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盒》是一部由Richard Kelly执导,James Marsden / Cameron Diaz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 / 科幻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魔盒》观后感(一):主旨还有点意思,不过叙事比较乱
蓝小欢的《一转念》中提到这部电影,里面的设定还蛮特别,所以特意找来看看。
看完之后,觉得主旨还有点意思,不过叙事比较乱
电影借神秘力量来拷问人性,可是我只看到其中的伪善。
收到box的人,因为私欲而随意地判定他人生死,不能够坚持自我、坚守人性。但是,控制这一切的力量,又凭什么以此对他人做出惩罚。并且,它对人先极尽诱惑却并不说明,事后再做裁判,这样不就是伪善吗?
《魔盒》观后感(二):没看懂
剧情构思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就在《故事会》这本杂志上看到过,几乎有50%的重合率甚至更高,而且那个故事还比这个更有逻辑更精彩。不过鉴于《故事会》回晃的抄袭史,谁借鉴谁这个就不一定了。
单就电影来说,这部片子情节怪异,画面既像科幻又像奇幻,内容不断为肆意玩弄践踏无辜者的人生和生命这种残酷变态的行为找各种匪夷所思的借口,但这似乎也是不少国外片子都有的BT思想。总而言之很令人失望。
《魔盒》观后感(三):就想知道老男人那半张脸是怎么做的
(抢救讨论稿,No.4!)
=====================
题材不错,可惜编导演都不成。
唯一惊悚的是老男人那半张脸。不知道怎么做的,和背景透视关系处理得很好。好奇~
还有Cameron Diaz的脚,她老公怎么一弄就修好了?没看懂。
老Diaz那一脸褶子,怎么配小白脸——小白脸演过什么性喜剧的吧,看着有点假深沉。
(原帖日期)2010-01-07 14:27:02
=============================
来自: Danys ┇┇ 蓄须专用 (华文语系可简分五大类干操日塞丢)
《魔盒》观后感(四):The Box
1976年,美国弗吉尼亚州。担当中学教员的诺玛(卡梅隆·迪亚茨 Cameron Diaz 饰)和在NASA供职的丈夫亚瑟(詹姆斯·麦斯登 James Marsden 饰)过着幸福的生活,他们的事业小有成就,衣食无忧,唯一的不足则是儿子沃尔特(Sam Oz Stone 饰)身染重病,健康每况愈下。随着岁月的流逝,儿子的病情不断加重,夫妇俩渐渐无法负担这巨额的医疗费用。
某个早晨,一辆神秘的黑色轿车在诺玛家的门口留下一个带有红色按钮的盒子。不久,一名脸上留着恐怖伤疤的男人拜访了诺玛。他声称这是一个能为所有者带来幸福的盒子,每按一次,便有巨大的财富入账,与之对应世上就会有某人死去。一方是儿子的巨额医疗费,一方是无辜者的性命,诺玛夫妇将会怎样选择?©豆瓣
《魔盒》观后感(五):你的胡扯我完全不懂
发宝盒的半拉脸老头,分明就是个骗子。1.按下之后某个你不认识的人会死;2.你会得到100万。尼玛你没说这人儿子会瞎和聋!这种最重要的附带条件你条款里不说,但你势必又会这么做,只能说这老头是一个完全坑爹的诈骗犯,用信息不对等和暴力来完成一个貌似考验人性的不平等交易,又或者,这完全可以说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外星恶势力入侵。 送上盒子的Arlington Steward面目可怕但说话彬彬有礼,他似乎是一个更高级的存在者(按宗教或科学意义上而言)派来的使者,对人类进行检测,试验地球上有多少道德完善的义人。Norma的丈夫Arthur是积极探索宇宙未知的光学工程师,但未能考取成为航天员,心怀失意,最终他成为一个被启蒙的男人,从科学领域的追求转向宗教领域的体会,因眼见异象而知道此世是炼狱人间,但人有afterlife,有重生的机会,导演运用了水这个不言而喻的重生意象,表明他已经得救。 Norma是取下禁果的失败的夏娃,但也是充满爱的神圣的母亲,在最后一次选择机会中,她以自己的牺牲化解了下一代的危机。是的,The Box以圣诞时节为背景是必需的,同时令影片的宗教及道德寓言的气息更重了,并为影片中无法自圆其说的科学层面,提供另一层面的补足。
《魔盒》观后感(六):发宝盒的半拉脸老头,分明就是个骗子
发宝盒的半拉脸老头,分明就是个骗子。
1.按下之后某个你不认识的人会死;2.你会得到100万。
尼玛你没说这人儿子会瞎和聋!
