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及今,都有祭奠先人的传统,当家中有亲人去世之时,按照习俗有“烧七”的习俗,丧葬习俗沿袭至今,虽各地不同,却又都大同小异。
“烧七”
规矩繁杂的“烧七”
烧七也称之为“斋七”、“理七”、“七七”等。指的是在人死后,从头七”起即设立灵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设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灵止。
而这四十九日内又以七为一轮,依次类推,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尾七)。
这七轮之中逢七为一祭,但却又不能都祭,缺祭含义为先人留福,一旦祭祀全,即为福尽,因此,多半以头七、三七、五七和七七最宜祭祀。
七七规矩也是极多,更有撞七之说,即烧七忌日这天农历逢七。那这日便不烧七,但恰逢的是头七、七七这两个日子即使撞七也要烧七。
“头七”
这四十九日中,以“头七”的形式隆重,为之最。
在传统丧葬观念中,亡者会在“头七”返家,家人应该于魂魄回来前,给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必须回避。
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觉,睡不着也应该要躲入被窝;如果让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
有些地方也有头七烧“梯子”的传统,意喻让亡者乘梯子上天。
电影《头七》
“烧七”的由来
中国最早形成完善的祭祀亡人的礼仪和习俗啊,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今文《孝经》当中,孔子便已提出过,对于亡故的长辈,应“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
此后,在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在国内的大肆兴起,传统的丧葬习俗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北史·外戚传》中便记载“(胡)国珍年虽笃老,而雅佛法,及薨,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
外戚胡国珍去世后,北魏孝明帝在七七日中为他设千僧斋,并度七人出家为僧。这是最早“烧七”的文字记录。
盛行佛法的北魏
但“烧七”在当时却早已流传开来,在同时代的《北齐书·孙灵晖传》中也同样记述了从(南阳王)绰死后,“每至七日及百日终,灵晖恒为绰请僧设斋。”
在佛教的世界观中,世间六道轮转,人死后会有一段时间的“中阴身”阶段,即懵懵懂懂,浑浑噩噩的混沌状态。
在此期间,以七日为一轮,寻找生缘,即受生转世的因缘。若七日终,仍未寻到生缘,则可以更续七日,到第七个七日终,必生一处(这种说法起源于《瑜伽师地论》)。
在当时的南北朝时期,“生缘说”甚为流行的大背景之下,催生出了“烧七”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佛教六道轮回之说
无论如何,死者为大,寄托哀思,这些繁琐的礼仪之下,虽有迷信色彩,但却是后人对于前者莫大的哀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