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赢法:用军》是一本由文润燕生子著作,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4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的赢法:用军》读后感(一):嗨,咱是幺子
情绪是炙热的,文字是优雅的,旅途无聊,收到你的书,现在心情还不错。引用如此细致,看来没少翻资料啊,继承了我等科学批判的精神,想起了同仁堂的那副对联啊: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起飞吧,少年。
沉甸甸的好书啊
《历史的赢法:用军》读后感(二):历史背后,洞穿的眼睛
我读历史,不太喜欢读编年体,《资治通鉴》《左传》等事件脉络清晰,是纵轴,但是想要深究细节,想要探索历史的暗角,就需要在《史记》《汉书》这样的纪传体史书里探索了,算是横轴。《历史的赢法》强调有四种体裁,一开始我是拒绝的。可读来惊讶,四个部分都满足了我探索历史暗角的欲望,是史料钩沉下对细节的洞察的力量吧。看着那些细密的引用,可叹,功力不浅。
再说说现实功用吧。如何处理现实人情世故,劝谏辩论的口才之巧,风口浪尖时的抉择之道,在军事战例中表现得往往更为极致。结合作者的洞穿之察,对这种现实功用的吸收更有心得。腹有军法兵学气场自与旁人不同,通达了其中道理,就自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了。
真的,难得的好书,期待文润燕生子的第二部。
《历史的赢法:用军》读后感(三):好书
看了书才晓得,那么骚气的名字原来是为了忘却的纪念。
如你之请,读罢为文。
摘星之手,借光为赞。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哦,Friends! Half are in a better land,
哦,With tears we grasp each other's hand.
夜雨翦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君故意长。
Tomorrow I go, to be whirled,
Again into the wide, wide world.
改天一起,踏冰城雪,闻羊仔香,去撸串吧。
书的内容忘了评价了,算了,就这样吧。
《历史的赢法:用军》读后感(四):语言幽默 以史论道
本书是对中国历史、军事案例一次有趣又深刻的“庖丁解牛”,主视角是幕僚长似的叙述者,写作思路上杂糅兵棋推演和心里模拟技巧,呈现出具有经典性品格的智识结构。
全书30万字,跨越时空两千年,从“牧野之战”开笔,至“宋金和议”结束,溯东方军法与兵学之源头,一探先秦战汉之究竟,对比西学脉络,化深刻洞察为诙谐文笔,只告诉读者一个朴素道理:为什么同样一件事情别人比自己做得好,为什么某人能做成某事。
本书叙事用了四种体裁,以编年叙事的春秋散文“快进”,以小说笔法展开“多点叙事”,以纪传对比聚焦“时代说理”,以诗意杂文来“咏叹谢幕”,以阅读论,大雅大俗和快慢粗细做到了融合统一。
语言很白话,可算幽默,以史论道也有一定自己的观点。只是如果不是很接受以网络语言风格写历史题材书籍的读者,可能会有些接受不了吧。
《历史的赢法:用军》读后感(五):与古人对话
《历史的赢法-用军》,总的感觉,是用文艺的方式,来说现实的事情。第一部分更有用,梳理也很清楚,就和在军营里苦练杀敌技术一样,对此感觉是“敬畏”。但我还是喜欢第二部分,没别的,就是因为更喜欢听故事,带入感十足,对此感觉是“喜感”。第三部分,很现实,全面对比,一个又一个战争中的人,对此感觉是“后悔”。第四部分,如同诉衷肠一样,很奇特的写法,像是“对话”。
笔头上,叙事行文严谨,但人物的说话,很不错的一种虚拟,看着无厘头似的轻薄话,可细一想,这些话都好像是今天的高深莫测的人也常说的。这种感觉,用古时经典的内核,来套进现在的语境,谁是谁的徒弟,谁引用了谁的例子,谁所谓的原创却是出自哪门哪派的功夫,这轻薄之下的深邃味道就出来了。
至于书的品质,厚重上乘,最不值得一说,虽然也要提一句。
最后,阅读体验上,是这书要静下心来,挤出充足的时间,才能看个究竟吧。
《历史的赢法:用军》读后感(六):读后感
越野探索,是在各种非铺装路面上奔驰,公路可以开100迈,野地至少也能80迈。这种能力,放在阅读上,也是一样,叫做高效阅读吧。具备这种能力的人,能够快速出入各学科的专著中,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但这种能力的养成,是必须先被兴趣吸引,再从经典看起的。而原来杂志和报纸上的文章,现在微博和微信上的文章,其实都是不利于高效阅读的。这些为了快速传播而必须快速制造的段落,容易让人进入低效阅读这个陷阱。它们使用的词汇、表达的句意都是尽量固定的,读多了就Low了,见到学科或专业性的长文,尤其是使用了复杂词汇或句式的情况下,就基本看不懂了,或者说阅读速度至少要降档了。
我看这本《历史的赢法》,序言表达的就是这种意思吧。
