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雾中的女孩》是一本由[意] 多纳托·卡瑞西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元,页数:202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迷雾中的女孩》读后感(一):变态杀手的动机
以前我看过一部警匪片,其中有一道心理题,用来测试谁最有可能成为表态杀手。一个女子参加了母亲的葬礼,在葬礼上她遇到了一个男人,她非常喜欢这个男人,回到家中,她杀死了自己的姐姐。请问这是为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千奇百怪,但是一般的答案都是正常人的答案。只有一个特定的答案才能看出表态心理。我相信很多人知道这个特定的答案是什么……如果说回一场谋杀案,排除特定的变态杀手,动机无非是为爱情,为复仇,为金钱。在《迷雾中的女孩》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几种不同的动机,而有的时候真正的动机却被掩盖在了表面之下。 《迷雾中的女孩》讲述的是一起失踪案。十六岁的少女安娜卢在从家中去教堂的路上失踪,警官沃格尔受命调查,沃格尔本身对于刑侦技术并不擅长,而总是借用媒体的力量,来挖掘真凶。当他在不断调查案件的过程中,找到了一点点蛛丝马迹,但为了抓住凶手,他不惜克制制造证据,最终断送自己的职业生涯。在此时,真正的凶手是谁,似乎又让我们毫无头绪。整个案件又与三十年前连环杀人案密不可分,究竟谁是凶手?结局故事的一下子反转,又让我们倒吸一口凉气。 在前文中我提到了表态杀手,其实这个故事里也离不开表态杀手这一动机,然而真正凶手却又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动机去掩盖绑架杀人案背后的真正动机,让人心惊胆战。并且作为警官的沃格尔,为了在电视荧幕上获得赞美,不惜故意制造证据,违背一个警察的守则,只为自己的利益,也是令人心寒。但是结局的出人意料,几乎让每个人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最关键的是最后一段,揭示出了真正的表态凶手,我一下子鸡皮疙瘩起来,这是永远预料不到的。可谓是点睛之笔。
作为悬疑小说,作者虽然大篇福的写了警官沃格尔的一些行动,但实际上,从他很多错误的行动中,我们也可以窥探到一丝丝真正凶手的影子。在此不做剧透,不然就失去了这本书的乐趣。虽然说整个故事的结局令人心寒,但是也是给我们一个警示,或者作者提醒我们,任何犯罪之下,总有不一样的一种可能性 回到开头表态杀手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特定答案就是,少女想要再办一次葬礼,再见一次这个男人……
《迷雾中的女孩》读后感(二):魔鬼最愚蠢的罪恶是虚荣,最可怕的罪过是冷漠。
一、关于作者 和大名鼎鼎的米歇尔·普西、尤·奈斯博一样,《迷雾中的女孩》作者多纳托·卡瑞西也是一个受关注、受欢迎的超级畅销推理小说家,他曾经做过多年的法律工作,有着一线的法律经验,所以在他的作品里面,你能看到一个法律内行的游刃有余。除了写作之外,他还亲自担任自己作品的编导,这本《迷雾中的女孩》就曾经被搬上大银幕,感兴趣的话,可以和这本书放在一起来看一看,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写作这本《迷雾中的女孩》之前,作者还有另外两部作品,上海译文出版社也出版了这两部作品,如果你对一个作者的写作脉络更感兴趣的话,你不妨按照顺序先看那两本,然后再来看这一本。看完了两本之后,你看这一本的过程会非常的顺滑,这本《迷雾中的女孩》承接了那两本的写作特点,比如《魔鬼在呢喃》中的连环套设计,还有《消失者》的反转魅力,不过如果你以为看完了那两本,你就能够很轻松的看到这一本小说最终的真相,从而失去看这类小说的乐趣的话,放心,你不会的。作者怎么会把自己的套路完全复制呢?这本小说会带给你新的惊喜。 二、魔鬼最愚蠢的罪恶是虚荣,魔鬼最可怕的罪恶是冷漠。 第一句是小说中经常提到的,也是每一个魔鬼最终露出马脚的原因。 而第二句是我看书之后最深切的感受。 人命关天,可是书中出现的这些角色,有哪一个把人命当做了人命呢?下面涉及到轻微剧透,还没有看过的人自行选择。 警察执着的是真相吗?并不是,他执着的是结案,只要能够结案,真相是什么并不重要。为了结案,他可以调动媒体利用媒体甚至误导媒体。即使是以前曾经出过可能是冤案的案件,他也并不打算从中得到警示,对他来说这种方法简单粗暴有用。当然这种有用,可能会建立在冤枉别人的基础之上。在故事中间,这个熟练运用媒体的人也被媒体熟练反噬过,他一直把媒体当做流星锤,舞得滴水不漏,却没有想到一个外力的加入,会让他的流星锤捶向自己,流星锤的力量有多么的大,他自己终于亲身体会。这会让他悔改吗?会在再次舞动流星锤的时候体谅对方的立场么?并不会。他是冷漠的。 教授并没有把女孩子当做一个人来看待。女孩子只是他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一个工具,他像一个最高明的编剧,整好了一切的套路,摆好了一切的道具,就等着人来上当。在他的心目中,自己的这场局就像O一样圆满,可惜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女记者也没有把人命当成人命,复制粘贴警察的套路,甚至会把这套路发扬光大。 故事的结局还有一个大的反转,你以为前面的这些人就已经够冷血了,但是最后这个人会刷新你对冷血理解的下线。 还等什么呢?去看吧。
《迷雾中的女孩》读后感(三):连环杀手vs媒体捣乱?
