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如今,年轻人谈恋爱,都特别重视爱情观是否一致。
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国外的心理学研究者 Jennifer Hahn 和 Thomas Blass 通过调查便发现:
人们确实比较喜欢那些和自己爱情观一致的人。[5]
爱情观不一致会发生什么呢?
你可能无法理解,为什么在大学向女生表白、期待着一场简单美好的恋爱,她们却问你有没有房子、车子;
你可能也无法理解,为什么男朋友不允许自己与其他异性聊天,不允许自己参加其它社交活动;
你可能还无法理解,为什么你那么真心实意地对一个人,对方却始终冷冰冰的,不想付出自己的爱呢?
今天是 520,你或许正在与伴侣商量晚上要去哪里玩耍;
你或许仍是单身,下午还要上课、赶工作;
甚至,你可能刚刚分手,悲痛万分……
不管是哪一种的你,都可以从现在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爱情观,它可以指引你找到合适的伴侣,帮助你理解并解决爱情中的冲突与矛盾。
02
八种爱情观,
帮助你认识自己、理解他人
在心理学中,爱情观又被称为爱情态度(Love Attitude)或爱情类型(Love Style)。
简单来说,爱情观是指自己对待爱情的态度,对爱情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期望与想法,会体现在相应的行为上。
例如,你可能认为爱情是特别浪漫的,那么你就会在谈恋爱的时候,做很多浪漫的事情,时不时地给对方一个小惊喜;
你也可能认为爱情就是对一个人好,那么在爱情中,你就会付出特别多的努力,真心实意地对对方好。
目前,国外关于爱情观的研究比较成熟,得到普遍认可的是 Clyde Hendrick 和 Susan Hendrick 夫妇编制的爱情观量表,共有 6 种类型:
浪漫型、游戏型、伴侣型、现实型、占有型和奉献型。[4]
然而,国内对爱情观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几乎都是对这 6 种类型的修订与改编。
不过大叔发现,我国学者卓纹君教授,曾通过对我国人民的大样本数据调查,编制了爱情观量表。
最终,得到了适合我国人民特质的 8 种爱情观类型,并且被较为广泛地使用。[1]
都有哪 8 种类型呢?来看看有没有特别符合你的那种类型吧。
1. 牺牲奉献型
有从一而终的观念,无论对方是否投入、专情,自己一旦陷入感情或发生性行为就会委曲求全,就会不轻言放手。
甚至,会牺牲自己的需求来满足对方、让感情维持下去。
2. 执着占有型
用情很执着,爱上对方后,便会特别专注,非常在乎对方,但他们好像很没有安全感,容易出现不安。
特别是对方不在身边,或自己的消息没有得到及时回复的时候,认为伴侣会离开自己。
因此,他们对伴侣有一种占有的心态。
你可能已经理解了,为什么伴侣对自己有一种占有的想法,不允许自己和其他异性交往。
是啊,他们的爱情观可能属于这种执着占有型,百般地对你好,但却认为你会离开 Ta,Ta 很害怕,不想这种事情发生,就通过这种有点极端的想要完全占有你的方式体现了出来。
3. 真情投入型
对感情有着一份坚定投入的信念与态度,认为两个人相爱后,可以一起携手克服万难。对爱情有着强烈的信心,相信爱情会永不褪色。
并且,着重在平等的关系中,彼此分享与包容、互信互谅。
4. 悲观保留型
不敢也不愿意投入太多的感情,害怕一旦投入其中,如果分手就什么都没有了。
会认为世事多变,不相信永恒的爱情,因此在关系中有所保留,同时也会刻意与对方保持距离。
“在爱情中,感觉对方没有那么爱自己?感觉只是自己一个人真情投入,而对方冷冰冰的,不敢付出自己的爱?”
是的,他们可能只是很悲观,认为现在的爱情早晚会结束,如果此时付出很多,分开后特别不划算。
5. 浪漫表达型
浪漫在爱情中至关重要,会认为制造惊喜与浪漫是获得与维持爱情的最佳手段,强调爱意要通过言语或行为表达出来。
6. 肉体感官型
认为爱情的表现主要通过肢体亲密接触来展现,以感官享乐为主,注重透过肉体来感受亲密与爱意,不会在乎别人的眼光。
具有只要我喜欢,什么都可以做的行事风格。
也许现在,你终于明白,为什么有的情侣会在大庭广众卿卿我我、嬉戏打闹了。
7. 游戏手段型
认为感觉是爱情中最重要的成分,如果彼此的感觉变淡了,就会投入到其它关系中。
他们随时会预备替代对象或与多人保持亲密的关系,以满足自己追求新鲜感或填补寂寞。
同时,他们也非常善于用一些策略或手段,来获得他人的感情,对对方的投入与忠诚显得不足。
持有这种爱情观的人,很可能是我们生活中俗称的 “渣男”、“渣女”,他们游戏多个亲密对象间,有着很多备胎,不会对一段感情做出承诺。
一旦觉得目前的爱情没意思了,或者自己的需求没被满足,他们就会果断寻求其它的新鲜感。
8. 婚姻目的型
认为谈恋爱是为了结婚,所以会考虑未来、考虑现实条件,如对方的学历、家庭背景,是否有房有车等等现实条件。
大叔相信,看到这里,你已经认识到:
虽然自己真的仅仅就是想谈个简单美好的校园恋爱,但对方的爱情观可能认为一切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谈恋爱是奔着结婚去的,所以他们才会问你是否有房有车。
这 8 种类型几乎涵盖了我国人民的所有爱情观,你现在可能已经发现,其中的某一类型特别符合自己。
但你可能也会产生疑惑:“怎么这个也像我,那个也像我呢?”