获得了这种高效阅读能力的人,自然在阅读上就很挑剔。好处是有固定的口味,坏处是不喜欢的内容不碰。有些人只看到好的一面,以此傲慢来区分你我,有些人只看到坏的一面,以此偏见来辨别新旧。文润燕生子这本书,其实也许就是站在山头上,看这种对峙吧。好处在他眼里也是坏处,坏处在他眼里也有好处,这种体会放进社会,懂了的人要么是宽容的,要么是仇恨的。
天下间的道理,万物遵循,只是还没有被发现,或者发现了又被遗忘了,作者的示强示弱之分,就是说这一层境界吧。
用军、用军,起步都是这个主题。第一部的思考似乎找到了“赢的模式”,无论是新来者挑战,还是输光者翻本,但悲歌中留下的扣子,是否意味着第二部的思考是“赢者怕输”这个问题呢?这个问题实在更加经典,也更加冷酷。作者以经典观察前人的脑海,我以作者的书观察作者的脑海,趣事一件。
《历史的赢法:用军》读后感(七):好书,值得一看
朋友推荐的,唾沫星子飞上天了。这么执着,那看看。看完,嗯,一定要为这本书开个豆瓣账户了。
讲历史?先竖起两个靶子,这书基本把袁腾飞、高晓松那些个畅销书秒杀了。
袁腾飞的水平也仅限于高中老师了,知乎上大家都说了,读他的书往往产生优越感......高晓松的《鱼羊野史》?碎、浅,也就是三言两语的谈资吧。
那再聊聊这本书,深能挖得下去,浅能浮得起来。考据风里,还时常能让我找到迷之笑点。最关键的是,它是横空出世的,把真实摊在你面前,在历史的镜子里看到自己。
歌德说:“在最近两个破烂的世纪里,生活本身已经变得多么孱弱呀,我们哪里还能碰到一个纯真的,有独创性的人呢?”
别误会,纯真的意思绝对不是naive,而是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个孩子的纯真。大家都支支吾吾,就他能告诉大家事情本来的面目。
当然,纯真的意思也不是simple,撕开某些遮羞布,哪里能那么简单,要一寸一寸地解剖,一针一线地串起,循着一代又一代历史学家的笔杆子慢慢“经、察、索、校”的。
最烦寻章摘句,嚼历史边角料复制粘贴的那些书了,根本没有新鲜的东西,最后还要加上一段心灵鸡汤。有独创性的书简直就是一堆石头里的金子。那从我的阅读感觉来说,这书就是一块金子了。我读书最看中书的节奏感和画面感,腰封上写“书即电影”,嗯,估计是作者对自己的要求。像不像电影,买一本读读就知道了。
买书的时候找了半天,没搜到,只在京东上卖啊。发个链接吧,http://item.jd.com/11985776.html
《历史的赢法:用军》读后感(八):历史的另一番演绎
生活中多有这样的体会,同样的一段故事,经不同的人描述出来,会有千差万别的体验,哪怕是字字句句都相同,又可能因为人与人之间不同的说话语调,各式的风格而营造出迥异的效果来。历史便是这样一类原材料固定,后期发挥加工技能的领域。故事还是那个故事,结局还是原来的结局,只是在历史课本中,因其阅读群体的特殊性而使得其中的故事带有乏味与概括性。倘若放入历朝历代的史官笔下,古文体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会显得更加严肃平凡,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历史论述风格,好像如此一般不苟言笑的词汇描述,方可公平客观地记录下每一处更迭的足迹。这样看来,文润燕生子的文笔则显得风趣了许多,其间加入更多错综的细节,在这一历史坯子上,烹饪出独具风味的历史大餐。
除了语言的特点之外,演绎逻辑的个性化又将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作者文润燕生子的用史出发点有所不同,读起来倒像是经济与编程思维逻辑的混合,整个历史中事件的缘由,人物行为的选择前后,在作者看来,从能与不能转变成了值与不值的划分。这种思路简洁干脆,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由于经济逻辑与电子产品工作逻辑更适合现代人的思考方法,进而使得整本书的内容不知不觉中更接地气,达到易读易懂的境界。
此书以用军为题,讨论的是兵家征伐的各种用兵之计,严肃点说算是军法,如同《孙子兵法》的多种谋略一般,结合历史事实是如何一步步恰到好处的运用的;通俗点说就是算计,算计得失,算计其中的成本与预期价位,划得来则做,划不来则改方案再做。例如古代倡导的君主应知人善用,这种来回权衡揣度的过程,其实质便是比较成本与预期差距的过程,亦即核计下值不值的问题。凡君王无算计者,无义长久立足,说的就是这个。
一本让人读懂历史,教会人们如何去思考去处理事情的逻辑方式的书,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情怀;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审视角度;一样的汉字,不一样的讲述。使得这份特别的用军之道得以传续。
《历史的赢法:用军》读后感(九):书就是电影
这书众筹时拿到,昨儿个晚上看完,看完之后很爽,不过最后那个不动如山,咋看咋像火山喷发。第四章印象太深刻,好像玩儿着玩儿着,突然从大音乐厅的交响改成十字路口的摇滚了。下午又翻了翻,这四段体实在是不错。最后算破了吗?
