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自我修养》是一本由顾仲彝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编剧自我修养》读后感(一):门外汉的编剧初接触
离开校园的日子久了,会时不时的想起读书时怨声载道的牢骚,那个时候大概觉得教材是最枯燥的读物。可在当下的日子里,每每茶余饭后的闲暇时光,总是忍不住想要伸手碰触一些陌生而有趣的领域。于编剧而言,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门外汉,而《编剧自我修养》一书,是一个有趣的尝试。
有一种论断说,这本书囊括了学院派观点的所有精华,可初初翻开来看的时候,着实被吓得不轻,开篇第一章便引用毛爷爷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件事,让我隐约有种翻开了什么古物件的错觉,有些担心会不会书中的信息过于陈旧,以至于与当下的实际情况脱节。继续向后翻看的时候,不但渐渐放下心来,而且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在被一些专有的概念名词搅的晕头转向之余,竟也在期间找到了些许乐趣。
不客气的说,这是一本教材。而对于一本教材来说,也许使用上学时候做笔记时一板一眼的认真态度才是对它最大的尊重。那么,身为读者的我,不妨把自己重新放回学生的身份里,认真的做一份久违了的归纳总结:
一、全书划分了戏剧题材与主题思想、戏剧冲突、戏剧结构、戏剧人物和喜剧语言五个部分,每一个章节的论述相辅相成、相互支撑。每一个看似独立存在的章节,在具体的讲解中又与其它部分息息相关,从而使全书形成了一个一脉相承的整体。
二、对于同一经典案例的反复应用,使得读者对情节有一定的熟识度,作者在需要相关情节支持自己论断的时候,可以不用赘述案例的具体内容和上下关联。而作者在论述中,引用不同领域人物涉及到此的原话表达作者观点,用别人的嘴说出自己的观点,使其显得更加具有真实性和说服力。
三、对于没有争议的普遍认知,作者附以具体案例进行形象化的说明;而对于尚无定论的议题,作者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明确的像我们指出他对于这一概念的个人观点和定义,而是通过历史上行业内“大家”们的精彩博弈,将所有观点相通、相悖的内容展现出来,让身为读者的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对比,得出自己的观点。在读者得到了适当的思考,而未必能够得出结论的阶段,对作者接下来有条有据的分析总结显然是更加易于接受和掌握的。
门外汉的归纳总结难免有些粗浅,但以此为基础,我相信任何领域的每一个尝试,都是使我更加充实的因素;而对于这本书而言,我相信,每一次重新的翻看,都会有全新的感受和收获。
《编剧自我修养》读后感(二):职业操守与对生命的崇敬
因工作需要曾经阅读过一些剧本,也做过与剧本文字相关的刊误工作,但对于剧本写作来说,却完完全全是门外汉。顾老的这本书已问世并几经重印几十年,虽然带有浓厚的时代特色,但仍不失为一本历久弥新的专业著作,文字行间里无不体现着这位老艺术家对编剧这一行的崇敬与热爱。严谨、踏实的笔风,少一字缺憾,多一字累赘,正如他所言:最好的剧本里找不到一句多余的台词或一段可有可无的对话。对初触剧本写作的人来说此书无疑是一扇光明的窗,而对于剧作从业者来说,更像是一本充满谆谆教诲与默默督促的教课书。
一个好的剧作家,必定是对生活充满热诚与慈爱的,饱含热泪的双眼与敏感鲜活的心灵必不会被时代的潮流所羁绊,更不会随波逐流,他必有属于他的追求,必站在时代的顶峰,想世人之不敢想,写世人之不敢写。手中的笔和文字便是他的武器,浓缩社会景象,详解人物性格,通过他手操控的魔法,我们得以在舞台上、在荧幕前观得得意人生、愁楚困顿,也似能寻得现实生活中的你、我与他。好的剧作家更像是一面镜子,通过灵魂的过滤,映射世间规律与万物,敲打、激荡着人们的内心。
一个好的剧本,体现着剧作家成熟的人生、世界观和强烈的阶级属性,有着一个放之任何时代皆能吸引目光的故事蓝本,具有极强的艺术精炼性与历史普遍性。还记得初次阅读剧本时,内心也有许多疑问,极少的故事行进脉络与对话单从文字上来说初感却是过于简单,但这简略的寥寥数笔却能勾画出一位位有血有肉的人物和盘根错节的剧情,他们的善与恶,他们的人生与命运,在不断的冲突与升级中融合。剧中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越深,越能给导演和演员留下更多发挥的空间,也能让观众主动地进行思考与深刻感悟;一个好的剧本,无论故事情节清晰或复杂,都考验着剧作家是否对生活有着极深的体验与总结,以观得一个个立体的灵魂,仿佛一个世界与另一个世界的对话,能深刻镌刻在观者心中;一个好的剧本,并不是漂浮在空中,而是脚踏实地,生活的精粹与提炼,也是矛盾的和谐与统一,无论结局是喜、是悲,或悬念、或开放,总能引发观者的深思并口口相传,不会一哭、一笑甚至即刻遗忘。
