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归来》是一本由鲍鹏山著作,新经典文化/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孔子归来》读后感(一):一个普通人如何逆袭为万世师表
对于孔子的印象,一直停留于“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他是如何从一个普通人变成圣人,不胜了解。借着这次鲍鹏山先生的《孔子归来》,开始重温孔子,沿着宗师地足迹寻找他的信仰之旅。
图来自花瓣
《孔子归来》读后感(二):主观空洞的赞美太多,功绩只在于普及
因为之前看过李硕的《孔子大历史》,所以回过头来看鲍鹏山先生这本书,未免觉得鲍鹏山先生这本书确实有些不足,甚至有些失望。
虽然也是大体沿着孔子的人生轨迹来叙述孔子的生平和思想,但是显然通篇都是作者过分热情张扬的溢美夸赞,而没有什么切实的考据,都是主观的激动情绪。
就如“百家讲坛”其他某些讲到孔子的人一样,仿佛孔子生来就“德行见识能力俱全”,说是要还原孔子,只有一味的夸赞,而并没有根据孔子的历史经历,分析讲解孔子的思想是如何发展,是不是有变化的,一味高大全,而且从始至终就像一开始就具备,而且从无变化,也没详细讲述当时列国复杂的环境和政局变化的影响,对孔子产生决策的影响,这又如何“归来”?而且贬低道家思想,只为宣扬孔子儒家思想的更高一筹,实在是太主观而有失偏颇了。
不过想了想,“百家讲坛”的定位,大约也是给一些不打算“学”的人一点热情和兴趣吧,学术和严谨的都可以往后放,于是就有了假大空的于丹,还有三国票友易中天等等,及相关的神论。不过,也许仅仅就普及而言,还是有功劳的吧。
《孔子归来》读后感(三):孔子─既是圣人,亦是凡人,而终究是圣人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孔子的了解是不多的。儒家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的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也造成了非常多不好的影响,因而我对孔子的印象并不好。再加上论语虽然并不如左传那般佶屈聱牙,但也并不像中古时代唐宋诗文那样风雅流畅。上古时代的字用到今天,转义的太多,语序又是颠倒的,猜起来太累,因而我对论语也不感兴趣。
读了这本书,确实是刷新了我对孔子的认知。原来我对孔子的误解那么深,我曾以为他是迂腐的,是自负的,是只专注于形而上的不接地气的老夫子。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有着正常人的喜怒哀乐的孔子,一个拥有着超越正常人的智慧和眼界的孔子,一个拥有着超越正常人的坚定心性,却又豁达的孔子。这很难得,曾有人评价我固执,我反思了好久,我确实是固执的,因为有时候固执能保护我更不容易受到环境影响而坚持自己的内心。可太固执是因为内心不够强大,是我怕被影响,而做出的选择。孔子就不会,他坚持原则的时候十分坚持,对别人对自己很多时候又很豁达。温良恭俭让,这多高的评价,我以前从未认真想过这五个字背后的孔子是什么样子的。他的道德观,不但不迂腐,反而十分通达。后世那些儒家,有些不过学了皮毛,利用儒家学说,利用自己的话语权,后面的事就不详表了。他们自称儒家,却忘了儒家的核心文化,是仁!做人的基本道德,是恕而非忠!什么是恕?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弟子七十二,子路、子贡、颜回,还有很多人,他们各有性格,也各有人性的光辉。他们和孔子一起,组成了春秋时代儒家的灿烂文化,也成为了后世中国文化的北辰。
最近的心情并不常常那么好,甚至有些压抑和焦躁。如果不能改变环境,至少不要被环境影响自己。不怨天,不尤人;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这都是孔子教给我们的道理啊!
