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儿》是一本由[乌拉圭]何塞·恩里克·罗多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丽儿》读后感(一):《爱丽儿》的思想性与影响
当我们提到拉丁美洲的作家时,可能最熟悉的莫过于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而拉丁美洲作为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产生了很多有影响力的作家。《爱丽儿》的作者罗多就是其中之一,罗多是乌拉圭著名的思想家、作家、散文家。《爱丽儿》是罗多的代表作之一。它虽然只是一本小册子,但是由于它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性,对拉丁美洲地区的青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想到了前段时间看的电影《革命者》。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李大钊团结全国各地的无产阶级,去与旧势力做斗争。对于当时的青年而言,李大钊无疑是一位有着战略眼光的、高瞻远瞩的革命者,同时也是让众多处于蒙昧状态的青年逐渐开始觉醒的革命导师。当煤矿工人拼尽全力,却无法能够过上好日子,他指出了资本家剥削的本质,团结无产阶级反抗资本家的剥削与压迫。
而罗多同样也是一个革命者,是拉美地区青年的精神导师。他用写作的方式,播撒着革命的种子,启发拉美的青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有意识地主观能动地去抵制美国的文化侵略。
“对于一代又一代的拉美青年来说,这本小书似乎确有一种持续的吸引力,不致力提出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理念也过于古典和缥缈,但在那个沉闷、迷茫甚至盲目的时代扮演了敲钟人的角色,第一次让拉美的民族主义问题变得振聋发聩、贯古通今。”
罗多酝酿《爱丽儿》的起因是1898年美国在古巴的干涉行为,这是对该事件的一个回应。面对美国对拉美地区从经济政治到文化思想的入侵,作为乌拉圭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罗多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民族认同感。他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意识到了帝国主义的文化入侵的严重性,他创作的《爱丽儿》中,字里行间对青年寄予了殷切的希望,期望拉美青年能分辨善恶、追求崇高。美洲的命运如何,是否会在美国的侵略下,消失了本民族的特色,失去了民族认同感,沦为帝国主义国家的附庸,都应该成为拉美青年需要时刻反省的问题。
“罗多对于美国的泛美主义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异常机敏,这种机敏在于他能冷静、公正、毫无遗漏地列举和分析美国不可否认的功绩和优点,甚至以虔诚的方式予以承认。”
“强大的美利坚合众国对我们进行了一种伦理上的征服,对她伟大力量的崇拜正大踏步地侵入我们领导阶层的灵魂深处,而普通大众也许尤甚,更容易被成功的魅力迷倒。我们当中也有一批美国崇拜者。不论从理智上还是情感上,我们都有必要提醒其局限性。”
《爱丽儿》一书,包括了罗多的《爱丽儿》,莎士比亚的《暴风雨(节选)》,以及丛书序言、导读、对罗多这部作品的相关研究文章、罗多作品年表等内容。可以说,本书在编排上是下了足够的功夫。这本书能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更深刻地解读罗多的《爱丽儿》,也能为我们打开了了解拉丁美洲文学的一扇窗。
《爱丽儿》读后感(二):《爱丽儿》——思想的闪光
思想是行动的指导,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我们都是在思想、在精神的指引下,向着心中确定的方向一路前行,而当我们充满信心和力量,这一路将会充满阳光。 《爱丽儿》是乌拉圭思想家、作家何塞•恩里克•罗多的作品,这部作品出版于1900年,是拉美史上最畅销的作品之一,一经问世便得到广泛的讨论和认可。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他的文字勾勒出现代拉美政治文化的思想底色,为我们展现了拉美思想中的闪光之处。
罗多有着不同平常的经历,不到10岁就编写了二十余份童年小报,并在引言里表示“善和公正是我们的最高目标”,在致意里高呼“致敬!!团结!!繁荣!!”,在少年的罗多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他放眼世界的胸怀和启发明智的理想。成年后的他保持着对生活、艺术、美学和道德的高度探索和深入思考,他开始投入写作,并尝试分析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倡导建立友爱、和谐、平和的社会秩序。
《爱丽儿》的诞生是有其社会背景的,在19世纪末,美西战争后,旧殖民者西班牙离场,新的美利坚帝国霸权将至,拉美的未来会是怎样?拉美人又该如何创造自身的未来?这是那一代思想家们用心去思考的内容,罗多也因此走上了一条探寻独立自主的拉美之路。
