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日·步履不停,是枝裕和》是一本由茶乌龙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017-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日·步履不停,是枝裕和》读后感(一):小众文化与大众对象的博弈
个人感觉知日在做的事情就是把相对小众的文化推向大众吧,既要有内容也要能通俗易懂。整本书的框架是一目了然,作为导演的是枝裕和的作品轨迹,他作品中从台前到幕后的合作人员,以及别人眼中的他。内容呈现上多以采访为主,将话语权交给了解这个事情的主创们,比如树木希林,比如西川美和,比如泷本干也,比如樋口尚文。树木希林奶奶简直酷到不行,“如果我是年轻人,老年人说什么我都是不会听的”,哈哈哈哈哈哈。另外小有意思的部分是是枝裕和电影里的足迹,电影里面的取景地,然后可以怎么过去的路线之类;还有关于导演自己成立的工作室的部分,画的《比海更深》拍摄草图很可爱啊哈哈哈哈。
《知日·步履不停,是枝裕和》读后感(二):家族的羁绊
部分摘录: 当时只拍个几部纪录片和深夜短剧的我,感受到电影拍摄现场与纪录片的压倒性区别。我知道自己被分镜画面束缚住,但却无法丢开。后来侯孝贤导演指出“如何取景应该根据忍在现场的表演决定。作为纪录片导演出身的你,连这都不明白吗?”侯孝贤导演的一句话,比任何电影评论都直击人心,决定了我下一部作品的方向。 1995 爱的量、质和纯度不是可以和他人比较的,这一部《比海更深》可以说倾注了我全部的爱。 世界如此精彩,日常就很美丽,生命本身就是奇迹。 对我来说,纪录片并不是传达真实,而是拿着镜头的我进入一种状态中,拍摄我在那里看到的东西。拍下随着我和我的镜头的进入而发生变化的景色,才是纪录片。 电影主角就是与镜头这一侧的导演呼吸频率同步的人 电影就是要做政治做不到的事。
《知日·步履不停,是枝裕和》读后感(三):《知日·步履不停,是枝裕和》特集封面
是枝裕和,对于关注日本电影的读者来说并不陌生。看过他电影的人,大都会被他细腻的表达,虚实交织的剧情,自成一派的叙事风格吸引。
而他也是继黑泽明、小津安二郎、沟口健二、成濑巳喜男之后,当代日本电影中为数不多的在世界三大电影节闪耀的导演之一。可以说,他在日本电影史的无数巨匠所奠定的基础上,演绎了当代日本电影的新美学。
从1995年第一部作品《幻之光》发表至今,从电视纪录片导演转身成为电影导演,已经20年有余,在这 20年中,是枝裕和的电影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谁是支撑与影响他电影创作的人?是枝裕和电影的魅力何在?
这一次,《知日》来到东京,在是枝事务所“分福”的协助下,走访了是枝裕和,以及他的电影世界中的重要人物,并将在这本特集中,为你完全解读这位当代日本电影大师。
《知日·步履不停,是枝裕和》读后感(四):平淡近自然的电影人
读了三天。内容丰富,比上一本增田那本好多了。
从去年开始看了是枝裕和导演的几个电影,竟然每一部都喜欢,《步履不停》《海街日记》《奇迹》《如父如子》。电影平稳细腻,日常生活细水长流,仿佛生活本来如此,他只是截取一段。画面很干净透彻,很舒服。《海街日记》略唯美,《如父如子》略刻意。
最早接触到是枝裕和导演的书,去年去苏州诚品买了一本台版《宛如走路的速度》,看过也很喜欢,不疾不徐,很安稳也很有想法。
所以这回看到《知日》出这本特辑,专门去买了。还好不失望。不但有导演本人的访谈,还有他周围人的访谈,更深入一点。还谈到对他影响很深的人,知道的只有向田邦子,看过她一本书。导演的照片也比以前看到的帅一点。导演还在做教授了,真好。早稻田大学对我来说真是神级般的存在,我喜欢好多的作家文艺人士好像都是早稻田人啊。
树木希林的访谈也很有趣,老太太一点也不矫情,很爽利。人如其人。平凡但是认真工作的人,但是并不平凡啊。
很喜欢小田切让在《奇迹》里那句话:世间也需要没用的东西。如果一切事物都必须有意义,会让人喘不过气来呢。“赶紧记下来。”
想买摄影师那本《海街日记》的写真集。列出的电影中的足迹也很不错,以后可以参照着玩。
《知日·步履不停,是枝裕和》读后感(五):我心目中的是枝裕和
1、你看的第一部是枝裕和的电影是哪一部?当时的感受是?
《步履不停》,2011年9月4日在杭州工作时看的碟。从一个碟片店老板那儿第一次知道是枝裕和,喜欢是枝裕和也是受其影响,后来经常去他店里淘碟,交流电影,成了朋友。当时的感受是,电影叙述很微小、很细腻,家庭的琐碎生活、母亲的絮絮叨叨,也能拍得这么有味道,有小津安二郎的风格。影片里那支用吉他弹奏的曲子很好听。从此就迷上了是枝裕和的电影,一本本找来看。
2、你最喜欢的是枝裕和电影是哪一部?原因是什么?
最喜欢《如父如子》,曾经一度把这部电影的海报拿来做微信头像。电影的几个场景因为感动过,所以至今难忘。一个是良多在相机里发现儿子给他拍的睡觉照片时,百感交集。另一个是电影结尾处,父子行走在一高一低的游步道,最终会合,良多抱起儿子,求得谅解。喜欢的原因是,电影的主题父子关系触动了我,就如《小王子》里的一句话“为什么我爱你,因为我驯养了你”。朝夕相处的感情(时间)比血脉相连的羁绊更重要。
3、你认为是枝裕和对日本电影的意义和影响是什么?
