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是一本由雷钧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黄》读后感(一):没有标题!
看了一半在想解答千万别真是精神分裂,后来一直期待反转,最后发现……这只是主角的故事,可是……我真的很关心小光啊! 这本书读起来超级流畅,作者对文字的把控能力很强,我是一个下午读完的,书应该不错的,就是个人口味的问题了,我还是比较喜欢传统的推理。对于动机我只想说有钱人就是会玩,其他很多地方感觉都有点说不过去。
《黄》读后感(二):推理小说为什么总是需要死人
以前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推理小说都以谋杀为主要题材”,有个答案说得很好——因为不想让读者觉得,屁大点事就叽歪半天。
像本作这种,虽然叙诡手法用得不错,推理部分也算合格,但是缺少足够引人之处。读推理小说绝大部分是冲着解谜去的,如果谜题本身不够吸引人,那作品就没什么阅读快感。虽然推理小说不一定非得要死一大票人才够劲,但是像本作这种,给人的感觉真的是“屁大点事”,而且人格分裂这个梗真心没啥意思。
《黄》读后感(三):一个细节
不知是作者的疏漏还是有意为之,男主的妹妹叫jasmin,德语读作“雅思敏”,书里同样称作“雅”思敏,可是男主叫“Benjamin"为什么就称本“杰”明了呢?在德语环境中不是称本雅明么,也许在这里对应了男主人种的用意?不解。
另外,本书诡计勉强能够自圆其说,但是,即便安排了男主从小和乐乐他们这些孤儿分开睡避免男主察觉到自己的肤色有不同,我不信口无遮拦的孩子不会提到这一点。其次,着重号的频繁使用很有误导嫌疑,而且阿香身份的诡计有为了设计而设计之感,需要演员和需要熟人来演是两码事情,既然决心布局还动用了如此大的代价来演戏蒙蔽男主,为什么在这个细节的设计上让关心孤儿院情况、得到孤儿院阿姨告知“乐乐考进北电导演系”消息的男主能够联想到呢?
《黄》读后感(四):【黄】8.4
这本几个星期前读的,一直没顾上写读后感。
印象最深的当然是结局谜底揭晓的一刻,真的是没想到,可谓炸裂。读好看的推理小说就像大夏天抱着可乐瓶子颠颠跑回家,一开盖子喷溅而出,吓自己一跳,然后喝下去透心凉爽翻天——这就是推理小说的魅力。
作者在华语推理写手里算是文笔比较强的。前半部分在孤儿院的成长和在德国的生活,日常生活读起来也带着一股悬疑感,通过定格融格的顶针转场,在过去和现在两条时间线上切换,很见写作的功夫。
作者声称用了一个叙述性诡计,评论里大多认为是乐乐的性别或者其他角色的身份。在我看来,这本书的叙述性诡计在于把读者误导向一个错误的谜面——叙述性诡计一般都是误导谜底,像这书一样让读者理解错了谜面的,真的没见过。学习了。
可读性:8
独创性:9
评分:8.4
《黄》读后感(五):关于本作以及叙诡的一点看法