顾老从中外优秀剧目中摘抄了无数例证与节选,阐述着他这一生对剧本写作的探索,他把毕生研究出的关于剧本写作的规则、方法与技巧毫无保留地留给世人,犹如一位好的师长并不仅仅以教授学生一项谋生的技能或为人处事之道为业,更多的是让后人抱有一份纯粹的职业操守和对生命的崇敬。在细细阅读这本国内剧本界的奠基之作时,也慢慢发现了更多深藏其中的奥秘之处,我想,每位手捧此书的读者也会和我有一样的体验吧。
《编剧自我修养》读后感(三):具有一定权威性的书
这本书中的货很足,它讲的都是一些实用性的技巧而不是死板的基础知识,这种书有一个优点,就是看过之后一定会有所提高。本书无论是对于新手编剧还是有一定经验的青年编剧来说都是不错的选择,当然对于麻瓜或者专业人士而言依然有所帮助,但是就我感觉,我是一个电影编导专业的大学生,所以我就以电影戏剧的形式来理解这本书吧。这本书我看起来一点也不费力,并且我的剧本创作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所以我向大家全力推荐这本书。
本书的作者顾仲彝尤其对戏剧理论研究颇为深入,工作经验十分丰富,权威性是绝对具备的。除了理论性的干货,还娓娓讲述剧本写作的专业技巧,要想了解一个行业,首先就是要从基础抓起。这本书涉及的很全面,它是一本编剧综合类指导书籍,之前我还看过一本《好剧本是改出来的》,那本书中注重讲的是改剧本,而在这本书在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还是要视需求而定,各有各的好。
从本书的书名和封皮中你可能会以为这是本十分严肃的书,这么说到也没错,但我更觉得它是以一个朋友的姿态而不是老师的姿态呈现。哪怕是在专业学校中,老师也很少帮学生解答不常见的问题或是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在实践中总会有前所未有的问题产生,光是靠实践去摸索,而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成功之路上行走的速度将会很慢。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才华和灵感固然重要,但达到某一种高度之后,源源不断的才华和灵感,就需要深厚的积累支撑。这是个笨功夫,你想描述宏大,你首先需要自身的宏大;你想表达深刻,你同样需要的是自身的深刻。用木心的话来说,你先要形成宇宙观,然后再形成世界观,最后再形成人生观。这是个由大到小的过程。
一部打动人心的电影,往往是从故事层面上出彩而不是体现在拍摄上,过去的技术并不先进,拍出来的画面都十分模糊,但是现代人却依然一遍一遍地重温,原因就是有一个好的故事,观众看懂了,与之产生了共鸣。故事是最重要的,在生活中的小事可能我们觉得很精彩,都能够拍成电影,其实这些东西在呈现在大屏幕上时是不强烈的。电影不是纪录片,有些情节必须要稍作改动,使故事中的情感变得强烈,让观众体会这种心灵上的冲击,如果没有经历过专业训练是很难体会这一点的,任何戏剧形式都是如此,由此更可看出本书的重要性。
编剧不仅要创作出好的剧本,还要想办法推销出去。每个行业都有独特的工作流程,有的窍门只有通过工作经验自己去积累,在书中作者把亲身的体会都写了下来,感觉他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记录在这本书中,毫无保留,真的是受益匪浅。
这本书有一种魔力,就是让没接触过编剧的人爱上这个行业,让正在从事编剧的工作者更加坚定这条路。
《编剧自我修养》读后感(四):经典时代的经典教材
提到编剧这个词,现在似乎主要是指电影电视剧编剧了。流行的编剧学习读物,无论是《故事》,还是《救猫咪》,都带领读者从电影史的经典作品中学习编剧技巧。这是将电影独立成一个艺术门类直接进入的一个门径。无疑,电影和电视剧、网剧的编剧应该数量最多,但是也不应该忽视,“编剧”二字中的“剧”字首先指的是剧本,也就是一个文字的东西。这也是为了什么编剧的专业教育中必须蕴含经典中外文学,尤其是戏剧。此外,电影和电视剧是从戏剧发展而来,其基本精神也是相通的。