这种最重要的附带条件你条款里不说,但你势必又会这么做,只能说这老头是一个完全坑爹的诈骗犯,用信息不对等和暴力来完成一个貌似考验人性的不平等交易,又或者,这完全可以说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外星恶势力入侵。
当然,我并没有说他们就应该按下那个按钮。毕竟在一开始,在你听到如果你按下按钮,某人同时会被杀的时候,就应该马上停止。
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如果你不想你自己和你的亲人因为别人的贪婪而被莫名其妙的杀死,那么你就不应该因为自己的贪婪而杀死别人。
按之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按之后是天网恢恢,报应不爽。
但我这里要说的跟贪婪和报应无关,而是西方人最注重的契约精神。影片里这种所谓的交易,根本就是带有巨大隐性不平等的霸王条款。
用这种条款坑人,只能证明这老头和他身后的势力本身也不是啥好鸟。我就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觉得这个老头是道德的化身,说教的高人,人性测试的使者,人命的终极决策人……他根本就是个骗子嘛。
故事中的三对夫妻的结局固然是应有之义,但一定不能忽视了这个邪恶的老头和他背后的势力,如果有一天我们遇到了类似的情况,除了不应去按那个按钮,同时也要跟这种恶势力对抗到底。
《魔盒》观后感(七):美国版世界奇妙物语
看预告片时我以为是奇幻片,半脸老头是恶魔使者之类,看了开头我发现是科幻片,一上来就讲NASA啊外星生命啊。本片前80%的观影体验非常奇妙,复古的场景,怀旧的色调(主角客厅的深棕底色浅蓝花朵墙纸真漂亮),除了主角夫妇的一言一行还像正常人,其他都是举止诡异的NPC——这立刻使我想起《成长的烦恼》里的“眼睛黄了”,只不过在本片替换为“流鼻血了”。当那个杀了老婆的男主的同事出场时,我知道谜题要开始解开了,我期待着所有的荒诞都能自圆其说,可是,没有,这位救星还没讲解几句,就被横亘出来的大货车撞死了。剩下的剧情依然处于梦游状态,男主明明听说了同事的警告,明明知道半脸老头会用两难的选择逼迫自己,竟仍没有作出任何可能的努力,就那么顺从地射杀了老婆,实在匪夷所思。当半脸老头继续骚扰下一轮受验者,让事情陷入循环的套路时,这部本来可以更有新意的科幻片,瞬间变成一部拉长了的美国版《世界奇妙物语》。我一直认为美国式故事比日本式故事的高明之处在于,不会一味地故弄玄虚,会煞有介事地发展出一套理论加以解释。所以,我始终在等男主冲破重重关卡,像Neo一样来到MATRIX深处,见到建筑师,所以,真的让我很失望。
不过,作为资深影评人(自己先呕一下),加上我看的碟翻译不错的关系,忍不住把本片的几个关键点过一遍。
1. 半脸老头的第一个offer听上去简单,但并不简明:按一下按钮就能拿到一百万现金,但在某处会有一个人死去。这时谨慎的人就会想了:按下按钮后为什么会有人死?什么原理?自然死亡还是意外死亡?这个人可能是我的亲友吗?可能是我自己吗?我会因此遭到起诉吗?所以我拿这个选项问老公时,他说不会按,因为害怕未知的麻烦。那么,如果老头的目的是试探人性,他这样出offer又怎可能迎来准确的结果?不按按钮的人多半是出于警惕心,按按钮的人多半是出于好奇心,跟道德准则神马的挨得上多少关系?
2. 第一个出现流鼻血症状的人是女主儿子所在学校的老师(校长?),正是他取消学费优惠的通知,促使女主想得到这笔钱。这说明老头的雇主,即所谓外星人,从一开始就在给女主一家下套,这样显失公平的做法只能体现出外星人的恶趣味,而无法支撑他们冠冕堂皇的理由。
3. 令人奇怪的是主角一家的经济状况,男主在NASA工作,差点当上宇航员,女主是老师,也不是什么低端的幼教,两人有一栋体面的房子,还会小资地看看话剧,难以想象他们其实手头拮据,敢情都是靠的贷款?