意大利侦探小说在国内是一个比较冷门的领域,此前出的极少。在10年前,比较知名的作品中,除了大名鼎鼎的《玫瑰的名字》外,也就在10年前出过一本卡瑞西的处女作《小心沉默的人》。这部作品不仅在欧洲获得了多项大奖,在日本的四大榜单海外版中也都打入了前20位。随着近年来意大利作品频频打入英国CWA协会的国际匕首奖决选,加上各国对其口碑评价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国内很多读者对卡瑞西台版引进的几部作品赞不绝口。使得作者在国内侦探小说群里的口碑和法国的米歇尔.普西、勒迈特等作家齐名。本作是内地出的作者第三本书,风格依然延续了前两本的特色:美国特有的“连环杀手”式文学。
多纳托·卡瑞西,1973年出生,主要学习法律和刑事学。1999年起,他正式辞职并开启了他剧作家的生涯。2015年11月本作出版,上市一个月后加印3次,空降意大利畅销榜No.2。之后FOX出品由作者亲自担任导演、根据本作改编的美剧于2017年登上荧屏。此外作者的多部作品都拍成了电影,可能很多影迷都看过。
本作虽然如前面所说是一部关于“连环杀手”类的作品,但实际却很巧妙的把重点放到了舆论对案件的影响这个话题上。众所周知,在国外媒体对案件有第一时间报道权。尤其在欧洲和日本(这类案发率非常低的国家)作品中非常突出,往往案件进展是当地媒体热门话题,也往往会极大的影响案件走向。因此在各种侦探推理作品中,经常有探讨媒体和案件关系、影响。大部分作品实际上都隐约批评媒体的热心往往会适得其反,小部分作品会巧妙地利用媒体力量来破案。而本作中,作者就设置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一个喜欢利用媒体对疑犯施加心理压力的探长沃格尔。然而随着案件推进,沃格尔很快发现被他关进去的疑犯根本不可能去犯下30年前一摸一样的6起案件,他开始处于究竟栽赃到底还是良心发现去追寻真凶。关于这个问题最后的结果还出现了多次翻转,在最后的几十页里给了读者过山车式的享受。从通篇大体上来说,作者应该是反对媒体过度干涉办案,同时也反对警方内部人员私下和媒体串通。因此才有了这篇比较讽刺为主的小说,从沃格尔小丑的形象、到疑犯被各种网暴。事实上,在利益的驱动下,很多好心确实容易造成干扰,甚至刻意被某些有心人利用。因此在国内办案方式上,我个人认为排除外界干扰独自办案是我们相对比较优势的制度。当然媒体并不是说什么都不该管,如何做好监督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总体而言,本作在精彩的程度上,加了不少有意思的写法。作者每本书都能给读者惊喜的体验。是如今欧洲mystery小说的领军人物之一,也是小说和影视化相结合的主要代表。
作者
《迷雾中的女孩》读后感(四):在媒体及时传播时代的事件,侦探,大众
《迷雾中的女孩》在媒体即时传播时代的事件、侦探、大众。
多纳托•卡瑞西 Donato Carrisi 一九七三年出生于意大利马丁卡纳,大学主修法律与犯罪学。卡瑞西的处女作《魔鬼在呢喃》一出版。短短数月在意大利销售达到22万册,不仅获得了媒体和读者的一致好评。同时还获得了几项大奖。使多纳托卡瑞西,成为了和 尤 奈斯博,史蒂格 拉森那样的在全世界都受到欢迎的超级悬疑推理畅销书作家。 上海译文出版社也已经引进出版了,他的两本代表作,《魔鬼在呢喃》《消失者》,他的小說《迷雾中的女孩》更已由他亲自指导改编成电影。让我们敬请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迷宫中的男人》翻译出版吧。 