顾仲彝老师的这本经典之作,《编剧自我修养》,就是从戏剧的角度进入的。顾仲彝老师受过文学和英文的训练,有着丰富的戏剧实践经历,是上海戏剧学院的创始人。这本书是他的《编剧理论与技巧》一书的整理再版。它从题材和主题思想入手,详细讲解什么是戏剧冲突,分析戏剧的结构,最后从人物塑造和语言锤炼两部分给予具体的指导意见。
在网上关于这本书的评论中,我看到好几个人说到比起更流行的、好莱坞大师写的书,这本书对自己学习编剧最有帮助。这并不奇怪,首先,戏剧具有比电影和电视剧更为悠久的历史,更多的经典积累,以及更严格的形式要求。对于成长中的编剧,从戏剧范例中学习起点更高。比如早期希腊戏剧是要求“三一律”的,要求冲突的集中性、爆发性和密集型,这样信息量更大,表现的情感也更为浓稠激烈。现在的戏剧和电影等并不要求这些,但是从三一律的使用中可以学会如何最大限度地营造戏剧冲突。
第二,作者从经典之作中找例证。读者比较熟悉其中很多例子,但又能在本书的分析中读到新的东西。比如顾老师对京剧《乌龙院》片段宋江杀惜姣过程的仔细分析,以及对曹禺的《雷雨》片段的分段解读,对读者理解戏剧冲突的形成和展开有极大的帮助。看同样一段戏,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有内行去带着读,真是受益匪浅。
第三,这部书中有争鸣。对比有些关于编剧的书中,真理总是以唯一的形式存在的——比如到情节进行到某个关键点时,应该去怎样处理——有一些公式化的感觉。但事实上,关于艺术的观点本来有时候就无所谓对错,对立的观点中也会各有各的道理。作者在这本书中就注意介绍各种不同的理论,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比如说关于戏剧的特点,法国戏剧批评理论家布伦退尔认为戏剧的主要动力是“人的自觉意志”(即戏剧主人公本身具有坚强的意志和与生活斗争的动力,而相对而言,小说人物则不一定需要这样);英国戏剧理论批评家威廉·阿切尔则认为“危机”是戏剧的特征,不一定与人的意志有关;美国戏剧教授贝克又认为,冲突不是戏剧的普遍规律,动作和感情才是一切好戏的基础,等等。在阐述众多理论的得失之后,作者也有自己的观点,比如在上面这个例子中,顾老师自己是认为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特征,但它不一定是意志的冲突、动作的冲突那样直接,而是一种综合的冲突。不过,这些观点的缘来、交锋等过程,本身就能够给人启示:怎样制造冲突,怎样形成想要的艺术效果?即使对大师来说,也是要各显身手的。
顾仲彝老师1965年就去世了,由于他生活的时代的原因,这本书中有一小部分讨论已经不太适合当今的时代,比如如何表现阶级斗争等内容。但可以看出,他是一位以艺术为重艺术家,因此基本上是从专业的角度去讨论这些问题,因此即使是在这部分内容里,也能学到东西。
总结起来说,这本书是非常实用的编剧教程,如果读者认真体会和训练,能够成为底子踏实的编剧。另外我还觉得,这是一本优秀的学术著作,对于理解中外戏剧史的发展都是一本严密而材料丰富的作品。
【本文首发于“书入法”app http://www.shurufa.me】
《编剧自我修养》读后感(五):最好的剧本里找不到一句多余的台词
好的剧本是一部好的影视作品的核心内容。编剧的工作说白了就是讲故事的人,之前我读宋方金的《给青年编剧的信》,里面有一句话我很是喜欢,觉得近几年来烂片频出的国内年轻编剧们有必要好好感悟:其实我们编剧,跟导演、演员、制片人、影视投资人并不是一个行业,他们那个行业叫影视行业,我们编剧从事的这个行业叫故事行业。他们靠的是电,我们靠的是心。没有电,就没有电影电视了,他们就干别的去了。但是没有电,我们还可以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我们也可以在村头的大槐树下,听白胡子老头给我们讲沧海桑田的故事;我们还可以坐在田间地头坐在茶馆酒楼,听说书先生讲那些过了几个世纪永远也不翻篇儿的故事;或者三五知己燃一堆篝火,听有故事的人说说他的故事。 “要成为一个好编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切问题问自己。问自己的内心。一直到你的内心告诉你诚实的答案。一个人就是所有人。”宋方金如是说。其实这就是一个编剧的自我修养,虽然你编一个套路化的故事,一个烂故事也依然是故事,但是编一个好故事,引人共鸣的好剧本才是一个职业编剧的道德修养。