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大队》是一本由[日] 野岛刚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的大队》精选点评:
作者讲述了蒋介石在即将战败以及战败退台湾后聘请昔日敌对方日本部分军人来台教授军事课程,欲学习日军、利用日军扭转败势、并备后续反攻大陆的这段自1949-1964年左右的历史。作者的研究考证涵盖了蒋介石日记、参与者及参与者亲属的采访、历史资料的查询等多方手段论证了历史的真实性、可靠性。看重日本军事方方面面的蒋介石、被蒋介石庇护而未进入东京审判且被国民政府判无罪的冈村宁次、百团团长白鸿亮、负责白团人事事物的小清笠源、负责台方联系日方的曹士澄等人都一一登场……不仅日本作者写的条理清楚,翻译得也很通顺,读起来很流畅很吸引人。
花了三天6个多小时读完。阅毕很轻松。蒋作为一个“失败者”却如此“成功”,不由心生佩服。坚韧是对你最恰当的评价,泰山崩于前而岿然不动。惊为天人的毅力,能在民国纷乱的时代“统一”中国,确实不易。虽然此言和此书无多大关系,而最终,一抔黃土,功过自由后人评说。
甲骨文丛书《最后的大队:蒋介石与日本军人》,这个标题相当吸引人。正巧前几天看了滇西战役的书中就有提到,抗日战争结束,有一部分日本军人并未返回日本,而是加入国民党军队参与了中国内战。而国军退败到台湾后,又有部分日本高级军官自愿组成白团,协助国军防御和训练军队。所谓白团的隐匿历史在大陆文献中非常罕见,我也是看了本书才有所了解,因此极力推荐。对于1945-1958年这段时期,两岸与日本、美国的微妙关系,对于战败后日本国内的情况,对于蒋校长和国军内部派系之间的关系,本书都有涉及。除此之外,还谈到了为什么冈村宁次能够被特赦,而他为啥在中国大陆的历史教科书上又被反复提及(甚至高于他在日本国内的知名度),这些也都是刚刚知道。熬着夜两天看完,比世界杯还精彩。
常凯申对日的态度还真是矛盾。战争时期坚定抗日绝不投降;胜利后又不要赔款,内战失利败逃台湾,甚至还雇佣日本军人组建白团试图反攻大陆。说到底与汪精卫这种亲日派不同,还是打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知日派。形式上是访谈+手记,题材很有意思,可惜没有深挖。
语言流畅,属于报告文学。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白团。其中有些细节让人感动如:二次台海危机时,已经回国的白团成员在团长组织下,给蒋的信中的一句“共存共亡”。值得一看
冈村宁次在蒋介石白团中起到的作用与最终没有给冈村宁次定罪的事实让我震惊。
光头日本暗连史,很一般没料
一個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肄業的“軍閥”,演繹新時代的“師夷長技以制夷”。
白团,今天看来也还是如此触目惊心。在极端危机的时候,一切行为都如自己理解的具有实用价值吗?卧薪尝胆、悬梁刺股,可以使用一切手段吗?若非朝鲜战争护佑了台湾,又如何做呢?
比较少有的体裁,描写台湾和旧日本军人之间的合作
《最后的大队》读后感(一):难得的题材,马虎的叙述
得知此书出版,第一时间入手,花了一周左右时间阅毕,简单说说感想。
此书最大的亮点当然在于选题。白团的历史相信所知者甚少,两岸研究此段历史者也恐怕寥寥无几。此书根据当事人的采访,回忆录,档案资料等等,相对真实的叙述了冷战时期在台湾的日本军人顾问团,可谓有增广见闻之效。
不过,此书的弱点也十分明显:叙述散乱,缺少系统性。由于作者是非专业的历史研究者,又采取每章一个主题的写法,并无系统性的顺序,所以读来感觉与其说是白团的历史,不如说是白团的历史片断更贴切。而且也有隔靴搔痒之感,有些章节主题确实令人感兴趣,但总是难以深入,浮云表层,读来不甚解渴。比如白团对台湾在军事的上贡献、参与台湾军方和政治的斗争等,叙述比较简略。而前期背景内容又写的过于啰嗦,读来也不畅快。
关于书中观点,简而言之,对白团基本持肯定态度,对蒋则报以同情。至于白团的影响是否有书中所写如此巨大,暂且存疑。
《最后的大队》读后感(二):梨视频专访《最后的大队:蒋介石与日本军人》作者野岛刚
梨视频专访《最后的大队:蒋介石与日本军人》作者野岛刚
日本和中国台湾曾经有一段秘史不为人知,那就是被称为“白团”的日本军事顾问团。蒋介石曾试图利用“白团”反攻大陆,不过最终以失败告终。
被称为“白团”的日本军事顾问团,共有83人。1949年之后,他们穿过驻日盟军总司令(GHQ)的封锁,从日本赴中国台湾。在台湾“国防部”下设的日本教官学校中,他们培养了众多军官,还为蒋介石的台湾防卫与“反攻大陆”计划出谋划策。蒋介石为什么对官方协议下派遣的美国军事顾问团处处防范、却对“偷偷摸摸”赴台的日本旧军官团队抱有兴趣?近日,日本作家野岛刚的《最后的大队:蒋介石与日本军人》一书推出中译本,读者可以借此书了解这段隐秘的历史。
《最后的大队》读后感(三):马马虎虎
最后的大队。1.蒋介石坚持写了五十八年的日记,一笔一划。领袖的一种特质就是坚持,把好习惯坚持下来,才有可能让人生过得圆满。坚持你的好习惯,逐渐让好习惯充斥你的人生。2.名校出身更容易成功,标配的名校就是成功必要条件。一旦毕业,起点就非常高,直接秒杀普通人一生的奋斗。冈村宁次的履历就说明了这些,还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也可以佐证。2.在描述曹士澄家庭资产被没收,家人逃亡台湾的情形时,曹家兄弟全都精神抖擞,毫不懈怠,努力为自己的人生而奋斗。快哉快哉,做人就要这样有日本式的努力。3.伟人们上不上学都会成为伟人,学习好不好都会成为伟人,而我不一样,我的出路只有学习。4.国民党乃至台湾和日本的亲密关系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蒋介石在战后利用日本人做为军事顾问和教官,他对日本军事和素质是非常信任的。5.向先进学习是没有错的,哪怕先进曾经是自己的敌人,蒋介石的这种态度是正确的。蒋败退台湾以后不断反省,苦心经营,这种品质值得敬佩。社会问题尤其是族群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是因为它们都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矛盾积累,不可能短时间内一劳永逸,对大陆来说台湾问题是这样的,对台湾自身,两党的斗争也是这样的。
《最后的大队》读后感(四):历史该如何解读?