4. 老公说为了一百万“杀人”,太不值得了,但故事的背景是上世纪70年代,免税的一百万美金在当时仍属于巨款吧。再说了,正如某春晚小品所言,谁不缺几百万呀?换作我,搞不好就跟女主一样半好奇半贪婪地按了=_=。
5. 片中呈现出的3个按了按钮的人,都是夫妻中的妻子一角,不知是作者重男轻女,还是想说明男性更趋向于稳扎稳打,女性更趋向于不劳而获?抑或,女性为家里考虑得更多些,更容易担忧,而男人更会逃避责任?
6. 片中有几个流鼻血的人向主角夫妇透露了外星人的信息,不明白这一描写的意义所在,是地球人在被寄生之后仍努力突破束缚帮助同类吗?其中一个是在课堂上嘲笑女主残疾的学生,为什么他会被邀请至女主家的私人宴会呢?在这样一个开心的场合请来一个让自己不开心的人,这又是何必?是他不请自来充当服务生并替换了盒子里的礼物,放上一张老头的照片提醒主角?那个V的手势也是在提醒主角选择第二扇门?
7. 半脸老头的第二个offer其实更无聊,我要是女主就不会受这个威胁。又盲又聋顶多也就一海伦·凯勒嘛,照样可以活下去,有了一百万,尽可以花钱雇保姆照顾孩子,而杀死孩子他妈,对孩子而言不同样是巨大打击吗?要是自己再因此关进去,孩子的未来就更没有保障了。当然,你会说,这是因为我没生过娃,站着说话不腰疼,可老婆就不是老公心头的一块肉了吗?舍老婆救孩子不是杀鸡取卵吗?再说,就算夫妻两人都架不住这人性拷问,那也不要这么快就缴械投降呀,至少垂死挣扎一番吧?干脆打死老头试试,反正他也不是人类了,外星人要真能轻易再派个寄生的头领过来,也不至于要靠天打雷劈这样的概率事件。
《魔盒》观后感(八):我想写点给力的评价
之前已经看过这部电影,昨天晚上又重新看了一次。
其实我觉得这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但是有很多的地方还没有想明白,今天特意来豆瓣瞧瞧会不会有更多的讨论。
可是大家似乎都觉得不怎么样。
好吧,那就来说说我看到的。
电影从开始就透漏了它的主题,好奇害死猫。而且不仅仅是好奇,好奇的背后还附带着巨大的利益驱使。假设,这只是一个按钮,按下以后会有一个人死,但是我不会给你巨款。那么有人会按么?
我们可以细心的观察到,诺玛在按下按钮的前后复杂的心理斗争,利益的驱使和当前的窘迫是最主要的原因,而好奇心是冲动的导火索。当亚瑟在不停地问: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时,诺玛伸出手按下了按钮,仿佛解脱地说了一句:这只是一个盒子。而且,她的潜意识里认为,就算我按下了,也不会有什么影响,因为昨晚我们已经拆卸过,盒子里并没有什么发送装置。虽然,她当时并不知道她正走入一场灭顶之灾。
但是,我们通观整片,诺玛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女人,她面对学生让她尴尬的挑衅时,淡定地露出残疾的脚趾;她看到骇人的阿灵顿时,也没有表现出厌恶或者给对方带来压力的情绪,她只是暗自深呼吸了一口,从容地接待了他,并且在最后与阿灵顿对白时,流泪地解释了当时的情绪变化;在最后可以选择己身无恙并携有巨款与牺牲自己儿子痊愈中,毅然选择了用自己的生命换得儿子的痊愈。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女人!
然而,就算是这么好的女人也会做错!
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暗自琢磨人性的复杂糅合!
但是,这里让我体会到的最深刻的情绪是,我们千万千万不能在冲动之下做出决定。越是紧急的时刻,我们越应该坚守道德底线和原则。越应该冷静地想事情的解决办法。
让我们回头来看。
阿灵顿通过雇员的活动,成功地让亚瑟失去了人生的理想机会,让诺玛失去了经济的重要解决途径,但事实上他们遇到的都不是不可解决的问题,只是,事情发生得都很突然,而幸运和机遇又降临得非常的突然,他们根本没有反应过来要把两件事情分开处理。他们觉得按下了按钮就是幸福的天堂。他们面临的难题将会迎刃而解,他们无暇顾及背后是否真的会有一个人死亡。
在私欲饱满的时候,有几个人能够坚持住冷静、道德观和原则?
