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是一本由[美] 汉娜·阿伦特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4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读后感(一):集体的罪,就是每个人的罪
“这样一桩罪行只能由一个庞大的官僚体制以国家手段来实施;不过,只要它是一桩罪行,那么在对簿公堂之时,这台机器上的所有大小齿轮就自动蜕变成凶犯,变回了人。”一场花式甩锅。“平庸的恶”本是在审判的主线之外一个衍生的问题,却成为后世对这一事件的定性盖章。不思考也是一种恶。施害者最终会以自己施害的方式成为受害者。反人类罪重演的忧思值得警醒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读后感(二):内容不只是“平庸的恶”
1、平庸的恶,艾希曼只是一个有野心想钻营往上爬的人,没有独立思考能力
2、犹太人委员会的合作
3、法庭的合法性与本古里安的政治意图
4、反犹主义的大屠杀应该放进反人类罪之中来考量
5、犹太人的连续的历史被迫害并不存在,这样的想法反而助长了反犹主义的合理性
6、纳粹极权主义把人是怎样塑造成屠杀机器的零件的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读后感(三):我们是不是正在制造“平庸之恶”而不自知?
之前看的是很老的版本《耶路撒冷的艾希曼》,现在出的新书,据说是最完整的简体中文版,也想重温经典。关于“平庸之恶”,当年曾经把阿伦特卷入舆论的漩涡,如今谈论的人越来越多,虽然更多地只是在用这个概念。怯以为,平庸之恶与极端之恶并不矛盾,可以作为理解制度之恶下人类行动的一个视角,是成为机器上的螺丝钉,还是作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阿伦特引起我们警惕的是,我们是不是正在制造“平庸之恶”而不自知?人类在制度之恶下是不是还能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读后感(四):平庸的恶比比皆是
请注意本书副标题,平庸的恶比比皆是。20世纪最杰出思想家之一的汉娜•阿伦特的作品,也只有犹太人才可以如此写。并非故意语出惊人,也并非只是言前人所未言,而是见前人所未见,识前人所未识。让西洋参想起另一位犹太作家希尔森拉特和他的小说《纳粹与理发师》,该小说以自嘲和反讽著称。《纳粹与理发师》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末,1971年先在美国出版英译本,其后又出版法译本和意译本,并在海外行销200多万册之后,仍然遭德国60多家出版社退稿,1977年才由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德国小出版社出版,据说结尾部分还作了删减。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读后感(五):不知道阿伦特想不想吃了副标题,反正我挺想的。
后来的几年里,阿伦特也承认她的一些表述有误或过于夸张。最大的错误就是这本书最著名的或曰败坏名誉的副标题。“平庸的恶”这个短语进入了流行语词典及熟语大全。经过反思,她对使用这个令她遭遇围攻的短语感到抱歉。1971年,她在一次电视采访中说,若是在今天,她决计不会用那个说法。(导言:对汉娜.阿伦特的绝罚;p15)……所以,根据这段我大胆猜测下,她应该也挺想的。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读后感(六):人人都是艾希曼
憑直覺就認同"平庸的惡"這個觀念...
漢娜-阿倫特此書也許得罪了全人類一一當然以猶太人為甚!
當你覺査到自己和那些惡魔有相似的基因一一也許如艾希曼一樣,甚至并不具備天才惡魔的智力和個性,但同樣惡貫滿盈,你會舒服嗎?
我們是躺在人類的愚痴、邪惡和血腥之上風清云淡一一
幸虧有漢娜們!
如果人人潛在的具有平庸的惡,那在面對具體的惡行甚或犯罪時,我們該如何判斷?如何釐清責任?