如果说岩井俊二代表的是日本电影的清新唯美派,那么是枝裕和就是写实派,社会纪实派。是枝是纪录片导演出身,关注社会现实是他电影的出发点,而他聚焦于家庭这个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反映现代日本社会的家庭生活、人际关系,青出于小津而胜于小津。他的电影既是日本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当之无愧“电影大师“这个称号。
4、是枝裕和电影的特色是什么?
慢,静,生活流的铺叙,充满人的温情,许多细节和台词值得玩味,宛若走路的速度。无声胜有声,静深之下暗流涌动,“犹如一团平静的火焰”。是枝裕和的电影,适合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观看。
《知日·步履不停,是枝裕和》读后感(六):我知道导演,是“枝裕和”
过去我看是枝裕和的电影完全看不下去,感觉节奏太慢。后来,当我能够慢下来,掌握内心节奏的时候,重新看了《无人知晓》、《比海更深》等,它们看似平淡的叙事中蕴含力量,震慑内心。去年双十一的时候买了《日知 是枝裕和特辑》,一年的时间读了两遍,每一次都有会有新的内容迸发出来,点亮大脑中的黑暗。
是枝裕和电影每次读到《下一站天国》这一章,是枝裕和把剧本给了侯孝贤看,侯孝贤说:“摄影机摆放在哪里,是在现场看了演员的表演之后才能决定的,而并不是在进入现场之前就决定好的。”我就会“哈哈哈”不由地笑出了声。我们现在无论是拍电影,还是电视剧、微电影、网大、广告短片,都要求在开拍前就需要分镜头表。这样恰恰忽视了演员现场的发挥,导演的艺术审美能力,最终被一堆空想出来不符合实际的分镜头剧本束缚住。
没有台词的弊端,是枝裕和、王家卫都有所尝试。在是枝裕和这里看到的是这样的描述:“让演员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动、表达,但结果出场人物好像是我自己,也许是因为没有台词,大家都在考虑导演想要表达什么吧。”所以之后是枝裕和会把剧本中的每一个角色写清楚,写明白。
零星跳跃的经验穿插在是枝裕和导演的片子里,为了成为真正意义的人,是必需要连同失败一起记住的。
作者:茶乌龙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年:2017/2定价:45.00装帧:平装丛书:“知日”书刊ISBN:978750867110934岁从影的是枝裕和,要让观众感受到的是人人都会无意间感受到,然而却没有人愿意正视的阴暗面。他的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小孩和死人,我们很容易把是枝裕和比做小津安二郎,然而是枝裕和电影中的人的拍法,房间的构造,外观与空间的部分,更多是从成濑巳喜男那里学到更多。并且深受杨德昌、侯孝贤的影响。
这个倒是如此,小津安二郎的电影《秋刀鱼之味》表现中产阶级的无奈,锁定的是日本社会被背景的一群人。是枝裕和在某种程度来说是想做亚洲导演,诉说平庸小市民的生活、阴暗面。无论是小津安二郎,还是成濑巳喜男、是枝裕和,都是在做自己,被称为“作者导演”。我们这个年代已是一个感受不到新事物的刺激的年代,能想得到的创意早就已经成为成品流入市场,所以我们既要做到不随波逐流,也要保持不被主流吞没,唯一的出路就是做自己。是枝裕和的画面感,是无法模仿的,这不是用什么器材,在同样的地方取景就可以做到的。静态里追逐动态,动态里强调静态。用一个安静的画面表达括噪,反过来用沉重的画面去描述轻快的故事情节。
思索后的恍然大悟,继而不禁反思。这也是电影的魅力所在,你总是看不透它。
无人知晓,我很喜欢这本书虽无法详尽的描述是枝裕和所有影片中的内涵,但经过简单的介绍,也能明白导演的创作思路,也采访了导演周围的人们,摄影师、演员,导演的老师等等。
作为个人创作者,始终很难摆脱“自我创作的欲望”,我明白的创作的目的不是“表达自我”,而是为了“交流”,并非“我”在孕育作品,而是作品早已蕴含在世界之中,作者只是在[发现]它们,把它们展现给观众看,观众从作品中解读出的东西,会比创作者原本想要表达的东西更为深刻。然后这个过程极为困难,“我执”干扰了这一过程,全是作者的自我话语充斥作品之中,对世界的宣泄。在商业社会环境下的创作过程,更是把这个过程复杂化,难上加难了。
其次,作者的作品需要专业的评论家,才能更清晰,轮廓化。电影要对日常生活进行丰富的描述,人比故事更重要,通过深入关注和挖掘自己内在的体验和情感,表达的作品,就能有某种普遍性,进而引起全世界的共鸣。这个过程中,各位评论家们的讽刺,批评,赞同是能让创作者越来越面对自己的内心,空白、枯燥、阴暗、邪恶的那一面统统暴露无遗,这个过程无疑是痛苦的,也是创作者走向终极目标的必经之路。
最后电影之路极为难走,遇见过许许多多的导演,电影制作人,在这条路上,大家都为了各自的目的而来,只有最终沉入电影艺术的人,才能变的如此重要。
难是枝裕和的影片把平淡生活的日常琐碎描绘到了极致,却不会让我们觉得寡无味,反而能勾着人跟着他一路走下去。安静的缓慢,治愈人心的能量,波澜不惊的生活表象下面满是疮痍,温暖的细节和冰冷的故事交替,背后的细腻、质朴展现了导演的内心能量。
在本书的最后,有是枝裕和电影中的足迹章节,我想有一天可以去那边看看。有一件平常不过的事情发生在电影院,那时我在看是枝裕和的电影,前排有位男生说,我知道导演,是“枝裕和”。
我莞尔一笑。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