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是一本由[西班牙]路易斯·兰德罗著作,作家出版社·S码书房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细雨》读后感(一):2021年8月读书分享-如何面对家庭的争执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困境,都有自己争执的焦点,重要的是我们要如何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摆正自己的心态。这本书讲述的就是一个家庭的一地鸡毛,所有家庭都离开了这个家,甚至因为母亲八十岁的生日聚会爆发严重的争执,这是一件都么可悲的事情。每一件事情在表面上看都像是细雨一样不会引起大的波澜,可是每个人的心中都是狂风暴雨,最终也会不可避免的迎来家庭的崩塌。
这本书是路易斯·兰德罗的作品,这本书的笔触很细腻,细致的讲述了每个人的内心和他们的痛苦。家庭中的姐姐,弟弟和母亲都会向奥萝拉进行倾诉,每个人的说法都不一致,每个人都是争执的受害者,已经没有人知道多年前的事实究竟是什么样的,而且,那些都已经不重要了。本书会把几个人的讲述写在一起,读上去就像是两个人在对话,但是这却是关于同一件事情在不同时间的讲述。
在大女儿的讲述中,她在十四岁时,在母亲的逼迫下辍学了,并嫁给了一个变态的老男人,而在母亲的口中,这个男人是完美的,她心中是更喜欢那个男人的。甚至在女儿离婚后,母亲会因为那个男人不来参加生日会而取消举办,大女儿因此而记恨母亲。
二女儿最爱的是音乐,可是母亲却阻止她学习音乐;她想要当修女,母亲依旧阻止她;她喜欢被介绍给姐姐的男人,可是母亲强制让姐姐与他结婚了,在姐姐婚后,她和这个男人私下交往,在多年之后,她依旧相信那个男人的说辞,对姐姐讲述的事实不屑一顾。
小儿子则是家中母亲最宠爱的孩子,母亲无尽的疼爱都给了他一个人,这也使得他不去面对生活中的难题,一味逃避,严重的高估自己。他没有因为母亲的疼爱而想办法改善家庭的关系,而是对于家里发生的事情不闻不问,甚至做出一些加重了家庭的隔阂的行为。
作为倾听者的奥萝拉她的生活就很美满吗?每个家人的讲述对于她的内心有着怎样的触动呢?通过作者的讲述,我们可以看到她在尽可能减少家庭成员之间的摩擦,可是又有谁真的重视她的意见呢?这个家庭的一切在作者的讲述中渐渐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为了这一家人的争执生气,同时又会很心疼奥萝拉,她作为一个无辜的人加入这个混乱的家庭,被卷入了旋风的中心,每个家庭成员看似信任她,可是他们却毫不吝啬的占据了她的每一刻时间,却没有人真正了解她的生活,她的困境。
《细雨》读后感(二):和风细雨下的不堪
奥萝拉是一个聆听者,丈夫家姐妹都把她当成一个可靠的听众。大姐索尼娅经历了一段变态的婚姻,而那个对象确是二姐和母亲暗暗喜欢的人。二姐安德烈亚一直把自己当做家庭的牺牲者,放弃了音乐爱甚至还被剥夺了爱情。至于奥萝拉的丈夫加夫列尔,从小受到优待长大,但本质懦弱,回避现实。看似幸福的家庭里暗藏雷区,而加夫列尔想为母亲举办聚会的提议点燃了这跟引线,矛盾一触即发。 奥萝拉是全书的主人公,加夫列尔家人们的遭遇通过对话表述出来。叙述者的版本各不相同,需要让读者去猜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奥萝拉被夹在不同版本的故事里很无奈,一方面善良的她本能的关心家人,希望她们可以找到解决办法,另一方面她深知这个家庭的顽疾深入骨髓。早在他们小时候玩洋娃娃和弹珠的时期就有了。奥萝拉不知道该如何安置这些关于过去的碎片,她并不是亲历者,不知道该如何拼凑才能获得某种含义。即便听了那么多,她还是不知道过去的生活原本是怎样,更不知道对未来的生活该有怎样的期待。她也很需要一个像自己的聆听者。 人的回忆都是不可靠的,人们总是选择记住自己想记住的,深知不断创造出新的秀细节来巩固这段记忆。安德烈亚关于自杀的记忆就是这样。这个故事通过信念和坚持不断被巩固。现在已经没人能搞清楚那个盛夏的午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和那个时期的其他故事一样,像瀑布一样扩张,扫过一切,淹没一切。这些回忆互相缠绕仿佛一个无止境的节,没人能解开,也让奥萝拉被裹挟其中无法呼吸。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过去的事情无法改变,这一家人的轨迹注定是走在一条沉沦的道路上。有莎士比亚式的悲壮感即便姐弟关系很好,可以互相扶持,但原生家庭埋下的祸根,永远都无法消除。他们都生长在一个压抑的氛围里,童年对他们来说是灰色的。而奥萝拉,他嫁给的不只是加夫里尔,还有他家的一切。他们初相遇的场面和很多爱情开始的时候一样很美好。奥萝拉那时绝对想不到之后要面对的家庭琐事和丈夫的无能懦弱本质。