在"万湖会议"这一章了解到:纳粹主义导致整个德国上层阶级的集体道德坠落!犹如文革之于中国人的道德破坏,令人对身而为人的骄傲产生了强烈的怀疑一一总有一个极限,或者给定条件的具足,人就不再是人,而是人魔兽混合的怪兽!兴许,这才是人的本质?!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读后感(七):我们与恶的距离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的论述主要是为了提出“平庸的恶”这个观点,于我而言,更多的是通过这本书了解更多关于希特勒、纳粹、犹太大屠杀的一些历史。幸运的是,这本书既不是只站在犹太人的角度来狭隘看历史,也不是纯粹地批判当年纳粹犯下的重大罪行,而是希望通过独立理性的思考来回顾这段沉重黑暗的历史。书中最后的小结谈到了阿伦特想要论述的观点,其中一点是谈到法院审判的意义之一,是为后者或说未来提供先例,如何正确认识犯这种罪的新型暴力杀人犯(近年《我们与恶的距离》里面的那个辩护律师是想要人们冷静下来去了解这个罪犯犯下这个罪行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他非常明白究竟发生过什么,却从未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因为他不思考,但这并不代表愚蠢,因而他的表现就和正常人一样。“这种远离现实的做法,这种不思考所导致的灾难,比人类与生俱来的所有罪恶本能加在一起所做的还要可怕,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从耶路撒冷习得的教训。”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读后感(八):《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看懂何为平庸之恶,认清身边的隐形垃圾人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看懂何为平庸之恶,认清身边的隐形垃圾人
汉娜·阿伦特,是 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哲学家之一。1961年,她以美国《纽约客》杂志特派记者的身份,旁听了艾希曼的审讯。在审判进行的一年中,她记录下了所有的细节,并先后在《纽约客》连载了五篇文章。1963年,她将文章集结,出版了这本《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锦灰视读43《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看懂何为平庸之恶, 教你认清身边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读后感(九):20200220
国家行为与个人行为之间的关系,构成了这场审判的基础。平庸的恶概括出了艾希曼在那场骇人听闻的杀戮中的表现。集体行为从来不是为个人开脱的理由,而对个人的审判未必就能代表集体得到惩罚。 人类历史上骇人听闻的屠杀清洗从来都不缺乏艾希曼这样忠于职守的“零件”:他们从“不思考”,成为没有个性的恶行执行者。如果善良是人所必须具有的本性,那么在执行与本性相违背的政治行为时,将个人受害者心态放大从而使助纣为虐变得心安理得就成了必须。 对艾希曼审判的司法程序正义缺陷固然导致结果的有一定折扣。但这从不代表这场审判没有必要。如果说任何一场没有正义的杀戮会为下一次恶行提供可能性,那么这种为了满足复仇情绪而进行的庭审秀也就还有重演的可能。 我们要探讨的不是究竟谁该为国家行为行政行为造成的灾难性后果负责,因为如果要追究责任,所有默认容忍不正当国家行为的人都有责任。毕竟,我们所处的世界正是由我们每一个个体的具体行为选择所造成的,不是吗?那我们该从艾希曼的经历审判当中反思什么? 我以为,别用道德正义而掩盖施害者当初的行为来做同样的事情。这是对人类良善的亵渎。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于艾希曼,死刑绝不是最佳的审判刑罚。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读后感(十):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1.飘荡在文学作品里的历史总是忽略其他只抓住那些能令人感动和触动的点在进行记述,但理性的眼光和分析更真实一些,也比文学作品里的故事更能让人共情,你在看这些记述和人与人之间或冷静或过激的对话里,能看到他或许就是发生在眼前,能清楚地明白那种经历中的每个人的困惑,艾希曼以及审判里提到的种种可以叫做历史的事件在他们的描述中似乎就是如果有一个群体和一个社会境遇下就会发生的事情,这样的传达给人的震撼力是强大的,你完全能够理解,而不需要依靠想象。
2.平庸的恶人,这是一个对一位普通的人的带有特征形容性的描述,事实就是,这个平庸的个体在整个让人难以想象的一个民族对一个民族出于他们声称是上帝做出的选择的借口里的作为事业在做的残害活动中,他是关键的一环,但他却也是一个平庸的没有灵魂的普通人,甚至说不上来有什么特别,但庞大的历史记忆里常常多的是这样的个体。
3.法律的重点似乎是人想出来的为了给上帝一个交代的规则性探究真相和做出平衡的工具,但是它依然掌握在有多重情绪以及有群体意识和群体正向精神的人手里,人们看重结果的作用,但不关注结果,在意未来和顾及社会的情绪,有时太过关注个体,又很矛盾地顾及大多数人。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