我向来主张,阅读一部叙诡作品时,倘若事前知道其中暗藏叙诡,虽说不至于泄底,但也算是不折不扣的剧透了,其更是足以使得作品结尾的冲击性大打折扣。 阅历尚前不知叙诡为何物的我,初读折原一老师的《倒错的死角》的那份震惊,至今未曾褪色。但之后,那些冲着所谓"叙诡神作"的头衔去阅读的作品,却往往只留下了颠来倒去不知所云的印象,比如前段时间人人交口称赞的《圣母》。 当然,我想上述情况存在两种例外:一种是即使事先知晓叙诡的存在,也因其剧情之扣人心弦跌宕起伏足以使人之后得以渐渐忘却之前的小小剧透,就像被列入本人2018年度推理小说三甲的《寄居蟹之女》;其次则是,一方面作品简单利落不至于"为叙新诡强叙诡",另一方面其诡之叙另辟蹊径出人意料。而《黄》我觉得,绝对堪称是后者中不可多得的杰作——看到"我"突然消失到阴影中的那一段,我真的懵了,尽管全程我一直特别留意叙述中的不自然之处,但千算万算还是中了作者的套啊。很好,真的很好。
《黄》读后感(六):还没去过黄土高原。
这本书中失明小孩从小到大,比平常小孩要多学习的一点一滴,那些多出来的时间构成了唯一的阿大,那些忧郁的想法,正因为自己的弱点,而更能感受日子里细小的事情,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也让这本书在阅读过程中有了温度。
和阿大一样这篇小说中充满了细节,我是个细节控,看着乐滋滋的,两条线巧妙地交织非常美妙,不过我还是满心等待着谜底揭晓的时刻,第一次揭晓其实有想到《天机》《心理游戏》《楚门的世界》,不过在串起之前铺垫的细节时,因为细节控,还是感受到了浪漫,第二次揭晓,真心觉得是个有深意,有感情的主题,可核心设计却和因为戴了一块黑布而出现无头人,因为化妆认不出身份一样,略有些失落。
还有,书中阿大因为紧张妹妹而一直视卡尔为心怀不轨的人,就是为了让读者误解妹妹可能被挑唆为了财产而买凶杀人?而且说出,让马蒂和卡尔约会好了,妹妹配得上更好的,想想还是小时候的阿大可爱。
究竟日日夜夜要克服多少灰色的想法,才能变成这样一个敏感的小孩。把敏感当成敏锐,把敏感视为一个中性到褒义之间的词,是一个信条。
还没去过黄土高原,还没有在黄河边钓过鱼,那条泥沙搅浊的大河,过去她不叫黄河。
《黄》读后感(七):我有一个叙述性诡计,你有眼泪吗?
从推理作家陆秋槎在一期推理类播客节目的推荐中得知本书《黄》与作者雷钧,是第四届岛田庄司推理小说奖首奖作品,可以说实至名归。本作是非常日系推理的语言风格,叙述流畅,阅读过程轻松,后半部悬疑感也营造起来,只是推理部分太少了一些。
双线叙述且前后两章相互呼应的设置可以说有利有弊,好处是不断构建人设让最后的叙述性诡计出现时,可以有更大的惊喜感。处理的不好的一点是两条线的内容量几乎相等5-5开,但是现在时与过去时对于整个故事推进的比例大约8-2分,现在时的节奏明显快得多,似乎是一脚油门一脚刹车,这样让人感觉难分主次与重点。
作者在首页很自信地宣称本书叙述性诡计的存在,盲人视角作为新的叙述视角模式,确实有更多的创作可能性,作者也是利用到了极致,读者即使处处提防试图找出叙诡的线索,但是在此新视角下犹如开启魔鬼模式。也有评论说这样的叙述性诡计对案件来说没什么意义,个人认为如果视本作为推理故事只为真相是什么,或说是小光案为核心,那这个叙诡的作用确实很弱。只是读者可能忘了本书最核心的应该是关于亲情与理解,一位父亲让孩子自己推理出关乎自己的秘密而非暴力告之,其父亲用心良苦设计出如此大的局,本可以是一颗“催泪弹”,可惜结局收的太快,感情过度不自然,如果作者在亲情的主题上着墨更多一些并完成“催泪弹”的话,那么核心叙述性诡计的出现就不会有突兀的感觉了吧。最后关于这么大的一个局,是否有一种“贫穷限制了想象”的感觉呢?
