚩尤之时,帮手很多。有风后、魃、应龙、九天玄女。蚩尤好像有魑魅、风伯、雨师。后来的颛顼与共工之争,大概也是此战的后续。同样,孟翼攻颛顼、禹攻共工,大概也是和最初的战争有某种联系。
㈧ 颛顼死而化为鱼妇,后稷死而半身成鱼。
㈨ 鲧用息壤治水,本来就没有错,而且也会成功的,因为息壤不但能变为堤坝、高山挡水,而且还可以把水吸干。他仅仅错在不待帝命,窃息壤而治水。说到底,上帝好面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后来治水的时候,大禹除了疏导,也用了息壤、息土、息石,都是上帝给的。有什么不一样么?
㈩ 大禹治水得到了各方的帮助,有授河图的河伯、赠玉简的伏羲、应龙(黄龙)、玄龟、授驱使鬼神之法的云华夫人(西王母的第二十三个女儿)、授治水金简玉字之书的玄夷苍水使者。
我想这几个例子就够了。神话散落各处,袁珂爷爷凭一己之力把它们总结了起来。而我们稍微努力,再总结一下,就能生出许多新发现。某些人说希腊罗马神话如何成体系,从而看不起中国神话。可我认为,成体系又如何呢?那是希腊罗马神话的特点。而我们有自己的特点。碎金散玉虽不能复神话全貌,可是两两相遇却有夺目光彩,还激发无数想象,远胜金锭完璧。
《古神话选释》读后感(七):粗读袁珂先生之著作——上古先民的自我压迫和“众筹”造神
袁珂先生在中国神话学中无疑是泰斗级的大家,本书对最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加以考证,给学人也给普通读者一个了解中华文明里模糊化了的神话世界的引子,袁珂先生毕生之研究都在试图将不成体系的中国神话整理得体系化完整化,但无论从其《山海经校注》《山海经全译》《中国神话传说》《神话论文集》和此书中都隐约透露着力不从心之感,此外,私以为本书最大的遗憾就是时代的桎梏,也许是诞生于意识形态对文学影响较为强劲的时期,本书中多处教条式地用马列之思想解读神话,尤其是单纯地从“人民事业”的角度解析神话的诞生与演变,固然阐释了神话与现实关联之间的科学性,但对感悟神话的多样性视野被大大压缩了。
本书与其说是平常科普性读物,更不如说是一个古代论文材料集,袁珂先生旁征博引的古代典籍多得让人眼花,就连《襄阳耆旧传》《春秋元命苞》《古史考》等佚书也在古今辑本里按图索骥到宝贵片段,而评析中的田野调查资料更是不胜枚举。袁珂先生以汉民族共同的神话勾连出了少数民族的民族神话,如盘古与西南少数民族的盘瓠形象之对举;更以文人记载为主线杂以民间口传文学,如伏羲诞生与民歌里的雷公故事;而中国“古代历史与古代神话既然是两条相互平行的线,又时常纠缠在一起”,袁珂先生索性不去一一分辨二者,他沿着茅盾先生《神话研究ABC》中的方法,“将古代史还原为神话”,依照可查的时间与人物脉络完成此书文章的编撰,上至宇宙开辟(盘古)、人类衍生(女娲伏羲),中至部落兴替(炎帝、黄帝、帝俊、尧、舜),下至国家确立(启、纣、周文王),用清晰的时间线将杂乱模糊的神话串联起来,说来不说是时序上的排列,实则是一场浩大至极的建筑工程,每一寸寸瓦土(传说故事)都有着不确定性,甚至连可参照的蓝图都没有(中国神话的独特性与希腊神话、北欧神话、印度神话等成体系的神话全然不同),他凭着对一段段砖材的琢磨、混以逻辑的泥浆,将这栋碧瓦朱甍的精舍砌成,我作为文学专业的学生,对袁珂先生的精诚深感敬畏。
通读全书文章,对古代神话不免产生一种朦胧的神秘感,或者说陌生感,也许会发出屈子般“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的终极之问,这种与现实,或者说与当代,有极大距离感的瑰丽世界是如何建立的?有学者将其根柢植于历史的传承(修昔底德、斯宾塞)或语言的疾病(麦克斯·缪勒《比较神话学》),也有人从人类学的综合视野下分析出了“万物有灵论”(泰勒、弗雷泽),甚至将神话中具体的故事与抽象的结构相分离(结构主义学派),更有人以马克思的自然力形象化的认识为正宗(本书的袁珂先生)。前人对神话的剖析可谓面面俱到,作为一个中国古神话迷恋者,我从文字中追逐那些光怪陆离的同时,也对神话与现实间的尺度有着自己简陋的丈量方法。我是十分赞同从人与自然的角度去诠释神话的,毕竟神代表着未知,对自然的认识一点点深入,神的存在也就一点点消弭。我认为神话的衍生是上古先民对自我的一种精神上的压迫。假设一个生死不可期的初民,他也许会这么想:
“因为我们没有掌控的力量太多太多,我们总觉得这些不可控的力量是有什么东西操控的,他们用绝对化的力量优势威胁着我们的生命,我们害怕,但是我们不可能连怕谁都不知道吧?于是,我们有了恐惧的对象——神——他们有着我们所没有的一切东西,但是他们又和我们有点像,因为除了自身我们能想到的活物也不多了,哦对,我们还知道老虎、牛、蛇、猪,那就把他们身上的零件也拆点下来,往神身上怼吧。凑着凑着,一些不存在的存在就诞生了,你看,我们用鹿、牛、鱼、蛇...好几十样东西凑了个大怪兽,它很强的样子,就叫它‘龙’吧!话说,为什么神都是我们不认识的?不如我们让认识的家伙当神吧,我看我们部落的老大就挺厉害的,他不打猎也能弄出来好吃的,而且还会造大屋子,这能耐估计连神都比不过吧,得了,让他也当神!这些个神他们那么强很容易就把我们杀了,我们不能逆了他们的意愿,我们得乖乖的,小心被他们给干掉,我还需要再强点,也许我再强一些就不怕被神欺负了......"
