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是一部由大友启史 / 井上刚 / 堀切园健太郎执导,大森南朋 / 松田龙平 / 栗山千明主演的一部日本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秃鹫》精选点评:
这才是民族自尊该做的
最后一点真没看懂
被埋没的好剧,私认为比半泽有深度。
用六集,每集不到一小时的篇幅去讲述跨度达十多年的故事。似乎有些勉强。前部分剧情节奏快,后面似乎有些背离主旨,感到无聊。商战世界尔虞我诈,为了利益绞尽脑汁。而且很多无辜者也被牵涉其中。本剧结局似乎完满。可在这样一个商战世界中似乎没有永远的胜利者。大家都是输家。有时简单一点反而更好。
你一个商战剧人人都呈优雅知性圣母状到底是神马意思????
栗山千明美!
比电影版靠谱多了
新领域。
嗅出頻临死亡者的死臭然后把肉吃的干干净净,低价收购大会开始了,,,,,
风云突变的二十世纪末,随时伺机而动的猛禽,对一个国家虎视眈眈~人物命运突变,战局不可预测~
《秃鹫》观后感(一):天哪,简直是今天金融风暴的预演
次贷危机的现在,不仅让我想到了这部电视剧,
当时看的时候就是觉得很震撼,
没想到里面的债权转让竟然真地造成了今天的危机。
我除了对导演无比的佩服以外,
简直无语了~
《秃鹫》观后感(二):金融战场中的生命
人一旦沦为只会赚钱的工具,就会变成危险的傻逼。
好在,日剧中那些人是如此具有人性,他们竟然会为客户生命的陨落而内疚不已,真是很有素质啊!王阳明所谓“人人皆可成为圣人”,情同此理!想来在我生活的国土上,由于教育太二逼、家长太肤浅,甚至毒奶粉、垃圾肉、地沟油都能盛行于市,足见国人根本不把生命放在第一位,不尊重人性!我真恨不得能成为尊重传统、历史的日本、韩国的好公民,因为在那样的国家,好人不会太累。
本作,即是在日本发生的充满人性的故事。我相信,应对金融危机与外力强力资本的输入,人与人之间若还能互相尊重、鼓励、学习,定会形成一个伟大的共同体。在日本,明治时代的遗产被看做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比钱还重要的东西。我希望,我也可以,把我珍重的东西,看做比生命、钱还重要,并将其市场化、人性化、网络博客化。
我知道,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大森南朋的,因为他的英语真的很棒,资格证书估计也考了一大堆了。现实中,能有担当、有能力、尊重生命与传统的金融怪客,太少了。更多的人只是享受了居高临下的快意恩仇,而对人性则是肆意的践踏。
《秃鹫》观后感(三):涅磐之道
这个城市充斥着烂尾楼,阳台上看出去,金光闪闪的大厦,内里是空的,根基是烂的。纳税人的金钱堆积出这华丽的尸体,冷冷的甩给我们刺眼的蔑视。
建行疯狂发行个人信用卡之后顺利上市了,各种消息都是好消息,股价一路攀升。然而我不停在问别人,问自己,个人信贷的确是良好资产吧?个人房贷的确没什么人断供吧?个人的力量的确足够填补那些巨大的空洞吧?这些坏账,就这样默默消失在壳公司,消失在股市,消失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吧?
