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是一本由伊恩·莱斯利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17-1图书,本书定价:55,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奇心》读后感(一):好奇这把刀
在孩童时代,我们用牙齿和味觉去感受世界,在少年时期,我们用我们的眼睛去看我们的未知世界。世界很大,我们想去看看。如果我们对于这个充满神奇色彩的世界感到兴趣十足的时候,我们会不断满足来自于我们内心世界的好奇心,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去感知这个未知的世界。这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好奇心》读后感(二):多热衷于“无关”的事物
1.所谓好奇心,是对认知疑惑的持续探索。好奇心是一种迭代认知的强大驱动力。 2.好奇心也会让你做事情的体验更美好、更享受。 3.保持好奇心的方法是——在知识里“漫游”。遇到什么就学什么,有机会学什么就学什么。不确定的时代,你说不出未来什么知识一定有用的,不如在知识里“漫游”,由着它自然衍生出些什么。 4.对于“无聊枯燥”的事物,你把它和让你兴奋的有趣事物连接起来,它就不枯燥了。
5.你有多热衷于“无关”的事物,你就有多好奇。
《好奇心》读后感(三):人类发展的第四驱动力
作者阐明了好奇心的重要性以及现代互联网对好奇心的抹杀。 消遣性好奇到认知性好奇的转变以及重要性,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都会被消遣性好奇吸引,但很少转化到认知性好奇,所以很多人仅仅看到事情的表面,人云亦云,甚至无任何记忆。
现代教育体系仍然保持着上世纪初的体质,未与时俱进,应转变知识型教育转化到能力型教育。互联网已经记录了全部知识,无需再去死记硬背,而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方是重点。 好奇心虽好,但仍然要以知识积累为基础,否则好奇心无任何价值。一个专业设计师的白日梦与一个初学者的白日梦有很大不同。专业设计师有着强大的背景知识储备并且熟悉其过程,而这些都会存在于他们的梦里。
求知欲......如果你选择教育,那么最好选择多样化教育,这样才能在各方面得到提升。那些专业的技术完全可以日后再去学习,并且当你面对那些要解决的问题或者物质激励时,往往会更有动力去学习更多技能。所以,不要太早专业化是非常重要的。
《好奇心》读后感(四):Keep curious
1⃣️好奇心来自知识的缺口
无知者,不会有好奇
2⃣️好奇心的阶段
本能性好奇(小孩子去指)
认识性好奇(思考为什么)
求知欲(为什么➕给人类创造知识性财富)
3⃣️保持好奇心的方法
1. stay foolish虚心若愚,不要主观臆断瞧不起某一个公司/行业(⚠️我要先去金融业界实习!)
2. 建造数据库(长期积累,如果比较闲,就去读书),会等来尤里卡时刻(醍醐灌顶)
3. 狐猬精神,狐狸:多方面知识技能,刺猬:专一的技能。我们既要有多方面,也要有专一技能,IBM讲的T型人才
4. 询问关键的为什么,不要只想着说服对方
5. 学会打磨好点子,不要简单接受结论,要做出成果才停止
6. 质疑你的汤勺,汤勺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如果觉得你在做的事情很无聊,多做一会儿,直到觉得有趣。“煎鸡蛋”物理➕化学➕伦理(从鸡那里偷鸡蛋是否正确)
7. 把谜题上生成奥秘。把知识变成生活方式。
4⃣️有颗好奇心,心会变得柔软和慈悲,有更多的同理心。
《好奇心》读后感(五):樊登读书《好奇心》思维导图
认识性好奇很难用一两句话去评价,保持这种好奇并非易事,它会将我们从当前的任务和目标中带离,弄不清楚目的地在哪里。但是这正好为我们提供了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去探索呈现在眼前的、各式各样的知识世界,也可以选择像比雅尼一样,与美好而奥妙的世界擦肩而过,只能等待下一次机会的降临。若换作是你,你会把握住这一个千载难逢的幸运时机吗?
《好奇心》读后感(六):知识情感下的渴求
好奇心又称作“知识情感”,是一种处事态度,而非天生的特质,是试图对已知与未知间缺口加以填充的渴求,这就意味着当一个人什么都不知或自认为什么都已知时反而很难引发强烈的好奇。
说好奇是有情感的是因为长期处于焦虑、恐惧、害怕、担心之下,很难引发好奇,拥有好奇心的人内心通常富有安全感,也很温暖。
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刺激的往往是消遣性好奇,这种好奇喜新厌旧,难以专注与持续,依靠短时记忆加工信息;而另一种好奇,即认识性好奇,是运用长时记忆的信息编码与解码过程,它令人专注、深挖本质,是刨根问底的深度思考,也更让人体验到愉悦的心流。
网络所提供的快速且浓缩的解题谜底,只会进一步挤压与抹杀认识性好奇;而视频、图像的白热化所伴随而来的文字衰退,让人渐渐丢失想象的能力,毕竟大部分的世界是难以被眼睛看见的,而文字的奇妙在于,它没有告诉你世界是什么样子,却提供了一个可供探索的线索与痕迹。
创新不是毫无沉淀下的灵光一闪,而是扎根于持续积累与出于好奇的深度思索...若我们的教育只是教学习如何解答谜底(谜底意味着标准而明确的答案),而非探索奥秘(奥秘意味着没有固定而统一的标准答案),那么我们只能是复制与从属,只能等待着被机器替代...
世界将被划分为两种类型的人,有好奇心与没有好奇心...