为什么我们为Cats那样的戏剧百看不厌,是因为我们都见过像它那样好的艺术品,再回望一下近几年大多数影院上映的国产电影,尤其是一些二三线导演的作品,大多数导演自编自导,但那个剧情,看开头一秒就知道下面要怎样洒狗血,一开始的烂剧本就注定了是部烂片(甚至从海报、影片名就可以看出影片大致主题与内容了)…… 那么我认为当代影院里上映的那些国产电影的局限在于:没有一个好的题材、好的剧本。你看大家都没有一个深刻的主题,从剧本到成片,也许编剧能力有限,也许广电总局审核苛刻,这类影片总是让人感觉“审美为负”。时代的不同变化,故事也需要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是早就狼来了那种令人熟知套路化的故事,或者是矫情虚假毫无价值观的作品。但一直以来,一本合格剧本的必要条件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定性。戏剧大师顾仲彝用他半生从事戏剧研究探索的经验,告诉我们作为一个编剧他必须要了解的专业知识。《编剧自我修养》整理了顾仲彝教授的《编剧理论与技巧》,详细深入讲解了戏剧理论,十分专业,适合编导与导演系传媒方向的学生阅读,作为一个编剧入门的指南。也很有必要让一些写不出好故事的编剧们提高一下职业水平,重新定义自己的作品。 所以作为一门专业读物,《编剧自我修养》总结了戏剧剧本这门领域的必备要点,以及戏剧的理论知识。作者的阐述十分详细,将如何制作一出好的剧本,好的作品在内容和结构上需要怎样合理安排,都通过浅显易懂的讲解和举例的方式向读者一一揭开戏剧的奥秘。通过了解掌握这些一部优秀戏剧的理论知识,对编剧在自己的剧本创作上也会灵感闪现,游刃自如。而通过了解戏剧创作的理论知识,对鉴赏戏剧或影视作品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即所谓审美功能。在自己不断的观察和创作之中,看与写之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 另本书的轮廓也十分清晰,剧本创作就是从一个整体框架开始,即你知道你脑海中想要构建一个怎样的故事,用什么样的题材传达什么样的主题思想。再在这个框架什么慢慢的填充剩下的部分:戏剧冲突该在剧本中怎样体现,戏剧的结构,人物塑造与语言。从整体到局部,循序渐进的方式构造一个好的剧本也是一个常规创作的途径。确立主题、安排情节、塑造人物、写好台词这四个方面不可缺少,同时这四个方面是有机的整体,不可独立存在。但编剧在孕育剧本的主题思想时,编剧的脑子里必然会有一些人物,一些情节以及对话开始发展,形成。有了人物的形象塑造基础才会有情节的发展,而剧本的台词是依照人物的形象特点、性格写出来的。一部好的剧本这几个部分都不可或缺,剧本创作的每一步都需要按照依此进行,所以顾仲彝教授曾说:“最好的剧本里找不到一句多余的台词或一段可有可无的对话。”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自我修养》中说:不能强制感情,强制的结果是做作。至于剧本创作,我认为好的剧本,好的故事才是一部影视作品的精魂,核心所在。讲述不了一个好故事,震撼人心的故事,无论多么专业的演员,灯光,背景,配乐上都是浮边花哨。文化艺术作品的创作来自你的生活,而你的生活取决于你的心性,有心的人必定会感悟生活,基于此来创作。好剧本是一部好影视作品的前提,而这全都来自于编剧的自我修养。戏剧大师顾仲彝的戏剧理论,实在是剧本创作的专业指南,也是戏剧艺术解析的经典之作。
《编剧自我修养》读后感(六):笔记整理
第一章 戏剧题材与主题思想
第一节 题材选择和处理
1个人经验 2个人认为最有价值的 3观众关心的时代精神:观察,体会,研究,分析
新手可以从侧面写,局部切入,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第二节 什么是剧本的主题思想
立主脑,一人一事
《玩偶之家》的结尾,点明主题
分析主题思想两种:1,全部的情节和人物概括起来 2,抽象的思想实质
三方面:1有人物或人物的本质概念 2有冲突 3有结尾
维格莱:真正的观念剧首先是感动人的剧本。戏剧的实质是感情,不是逻辑。p18
第三节 主题思想在剧本中的作用
凝聚、集中、统一、新意
亚里士多德:悲剧是对于一个具有完整且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头绪、结构、题材一致
李渔:头绪繁多,传奇之大病也。 注,冯导的《芳华》、《1942》
第四节 主题思想在剧本中的体现
故事为A故事服务 以《将相和》为例 秦王与蔺相如的冲突
撒面包屑的艺术 不能以角色之名讲作者的话
用主题思想挑选素材和谋篇布局
第二章 戏剧冲突
注,疑问。因为戏剧是综合性艺术,电影拿着戏剧的拐杖,所以电影才是综合性艺术?