以上。
90年代,以房价暴涨来推动GDP,全民都持乐观态度的日本,谁也没有料到,人民的购买力是有限的。当房价带动物价超过了全民消费能力的最高临界点,只好增发大量流通货币,来促进消费,维持最后的幻景。然则恶性循环的结果,使日币快速贬值,从对外贸易开始,一点一点的腐坏。泡沫终于破灭了,银行再也不能够收回放出的坏账,于是拖垮自己,整个日本发出将死之人的气息,引来专食腐肉的秃鹫,盘旋在天空,遮云蔽日。
1998年,日本迫于联合国压力,全面开国。曾在泡沫经济的90年代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银行的三菱银行,为了不被坏帐拖垮破产,决定将不良债券打包出售。美国的基金组织迅速成立壳公司“地平线投资”,前往日本收购三菱。
大型金融企业和重工业一旦被人低价收购,整个日本也如一颗赤果果的橙子,转眼就会榨干。于是围绕三菱银行的收购,双方展开了漫长的攻防战。结局是怎样的我不知道,因为只下载到了第一集,波澜壮阔的金融战多么的激动人心挖,可是字幕组只做了这一集。。。。。。
该片色调、构图、运镜都非常讲究,出演也都是非常实力派的大叔们。NHK的大手笔作品,2007年2月上映,共6集。不过由于是NHK,由于标题“涅磐之道”(这也太自欺欺人了吧!!),所以,结局其实会完全预料得到。。。
《秃鹫》观后感(四):拔根而起
难得看到一部专业性以及对人性的拷问都是深刻的剧。 以前我看电视剧或电影都有先翻影评的习惯,然而这部剧受到的关注实在太少了,所以这影评还是我自己来写吧哈哈哈哈哈。先说说我对这部剧的总体评价: 我觉得前两集是精华,人性拷问和商业知识并行穿梭并同时描绘得很好,让我惊为神剧,但是后面的几集特别是最后两集节奏放得太慢,过于流于人物神态及心理的描绘所以反而烂尾了。
秃鹫基金,英文名是“vulture fund”,定义是"a fund that invests in companies or properties that are performing poorly and may therefore be undervalued", 其定义很简单,因为在经济时期表现得不好的公司和企业,很有可能因为大众心理的因素,其估值反而低于其真正的价值(undervalued),所以在这个时间段对企业进行股权和债券的收购,是很有利可图的。剧里一开始就以小孩子在泳池里捞钱(这钱是男主角的主要对手通过收购大空电器获利所得的钱)去买玩具开头,暗示了年幼的人无知但是见到“利益”也会一扑而上的现象,也为倒叙手法铺垫。然后旁边就引出了剧中最重要的一句话“人生只有两种悲剧:一种是有钱的悲剧,一种是没有钱的悲剧。” 整部剧其实都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演的,有钱的悲剧自然是指大森南朋、柴田恭兵这一类banker,在剧中对日本企业有着由衷地热情而希望去改变企业中巨大腐朽而效率低下这种现象,但却被媒体描绘成“秃鹫”,成为企业裁员破坏家庭甚至令人上吊的恶人;而没钱的悲剧自然就是指家族企业的管理者,因为自身作为经营者的管理能力不足(西乃屋经营人)、个人奢侈地消费习惯(Sunday吉祥物玩具店)或执着于不裁一人的信念导致企业运作效率低下(大空电器)。而horizon(外资对冲基金)的手法也很简单,就是distressed funds的典型手法,通过将这种破损而腐旧的日本家族企业收购,从内部整理(更换管理层、裁员等方式),从而将修整后正常运作的企业高价卖给接盘者(exit),获得收益。说到收购,大森南朋那笔债券package收购真是做得漂亮,通过调查公司运作明细、还款历史(如西乃屋主人并无管理能力、酒店室内装潢不过关、从无还债历史(死债务bad debt))、查清楚债务历史(三叶银行跟各种政府不可明说的关系),以总债务百分之九点一成功完成收购。其实这反映了两点:一、大森对公司企业架构,管理层以及现金流来源去路都非常地了解,所以也知道从何下手去根治企业而获得利润。 二、作为国企的三叶银行其实是没有能力收回这笔债务的,这一点大森知道,管理层也知道,所以大森才能以如此低价收购。
整部剧是围绕三家公司,几个核心人物来描述的。 这三家公司分别是西乃屋、Sunday和大空电器,每一家的管理层都是很有特点的,比如说西乃屋的主人,是一个没有什么管理能力的人,但是偏偏他又担任了这个有着几百年家族历史酒店的管理者,所以酒店在他经营之下越来越糟糕,尤其是在他听信了他人的建议之下额外购买了高尔夫球场,使酒店的赤字越来越大。Sunday玩具的老板,是一个很浮夸臃肿的女人,日常生活中的生活非常奢侈,且会把所有个人消费都算在企业账上,而且她也是个变相的控制狂,公司的所有人(包括她儿子)都不敢反驳她。大空电器的老板,是日本一代经济的象征,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的看重,所以他的公司立下了这么一条规矩:永远不会裁员。这条陈腐的规矩会使本身已经累赘的公司越来越累赘,有些在经济角度上来说必须裁减的部门,却是他眼里公司的核心。