别急,这很正常。
我们可能有一个很典型的、主要的爱情观,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其它爱情观。
也就是说,每一个爱情观并不是绝对的有或无,而是程度大小不同。
你可能对待爱情真情投入,觉得只要两个人一起努力,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同时你也可能认为爱情一定要浪浪漫漫的,爱要大声说出来。
来吧,根据大叔的描述和你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出你觉得最符合自己的一种或多种爱情观。
在了解了自己的爱情观后,你或许可以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人,明白现在所处的爱情为什么如此艰难坎坷。
甚至,可以通过了解自己,改变自己的观念与行为。
03
没有绝对正确的爱情观
彼此匹配最重要
“爱情观相同真的对这段感情有好处吗?
还是说互补的爱情观反而更好呢?”
可以想象,如果你认认真真对待爱情,专注且投入,而对方却冷冷淡淡的,不敢付出,相信你也会觉得对方不那么爱自己,会很难对这段关系感到满意吧。
1. 爱情观相同,的确会让我们对爱情更满意
卓纹君教授通过对 174 对年龄在 18-25 岁的情侣调查研究发现:
在我国,爱情观一致的情侣,他们对关系的满意度要明显高于那些爱情观不一致的情侣。
其它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果,特别是女性,相同的爱情会让他们对现在的这段亲密关系很满意。[2,3]
当你发现彼此的爱情观特别一致,应该就有一种灵魂伴侣的感觉,自己的付出会获得同样的回报,自己心里的浪漫会有人与你一起演绎……
在这种情况下,大叔觉得想不满意都难呢。
然而,对亲密关系满意,并不意味着会长长久久走下去。
例如,双方如果都是持有游戏手段型的爱情观,因为爱情观相同,可以允许对方同时与多个人保持亲密的关系。
这样的做法双方确实都会感到特别舒适,对这段关系很满意。但他们却很难长久下去,因为他们更喜欢新鲜感,很难做出承诺让关系维持下去。
不过,你现在最大的困惑可能是:爱情观不一致怎么办?
2. 在一起后,发现爱情观不一致怎么办?
首先大叔想说,几乎没有人的爱情观是完全相同的,你与对方的爱情观会有相同的地方,也会有不同的地方,但即使相同,程度也很难完全一样。
所以,不要担心自己爱情观与对方不一致,有些差异是比较正常的现象。
其次,如果差异特别大该如何是好?
例如,你喜欢浪漫、喜欢随时随地表达自己的爱意,而对方却很保守,觉得踏踏实实就挺好、有啥好浪漫的……
大叔发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双方的矛盾愈演愈烈、甚至争吵不断,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不理解。
不理解对方为什么连那么一点点的浪漫都不肯满足自己,哪怕仅仅是在 520 这样一个比较特殊的日子,送束 9 朵的玫瑰花也好呀……
就这样,会觉得对方不爱自己、不尊重自己,对自己很敷衍。
但实际上,对方可能也持有真情投入的爱情观,对待这段感情特别真心、特别专注。
只不过,Ta 并不是喜欢表达浪漫的人,不认为一段感情的维持需要不断的浪漫与惊喜,而是彼此真心实意就够了,正所谓平平淡淡才是真。
所以,大叔特别希望你可以认识自己的爱情观,认识自己在爱情中是个怎样的人,然后试着理解对方的爱情观,这种理解可以减少彼此的猜疑、矛盾与争吵。
这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理解可以减少矛盾,求同存异则可以解决矛盾。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和人之间求得某种 “认同”,相互之间就会在心理上产生 “自己人” 效应,在这种效应下,彼此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比较容易得到解除。
“求同” 可以让你关注彼此爱情观一致的方面,比如你们都特别认真对待这段感情、对对方专一、投入。
这种相似性,不仅会解决彼此的矛盾,更会让你们更加亲近、更加喜欢彼此,提高对关系的满意度。
“存异” 则代表对对方的尊重,不控制对方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而是给对方自由的空间,允许其可以做自己。
例如,刘嘉玲与梁朝伟的爱情观,甚至整个三观都不一致,但他们却相处融洽,这是源于什么呢?
刘嘉玲在一期节目中道出了真言:
“最完美的控制就是不控制”。
不控制对方与自己完全相同,看清彼此的边界,才是和谐相处之道。
求同存异,即使爱情观不完全一致,仍然可以幸福美满走下去。
最后,如果实在理解不了、无法求同存异,而且彼此都不愿意做出改变,那么大叔还是劝你可以果断地分手,不要让自己一直处于煎熬的状态。
- The End -
References / 大叔参考的文献资料:
[1] 卓纹君. (2004). 台湾人爱情风格之分析研究. 中华辅导学报, 16(9), 71-117.
[2] 颜欣怡, & 卓纹君. (2013). 大学生情侣之恋爱风格, 沟通姿态, 关系满意度及关系承诺之探讨-对偶分析研究. 中华心理卫生学刊, 26(3), 443-485.
[3] 杨洋. (2012). 相似还是互补?——情侣的人格与爱情观匹配. In 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4] Hendrick, C., & Hendrick, S. (1986). A theory and method of lo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2), 392.
[5] Hahn, J., & Blass, T. (1997). Dating partner preferences: A function of similarity of love styles.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12(3), 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