仅读了一遍,我的认知还很浅薄,书中的道理也没有完全领悟,力荐大家读一读《孔子归来》原著。
《孔子归来》读后感(四):关于孔子的你不知道的事情
文:薇薇爱阅读
年初的时候收到一本关于诗经的书籍, 作者当时对于诗经开篇的关雎做了很高的评价, 是一篇讲述女子后妃之德的文章。 起初学这篇文章的时候还是中学的时候, 那个时候在电视剧里面也有关于这篇的情节, 读到关于这篇文的解读, 觉得关于《诗经》对于当时的编纂者来说, 可谓是用心很深的呢。
后来在网上给女儿买了一本《论语通译》读, 关于论语里面让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最初的学而里面的第一篇。 这也是论语里面的第一篇, 孔子为什么要把这篇文章放在第一章节的第一篇里面, 想必是和诗经有着同样的考量。
几年前去山东旅行的时候, 在路途上听了导游讲解了很多关于孔子故里, 孔庙以及孔子家族的孔林的介绍。 对这位圣人怀着深深的敬意。
后来有机会读到《孔子归来》, 怀着深深的好奇, 以及对于孔子的崇拜, 迫不及待的翻开了这本书。 读完这本书之后对于孔子又有了更多的认知, 关于孔子一生的经历以及学术、人生的观点有了更多的了解。 这位开创了百家争鸣的圣人, 编著了流传后世的书籍, 在同时期教导了众多的学生, 根据学生的资质和性格等等特点,因材施教, 这也是那个时代里面为什么这么多学生追随孔子的原因吧。
书籍以时间为轴, 给大家讲述了关于孔子的生平的事迹, 从孔子的祖辈的历史开始, 到孔子的母亲带着她迁居,再到孔子后来的十而有五志于学,二十岁收到鲁国国王赐予的鲤鱼的礼物,再到三十而立。 孔子致力于把之前人们对于儒的认识的改变, 自他之后人们对于儒的认识逐渐由之前的小儒, 转变成如今的大儒, 同时孔子也精通六艺,后来又引入了《诗》、《书》、《礼》、《艺》、《春秋》,这是大家说的大学。
书中还展现了关于孔子的军事方面的才能, 以及他年轻时就通晓六艺的事迹。 如果说此前对于孔子的认知, 还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站在神坛上的圣人的话, 现在想想当真的肤浅了很多。 一个有着很多才艺,通晓军事, 同时对于贵族不屑的鄙事, 他在年幼随母亲迁居之后为了生计也会一些。 但是都是学会即可。
不论是在前年之前, 还是现在孔子留给后世的所有, 以及人们对于儒家思想的传承都一直持续着。 这本《孔子归来》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关于孔子的认知, 同时也有了更多新的认识。
《孔子归来》读后感(五):孔子的遗产《孔子归来》
孔子的遗产《孔子归来》
看过鲍鹏山先生的《孔子传》,是我读过最好的《孔子传》,不仅仅把孔子的一生写得透彻明了,而且书做得也相当漂亮,看着就让人喜欢。
这本书是《孔子归来》是鲍鹏山先生走央视百家讲坛里讲述的专题“孔子是怎样炼成的”的文字记录。如果先看了《孔子传》再读这本书,效果会更好。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甚至超越了秦皇汉武,在全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延绵千年不绝。当我们中国在近代史上陷入内忧外患的空前困境,连续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国从一个失败到另一个失败,于是拿出来批判的第一个人就是孔子,这也说明了孔子简直就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代表。其实否定孔子,就是在否定我们的文化,否定我们的历史。孔子成了近代史失败的替罪羊。等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三十多年内迅速崛起,使得中国人有了自信,觉得中华文化也还可以,原来没那么差,甚至还有挺多优势,于是孔子的地位也开始得到了回复。中国也开始走向世界各地建设孔子学院,孔子重新成为中华民族的荣耀和象征。
这本书大致是按照孔子的一生来编排内容的,不过并不是单纯的在讲孔子的一生,不是在讲孔子的故事,而是每个章节都有一个主题,一个侧重。
先秦诸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其中孔子的影响和其他诸子相比,要大很多。鲍鹏山先生的书中提到孔子精通六艺,可是却强调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就是孔子更看重的并不是具体的技术,而是对人的培养。
孔子为什么能成为一代宗师,有很多原因,一个是孔子特别好学,一辈子都在不停的学习,不耻下问。第二是孔子不走极端,强调中庸,特别看重人本身。强调周礼,而又要看具体的情况,不拘泥,不僵化。第三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虽然四处碰壁,但是不放弃,知其不可而为之,从政不成就办学,但是不忘初心。
两千多年来,孔子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遗产,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血液。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成了我们国民性的代表,解读孔子,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剖析我们这个民族,就是在研究我们自己。
《孔子归来》读后感(六):《孔子归来》读书心得