《好奇心》读后感(七):享好奇心的红利
没给四星的原因: 没有创造性的观点,有点老生常谈 还能给三星的原因: 系统,易读,而且具备那种把你潜意识里的知识勾出来让你想起来的作用 行文结构很流畅: 一、讲好奇心的原理。二、讲好奇心的鸿沟(其实更应该叫好奇心的好处)。三、讲如何保持好奇心。比较典型的WWH的结构。 比较有意思的一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造就随手可得的知识与答案,反而让人变得更懒,更笨,因为无需思考,这就产生了好奇心的红利,只有具备好奇心的人才能享受到这波红利,从而在发展中获得领先,这是一个很宏观的视角,有意思有道理! 保持好奇心,有环环相扣的七种方法。首先心态要『stay hungry,stay foolish』,然后去『建立自己的知识数据库』,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原则,即『像“狐猬”一样去觅食』,就是像狐狸一样注重广度的获取(狐狸诡计多端),同时又像刺猬一样培养深度的技能(刺猬只会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技能),用就行的词语表达,就是有广阔知识储备的某一领域的专才。觅食的过程中,要学会提问,『问关键的“为什么”的信息』,问完要积极验证,要『做一个思想工匠者』。做到以上五点还不够,我们太容易因为太熟悉某些习以为常的事情或环境,而失去好奇心,所以要『质疑你的茶匙』,最常见的也可可以去探索思考本质上的东西,最后,『把谜题变奥秘』,因为谜题不持久,奥秘才会。
《好奇心》读后感(八):通往更有趣的人生
无论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这本书都值得一读。通往更有趣的人生,什么时候都是合适的时机。
作者系统讲述了好奇心的原理、好奇心的鸿沟、如何保持好奇心。
总结了大量的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破除了很多固有的迷思。
比如,“有好奇心就是好的吗?”——好奇心中一种是消遣性好奇,这是人的本能;另一种是认知性好奇,这是通往无限的游戏,才是真正的乐趣所在。
“为了小孩子好,应该早教培养他们的好奇心,而不是让他们死记硬背“。——错误,实际上好奇心是一种对信息缺口的反应,认识到信息缺口的前提是,已经有一定的信息。记忆是思考的核心,没有记忆思考无处依附。因此,小孩子最重要的是要先积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才会有其他能力。
“互联网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在变得更聪明。“——不一定。互联网让我们可以轻易获得“谜题”的答案,但是在认识性好奇整个探索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并不是答案,而是探索本身。在过程中,我们锤炼思维,与世界发生新的兴趣链接,也在脑中构建新的认知链接。过程中的困难,让我们反复思考,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认知。不要轻易满足于搜索出来的“谜题“的答案,不要错过这个世界的表层下面是无穷而迷人的“奥秘”。
……
快去看~
《好奇心》读后感(九):好奇心的3个阶段
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学家约翰·杜威(JohnDewey)在1910年提出了好奇心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儿童时期想要探索和考察周围事物的欲望——与其说这是脑力活动,倒不如说是一种本能;
第二个阶段,儿童的好奇心开始变得更加社会化,当他发现其他人是有用的信息来源后,就开始提出无穷无尽的“为什么”的问题,而具体的答案本身并不如这种收集和消化信息的习惯更为重要;
在第三个阶段,好奇心被转换成“在观察事物和收集信息过程中所激起的对问题的兴趣”,在这一最终的阶段,好奇心变成了一股能强化个人与世界联系的力量,为个人经历添加了趣味性、复杂性和愉悦性。
杜威不认为所有人都能够达到第三个阶段。他认为好奇心是一种脆弱的品质,需要不断地付出努力才能维持下去:
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的智力性好奇无论用什么都无法满足,但是对大部分人来说,好奇心则很容易就衰退了……有些人在冷漠与不经意间将其丢失,有些人则是在草率与敷衍中丧失了好奇心,还有很多人虽然没有这些问题一,但却陷入了种强烈的教条主义,这对于求知精神是同样致命的打击。
我并不同意互联网让我们变笨的说法。唯一能使你变笨或者变得冷漠的只有你自己。那些试图利用互联网来逃避知识积累的人将会忘记如何变得好奇,而那些懂得将互联网作为持续性智力探索的跳板的人,有可能在学校建树更多,在职场也会获得更多的成就。未来属于那些选择具有好奇心的人。
《好奇心》读后感(十):《好奇心》伊恩 莱斯利
书读完如果不输出点啥好像就没读过一样,那就写写印象最深刻的五点就好了。
1.我们以为小孩子好奇心比成人强,其实不是的。好奇心来自于知识的缺口,也就是说知识越丰富,好奇心越重。例如如果Tk和我聊钓鱼,我是完全不好奇的,因为我对钓鱼的世界一无所知。
2.好奇心有两类,一类是消遣性好奇,就是觉得抖音好玩,刷一刷,喜新厌旧是最好的体现。一类是认识性好奇,需要我们刻意去动脑去研究,去理解和探索知识。
3.好奇心能带来什么好处呢?如果我们能够解决因好奇心产生的问题,大脑是可以产生多巴胺的,而且好奇心可以驱动我们自身学习更多。
4.我们应该怎么保持好奇心呢?
1)虚心若愚,保持开放的心态。
2)建造数据库,就是多阅历,多学习,把自己大脑里的知识量先扩大。
3)狐猬精神,狐狸有多种保护自己的方法,而刺猬只有一种,我们可以在各个领域有所涉及,但是要专于一方,例如T型人才。
4)询问关键的"为什么"
5)做一个"思想工匠"把想到的事做出来,别光想不做。
6)质疑你的汤勺,这点和格物致知很像,我们眼前这个汤勺是怎么做出来的,它还可以怎么做?它为什么要用这种材料呢?
7)将谜题上升为奥秘
5.最后一个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家庭的教育,区别于家庭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是怎么样回应孩子的问题,回应孩子的最好方式是鼓励性回应和反问,例如你问的非常棒,那你是怎么想的呢?小孩的大脑发育在三岁前形成,在这三岁以前父母与他的越多互动能让他更聪明。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