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我是月亮》是一本由努尔·乌纳哈 著绘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1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昨日我是月亮》读后感(一):我在建一座房子,也在建我自己
文|继芳翎馨
拿到《昨日我是月亮》这本书,我更愿意称之为“绘本诗集”,插画中的文字简短,却很有力量,让我每每读起来,总有一种很想知道他还想要表达什么,还想要继续说什么的冲动。
作者努尔·乌纳哈,巴基斯坦的一个1997年的小姑娘,当我看到她的年纪的时候,也觉得比较震撼,“yesterday I was the moon”,她的小脑瓜里在想什么,为什么会想到“昨日我是月亮,今天我是月食”这样的表达?
很多时候,我会对95后有很强的敬意,因为世界在变化着,他们感知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的共情和敏感力也远超我们所想,于是,就诞生了很多我们可能不是那么理解,但看过却也会佩服的文字。
01我在建一座房子,在建我自己
“我在建一座房子, 它的地板由力量铺成,它的墙壁由雄心砌就,它的屋顶是宽恕的杰作; 我在建,我自己。”
当我读到这一段时,感受到的是作者由内心迸发的磅礴力量。 每个人如果能真正地按照自己想要的去构建自己的世界,那世界也讲变得更加的有趣,也将拥有更为强大的力量,创造出更多的奇迹了。
生命有时候需要自己给予自己创造、重塑的力量,让自己不断地去琢磨该如何闪耀、如何燃烧,如何与生命同在。
02学会输,然后去赢
自小我们就听说过“失败乃成功之母”,可是依旧有很多人不知道如何面对失败,如何在输了后重新站起来。
当我们被打得破碎、稀烂,我们重新站起来的时候,也将拥有全新的力量,去创造、去重塑自我,以巨大的勇气、宽恕的力量、充沛的精力和无尽的善意,真正热烈地活着。
就像书中说的: “你在等一个奇迹发生,为了改变一切。 但这世界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大方,而且对于那些等候奇迹的人,总是没有奇迹。 然而,它的确朝愿意向前迈步并敢于直视人生的人伸出了一只手,赋予他们应得的那份。”
我们不知道自己能用什么方式创造自己的生活,但是经历了某一次失误、失败,我们终究也会成长,越挫越勇。
03当女人变成天空
很多人都在说,女权不好,可因为没有平权,所以诞生了女权,全世界都如此。
男人希望女人萎缩,变成一幅画,装进精美的相框上,挂在墙上。 可是,女人已经知道了该如何从男人抵押的梦中建立家庭。
“我们和天空一样辽阔,而他们的脚看上去比实际还要小。”
当女人变成了天空,当我们那么辽阔时,我们所追求的就不仅仅是家庭中的那一点点成就,而是成为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创造更多的价值,为了美好,为了肉体与精神。
于是,我更佩服这个小姑娘了,她得观察这个世界多么的细致入微才能看到这世界的男女不平等,又是怎样的一个敏感共情才能讲出这样的得体的道理。
为她点赞,为每一个努力地成为更好自己的女性点赞!
《昨日我是月亮》读后感(二):昨日我是月亮
期待一本书出版的感觉太好了,虽然没有参与,但又像参与了。
第一次看这个标题时,我就想过,昨日,我是月亮,那今日,我是什么?书里告诉了我,今日,只是月食。
我喜欢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不知道英文原版是否有标题,这本译本有些有标题,但是和别的书不一样,这本书的标题不是在最醒眼的开头,而是在后面。这给我的阅读增加了很多的乐趣,我试着读完后去猜标题,目前只猜对了一个,就是旗帜。之所以喜欢这样的设计,是因为一直认为诗不一定要有标题。无名能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理解和想象才不会被局限。诗歌的理解无所谓对错,重点是感觉。
这本诗集给我带来了许多的惊喜。曾经有过的感受,曾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终于被这些诗歌言传出来了。
在这本诗集里,我似乎感受到了作者无尽的善意和巨大的勇气。仿佛也看到和听到了作者多次提过的家乡和乡音。更看到了一个女性在用她的力量和个性呐喊着。努尔的诗让人们知道她是一个有力量感的女性。读她的诗,你也会更有力量。
努尔在诗集里写了家乡很多次。离开家乡后,她每天走在两座桥上,父母也变成了两部长途电话。家乡从此成了远方。
摘抄了其中很喜欢的几首。
学会输
然后
它将教你如何
去赢
火的愤怒
锻造金属
作家的忧伤
创造诗
一切美好的事物
并不总是始于
美好