第一节 戏剧创作的基本特性的几种方法
布伦退尔的戏剧规律 人的自觉意志与之斗争 不是一般的变动和外部的骚动 是自觉主动的 p34
威廉阿契尔《剧作法》 戏剧是危机的艺术
被动人物如俄狄浦斯、阿伽门农一 一危机上开幕的技巧,回想不代表动作的被动
以《罗密欧与朱丽叶》窗户上谈恋爱 反对戏剧的意志冲突 还是有冲动,自我牺牲的主动权
小说与戏剧的区别就在于 情节发展的快与慢 注,电影与电视剧的主要区别也是如此!
阿契尔:戏剧是危机的艺术,所以小说是逐渐发展的艺术 琼斯补充,悬念,危机一悬念,危机 冲突酝酿一冲突爆发。劳逊:一次地震是一个危机,但它的戏剧性意义却在于人类的反应和行为!
琼斯认为布伦退尔的局限性 用行动来表演,一点安静的场面也没有,只有粗糙猛烈的情节剧,结果牺牲了人物塑造。戏里只有不可能存在的英雄和坏蛋! 最成功的情节剧一定有丰富的‘喜剧穿插’ ,意志冲突就会得到缓和! 注:精辟!对好莱坞超级英雄可谓一语中的,所以好莱坞大片不断插科打诨调整影片节奏,如漫威。解决方法:1斗争影藏在行动之下 2主流之外多展现次要人物的意志冲突 3舞台上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注:如好莱坞的奇观)
琼斯 戏剧规律:观众知道,主人翁不知道,那斗争总是紧张的。一连串的悬念和危机,一系列迫近或展开的冲突,在一系列前后有关联的、上升的、愈发展愈快得高潮中不断出现。劳逊:琼斯的是剧本结构的定义,而不是戏剧原理的定义!意志要考虑现实情景的感觉和可能性以及意志的程度、种类、如何发生作用。
贝克:戏剧史证明,人物刻画和对白是为少数人服务的,而富有动作性的戏剧是为广大群众服务的。
注:有点怀疑。那中国的戏曲至少是反着来的,戏曲与戏剧不是一个东西是吗。。。
动作5种 1纯粹外部 2性格化 3帮助剧情发展和说明剧情的 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开场的械斗 4内心动作 《哈姆莱特》 5静止动作
正剧 态度与观众要一致 喜剧反之 剧中人物越严肃,喜剧效果越大
梅特林克《日常生活的悲剧性》提出“静止的戏剧”一说 注,如小津,塔尔,塔可夫斯基,侯孝贤
劳逊 人的意志冲突一社会性冲突 机械公式 1无法恒定意志的发挥量 2斗争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一个软弱的意志的苦闷的斗争一一设法和一个不友好的环境取得协调一一也可能含有戏剧的要素
意志的必需强度是它在动作带到爆发点时所需要的强度,在使个人和环境之间产生力量对比的变化时所需要的强度。p43 注:高潮点是强度个人的动作与环境的联系、反应
立一个目的,导致一切都导向它,努力使一切和它一致,这就是所谓的意志。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