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这么多年,说来惭愧,虽自认为也算是个读书人,可从来没有完整地读过《论语》,不知道我们两千年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儒学经典到底说了些什么,孔子到底在追求什么。印象中,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完全是保守、迂腐、刻板、落后、不苟言笑的代言人,所以后来的“五四”运动才会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把孔老夫子进行全盘否定。可看了鲍鹏山先生的《孔子归来》,通过对孔子传奇一生以及部分《论语》的解读,发现孔子并不是印象中的形象,他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言人,他的学说能影响后世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自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虽然他累累若丧家之狗,但他把自己的人生演绎成后世人,尤其士大夫阶层理想中的人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十五岁,现在看来还是个孩童,可孔子此时就“志于学”,且不是“六艺”那样的“小学”,而是“大学”。用横渠先生的话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现今社会,有的是专家、学者,可绝大部分也只是会某项专业技能的“小学生”罢了。 “三十而立”。 幼年丧父,并遭季氏家臣侮辱的孔子在三十岁真正“立”了起来,一个人,是否立起来,要看两个指标,第一个指标:自己心中是否有主见。第二个指标:别人眼中是否有自己。简单点说,就是你得“行”,当然还得别人说你“行”,还得是很行的人说你“行”才行。三十岁的孔子做到了。 “四十不惑”。不是说孔子没有了疑惑,而是四十岁的孔子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从“志于学”到“志于道”,对自己的人生不再有疑惑,不再动摇。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然具备了优于常人的判断力,尤其是指价值判断力,就是判断好坏、是非、对错、善恶等的能力。 “五十知天命”。知天命是指认知天命、敬畏天命、履行天命。而要能知天命,需要使命感、不怨天、不怨人、淡泊宁静。 “六十而耳顺”。做到耳顺需要三点:尊重别人的意见,明白自己的斤两,坚持自己的立场。它需要相信自己,坚持自己,而这一切都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上。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种心灵与社会的最佳关系,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自由与道德的融合。 虽然鲍鹏山的解读也只是一家之言,不像学术文献那么严肃,重视考据,但对于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社会活动等,作为入门级书籍还是不错的。
《孔子归来》读后感(七):圣人的传奇人生
自孩子上幼儿园起,学校教育就开始涉及到国学。儿子刚一入小学,学校发了国学教育相关的学习资料。孩子们对国学的精髓理解有多少不得而知,但做为母亲,陪儿子读完《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孝经》等等之后,顿时体会到国学的精神魅力,于是,国学便深深地吸引了我。自此,我也对国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四书五经》,《周易》,《尚书》都统统的抱回了家。
事实上,读国学容易,但要完全理解国学的内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就拿《论语》来讲,《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经典著作。如果没有对历史知识的系统了解,是很难理解其精华所在的。如今有幸读到《百家论坛》栏目的主讲鲍鹏山教授所著的《孔子归来》,确实是为我们开启了学习国学的启蒙之路。这本书以详实易懂的语言,真实还原了古圣人孔子的传奇人生。读来犹如看电影版,一幕幕,经典难忘。更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论语》的思想精髓,也有助于我们记忆《论语》的经典语录。
孔子一生,志向远大,可恰逢乱世,不受重用,还曾经因仕途,颠沛流离,可谓命运多舛。但孔圣人的豁达和聪慧,使他能够在稳立于乱世之中,不得不令人佩服。同时他开办的学堂也培养了大批名人儒士。孔子的得意门生主要有三位,颜回,子路和子贡。
颜回,家境贫寒,却聪明好学,像极了孔子,深得孔子喜爱,但天妒英才。
子路,勇敢直白,经常遭到孔子的责骂,但子路也是伴随孔子时间最长的学生。他可谓是孔子的贴身保镖,也在孔子颠沛流离的十年中,一直照顾孔子的饮食起居,不离不弃。
子贡,富有且富有同情心,在孔子过世后,为孔子鼎力操办后事,并尽孝道三年。可见孔子是如此受弟子们爱戴。
孔子有这样的三位弟子也算是人生的最大收获。