我的梦想如今像矛
我不得不将它们倒握在手中
握得太紧,我会流血
太松,它们会掉落
有时我的话语
变成一推碎玻璃
它们不会出来
除非带着疼痛,滴着血
我忘了如何言说
《昨日我是月亮》读后感(三):昨日我是月亮
期待一本书出版的感觉太好了,虽然没有参与,但又像参与了。
第一次看这个标题时,我就想过,昨日,我是月亮,那今日,我是什么?书里告诉了我,今日,只是月食。
我喜欢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不知道英文原版是否有标题,这本译本有些有标题,但是和别的书不一样,这本书的标题不是在最醒眼的开头,而是在后面。这给我的阅读增加了很多的乐趣,我试着读完后去猜标题,目前只猜对了一个,就是旗帜。之所以喜欢这样的设计,是因为一直认为诗不一定要有标题。无名能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理解和想象才不会被局限。诗歌的理解无所谓对错,重点是感觉。
这本诗集给我带来了许多的惊喜。曾经有过的感受,曾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终于被这些诗歌言传出来了。
在这本诗集里,我似乎感受到了作者无尽的善意和巨大的勇气。仿佛也看到和听到了作者多次提过的家乡和乡音。更看到了一个女性在用她的力量和个性呐喊着。努尔的诗让人们知道她是一个有力量感的女性。读她的诗,你也会更有力量。
努尔在诗集里写了家乡很多次。离开家乡后,她每天走在两座桥上,父母也变成了两部长途电话。家乡从此成了远方。
摘抄了其中很喜欢的几首。
学会输
然后
它将教你如何
去赢
火的愤怒
锻造金属
作家的忧伤
创造诗
一切美好的事物
并不总是始于
美好
我的梦想如今像矛
我不得不将它们倒握在手中
握得太紧,我会流血
太松,它们会掉落
有时我的话语
变成一推碎玻璃
它们不会出来
除非带着疼痛,滴着血
我忘了如何言说
《昨日我是月亮》读后感(四):不为我而写,却像是我写的
Yesterday I was the Moon, 看到这句标题,我立刻感觉到某种魔力。月亮、昨日、我、过去式、哀叹的声调,像一句咒语,开启的不仅是一本诗集,更是一个怅望孤月的灵魂。
我喜欢逛书店时,不看作者的背景,也不理任何推荐,而是直接翻开一本诗集,倾听文字的声音,能够击中心灵的,我认为便值得信任。这本诗集与我就是这样遇见的。
2019年六月,在位于香港铜锣湾的诚品书店,这本薄薄的诗集夹在众多诗集中间。因为这句标题,我把它抽了出来,翻开,内封页画着一串月亮的盈缺。接着读到第一首诗:
“昨日——我是月亮
今天——只是月食
某样东西在我身体里旅行,有时朝着
黑暗
有时朝着
光明”
某样东西,它也在我身体里,诗人替我说了出来,并让我瞥见了它。诗是什么?诗就是人与人之间最短的距离。我又一次体验到读诗的狂喜:世界上某个角落的某个人,你们说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长大,但那个人的灵魂却那么像你,甚至比你更懂你,那些诗仿佛为你而写,甚至就像你自己写的。
站在书架前,我读完了这本诗集。是我偏爱的声音:省思,带着痛感,暮年的声音。一首首短诗,浓缩了生活的很多消息,令我直觉诗人应当是个历经沧桑的长者。另外,书中有大量创意速写画,很有现代都市艺术气息,这又使我想象诗人应该生活在纽约或巴黎这样的地方。
再看作者“Noor Unnahar”,原来来自巴基斯坦。在我的想象中,那里的女人都戴着头巾,没有念过多少书,过着传统赋予她们的人生,然而这个叫Noor的女孩,不仅用英语写诗,还会画这么创意的画。
更为惊讶的是,出版这本诗集时,她还不到二十五岁。这也再次印证了我向来坚信的一个理念,即所有严肃的写作都来自暮年,“暮年”是指对生命的觉悟程度,与生理年龄无关。
不管怎样,我感兴趣的还是诗和画。
在书店转了一圈,又回到诗集,将书捧在手里,买还是不买?记得定价是二十几美元,有点舍不得,又不忍弃,于是用手机逐页拍了下来。回家后,逐页抄在本子上,插图也摹了下来。
过了两个月,还是很喜欢,遂动翻译之念。再去香港,还是在那家书店,把诗集买了。仍然手抄,抄一首,译一首。译完后再读,半年后再读,初心不减,才算有了底气,看看能否出版。
经朋友介绍,我将译稿发给乐府出版的总编辑涂涂。他很快读完了译稿,并决定做这本书,对诗文和作者的才华,我们所见略同。出版的过程比较漫长,但值得等待,反正诗歌不会过时,或迟或早又有什么关系,遇见就好。
原诗的英文并不难,和所有的诗歌翻译一样,难点不在于传达文意,在于如何传达句式和语感,最重要的是原诗的声音,声音比意义更接近诗歌的原生状态。能否在汉语中为每一首诗找到对应的声音,或者找到另一种属于汉语的声音,这是翻译中最费心力的地方。当然,作为译者,词汇的选择难免带有个人的偏好和风格,毕竟翻译本身也是一门艺术。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说过,诗歌是翻译中丢失的部分。对此,我完全认可。说法者,无法可说,是谓说法。翻译也是如此,我们最终读到的诗,是超越语言的那部分,用心去感受,它并没有丢失。