这本书在叙事上有独到构思之处。一桩案件成了一场电视直播的真实的大秀场。受害者反而成了直播的故事符号,或者说这场事件的一个符号,形象说就是好像成了一个工具人。 故事说的是,心理医生弗洛雷斯要去见一个特殊的人,他是一位警局的探长沃格尔。他涉及到一起交通事故,而被带到了警局。进而进一步引出了核心故事。阿尔卑斯山上的小镇阿维乔特,发生了一件离奇的少女失踪案。虽然这是一个偏僻的山谷,但是却意外的在山脉下发现了稀有矿物-萤石矿。当地的居民通过出卖自己的土地瞬间变得富有。在这个人人都相互认识的小地方。这里的习俗好像是隐藏了他们的财富,,甚至隐藏了一切,有句话说的好就是“小社会,大秘密”。这个封闭而隐秘的富裕之地,好像就是一个完美故事的序幕来场地一样。
探长沃格尔负责调查这起案件。一个信教的家庭,一个极度正直的女孩。然而女孩却失踪了。这期事件当然吸引来了嗅觉灵敏的媒体。 由于媒体部门的介入。这个偏僻的边远小镇,吸引来了全国上下关注的目光。媒体的心理就是要吸引住吃瓜群众们的关注力。案件的侦破成了一场,不可以让观众失望的一单节目。 写到这儿,不自觉的就会联想到这段时间在媒体上流行几个热门事件,例如,吴xx事件,霍x事件,大众根据媒体上发布的信息,紧紧的关注着事件的发展,猜测和分析着事件的(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的)真相,期待着事件的结局或者更准确地说,事件会以怎样的结束方式来结局。 随着网络直播泛滥,更有甚者,那些为了流量的播主们,自己带着炊具带着粮食,居然在奥运冠军的家门口安营扎寨了,就是为了蹲守冠军回家时,能做个直播。 本书作者其实也通过这个事件的描述,对只关注收视率的传媒机构进行了讽刺。 本书的主人公探长沃格尔,就是一个十分善用传媒的人物,很明显沃格尔探长也是一位懂得宣传、造势,还有塑造自己媒体形象的人。他是一个虚荣的、有控制欲的,想踩在他们身上(案件)获得荣誉的警察。 沃格尔探长也毫不掩饰的说道,每个人都喜欢出名,即使那些不承认这一点的人也是如此。一开始你或许会认为不需要他不需要出名。但是一旦聚光灯照在你身上,就会有什么东西一跃而起,突然你就发现自己不再喜欢做自己以前的无名氏了,现在你尝到了甜头,它让你觉得与众不同,它使你变得很特别。他会希望这种感觉不要结束,希望它持久的延续直到永远。 任何一段关于案情的记录文字的披露都会引起人的无限遐想。就好比探长给记者的那本安娜卢的笔记本,如果让大众知道的话。会以为女孩是生活在一个阴雨密布的家庭,会想从家庭里挖掘出来什么样的秘密呢? 探长立马说道。他们职责的第一原则就是:使受害者变得神圣。只有这样才能博取大众的无限的同情心。他分析绑架者的行为,仿佛他也在选择一个舞台来炫耀自己的一场表演,整场表演他都要演出真正的主角,而警察和记者的到场,也成了他的决定和需要,仿佛这场演出中的配角一样。 自此,对女孩的搜寻便正式退位成次要的项目。女孩是生还是s,已然不是这场节目要关注的重点啊。 通过电视的播报,瞬息之间从附近的山谷也有来自很遥远的地方的人们。都加入了这场活动中。由于安纳里的母亲在发布寻找女儿的呼吁时,曾说过,当女儿回家时一定满足她的愿望,给他买他想要的小猫。如今他家周围各式各样形状,毛茸茸的,陶瓷的,布艺的布满了他的小屋,以及她家所在的街道。由于来的人太多,镇长不得不下令封闭临近的道路,阻止私家车的进入。尽管如此,整个小镇还是被围了个水泄不通。这和我们现代网络直播的播主们何其的相像。 在这起案件中凶手也是根据破窗效应,利用30年前的那桩“雾中人”系列案件的作案手法,来设计和布局的,这也成了他的表演舞台,不仅实施了犯罪,同时还把怀疑的目光引向了30年前的雾中人,同时也在媒体前挫败了探长沃格。