读罢此书,又将电影《孔子》找出来看了一遍。记得之前看这部电影,感觉特别枯燥乏味,但如今再次观看,体会便非常深刻。有传说称孔子的母亲在怀着孔子的时候,在尼丘山上遇到一只麒麟,然后诞下孔子。孔子晚年,鲁国猎获了一只麒麟,被士兵们射杀,孔子听说后非常伤心,孔子认为麒麟是神兽,在太平盛世才会出现,但正逢乱世,出非其时。后也有传言称,孔子著《春秋》至此而辍笔,也有“获麟绝笔”之说。这其实也是孔子当年内心的真实写照。
总之,本书读来,让人欲罢不能。其中描述有关孔子的故事也非常生动,值得细细品读。
《孔子归来》读后感(八):仁者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自幼年的成长孔子,到最终尊崇万千的圣人孔老先生,孔子的一生传奇丰富,唯一一人从普通大众到影响甚远的大者,关于孔子,有很多传奇故事,当然也有很多史实的未知待考证,中国文化中有很多孔子的思想,影响着后人的思想轨迹和后世的文化发展,作者从孔子的身世说起,礼乐文化开始人生的起点,遵从每个国家的特有归宿,君主也是带着常人的疑问,自在的接受所有的疑问和谏言,文中在事实的梳理中并用论据和记载道出所有的答案,中国文化的春秋时代,辉煌的文化争鸣,还有多少未知的发现。鲍先生是尊崇孔子的,文中对孔子的感情很浓烈,生命的文化从今生来到后世,现世源来成了前世的记忆,孔子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位。
现在孔子学院开设到了国外,孔子现象也一直在蔓延,关于孔子的文在学校的时候就读过不少,更多的核心是文化的繁荣和引导,耳熟能详的句子原来有这么多的深意和背景,最大吸引我的地方是文中有很多对历史据载的引入,可以找到很多自己熟悉的文字,对比另外文化的身临就更加能了解孔子,了解当时的年代,可是了解孔子并不是本书的目的,我想更应该获得的是从孔子的生活和人生进度中反思中国文化并有所裨益。百家讲坛的一系列文化的解说节目曾风靡一时,在青少年中很受欢迎,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发现,感兴趣的不是乏味的陈词讲授而是从各方面带你认识同一个人的惊喜,此系列节目其中原来也有讲授的孔子文化,花时间详细的看了几集,根据节目记录的本书,表达了原来孔子不是上学课本里的简单知识和认知,礼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就现在的生活中也是可以借鉴的仁者文化。
封面的设计带着笔墨的挥毫,很喜欢的图案,文字的出现方式有很多种,让人愉悦的方式有很多,有些文化就是如此的魅力美丽,文中的文字从题文到借鉴的别的地方引语都有很好的区分,内容丰满,道理很多但是笔调清扬,让人不自觉的换个方向得到更多的思考。我们总是容易把别人的道理听听就过,用自己的心去归属别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可是你自己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样子,才不知什么是宏达的仁者之风,变幻莫测,生而为仁,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生波澜起大浪,用快乐轻蔑残酷,用从容静穆混乱,用言论展示思想,所谓仁者就是如此吧,用仁者之心和一曲长歌。
一个普通人如何逆袭为万世师表,一个走下神坛的高高在上者,他的话经数千年仍受用至今,朗朗上口的古诗词,遥远的中国文字,即使汉语言的发展也掩饰不了孔子文化对明天的指示,孔子就像从未离开一样,在归来的人群里。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历史人物传记,更多的是从孔子的作品出发,找出一个理所当然的硅胶垫,归来的孔子,归来的中国文化。
《孔子归来》读后感(九):一个我不曾了解过的普通人
谨以二十年幼稚的人生阅历,来分享些感触。 首先要给孔子道个歉,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孔子的认知仅存为:提出“仁”的学说;四书五经;因材施教。我也曾认为,孔子因为是贵族,所以能够衣食无忧从而成为“圣人”,是天然的“圣人”。我甚至还幼稚的认为,是董仲舒成就了孔子。带着这样的想法,我看完了这本书, 孔子是贵族,但不代表着衣食无忧。三岁丧父,孤儿寡母以何为生?在《论语·子罕》种,有这样的描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十七岁丧母,想把父亲和母亲合葬却苦于找不到父亲的墓。这该是多么痛苦? 人人都知道一句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是《论语》中的一句。孔子在15岁时就下定决心要一生致力于追求真理。三十岁通过自学和多方求教,在“六艺”上有了很高的造诣,因此孔子有了机会获得了参与会见到访的齐景公和晏子的机会。三十岁的孔子就像现在的年轻人拿着自己的创业计划书去见投资人一样去见晏子,希望得到一个机会。于是,孔子是圣人之前,得先是一个“人”。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书中的论述强大到改变人生观。说到七十岁,又想起了某天和老师聊天,老师说人在扮演好自己的人设,只有在他真正的领域或者在他年老时,才会毫无芥蒂展现自己,孔子好像很早就已经做到了。 孔子最了不起的,我暂时认为是他在两千多年前想明白的事情,两千多年后的我们还在苦苦挣扎。道理谁都会讲,但不见得谁都能做到,但是孔子做到了,在两千多年前,一个生产力落后的时代,他就已经做到了。 还有很多想说,老子与孔子,孔门弟子的幽默,但是还是这本书的讲述来得更实在些。又想起老师说,我们现在还在“白纸”阶段,看到一个就认为是一个,但是我愿意去了解他,就像《阮玲玉》一样,我去了解他,然后喜欢上他,甚至一瞬间成为“他”。我喜欢我此刻对于孔子的认知,他是一个可爱的“圣人”。孔子本身的伟大是我恨不得跪拜的,甚至曾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孔子成了“神”,儒家成了宗教,那一刻我是愿意成为他的信徒。学长说孔子是仗剑走天涯的第一人,如果他还在世,我真的想跋山涉水去“朝圣”,去见他,奉上我的膝盖,聆听圣人教诲。