这三家公司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在他们眼里这些公司已经不是纯经济上支撑他们的东西了,而更像是他们抚养的小孩,看着这些小孩长大并怀有深深的感情;所以做在外人眼里更有效率的事,比如说卖掉宾馆还债,将木工部和镜片部这些在他们眼里视为公司大楼的基建部门卖掉这种事情,在他们眼里就好像给他们的孩子断手断脚。其实另一方面也是凸显出企业文化的一个特点:“变化才是永远不变的一点。” 日本的企业往往都拥有长久的历史而且在日本文化里待在一个企业待一辈子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所以在我们理解这部剧时把中国这种“裁员有什么所谓再去跳槽呗”思想套入是很难理解他们的感情的,员工再被裁掉以后再想找工作实际上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新的公司会责问他们为何被旧的公司裁掉,如果没办法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他们就永远找不到新的工作。所以horizon这种对冲基金对日本企业的所作所为虽然是在帮助这些企业,在一开始实施的时候却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对普通老百姓带来的影响是巨大且无法挽回的,因为他们追求的是稳定),种种人性中要考虑的问题会给改革带来前所未有的难度。鲁迅曾说过:“从来如此,便对么?”但在大部分老百姓眼里,从来如此,便是对的。我们往往想到改革这个词的时候会先想到政治上的改革,但是在我眼里经济上的改革和政治上的改革有着同样的意义,也有着同样的难度,能为日本的改革大计宁愿背上“秃鹫”的骂名,大森的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关于这三部剧里的企业收购手段,反而是比较普通的了,golden parachute、white knight、sudden death bidding, proxy fight等等,大家搜一搜m&a都可以找到这一系列的手段。 值得佩服的是反而是他在收购之前对整个公司家族及管理层的洞察能力,比如西乃屋管理人的儿子、Sunday管理人的儿子(天哪怎么都是儿子),这些有野心去管理整个公司但是却一直被管理人压着没有办法展开手脚的人。从这些公司的脆弱点突入从而影响整个公司的决策权是他的厉害之处,因为实际上只是公司的最大债权人无法做到“门口的野蛮人”这种角度。
最后讲讲剧里的主要角色,就是封面那四个人。 对大森的分析在前面已经讲了很多了,他是一个很爱国很爱自己企业的人,从剧中不断重放他拿着两个钉子给他老板这个镜头就可以反映出他极度热心的一面;他后面以一副冷酷杀气十足的面庞出现实际上是为了掩饰他内心的脆弱,还记得有个镜头特写是说他对sunday的计划被三叶银行抢先一步用了,然后他下班以后眼镜也没带疲惫地坐上出租车来到一个极为安静的小酒吧喝着酒弹着钢琴。 这一幕真是看得心酸其实真的很懂他这种很努力地在实现自己的计划然后忽然整个计划的导向都有了改变那种感觉;三叶银行的柴田的爱国之情实际上和大森是一摸一样的,但是他采取的方法是非常温和的(即无效的)而大森的方法是非常aggressive的,之所以说他的方法是无效的是因为在日本这种蕴含着多年历史的企业人与人之间的羁绊是非常深的,所以如果没有那种一刀砍掉的魄力是无法从根里解决问题。虽然他也有心帮助这些落魄的企业,然而鉴于他是一个银行的职员而他主要的职责是维持和这些企业多年的关系所以不能脱开束缚来整治整个企业,所以实际上他能起的作用真的是非常微小,这也是他后面直接跳槽去公司管理层的原因,因为他觉得他在别的地方他的能力更有用武之地。而松田这个人设我一直觉得是个bug,因为他在被他爸爸压抑了这么长时间以后还能破而后立随便炒股攒够了创业的资本又一下子将公司发展成一个估值300亿的日本企业你让大森柴田这些辛苦工作几十年的人情何以堪= =反正我觉得他就是要作为大森的对手这么一个人设而设计出来的角色,非常中二,非常有经商头脑,最后那个“红色秃鹫”的手法进取性一点不比大森差,因为他们公司根本没有这个资本所以他的目的是以虚高的价格购买以后再以更高的价格卖出赚取利润,然而在电视上面对大森的问题却是一问三不知,他这样连现金流这种基础企业管理问题都答不出的人真的能创造三百亿的企业???这个bug我简直无法吐槽。。。所以我觉得整部剧最后都烂尾了硬是给他们两制造了摩擦然后让大森柴田合作成立自己的对冲基金反击horizon??exo me?简直不能再牵强。。最后是栗山这个角色,一个看似到处打酱油的女记者,却也是剧中的一个核心人物,因为她的存在将剧中的男人全部窜起来了,也是一个很爱国家企业的人,从她在剧中比同僚工作态度认真一百倍就可以看得出来。
总结一下,秃鹫这部剧的开头非常精彩,然而在第二集之后节奏就变慢了,然后最后的结局仓促结尾。 人设不错,同时也有一定量的金融基础在里面,所以也有一定的专业性。 总结起来就是四颗星左右的评分吧。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