《黄》读后感(八):不值一读
故事太平淡,推理在最初就有硬伤,以下有剧透。 ........................... 故事到最后最大的谜题是眼盲的男主通过充满爱心(钱多烧的或是吃饱撑的)的家人利用国内发生的杀人案让喜爱推理的男主参与并且最后成功推理出自己是个黑人而并不是中国黄种人 。
眼盲男主自幼被遗弃,在被收养前一直生活于一个收养众多弃儿的神职人员经营的孤儿院里,周围都是孩子。小孩儿的天性就是对与众不同的东西充满好奇,议论不停。一群黄孩子中间有个黑人,就算成人可以做到缄口不提,但这群小孩怎么可能在数年内只字未提直到男主被收养?整个推理在最初的一环就完全禁不起推敲,是一个彻底失败的故事。为何会得奖真的是无法理解。
抛开推理不说,故事本身也过于平淡无奇,充其量就是一个短篇的水平,非要抻成长篇。读到最后毫无恍然大悟原来如此的痛快感。
本书还挂了一个岛田庄司赏的名头,导致读前期待过高,以至于到最后产生一种严重的类似“裤子都脱了你就给我看这个”的无力感。
最后一言蔽之,不值一读。
《黄》读后感(九):“我非常满意”
第四届岛田庄司推理小说奖首奖作,实至名归的国产推理杰作。本书可以说是完全符合岛田赏的口味(21世纪脑科学+叙述性诡计),大部分读者津津乐道之处也是本书的叙述性诡计。
叙述性诡计的模式毕竟有限,相关作品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后便很难再单从手法上感觉出新意,因此想要谋求叙诡创新,比较可行的方案便是使用认知型叙述性错误,使叙诡成为剧情发展或表现主题必不可少的元素。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向日葵不开的夏天》。(但实际上,从《黄》这本书来看,作者似乎并不认为认知型叙述性错误算叙述性诡计)。
作者开篇明确告知本书包含一个叙述性诡计,又采用双线叙事,甚至还非常强迫症的保持每个时间线不同的两章衔接处的顶真,实际作用倒不是挑战读者,而恰恰是给有经验的读者故布疑阵,处处设疑,掩盖一个更大的设计。
作为局中局的“男童挖眼案”解答比较草率,但解答本身同样也在为整体布局服务。整体布局主要是两重叙诡。手法本身都不新鲜,但从剧情角度说,这两处叙诡的应用是相当成功的。尤其是后一重,赋予了宏大布局合理性(很多新本格作品这一点都非常难做到),并完美契合了标题“黄”的意义,把主题一下拔高了好几个层次,很难不为文章传递的情怀所感动。
另外本书的核心元素“盲人”是推理小说里非常讨巧的元素(可以为盲人诡计专门写一份讲义了),而以盲人为第一视角却颇为新颖。男主角很容易联想到林肯莱姆,同属于自傲又自卑的天才。
最后请允许我借用岛田老师的评语:这是一部只有中国人能写出的推理小说,我非常满意。
2016-12-11
《黄》读后感(十):值得鼓励,仍需努力
能自圆其说的作品,在国内算好了。对于主角身份的设定相当惊艳,还提及了一些家人和守护的思考。
但除了此之外,很多处理非常生硬。 1.就算是有钱,造一个村子满足儿子破案梦也太土豪了吧。而且怎么能保证演员能回答主角提出的所有问题呢?毕竟除了除了主角之外,还没人成功破案,其他人无法判断案件的线索是否藏在藏在没有人注意的细节中。那么扮演村民的几个人无法得知村子真实的情况,又怎么能保证主角不会推测出,线索在一些没有被留意的细节里,然后在提问时问到呢? 这种情况下,演员现编,就会误导推理;演员搪塞,容易被主角识破。演员无法控制主角的想法,才是最大的不可控因素吧。 2.即使是黑人,衣服也会反光的好吧!而且黑夜里找人不会打手电筒吗??居然用这种理由怀疑自己是黑人? 3.邀请两个作家的理由非常无语。首先他们不是侦探,也没有接受直接委托,没有理由协助作者破案;其次,在未被告知任何信息的情况下登场,只会误导主角破案的方向;再者,请一个写书的和心理作家来,对于破案成功率提高没有任何帮助,当吉祥物倒可以。 4.像是为了设肤色诡计而安排的案件,标题就昭示了这种想法。 5.阿大视觉的段落,反而让我觉得像是在国外开设的专门收养中国孩子的孤儿院发生的。
6.盲人能看见仙鹤一般的飞机我也是醉了,话说他连仙鹤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应该都没概念吧。。。。。。虽然理解这样写是为了构建一个相对公平的小说环境,以供读者参与破案。但主角作为盲人,有部分感官的缺失对应较少获得的信息也合理啊。
关于场景的大量详细描写真的无法让人相信他是盲人。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