虽然在考虑的那个晚上,亚瑟曾经躺在床上说:为什么我们要有一百万才会开心呢?我也不一定要在宇航局工作。
而诺玛回答说:我们不是,但是我们能够为整个家庭提供保障,我们可以离开里士满。
亚瑟沉默了。
在本片中,第一个按下按钮的家庭和最后一个按下按钮的家庭,操作按钮的都是妻子,都是女人。我们不难想象她们是否也有过一段类似的对话。女人,有时候比男人更现实,更期待一劳永逸,更具有冒险精神。
而这个宝盒就是潘多拉的盒子,诺玛和其他的妻子,便是吞下苹果的夏娃。
女人的目光相对体现的短浅,她们义无反顾的冲锋,但是最后毅然牺牲的,又都是女人。
最后,当两个人面临阿灵顿给的最后一个选择,诺玛死去或者是他们的儿子永远残疾的时候,她们义无反顾的在数分钟内遵从了阿灵顿给予的选择。压根儿就没有勇气再寻找另外一种,因为他们已经被震慑了。他们不相信自己能反抗。
同时,我相信他们也深刻的意识到,在生命的选择面前,钱,她们已经无暇在意了。
我相信阿灵顿会选取这些家庭做实验,是因为他起初对这些家庭抱有较高的信念,就如他最后一次与诺玛和亚瑟对话时所说的:我对你们怀有最高的尊敬和钦佩,你们曾给予我希望。
可是很遗憾,你按下了按钮。
不是所有的好奇和一时冲动犯下的错误所带来的后果我们都能承受得起。特别是,涉及到生命时。
-------------------------------------------------------
以上是情感性探讨,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整个片子的布局。
其实我不太擅长这个,所以有很多东西还没有分析出来,希望大家也能够提供一些思路。
我想提出我的几个疑问:
1。她们的保姆戴安娜在墙上挂的那幅地图、照片、地图上的表示是什么意思?
难道是戴安娜在脑部被侵入之余,由于阿灵顿还存在漏洞,所以戴安娜的自我意识让她执行的侦查行动吗?那是否暗含什么线索呢?
2。在亚瑟选礼物时,那个男学生的V型手势是什么含义?和平?第二?中间? 亚瑟选择的礼物是中间的,第二个;在他在图书馆选择通道的时候,选择的也是第二个,中间的。
3。亚瑟的地下室的图片到底说明了什么?那张照片是说,所有参与了火星计划的人都将会首批成为这次测验的成员?
那么,亚瑟克拉克的第三法则的图片与那句话:高尖端科技与魔法之间难分难解又是什么意思呢?亚瑟在图书馆选择通道时,看到水柱升起,说了一句,与魔法难分难解。
4。当亚瑟杀了妻子,警察逮捕了亚瑟,到现场的戴着黑帽子的人是谁?国家安全局的?那个男人说:他们确保你和你儿子都没事。他们是谁?楼上那对夫妇是谁?
---------------------------------------------------------------
如果人类不能或者不愿为了群体的利益放弃个人的欲望,那么人类就没有生存的可能性。
《魔盒》观后感(九):从Button,Button到The Box—三版魔盒的不同道德重点
《魔盒》改编自短篇小说《Button,Button》,应该是很多人知道的了。
《Button,Button》的原作者,是担纲过《我是传奇》《不可思议的收缩人》等影片编剧工作的理查德·麦瑟森,小说最初在发表在1970年《花花公子》杂志上,非常短小精悍。
之后它被改编为1986年《迷离时空》第一季第二十集中的一幕,2009年由理查德·凯利从“按钮”改编成《魔盒》。
那么先回顾最原始的《Button,Button》,是什么样子的。
我所下载的英文PDF,如果去掉插图仅有7页半长,主人公与电影相同-妻子诺玛和丈夫阿瑟。
故事发生的场景完全局限在诺玛的家中,作者淋漓尽致展现的是一个道德薄弱的人如何在诱惑下彻底败坏。诺玛从一开始的不以为然,开始越来越在乎按钮,她极度渴望不劳而获的五万美元(三版对于报酬的设定都不同),不管谁会被杀死。
以至于她在言谈中开始说出不认识的人被杀,和自己完全无关,不认识等于无罪等荒诞的自我辩解,不断催眠自己的恶念。与之相反,阿瑟是道德意志非常坚定的人,面对五万美金巨款的诱惑,妻子杀人无罪的蛊惑,他都是义正言辞的否决,绝无动摇。
两个脸谱化极其严重的主人公形成了巧妙的对比,一位信奉正直,一位动摇的追随在前者身后。
动摇者势必会倾覆谷底——诺玛原本和丈夫一同退回按钮,名片也被阿瑟撕碎。
当诺玛独自一人时,按钮再次被送回,她把按钮藏在了厨房的柜子中,之后再次劝谏丈夫,但阿瑟愤怒的手都在颤抖。不论有没有支持,诺玛终究还是按了按钮,因为她为了金钱,美言为了二人,完全相信死者会是千里之外的陌生人,或是根本没人会死。
电话响起,阿瑟在地铁到站时,被拥挤的人群挤下站台,不幸死亡,五万美元有了,阿瑟的保险金。
斯图尔特也打来电话,听着诺玛声泪俱下的控诉“陌生人”规则,他反问到:你真的认识你的丈夫吗?