在媒体及时传播时代的事件,侦探大众 故事特别注重细节上的描述,在最后,探长和嫌疑人在电视直播的对峙上,如果不是探长发现嫌疑人手臂上的图案,而他手头的证据也不足以判处嫌疑人,所以才制造了车祸,来实行自己的正义。故事结尾的大反转,同时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不到最后一页,谁也猜不到30年前的“雾中人”是谁?-“总是捕捞同一种人的渔夫。”说这一句话的时候,也不知道探长是不是已经对他身份起了怀疑,猜测到了他是“雾中人”。故事的结局是开放的。留给读者去想象吧。
《迷雾中的女孩》读后感(五):迷雾之下,每个人都有一个假面
多纳托•卡瑞西,生于意大利,法学专业,主修犯罪学和行为学。1999年,放弃法律事业,开始担任影视编剧。处女作《魔鬼在呢喃》一举成功,风靡全球,仅在意大利就售出20多万册,被译成20多种语言。之后又创作了《消失者》、《迷雾中的女孩》、《迷宫中的男人》等。同时开始尝试导演工作,陆续将《迷雾中的女孩》、《迷宫中的男人》等作品搬上大银幕。
多纳托· 卡瑞西的悬疑佳作《迷雾中的女孩》,紧紧围绕关涉人命的案件展开,全书描写了一场无可名状地的杀戮,一面是对法律尊严和权威的挑战,另一面是对人性堕落和阴暗的揭露。全书关于凶手的确定一直是扑朔迷离,让人捉摸不定,不同身份的当时人——警察、律师、媒体人、普通民众——全部卷入,将嫉妒、贪婪、虚荣、冷漠、软弱、愚昧等人性的阴暗铺展至我们生存的整个空间。
一个冬天的夜晚,大雾引发了一场交通事故。一辆汽车失事了,司机安然无恙。警察拘留了他。在这起事故中,司机毫发无伤,那么车里的血迹又是谁的呢?
司机是一名警察,叫沃格尔。只要有大的新闻事件发生,大家一定会在电视上看到他。他没有任何犯罪学的专门知识,对指纹、DNA一窍不通,他也不参与任何案件的侦查工作。他只是很会利用媒体。“公众并不想要公平;他们只想知道威胁他们安全的人的名字,并假装自己很安全。我给了他们想要的:我没有什么错。”这是一个痛苦的故事——沃格尔是一位明星。
在通往阿尔卑斯山的路上有一个山谷,一个十六岁的女孩儿在那儿消失了,没有留下任何线索。当沃格尔赶到现场时,他想到了一个非常完美的故事。虽然他的故事没有任何证据,他还是说服媒体相信这是一起诱拐案。于是,寻找诱怪犯的行动开始了。电视、网络、报刊引发了谁是犯罪嫌疑人的讨论。最后,大家怀疑一位文学老师是这起案件的主谋。拜媒体的轻率所致,这位文学老师失去了一切——他的家庭、他的工作、还有他的尊严。
当沃格尔最终将这位老师带回警察局时,案件真正的主谋出现了。他秘密地跟沃格尔取得了联系。沃格尔开始犹豫不决了,是应该还这位教师以清白呢,还是为了保全自己而隐瞒事实的真相。但是现在,主谋正等着沃格尔。
或许是作者多纳托· 卡瑞西得天独厚的法律专业知识,小说中将犯罪学和行为学运用挖掘的得心应手。整个案件的侦破流程、逻辑推理、凶犯和当事人的心理轨迹、社会舆论尤其是媒体的渲染等在书中都有淋漓尽致的表现。另外,作者在小说中将线索的埋设和关节的设置更加隐密、自然。而叙事时间的设计、视角的变换、节奏的把控,侧面展现出了他成熟圆润的创作艺术技巧。种种表明,多纳托· 卡瑞西已经具备了一位悬疑推理大师的先决条件,当然能否众望所归、指日可待地实现,相信诸位读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完本书后心中自有答案!
《迷雾中的女孩》读后感(六):舆论,究竟是拨云见日的助力,还是雾锁烟迷的帮凶?