最后,摘一句书里的原话:孔子站在人类自身尊严、自由和幸福的最高处,如同天上的月亮,我们以为它在楼顶,但是,当我们攀上楼顶,却发现它在山顶;但等我们攀上山顶,却发现它在云端;可是,如果我们坐上飞机飞上云端,却发现,它在天宇。用孔子自己的话说,他“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是木铎,他是万古长夜的明灯,他是聚集我们的召唤,他是引领我们的旗帜,他是拉升我们的民族之父。
《孔子归来》读后感(十):天不生仲尼 ,万古长如夜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也许你和我一样,对于孔子的认识只是教科书上这冷冰冰的几句话,他们说孔子是中国史上的圣人,但是对于孔子到底为什么称为“圣人”,为什么在中国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们可能会有所茫然,但是读完这本书后,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孔子。 鲍鹏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潜心研究先秦诸子数十年,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研究,用他独特的视角,丰富的知识,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孔子,他不是书上那冷冰冰的思想家,教育家,它是一个鲜活的人物,他用传奇的一生铸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这本书书写着孔子传奇的一生,故事性的对话让人物形象更加的丰满有趣,引人入胜。 也许你会认为一般思想家,教育家会是一个刻板的知识分子形象,但是孔子却不是一个刻板,顽固不化的人,相反,他是一个热爱生活,有自己的坚持,乐学,好学的老实人。他不像老子一般冷幽幽,不像庄子一样笑嘻嘻,不像孟子一样火杂杂,他就是一个安分守己的老实人。就像书中写的,孔子37到50岁,仍和学生们厮守,“休坐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他的生活充满着阳光与温暖,他热爱山水,热爱自然,所以会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他热爱音乐,在听到《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说出“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一生逍遥自在,心如止水,在那个混乱与阴冷的世界里,孔子一直用豁达,乐观,明朗的心态对待任何一件事情,他的作品《论语》就很好的展现了他本人的性格心态,他的个性有着温暖的力量温暖了那个时代。他热爱着自己的教育事业,热爱着自己的学生,他视学生为亲生儿子,每每有缺点就提出,好言恶语绝不嘴软。也因此,学生们都知他,敬他,爱他。你能感受到,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圣人。 而除了人格上的魅力以外,你能感受到,孔子真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拓者,他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翻阅全篇,你会发现,在孔子之前,只有贵族子弟们才有知识分子,他们都学习官学“礼、乐、射、御、书、数”,只是侧重于礼乐祭祀方面的学习,但是孔子之后,地主,商人,平民百姓们都可以学习,他打破了贵族垄断的局面,并且知识分子们学习的是诗、书、礼、易、乐、春秋,他重视培养人的人格与价值判断力,在于发扬道义精神,建立正确的道德价值基础。至此以后,知识分子们都改头换面,他们身上多了一份责任感,他们是价值的承担者,死而后已。而教学方式的不同,使得学生们个个都具有自己的思考方式,有自己的形式特点,也因此,才会在后来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情形,孟子等人才会应时而生。他游历各国,用自制及的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人格理想,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改变着一个时代。因为孔子,由诸侯们打造的火与血的时代变成了充满理想,充满仁德的时代;也因为孔子,人类出现了质的飞跃,精神问题和道德问题开始成为了人类的首要问题。价值观和道德观才逐渐显现,没有孔子,何来中国文化?没有孔子,何来中华民族? 孔子为何为圣人?如今有许多人都在恶意的讽刺孔子,认为他只是一个凡人,他的一生政治理想得不到施展,他只是一个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称不上是一个时代的开拓者,一个圣人。真的是这样吗?相信看完这本书的你,心里应该早有答案。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