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孩子》是一部由刘君一执导,赵雄 / 孙渤洋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留守孩子》精选点评:
很感人,很温馨的一部电影。。。挺让人沉思的。。。
出乎意料地好看,完全不输《牯岭街》的调调
在我们那里拍的,我应该是第一批看这个电影的人,也是我看过的第一个电影吧。当时才小学,还是用碟片看的,那个男主角听说长大后因此想要当演员,现在还在横店里漂泊吧。
襄樊的电影~很感人 女主角是高中校友
教育电影
导演是我的初中校友,所以这片子是上初中时学校组织在电影院看的。其实剧情已记不大清楚了,但是当时看完电影的感动,所流下的泪水如今还印象深刻。
最熟悉的人生,却说不出词来形容。
悲惨的中国
20081025家 中央六
这么写实的拍,少有,这可能是最接近最真实的留守儿童电影。导演冷静的叙事和朴素的镜头让题材更触动心灵。 这种电影华表奖只是个提名,作为一个电影人觉得惭愧!
《留守孩子》影评(一):朋友制作的一部片子
这是一位朋友制作的一部片子,所以找来看了。它既是煽情的,又是主旋律的,然而它感动了我。尤其小福爹跪在儿子面前说:“我在外面给别人当孙子,在家给自己的儿子当孙子,没个人样”,这一镜头实在是入木三分。
当然,和几乎所有的片子一样,它也有一条蛇的尾巴,这是个遗憾。如果心能静一些,可以处理得更好的。
《留守孩子》影评(二):寻找,固执地寻找
留守儿童是普遍的社会问题,他们的故事总是令人唏嘘。
看过太多这样的孩子,心情总是特别沉重。
故事的主线是少年的成长故事、留守儿童的心路历程,其内涵却是多元丰富的。
作品表现出鲜明的地域风格,全方位地表达了他的文学理念和艺术审美观。但是,不足毕竟存在,比如在构思上存在着前部铺叙较多,而结局却收束得苍白、无力,结构上不能够均齐协调;主题开掘得还不够深刻,意义指向的模糊,一些表达不够准确、晦涩等等,则破坏了美感。作品在语言和叙述上与同类作品也极其相似,有陷入套路之嫌,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的“美学”。
《留守孩子》影评(三):从刘君一导演博克里转篇文章
我是在为另一部电影选景时,被一片又一片称为“空村”的乡野景象所震撼:老人瑟缩在床灶或佝偻在田间,儿童上学或在镇上撒野,青壮远在天边的城市作城里人侧目的农民工大军。家,成了忘年弥望的一份短暂的荣光。
我知道,我们,无论是谁,都来自于这片田园,尽管我们还不知道将归于何处。那么孩子呢?那些留守在家中的孩子,他们还未成年,正需要父母的呵护,他们无疑是这片空荡荡乡村的一群无辜的游鱼,他们被生下来,就只能自己活着。
我以为,社会的目的是大众的目的而非精英的目的。我不准备拍一种特殊角落里特殊人群的特殊遭遇。我们要用摄影机眼完整、真切地呈现中国社会转型期农村生活的原生图样,一个有关儿童的侧影,也是有关我们心灵深处的一份恻隐之心,尽管它常常被现实遮蔽。
我们将舍弃大量“留守孩子”问题中的一些极端个案,比如14岁的“留守少女”被轮奸而至怀孕;比如父母离家八年,孩子被铁丝栓了八年;比如13岁的男孩为报复父母而疯狂地花掉他们寄回的钱;比如一帮“留守孩子”结成团伙,因仇恨父母进而仇恨社会,沦入犯罪边缘;比如等等。本片将尽力铺平这些被扭结、绞紧了的冷冰冰的现实,刻意规避这些极富故事性,对电影来说弥足珍贵的传奇因素,我们的目的是还原生活的常态,让观众感受到“留守孩子”现象那种庞大、日常,那种普遍的痛以至麻木。
我想把这部电影拍得脏一点、暗黑一点、业余一点,基于这个考虑,我想全部选用非职业演员,用方言演出,全部选用实景。片中的五个小主人公,全部选用真正的“留守孩子”来扮演。
我知道,我们的电影将要面对一个消费性的社会,面对另一个赤裸裸的真实,那就是消费性的市场。在这个时代,一切都可以并已经转化为消费,包括苦难和真情。眼泪也是可以花钱买到的。但我宁愿相信,我们捧给“留守孩子”的善意能换来我们内心被翻转的硬币的背面……
《留守孩子》影评(四):就好比洗澡水不热,怎么洗都不爽
当然这是一部主旋律,可我没想到矫情的这么厉害。生生把一个好题材给糟蹋了。当然有人把《留守孩子》和《一个都不能少》相比,真如导演刘君一自己说的,“这是谬赞”,张艺谋是大师,他是小师。其差别不仅在大小,还在厚薄。
主演基本上都是找的留守孩子,要说缺点就是过于追求自然,反而给人拘泥之感。这和孩子们的表演无关,和导演的品味有关。整部片子温温吞吞,就好比是洗澡水不热,怎么洗都不爽。
片子分两部分,前半部分在渲染贫困,渲染悲伤,高潮于作文课上孩子们含泪朗读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时戛然而止。后半部分高唱凯歌,截至于班主任老师给“留守孩子之家”铺设床单。虽然导演说电影中的全部素材都来源生活,但显然,这些素材并没有反映生活的全部。
这是一个好题材,却没有讲述一个好故事。影片铺陈的戏剧冲突总是轻而易举的就解决掉,只有一个词能形容,虎头蛇尾。网吧老板扣了月月和小福上网的钱不给,他们俩偷着把老板揍了一顿,老板要三万块钱医药费,这事使留守孩子的父母迫不得已回家看看。接下来就是小福的爸爸还得离家出外打工,小福纠集了十个孩子跑去广东找父母。警车在乡村公路上呼啸而过,车里心急如焚的民警孙大阳接到电话,兄弟城市的警察已经把孩子坐的货车拦下来了,并且给他们买了去广州的车票。呃,广州?!还真就是去广州,这民警什么脑袋,怎么想的?!孙大阳只好无奈的表示,换了是我,我也会这么做。这句话不是为了安慰观众,更像是安慰导演,靠,故事总算编圆乎了。
尤其搞笑的是网吧老板拄着拐棍大闹派出所,孙大阳什么有力的话都不出来,班主任小芹最后轻飘飘的说了句,现在好像不让未成年人进网吧了。孙大阳一拍大腿,问题解决了;县委书记一拍桌子,把孙大阳表扬了。这都什么跟什么啊。明显的为了故事而故事啊。
总之,矫情。看到了苦,看不到深刻。看到了泪,看不到心酸。看到了开头,就猜到了结尾,看了第一遍,没兴趣看第二遍。
导演刘君一,据说是前先锋诗人,在台上回答问题时确乎抑扬顿挫,颇有戏剧表演的范儿,据说以前好多诗人都是在诗歌朗诵会上成名立腕的,莫非他也是练家子?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