201953《最后的大队---蒋介石与日本军人》(野岛刚): 蒋介石居然放过了冈村宁次,让这个侵华总司令躲过了审判得以八十多岁终老!作为回报,冈村宁次在日本召集了一批军事专家,组成了一个队伍专门在台湾研究如何建设军队,时刻准备“反攻大陆”。这本书以大量的历史文件试图还原这部分真相,偶尔加上一点作者自己的总结和感慨,很有可读性。
1. 这些参与对台军事支持的前日本军人,通常被通称为白团。
2. 日军做出了“德国一定会在欧洲获胜”的判断,他们还提出了相当乐观的结论,认为日本可以在短时间内征服美国。
3. 重庆会谈时,蒋介石在日记上写下:这是个不值一提的对手。
4. 蒋介石是个经常思考“失败之后下一步该怎么走”的政治家。
5. (白团的日本人认为)自己正在为了补偿二战期间给与中国人的苦难与损失而不断的努力。
6. 战争就是拘束敌人,然后展开攻击。
7. 明治维新后,日本为何能迅速崛起,并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
8. 大跃进的失败,中苏的对立,让蒋介石重燃“反攻大陆”的希望。
9. 1952年,蒋介石向美方提出“反攻大陆”的计划。遭美方评为“不切实际的空谈”。
10. (日本军人)认为共产主义阵营和反共产主义阵营间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必将再起。
《最后的大队》读后感(五):蒋介石与日本军人
在这本书目录的前页,印着蒋介石在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也就是日本投降日)那一天的演说词。这篇演说在书中被称为“以德报怨”演说,蒋介石呼吁不要报复日本,不要以暴制暴,要善待日本人民。说实话,这惊到我了。我一直认为是周总理放弃向日本要求战争赔款的(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形成这样的观点),没想到是蒋介石的决定。现在想想,蒋介石政权当时代表中国政府,这个决定只能由他做出。
这本书的作者野岛刚,是个记者,曾写过《两个故宫的离合》,算是一个中国通。他似乎对蒋介石的以德报怨充满了感激,在第一章专门介绍了蒋介石是怎样的人。
蒋介石的一生与日本有着切不断的缘分。19岁的时候,蒋介石去了日本。当时他就读日本“振武学校”,这是日本士官学校的预备学校。日本士官学校算是日本陆军的黄埔军校,曾有一些中国的著名将领在这里就读,象何应钦、孙传芳(看来当时中日关系真的是很不错,中国军人能去日本最高等的军校学习。山西军阀阎锡山是日本士官学校的6期毕业生。我一直把阎锡山看成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土皇帝,看来错得厉害,据说阎锡山非常重视教育,山西是当时中国教育办得最好的省之一)。振武学校毕业后,蒋介石被派到日本陆军第13师团的高田连队任一等兵。这又惊到我了,没想到当时中国人竟然能参加日本陆军,没想到蒋介石竟然在日本军队服过役。
蒋介石在高田连队的表现称不上优秀,甚至可是说是比较差,成绩总是排在倒数几名。历史有时候真是很奇妙,如果蒋介石当时表现优秀,他可能就会在日本军队待的时间更长久些,这样就会错过辛亥革命,中国的历史可能就会完全改写了。
一个人年轻时的遭遇,影响真的是非常深远(想起邓小平。邓小平早年曾留法5年,他去的时候只有16岁。我一直相信他后来有改革开放的想法与决心,与这5年的留法经历有关)。蒋介石此后对日本的军事能力与训练水平一直非常欣赏,这样就有了在战败退往台湾后,邀请日本军人训练台湾军队的想法。
野岛刚搜集的资料非常完备,他在书中详细列出了去台湾的日本军人的姓名、学历、军阶、军中职务以及在台湾停留时间。军阶最高的是大将,最低是少佐,军种涵盖陆军、海军、空军、工兵、后勤、情报等。这些曾经的日本军中精英并不是被日本政府所委派,而是以个人身份去的台湾。他们更象是一个被聘请的讲师团,给邀请方上课。只是这上课与听课的双方,在战场上曾经是你死我活的敌人。
这个课,最长的就上了17年。17年间,斗转星移,日本经济高速起飞,大陆与台湾的关系日趋缓和,曾经的惨烈撕杀,慢慢被人遗忘。
老爸喜欢看电视节目《海峡两岸》,在边上耳闻目睹,感觉台湾是一个管理混乱、民不聊生的地方。后来去了台湾,到了高雄。一出机场,就被满街轰鸣的摩托车给惊住了。在中国,只有在三线小县城才能看得见这样壮观的摩托车流,看来电视说得没错。后来发现,台湾与国内三线小县城还是有区别的,这里路边的摩托车停放得整整齐齐,象是有人专门对齐过一样。
有些事情真的不能只看表面。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