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世界》是一本由[英] 赫胥黎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360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一):不要用美丽新世界敷衍我
读这本书的动机是一种忧虑。感觉我们处在一辆飞速行驶的夜间列车上,车窗外一片漆黑,不知道天亮以后等待我们的,会是太阳还是末日。我们需要开始担心航向,甚至调整航向。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二):《美丽新世界》无用有感
主任和野蛮人的对话让我记下了很多 想了很多 是令人激动人心 深沉反思的高潮
1/“古老的东西在我们这是完全没有用的”
“即使美也没有用”
“特别是美的东西,美是有吸引力的,而我们却不愿意让人们受到古老的东西吸引,我们要他们喜欢新东西”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三):无奈
我想了解所有的社会现实,可还是逃避不了自己的宿命……每次观点冲突时,我都选择站在中立面,因为我不知道到底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个世界上的人们是如此相似又是如此不同……思维交锋造成混乱,思想同一泯灭人性……时间不断向前,可我却什么也无法改变……或许顺应时局才是平平无奇普通人的最终归宿……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四):未来
这本书是我在高中阶段接触的书中最让我触动的一本书。我拿到它的时候就近乎废寝忘食地阅读它。我没有办法形容它带给我的震撼。我只知道当我读到最后,我几乎潸然泪下。从过去看未来,是这样悲观的状态。从现在看过去,居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们真的会不懂思考吗?我们真的会完全沉迷于电子通讯营造的虚拟世界吗?我们…会吗?我不敢回答,不敢回答。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五):一点想法
很棒,很多预言都在现实中不同程度地得到实现,不过有很多我想听他鬼扯的,他都没说。比如性取向和性癖好问题,鉴于美丽新世界对性的绝对开放态度,lgbtq人群的存在似乎是有道理的,sm一类的性癖也极有可能存在。那么怎么平衡由“性”带来的少数派与集体的关系呢?少数派不是从根本上和美丽新世界冲突了吗?可惜作者只字未提,假如这些群体存在的话,我很期待一个精彩有道理的解释。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六):深入思考才发现骇人的真相
一开始,我觉得这种新世界非常的好。很幸福、和平、健康。
但是后来仔细一思考我才发现,这种好处是建立在被剥削的低种姓人身上的。所以如果换个立场来思考,这种世界并不好。
最好的世界,还是拥有独立思考、判断,且能自由行动的世界。
大概任何社会形态,都有一部分人享乐,一部分人被奴役。摆脱不了被奴役,至少反抗的权力是不能被统治机器剥夺的吧。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七):随笔
没有空余时间思考,沉溺在人为织就的幸福之网里度过一生,真正的机器社会,每个人都被定好了相应的位置。 可是如果没有思考,人还能被称作是人吗?人们放肆的,盲目的,整日被填满 像个在草原上疲于奔命的羚羊。但是作为一个物种来说,这哪里有对错呢。
可能对于个人来说缺少了个人意志的觉醒,但是就算是现在也好,所谓个人意志是什么,不也是被定义着的东西吗?
我似乎是一个怀疑主义者。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八):我之所想
美丽新世界里的“文明社会”终有一天也会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一样,被更超文明的社会霸占,侵略,摧毁!我想我们不可能会有美丽新世界,因为我们知道了这世界并不只有我们,就像三体里的智子一样,会有一天如日本一样侵略中国一样。这样我们总会心怀恐惧,不再做白日梦,不会有索玛度日,我们总要清醒!
美丽新世界里还要求集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正如《乌合之众》中一样,集体就没有个人的思想,不允许有独立的思想。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九):讨厌一切形式的乌托邦
赫胥黎描述的乌托邦世界表面上是美丽的,人们是自由的,幸福的。这种幸福不是由内而外的,而是外界施加于你的,是统治者的工具,不是目的。
所有乌托邦都是反人类的,因为在整个社会中看,人必定会选择自私,这是动物的本性。不会出现绝对的平均,不会出现绝对的顺从,斗争是常态化的,不可磨灭的,所以侧面反映出乌托邦中的统治者是极其残忍的。
我认为社会发展过程中,某些书中描写的现象会发生,只不过程度可能不同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十):更加极端的《使女的故事》
这本书和《使女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精神一致。只不过故事中已经完全采用技术手段培育婴儿,而《使女的故事》还蒙着人体孵化的遮羞布。技术培育的婴儿还可以培育“不孕女”,像极了蜜蜂中的工蜂。
书中几处提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李尔王》,似乎想要借作品中看似野蛮的激情唤起人性。最后所谓文明人对野蛮人的追捧,大约也是物极必反的讽刺,就如《使女的故事》美剧版本中大主教带着使女出席地下俱乐部的狂欢一样。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