初民的智力是蒙昧的,但是他们的视角确实多彩的,神出现了,像是一个孩子给自己开心地戴上了枷锁,等他成长了数千年,枷锁朽了,才自行掉落,而长大的他却早已忘了自己为什么要戴上它。其实,自我压迫从来不是什么坏事,有高高在上的存在在谁都到不了的殊方威胁着先民,他们才能激起抗争的血性,同未知搏斗。我们现在看来,自焚升仙的甯封子是傻的,但他敢于直面烈火灼烧的心却是让人生畏的。我们都知道,不存在什么建木可以让我们“上下于天”,但是事实证明了,我们确实是可以穿行出天际的,为什么我们会想要上天,因为未知的天空一直压在我们头顶,我们害怕,我们被逼得要去看个究竟,于是,我们成功“飞天”。都说神话时代的人类在文明进程中是孩童,我们有时却不得不师法孩童,他们纯粹,为了对抗假想敌而成长,反而长得比想象还要高大。自我压迫不仅仅是以内在动力的形式鞭策着先民的,他们对神的反抗是最原始也是最无法表达的感受,而崇拜与趋近则是一种作用于神的外在力量。神的莫大威能让初民束手束脚,他们屈从于神的统治,于是,东至榑木之地有太皞句芒所司,南至委火炎风尤炎帝祝融所辖,西至三危之国有少昊蓐收所管,北至令正之谷有颛顼玄冥所治,中央众民之野有黄帝后土所理,天下都是神的疆域,神就是统治者,初民开始祭祀他们,从人牺到公尸再到国祭,对神的跪拜成为了初民最先开化的契机,因为一些不存在的事物,让初民变得恭谨、文明,礼与法在这种对自我压迫的妥协中逐步形成。外层的顺和内层的逆,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加之于一个个因自我压迫而产生的精神存在,神与神话成为了上古初民觉醒的萌芽,如今观之,竟已亭亭如盖也。
此外,本书还给我了一个“众筹”造神的有趣印象,就本文之前假初民之口所述,龙等神话形象都是由现实事物拼凑而成,他们是可敢的具体的,但是他们本身又是虚无的假想的,伏羲和女娲有蛇尾,炎帝有牛头,黄帝四张脸,稍微正常点的禹还是马生的,他们都有着非人的血脉,更有些死后化物的,如女娃—精卫、钦丕——大鹗、鼓——鵕鸟等,不难看出神的成型是借了不少兽的特征,当然,也有草木植物参与,如瑶姬化䔄草,这种超乎寻常的联络,是一种具有选择性和目的性的组合,同时这种塑造神的方式与当下一个概念十分相似——众筹。众筹即为向大众筹集物资来进行某种活动。不同的是,众筹依托互联网,而造神则依托想象力,只要敢想,没有什么筹不到。当然,众筹的一些特征也体现在了造神这件事上,首先,低门槛,谁都有权利参与造神,哪怕是以讹传讹,一草一木照样有神通广大的威能,这也导致了我们民族神话的驳杂与散乱;但是,却也导致了多样性的好处,中国神话也许没有别的民族神话完整系统,但神祇种类数量绝对是具有压倒性的优势的,而且传说也有多种演绎形式,多有交叉,少有重复;支持者为大众,上至天子,下至乡民,哪个敢不敬神?敬神信神的人多,造神便有了很大的意义,上位者造神以愚民,下位者造神以抒愿,各自虔信;最最重要的是创意性,造的神太普通便没有了区别于人的意义,仓颉的不凡表现于四目,夔的不凡表现于单足,舜的不凡表现于重瞳,再再不济,外貌没有“优势”的伯益还能通鸟语呢,因为创意所以非凡,故而,“众筹”之精髓在于创新,造神之精髓在于求异,神的天赋异禀首先通过形象表现,其次通过故事加深,最后通过流传升华,造神的事业便在“众筹”中登向顶峰。
本文之陋见多为我个人的臆想,奈何学识不深,却想腹诽神明,但对殊方异物的憧憬却是真真切切的。此外,不论本书的袁珂先生之整理,还是本文的浅谈,都逃不出一个中华文化语境,这是中国古神话的落脚处,也是中国古神话与其他民族神话相异的根源,若想对中国古神话有所体悟,这是万万不能脱离的。本书于我,或许开卷须臾,便诞于此间山海,忽作衔烛之龙开阖双目,忽化龙伯巨人东海钓鳌,忽坐穷桑之国观百鸟临朝,忽逢盐水神女执青缕怜其痴恨,亦将倒卧乘黄,抚桐峰梓瑟,听百鬼夜哭,竟,始于鸡子,归于苍梧,五方天地不以有我。
文末,以陶潜先生《读山海经》一句寄此书之所感:“恨不及周穆,托乘一来游。”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