奥萝拉是这个家庭的缓冲器,她倾听每个人的故事,就算听到的是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描述,她也能贴心的给出不同的建议。 读完全书我最大的感受是自私的基因是会遗传的。母亲和加夫里尔姐弟们本质上都是爱自己的人。每个人都在不停的强调自己的感受。给奥萝拉打电话时永远都在说我怎么怎么样。就像他们小时候母亲让他们放弃学业维持杂货店生计和让索尼娅嫁人一样。他们这家人永远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反而是外人奥萝拉能记住安德烈亚是素食主义者这样的事情。 这本书充满家庭秘密。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每个家庭内里都有那么一两件想深埋心底的故事。作者的笔触很优美,翻译很优秀。读上去体验非常好。以奥萝拉的视角记叙这个故事很巧妙,必经她是本书出场人物中最理智的一个。其中有一部分索尼娅和安德烈亚的讲述交替出现,非常精彩。把奥萝拉面对的混乱提现的淋漓尽致。期待兰德罗的更多作品。
《细雨》读后感(三):《细雨》:他们的过去里纠缠着太多的蜘蛛网
奥萝拉对索尼娅说:你们就像小孩子一样,任何事都可以被你们闹得很大。大多数时候,奥萝拉是个安静的倾听者,她鲜少会对听到的事情做出评判。
这一次,在加夫列尔提议为母亲的八十岁生日举办生日会之际,暗藏在索尼娅、安德烈娅、加夫列尔三姐弟表面祥和之下的沉疴宿疾被唤醒,每一个人都争抢着向奥萝拉诉说,每个人都试图通过奥萝拉的回应来证明自己才是记忆最真实的那一个。
当然,奥萝拉的丈夫加夫列尔例外。
起初,奥萝拉也是加夫列尔的倾听者。两人相识之初,加夫列尔激情四射地向奥萝拉讲述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爱好,以及自己对未来的计划,奥萝拉则用心聆听有关加夫列尔的一切。奥萝拉听得很认真,不错过一丝细节,奥萝拉不想错过关于加夫列尔的任何事情。遇见加夫列尔,奥萝拉知道自己等待已久的那个人终于出现了。
然而,奥萝拉在结婚二十年后突然发现自己对丈夫加夫列尔越来越不了解。从确认女儿阿莉西亚发育异常后加夫列尔的反应,到不断从加夫列尔书房发现的戴着学术书籍假面具的各种杂志,所以这一切都令奥萝拉迷惑不已,然而她却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对象。
奥萝拉习惯了做一名倾听者——那种天赋她从小就拥有,所有需要倾诉的人,都会前来向她吐露心声——奥萝拉了解每个人的秘密,但却没有可以分享心事的朋友。
西班牙作家路易斯·兰德罗(Luis Landero)的作品《细雨》以一种非常独特的讲述方式将读者带入索尼娅一家的家庭纷争之中,甚至在整个故事的讲述过程中,处于纷争中心的几位家庭成员都未曾见面。事实上,他们也不必见面,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倾诉对象——奥萝拉。
加夫列尔的两个姐姐不断将自己的人生回忆向奥萝拉倾诉,奥萝拉需要谨守的秘密越来越多,被誉为全家人中最理智的奥萝拉也渐渐失去了判断力。
不过,在丈夫加夫列尔提议为母亲举办生日会之初,奥萝拉就已经预见到这将是一场难以进行的聚会。在全部的家庭成员中,只有后来者奥萝拉最清楚这个家庭母女之间、姐妹之间、姐弟之间的宿怨,它们纠缠在一起,混乱如麻,早已理不清、断不明。
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四个人,会对同一件事情拥有完全不同的记忆,姐弟三人对童年记忆中的母亲也持有完全不同的态度。索尼娅和安德烈娅说母亲只在乎钱,不看电视不看电影没有娱乐,当然也从未带着孩子们去看过电影。加无列尔则说母亲喜欢星期六晚上的娱乐节目,也会发表一些风趣的评论,并且不止一次带姐弟三人去电影院看过电影。
在过往的岁月中,母亲究竟是怎样的,没有人可以给出真正的答案,或许连母亲自己也早已忘掉了自己曾经的模样。这个家庭维持表面详和的唯一方法就是互不联系,他们每个人都与奥萝拉保持着亲密关系,他们从奥萝拉那里隐约获知其他家人的生活状态,但是谁也无法坐下来面对对方。
这个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固执地守着自己认定的一切,不给自己看清对方的机会,也不给对方看清自己的机会。所以,奥萝拉才会说你们的过去里纠缠着太多的蜘蛛网。
路易斯·兰德罗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说谎对生活、对共同生活而言是必需的。哪怕在爱情中也一样。”只是,《细雨》中每一个谎言的制造者在得知真相后都不曾有勇气去面对现实,这或许就是这个家庭始终沉浸在悲伤之中的原因所在吧。
-END-
《细雨》读后感(四):细雨一直下,也会冲垮堤坝。
看到《细雨》的作者路易斯·兰德罗被誉为西班牙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我就立刻对这本书感兴趣了!