“魔鬼最愚蠢的罪过是虚荣。”
这句反复出现在《迷雾中的女孩》里的一句话,也着实让我好一番咀嚼、消化。
虚荣足够毁掉一个人,无论这个人是正义的化身,亦或是恶魔的替身,都将被虚荣攻破,《迷雾中的女孩》正是这样一个故事,正如它名字中的“迷雾”一样,故事中的关键人物仿佛都身处迷雾之中,让人看不透更猜不透。
受害者还是加害者?为了伸张正义还是博人眼球?保护证据还是制造舆论?
这些看起来似乎并没有那么难以抉择的问题,却因“虚荣”这把剑而直指偏锋。它就这样一反传统套路,设置出绝对让人出乎意料的剧情反转,警探不再是一门心思、脚踏实地的以侦破案件为己任,而是更加享受聚光灯下的耀眼夺目;老师也一改传统形象,在伪装与弱者之间徘徊转换;沉默不再只是沉默,而是被赋予了新的职能——说谎。
他们沉默,并且,用沉默来说谎。
是沉默带来的伤害更大,还是舆论带来的伤害更大?或许,通过沉默的谎言引起的舆论聚焦才最为致命。
这是多纳托•卡瑞西在《魔鬼在呢喃》、《消失者》之后,对于犯罪小说模式的一次全新尝试,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一反常态”,而读完后的心情,也同样会“一反常态”。
故事中的警探沃格尔就是擅长用舆论力量制造压力,然后引发更多关注再去寻找蛛丝马迹,来给“破案”制造更多的机会,可问题时,沃格尔在这样做的时候,常常是在并没有掌握太多证据的情况下,他不惜让本该隐藏起来的部分曝光在众人眼前,甚至制造些莫须有的“证据”来引蛇出洞,虽然不是屡战屡胜,但沃格尔格外享受这样的过程,并乐此不疲。
在这一次的少女失踪案里,沃格尔依然自行其是玩起了老把戏,安静乖顺的少女安娜·卢成为加害者眼中的完美猎物,她的失踪让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濒临崩溃,当看着安娜·卢的妈妈绝望的样子,石头般的心都会为之动容,“即使没有必要,这个妇人依然重复了好多遍女儿的名字。也许是因为她害怕连安娜·卢遗留下的最后这样东西也要失去了”。
可就是这样令人动容的悲伤,却依然成为了警探沃格尔“大展身手”的表演舞台。
改编电影《迷雾追凶》
沃格尔再一次利用舆论的压力来制造更多焦点,他尝过其中的甜头,就变得更加大胆,甚至不惜利用特殊手段去制造伪证,因为他深谙舆论的力量,就像多纳托在书中所写:
其实通过近期的一些事件也不难看出,舆论,虽然停留在表面,却可以引起众人的好奇心,甚至唤起所谓的“正义感”,然后一步一步,越来越多地挖掘出那些在暗处隐藏已久的秘密。
“这是过度曝光带来的正常反应。记者已经开始无孔不入地渗透进每个人的生活。”
这句话对于如今的时代,更加让人感同身受。而在这个故事当中,舆论成为沃格尔的工具,他的目的也很显然,“不管真正的罪魁祸首是谁,这都会转移掉人们对他的注意力”。
然而舆论终究不是证据,当线索一条一条被发现,原来深处迷雾之中的不仅仅是那些消失的女孩,更是所有彷徨、错乱、徘徊着的人们——迷雾让人们消失——我们知道他们在那里,但是我们看不见。
真相的大逆转让沃格尔深受刺激而做出了无法回头的举动,终于,他的精神混乱不堪,更深受折磨,在精神医生的引导下,沃格尔吐露真相,也就此渐渐打卡困扰他甚至的枷锁,可一切真的如他所想,就这样结束了吗?
“他的眼中透出一丝新的光亮,精神错乱的混沌状态也如迷雾般散开。而压在天地间的大雾,在办公室的窗外,依然不减不灭。这个夜晚才刚刚开始,但这个夜晚一切已经改变”。
是的,这看似结束的“尾声”,不过是另一个开始。
多纳托用一个出乎意料的故事直指“虚荣”之罪过,却在结尾让我们深受舆论力量之震撼,在那些理所应当的正义宣言样,“真理牵涉到了我们,让我们变成了同谋”。
律师的那话非常值得我们去深思:
不要小瞧任何一簇小火苗的力量,它会以燎原之势让浓烟遮蔽众人的双眼。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