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起,北京交管部门增加非现场执法种类,570余套“电子警察”,将针对驾驶时接打查看手机、不按规定使用安全带两项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抓拍。
人为因素是交通事故的主要诱因,据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的初步统计,因不系安全带和查看手机而造成的交通事故约占交通事故总数的30%。
而就在昨天,女同学小美收到了一条违章短信。
正当她焦急地询问我怎么办时,我兴奋地问她:想不想知道摄像头是如何抓住你违章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发现目前常见的用于执法的摄像头大体有四类。
第一种,就是电子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电子警察。主要对机动车闯红灯、逆行、超速、越线行驶、等违章行为进行拍摄记录。
第二种,违章停车拍照摄像头
违停摄像头可以随意转动,24小时不间断工作,360度无死角的抓拍, 200米之内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第三种,测速摄像头
测速监控摄像头,大多安装在横跨整条道路的白色交通杆上,也俗称“卡口”,摄像头旁边会有黑色“方板状”的雷达测速器。
第四种,流动测速摄像头。这种摄像头采用的是巡逻式雷达技术。
那么问题来了,在夜间,高速行驶的过程中,摄像头是能否拍摄到你的违章照片呢?
目前,高速公路上摄像头的虽然监控距离最远能达到2000米。
但一般抓拍距离是50--100米,只有在这个距离才能拍清楚车牌,摄像头拍摄反应时间为0.5秒,这样得出抓拍的速度为360——720km/h,也就是说一般在360km/h以下行驶,是肯定会被拍到的。
而要讲述夜间拍摄,则需要引入一个概念:光照度,它的单位是勒克斯。目前常用的电子警察对于光照度的要求为0.lux,夜晚的照度值范围是0.001lux—0.3lux。
由于道路路灯与车灯可以提供额外的照明,电子警察一般是可以清晰的拍摄到违章状况的。
针对不系安全带,行驶查看手机行为拍摄的摄像头均为不间断拍摄,一个摄像头一天产生的数据量约为20G,每张照片平均大小500k,也就是是说一个摄像头一天大约拍摄照片数41000张照片。
以北京为例,新增的570个电子警察,每天能够拍摄约2300万张照片,智能交通系统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不系安全带和打手机的行为,是一个技术上的难点。
安全带最明显的特征是呈特定方向分布的倾斜边缘,它能够描述安全带的整体轮廓,对安全带检测具有明显的作用。因此,智能交通系统会从安全带的边缘特征入手来提取两条倾斜的边缘从而判断驾驶员是否佩戴安全带。
边缘提取后,安全带边缘会和其他边缘被同时提取出来。
而由于安全带边缘呈45“左右的直线,其边缘点大致满足右对角直连的情况。因此智能交通系统能够去除其他边缘而保留安全带边缘。
基于这样的图像信息,系统会判定驾驶员是否系安全带。
而对于交通图像中驾驶员接打查看手机的行为分析而言,其核心问题在于打手机姿态是否存在。
难点是如何在驾驶员区域中准确提取手部区域,并确定是否为打手机行为。驾驶员打手机姿态通常与脸部接触,与脸部越近的点发生打手机姿态的概率越大。同时,打手机姿态发生时,手部通常位于脸部靠下侧区域,识别区域内越往下,打手机姿态的概率越大。
由于区域内手部的肤色信息较为明显,所以进行肤色检测是常用来判定是否接打手机的方法。一般的肤色检测都是基于色彩空间来提取符合肤色特征的信息。YCbCr色彩空间分析法能够将亮度分量进行分离,并且其颜色空间与人的视觉系统具有一致性,肤色聚类效果好,因此常常被用来进行肤色检测。
通过这样的方法,系统便能识别出驾驶员是否在行驶过程中存在查看接打手机。
当然,系统在筛选出违章照片后,会经历一次人工核对,才会被判定为违章信息。
当我认真地把研究结果发送给小美时,不知道为什么,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收到过她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