罗多将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精灵爱丽儿的形象引入他的作品,爱丽儿与卡列班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是自由与崇高,一个是低俗与粗鄙。罗多勾勒出现代拉美政治文化的思想底色,成为拉美民族主义、理想主义和青年文化的能量源泉。罗多将青年视为祖国的力量,教育不但是授业解惑,更是传播神思想的殿堂。罗多将他的思想寄托在老师给拉美青年做的演讲中,他借助于智者导师普洛斯帕罗的身份,传递内心的力量。他将爱丽儿赋予了一个更广泛的意义,那就是怀有理想和拥有理性的美洲青年。他在青年们的心中种下理想的种子,希望他们在物质主义的大潮中保持精神的高贵。他鼓励青年们将青春的激情转化为思想的基石和行动的动力,树立信仰、找到方向。
对于一代又一代的拉美青年来说,这本小说似乎有一种持续的吸引力,那是拉美思想中的闪光之处,那是罗多带来的精神的曙光。
《爱丽儿》读后感(三):拉美民族主义的呐喊
当我们谈论思想时,或想到美洲,欧洲,亚洲,但往往忽略拉美。巴西,墨西哥,乌拉圭这些名字也往往是欠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的代名词。而《爱丽儿》也许能改变这种刻板印象。
不可否认,早在百年前,拉丁美洲便有思想,独属于拉美的思想。
《爱丽儿》文章不长,如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样采用一种对话体(独白体可能更恰当),记录了普洛斯帕罗,一位恩师,在离别前对弟子们做的最后一次演讲。这种形式的初衷是将“理”融入了“语”,借虚构之人抒自己之言,但往往有囿于虚构的场景而无法给出现实的对照,此种方式的优劣恐怕还不能轻易断言。
我个人认为更方便地阅读顺序是最后来读《暴风雨》和《爱丽儿》。
《爱丽儿》无疑是寓意式的,但对于一个并不了解拉美历史的人来说,读来可能不知所云。因此,或许更好的方法是通过总序与导读,以及后面各位拉美研究者所写的序言与书评,了解罗多,了解20世纪初拉美文化的困境,拉美人对于自身性质的怀疑,再体悟莎士比亚中爱丽儿的象征,最后再读《爱丽儿》的原文,或许有更清晰的感受。
《爱丽儿》的诞生的背景,是被殖民国家的伤口尚未愈合,还在隐隐作痛;是拉美在美国的文化侵略的过程中失掉了自己的文化认同,拉美文化失去根系成为随风摇摆之物,寻求依附。而罗多发出了属于拉美的呐喊:无需跟从美国,拉美文化自有根系。
此外,他也提出了对美式文化的批评,追求物质利益,肉欲享受,缺少优雅,希腊式的闲适和神秘的理想。
这本书是罗多的思想叙述,但可能称不上是“论述”,它更像是诗意的呐喊,崭新的主张,但限于这种文体或许无法论述,这便更体现出了后面各个批评的重要来了:他们补充了罗多未完成的论述,将这个对话体的故事与历史进行了接驳。
关于拉美人的象征,我认为后文费尔南德斯·雷塔马尔的《卡列班》或许更为贴切。爱丽儿是爱智慧,爱美,爱优雅的精灵,卡列班是畸形恶俗的奴隶。精灵固然美丽,但对于一个被殖民的国家来讲,充其量是虚无缥缈的希望,怎么能被称为象征,而卡列班,虽然畸形恶俗,但面对杀死祖先,奴役自己的普洛斯帕罗,他选择用学来的语言诅咒他,虽然平庸功利,但依旧有自己的底线,有自己的复仇,这种人性多于神性的凡人反而更好。象征以人比人,难免都有出入,以上也仅代表个人看法。
此书读来,历史与思想兼收,十分不错。但碍于拉美思想在中国还尚未引发热度,拉美学者的文章也鲜见于互联网,这篇书评可能过于单薄,期待光启书局的拉美思想译丛的持续出版,为拉美思想的中文化做出更多贡献。
插一句:这译后记懒懒散散的文风,我可真喜欢。
《爱丽儿》读后感(四):从《爱丽儿》这本书中吸收别样的思想营养
当我看到《爱丽儿》这个书名的时候,我以为这是一部小说。但翻开之后,才发现我错了。《爱丽儿》竟然是杂文!说到杂文,我们一定会想到鲁迅先生。而且,我发现《爱丽儿》的作者和鲁迅先生的生平有几分相似。
《爱丽儿》的作者是乌拉圭思想家、作家何塞·恩里克·罗多(José Enrique Rodó,1871-1917)。
罗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的家庭条件不错,母亲是贵族。罗多家里有很多兄弟姐妹,他是第7个。他从小就对历史和文学感兴趣。
可惜,好景不长,父亲做生意失败了。在罗多14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的经济条件因此恶化,导致他没钱上学。
鲁迅先生的父亲也在鲁迅小时候生病了,导致他家从小康坠入贫穷。
因为罗多中途辍学的缘故,他的学位并不高。尽管如此,还是有大学聘请他去教授西方文学。1900年2月,罗多自费出版了《爱丽儿》。
今年是2020年,距离《爱丽儿》的问世已经120年。100多年前的思想是不是还适合我们这个现代社会?再说了,乌拉圭离我们中国这么远,它的国情肯定和我国不同。
2018年,《爱丽儿》获得国际杂文奖特别提名。对拉美青年来说,《爱丽儿》是一个敲钟人,时刻提醒他们莫忘初心,要保全自己的道德天性。
现当代中国遭受西方文化思想入侵后,我国知识分子对年轻人的呼吁,像极了《爱丽儿》中作者的心情。罗多在年轻人身上寄托了很多希望,他鼓励他们要乐观,可自己却是悲观主义。北京大学西班牙语研究中心于施洋老师为《爱丽儿》写了“导读”,他认为:这种“勇敢的悲观主义”对当下中国仍有参考意义。这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阅读这本120年前的书的理由。
爱丽儿是一个人名。熟悉迪士尼动画的朋友可能记得有一个小美人鱼的名字就叫“爱丽儿”。但是,迪士尼动画电影是1989年才出现的,罗多的《爱丽儿》肯定和美人鱼没有关系。
要说源头的话,“爱丽儿”最早出现在《圣经》中。后来,莎士比亚写了一部作品叫《暴风雨》。
《暴风雨》登场人物中有一个叫“爱丽儿”的精灵。
另外,歌德的《浮士德》中也曾借用过“爱丽儿”这一形象。
“爱丽儿”就像某种意象延续下来。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