故事结束,《Button,Button》的核心也一清二白。一是道德薄弱者面对诱惑时的堕落沉迷,二是做到慎独(诺玛一人按下了按钮)这种高尚情操的困难,第三就是结尾玩弄的陌生人概念,陌生人并不是从未相逢的一面之缘,而是枕边人却无法知根知底的思想道德。
诺玛不认识丈夫,因为她根本不屑于丈夫的正直,不了解丈夫的道德。
如果阿瑟按下按钮,死去的当然就是诺玛,她的恶毒和贪婪也是阿瑟完全不知道的。
讲完《Button,Button》的重点,再看看《迷离时空》中的。
这个其实无需多言,故事上基本相同,除了结尾和阿瑟的人设。
剧集中的阿瑟和诺玛一样是道德薄弱者,无法摒弃20万美元的诱惑,最终在家里眼睁睁的看着诺玛按下了按钮。
结局有陌生人死去,但斯图尔特的话被修改了侧重点——绝对有陌生人死了,而这个按钮会交给其他人,你绝对不认识的人。这其实就是一个极其开放的威胁性结尾,因为诺玛会成为下一个按钮持有者的陌生人,下一次按钮按下,她和丈夫就有可能死去。
因为剧集只有短短20分钟,时间也不再是70年代,导演彼得·梅达克使用了大量场景,来塑造夫妻二人的道德困境。明显的脆弱中产家庭,极易被巨款瓦解,两人一天比一天乱糟糟的头发,烟灰缸里满满的烟头,极力营造一个摇摇欲坠的道德深渊。
只不过结局的核心没有太多深入,而是转接到了简约的惊悚、恐怖氛围之中。
原著在乎道德动摇与陌生,剧集在乎惊悚与开放式结局,那么《魔盒》注重什么。
和剧集相同的人物,贯穿三版的按钮,扩容到两个小时难免捉襟见肘。
理查德·凯利为故事增加了丰富的背景,和按下按钮后的解疑答惑,把名字也从按钮也改成了整体的魔盒。
整场事件,就是火星人为人类设置的低端版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为了测验人类的道德水平是否需要进行种族灭绝。
和原著,剧集相比,《魔盒》的人物背景、答案解密,应有尽有。
但这同时破坏了原有的神秘主义色彩,说教感充斥在增添的部分中。
道德测试的自洽情况非常不乐观,未知的按钮放在一个经济情况岌岌可危的家庭中。完全是让狼放羊再杀狼的行为,原著中诺玛打算的是拿到钱财旅游买别墅,贪婪享乐一比一复刻,但在湍急水流中自救?这不是在考验一般性道德,是极端环境中的严重道德败坏。
而火星人趁火打劫捅人弱点,再消灭全人类的做法,不能理解。
就拿《太空旅客》来说,你会因为男主出格的行为,审判整船人吗?不能啊。
不是说普通道德考验中人类绝对是正直的,我也不信人类的道德不会弯曲,但强行加几个负面效果,反而让说服力和震撼程度变得儿戏了。
电影最耐人寻味的,还是斯图尔特关于Box的解释,人永远活在盒子里被渐渐分解。
普通道德困境中人的动摇 / 惊悚恐怖 / 极端环境下人的道德崩塌
就我个人而言,《Button,Button》是一篇杰出的小说,深刻而神秘,剧集和电影只能说不分伯仲各有千秋,与原著相比都不尽人意。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