应该算破了吧,一夜鱼龙舞,悲,实在是悲。
腰封上写书就是电影、文用来显摆,这话狂上天啊。对于历史典故我不知道太多,我也没想知道太多,反正看一本历史读物就被洗一遍脑子,偶尔记住几个名词,可那事儿具体如何我真不关心,我是冲着电影去的。从音乐的节奏上,这书做到了,当时跟着它走,还是下午又翻了翻,嗯,有旋律感,用文字弄出了旋律感,大概就是这么回事,有点像史诗电影。
故事和桥段上,我只能说又被洗了一遍脑子,感觉上就是谁都拍过史诗,可拼的就是拿捏史诗的感觉,这书有点高高在上的大导演的范儿,挥斥方遒之后,等他噼里啪啦开打,他突然给你一阵闪回加统帅独白,还是那句话,节奏感超级好。其他不剧透了,前面那段对仗古文实在美好,可以谱成曲子了,一字一顿的古典啊。中间还有一段不严谨的诗,其实我更喜欢那一段,随笔写的,更散漫更穷凶极恶的,那段确实是杀气好浓啊。
至于人物,这书太残忍,总是在走马灯之下,让你看见灯,还看见影子,还要把影子和灯放在一起,献到你眼前。周公比秦皇,我只能说高,实在是高,但击中我的,是那个只有几笔戏份的马贩子,和大侠剧孟放在一起,唉,本来这马贩子的成就能比千古留名的剧孟名气更大的,实在是高,每个人都能从里面找到自己今天的生活,无论是成功的Winner、还是失败的Loser,太残忍。
《历史的赢法:用军》读后感(十):我不知道TA是谁
读历史读得久了,就自然觉得很多人莫名其妙的写一些文字,说一些话,好似洞悉了世事变迁,却着实只是在文字里面兜圈圈,不停的去猜测文字之后的那些历史现象,看起来没什么意思。特别是最近一些打着某某经典新阐述之类的书,看起来着实味同嚼蜡,都是把历史事件往那一堆,估计写书的人没看过历史教材,基本上就是那个套路。看来没什么意思。更有一些写历史书的人习惯性的把历史写成演义,感觉是跟单田芳听书,说不上不好,至少不会特别贴合。
文润燕生子写了这么一本书,叫用军。
我不知道这个文润燕生子是谁,搜百度也就只能搜一个公众账号,看起来根本无法得知这个人是什么来头,有什么特点,不过看着名字燕生子,应该是在河北省,或者燕山山脉附近住着的人,后面一首长长的古体诗又出来了碣石山,要不是昌黎人?
从行文上看,这个人应该有很深的古典文化根基,写东西比较实诚,内容上不是照搬白话文历史书里面的内容,很多细节上,都展示了一个中华文化学者的风范,应该是七老八十,含饴弄孙的年纪。可看着写东西的口气如此戏谑,文章句读非常生猛,又觉得应该是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所以就很纠结,这个人到底是谁,又是不是某个历史研究学者故意化名,打算重新清洗历史出版物市场的一种行为。我们无法得知,也不太能了解。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出版,本来就是一个特别随意的过程,因为我打算为他写一篇评价,竟然还得自己添加书目,豆瓣上竟然没有这本书!这是个什么精神?和市场完全不接轨嘛,我忽然脑子里蹦出来一个老顽童一样的人物,左右互搏,还自得其乐。
再来说这本书,做的非常认真,纸张应该挺贵的,细腻而且厚重,颜色温润,插图不多,但很精细。
再说内容,作者,这孩子,写东西更像是一种心理分析,借着史实,把事情还原到了一种没有粉墨的状态,真实可亲,却又透着几分残忍,毕竟中国人的历史,很多时候是要粉饰一下的,看起来好看,确实很重要。文润燕生子(大哥,你这名字太长了,每次想写都难受,你要是自己看到了,下次给我留个缩写……要不我给你个昵称,叫蚊子)写的东西有很多让我们无法回避的真实。比如他写荆轲刺秦,早就没了历史书里的那些演义成分,把荆轲的那种无能写的很真,这样一想,你才明白为什么刺秦就没成功,那些血淋淋的事实,让只读白话文的人大汗淋漓。
说了半天,我觉得这书不是我们内心习惯的那种历史书,这书是一个借着历史讲述文润燕生子历史观察的一本书,借着史实,来陈述他的谋略,陈述他眼里的成败得失的一本书。很精彩,也很出奇。有意思,却又不会让你觉得不靠谱。
我不知道他是谁,但这个故事,值得你看一看。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