我:我要看看有多老陀!
当然,看完觉得《细雨》是不错的小说,但“西班牙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确实有些过誉了。
这本书讲了一个家庭的故事,由这个家中的媳妇串联起丈夫家中所有的人。
奥罗拉是故事的主角,她是一个倾听者,她丈夫加夫列尔家中的所有人都喜欢向她倾诉心事,她们总是说奥罗拉是那么的善解人意。
加夫列尔想要为母亲办生日聚会,于是频繁与两个姐姐联系沟通,而这本书的所有故事都是发生在想要举办生日聚会这几天内。
-
加夫列尔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是两个姐姐索尼娅与安德烈娅的弟弟。索尼娅继承了母亲的名字,加夫列尔继承了父亲的名字,而安德烈娅继承的却是完全没有存在感的祖母的名字。这是她人生痛苦的开始。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禁想起《请回答1988》里德善哭着说:“为什么姐姐叫宝拉,弟弟叫余晖,而我只能叫德善!”
人生的失衡或许从出生就已经开始了,父母的偏心或许不明显,但敏感脆弱的人早就能察觉到。
而安德烈娅人生的加速滑坡是从父亲去世开始的。由于父亲的早逝,她在这个家里失去了唯一的依靠。她变得敏感脆弱,她易怒又爱幻想。不幸的人需要用一生来医治童年的伤痕。安德烈娅吃素或许是在尽力让自己免受生活的煎熬。
我在看书的时候频繁问自己“这真的是她幻想的吗?还是说这也可能是真的发生过的呢?是不是母亲真的想过要把她抛弃呢?或许是她真心想要自杀?”读者只要一个瞬间觉得安德烈娅是个骗子,就会不相信她说的所有的话,这或许加重了安德烈娅的悲剧性,她像是这部作品里第一个牺牲品,早在第二章的时候就被读者抛弃了。
不同的人在经历同一件事的时候,或许会有不同的回忆。
在想到母亲的杂货店时,索尼娅与安德烈娅都觉得那是阴暗逼仄的地方,加夫列尔却觉得那里是闪亮而宽阔的。加夫列尔在这个家的日子也比姐姐们都明亮,因为他最受母亲宠爱。他不用干什么活,而姐姐们却要承担辍学之痛与生活之苦。加夫列尔可以去英国读书,可以过上充满书香的日子,而姐姐们却在家里、养老院里、杂货店里逐渐失去生命力。
索尼娅在十四岁的时候被迫辍学帮助母亲打理杂货店,而十五岁时就要被迫嫁给比她大二十多岁的男人。那个男人除了年纪大、贫血、瘦弱,到底是怎么样的?为什么索尼娅要跟他离婚并与他老死不相往来?安德烈娅人生的痛苦在一开始就向读者展示了,而索尼娅的悲剧人生却在结尾才向我们揭露。
作者详细地描述了这个家的一切,而这繁复的信息与沉重的情绪全都压在了奥罗拉的心上,她不仅要承受两个姐姐与母亲之间的争执,还要面对日渐陌生的加夫列尔。加夫列尔真的是她认识的那个人吗?她找出了证据,而那些证据只是在她身上加了根稻草。奥罗拉是这个家的漩涡中心,她承担了所有的痛苦却没有人问问她能不能受得住,所有人都想讲述、想要宣泄、想要摆脱,而奥罗拉没有,她只是沉默着选择了自己的惨痛的人生结尾。
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是在下暴雨。暴雨能快速冲垮一切,但细雨其实也可以,持续不断连绵的细雨,最终冲垮了奥罗拉。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