不管是不是我写的,不论是不是我译的,只要读到好诗,就等于是我写的是我译的,于我都是很幸福的事。
沐浴着金秋的阳光,我在想:昨日我是月亮,今天我不再是月食,而是太阳。正如诗中所说,“我就是我寻找的光”。
三书
2021年9月18日
《昨日我是月亮》读后感(五):巴基斯坦:黑纱下的光明
编辑第一次联系到我时,我还在国外过着孤独的自我隔离生活,收到一篇很长的私信,字里行间之中,尽是对诗歌的热爱和诚意推荐。只可惜那个时候海外购买中文书实在太过于繁琐,但编辑依旧表示如果回国可第一时间联系她,寄送一本给我。
第二次是6天前,编辑再一次跟我推荐了他们的新书《昨日我是月亮》的诗集,现在我在这座新城安了家,有了稳定的生活,欣然接受了新书投递,
一个晚上,我轻轻捧着这本诗集,一页一页认真读完了每一个词句,标点和插画。
作者是一个巴基斯坦女孩,比起诗人的头衔,我更愿意称她为女孩。书封上有她的名字,在一个充满伤痕的白色满月旁Noor Unnahar,她说她的名字是母亲赐予的译为“白昼之光”,而她的母亲是太阳,太阳将她命名为光,于是她知道了如何住在天上,与晦暗和群星一起。
我对巴基斯坦在此之前毫无了解,这个明亮耀眼的女孩用诗歌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她的世界的大门,每一页、每一字上散发的气质,让我想起了我最爱的伊朗姑娘Niloufar,她热爱艺术,热爱戏剧、电影,只有这些真实又虚幻的事物可以让她感到自由。我们认识在罗马,那个时候的她青春、浑身散发着自信。我们聊费里尼的意识流哲学、彼得布鲁克的圣神戏剧和戏剧的僵化、她喜欢莎士比亚,却参加了大学教授的《小丑》戏剧小组,每天带着小丑的礼帽和满脸油彩在舞台上做出夸张的表情,跟古典戏剧毫无瓜葛。这一切让我觉得这是个多美好的姑娘,可有一天她说她可能要回去了,在欧洲她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不可否认戏剧正被泛文化所吞噬,拥有美好品格的人们还在坚守,但世界上的人民在经历了战争和平之后,除了生存无暇顾及其他,没有多少人来关心和热爱古典艺术了。她说每次回家她需要在机场用黑纱裹住全身,仅留下一双眼。她要扔掉手里烟,戒掉酒,失去灵魂和热爱。她的家人教导她遵循安排去一所学校教书,教意大利语。她说她生活在一个很压抑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女人被道德、宗教和政治所捆绑,生活是灰黑色的,她们的肉体被遮蔽在黑纱之下,她们的灵魂被束缚在躯壳之中。她从小被教育要成为律师、医生、教师这样的职业,20岁就可以去相亲成婚,如果丈夫允许她仍然可以去社会上工作,反之她需要成为照顾家庭的一名母亲,失去她的名字,只是Her或She,或者某某的妻子。
于是我在努尔的诗里,看见了相似的灵魂:
她跟我说她是一个逃离者,逃离了家庭和那个充满了偏见和暴力的国家。在24岁的年纪,她离开了故士,飞往了欧洲,去追寻她的梦,她的艺术。
努尔谈到语言的力量,现在的网络暴力,校园暴力,不是动用武力的行为才称之为暴力,语言的暴力往往更易摧毁一个人,从内里开始,摧枯拉朽之势,让一个人失去信仰,消散。我们的词语是如此的质乏,曾经的我们对美丽的描述有千万种说法,现在我们早就忘了语言的艺术是有回响而绵长。
我不是纯粹的女权主义,但我支持每一位女性为自己的姓名发声,为自由而战,想起杨笠那句:那些普通却又自信的男人,在漫长的世纪过后下认为自己依然是世界的主宰和中心。他们没有意识到女性的成长和对人性的尊重,自以为是将女性当成附属品,当女人变成天空,他们能看见的是自己不值一提的小脚。
对于死亡,从来不是只有一种解说,我们可以称之为神迹、也可称之为灭亡。
对于人的最后归宿是超越躯体死亡,墓碑和葬礼的。我们愿为之创造一个更长的意义,天堂、地狱和宇宙。
《旅行癖》
大概是给迷恋旅行的人找一个离家的借口和一个回家的理由。任何事物,站远一点,美好就在心里埋下了种子,一点一点成长,最后裹紧你的心脏,把你拉回最初的地点。
Niloufar故事的结局,她还是留在欧洲,她说她会去布达佩斯、去巴黎、去一切还有戏剧的城市,后总有一天,当她满身武装和拥有一颗勇敢无畏的心脏时,她会拿起利剑,回到那个地方,为那里的人们而战,破开阴霾,解放自由与爱。我想如果你读这本诗集,一定会获得力量,会看见闪烁在宇宙的光。
《昨日我是月亮》
努尔 乌钠哈
我在建
一座房子
它的地板
由力量铺成
它的墙壁
由雄心砌就
它的屋顶
是宽恕的杰作
我在建
我自己
右边绿裙子Niloufar
我们的旅行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