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朋友间最舒服的关系是什么?是日日皆能见的亲密无间,还是相处异地的相互温暖,亦或者是许久未见仍不觉生疏。我想,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后者,期待着有一个很久未联系,但仍然相谈甚欢的朋友。
现实中大家因为工作等原因,好友间不得不相隔两地,许久才能见上一面,忙碌的生活让我们少了联系,感情慢慢变淡,最后因没有共同话题而渐行渐远。
这时大家便希望自己与朋友的友情并不会被距离打败,并将其视为可遇不可求的“珍宝”,但在我看来,不疏远的友情不是高不可攀的,感情靠维系就能长存,常联系才是友谊最佳的保鲜剂。
悄无声息的渐行渐远是成年人的常态
又到一年毕业季,而毕业季向来便有着“分手季”的称谓,但同时它也是同学友谊路上最大的障碍。
提上行李,道一句“珍重”,自此在不同城市里打拼着。生活经历的不同让我们少了共同话题,遥远的距离让我们不再互分喜悦。
再见面时,才发现除了当初共同的记忆,似乎没多少东西可以聊了,最后只能以一句下次再聚作为收场。
在人生大道上我们低头前进着,偶尔抬头时才发现曾经同行的人早已不见踪影,还留在我们身边的所剩无几。
生日时发的朋友圈收到一句“生日快乐”的祝福,除了“谢谢”二字,你似乎找不到什么更好的回复了,你甚至记不清你们上一次联系的时间。
成年人的社交目前正是这种状态,不联系,不打扰,不见面,最终慢慢的淡出彼此的生活圈。一句“下次聚”成了大家约定俗成的告别话术,却自始至终没有真的实现过。
90年代的港产片里,周星驰与吴孟达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搭档”,但两人自《少林足球》之后便再无合作。
吴孟达曾在《十三邀》中谈论起与周星驰的渐行渐远,他说:
我有时候也在想,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现在有一点老死不相往来的那种感觉。搬到另外一个地方,有另外一个环境,互相联系就越来越少,变得好像大家不知道怎么突破这个口了。
打开微信,看着好友列表里曾经那个可以随意倾诉的对象,不知如何开口,最近一次的聊天记录也随着手机的更换而再也找不到了,就像你们的友情一样!
友谊因常联系而愈发深厚
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有距离的阻隔,也能心意相通。志趣不同的人,近在眼前也无法交心。
在节目《熟悉的味道》中,邓伦与他的兄弟们之间的感情正是我们所期待的那种。少年间的互相吐槽、打趣的戏码,即使时隔多年,也依然在这群大男孩之间上演着。
打篮球分组时兄弟们默契地抛弃邓伦,这不是厌恶,而是属于男人们之间的玩闹,更是关系亲密的朋友之间才有的默契。
作为一名演员,邓伦需要全国各地到处跑,不能经常与朋友经常相聚。但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抽空回老家与兄弟们一起坐下吃麻辣烫,谈谈年少的趣事,回忆学校的点点滴滴。
将朋友当家人,有时间就与他们在一起玩耍,邓伦与兄弟们的友情也因此愈发深厚,有约必赴,有求必应,称他们为亲兄弟想来也不为过。
关于友谊还有这么一个故事:
诗人郑少谷和王子衡因相距千里,一直也未曾见上一次,但两人多年来坚持互通书信,也彼此欣赏。郑少谷写诗赞扬自己这位朋友:“海内谈诗王子衡,春风坐便鲁诸生。”
后来郑少谷不幸去世,王子衡听闻这个噩耗,悲痛至极,更是不顾千里奔波,特地赶到福建为其办理后事。这一千里,是身体上的磨难,更是两人感情无惧距离最好的证明。
最好的感情便是常联系,而常联系是好友之间思念的声音,是在乎的证明。感情要表达才能了解,要维系才能久存。
常联系,不该只是一句客套话
与下次聚有同等地位的就是常联系,这是分离时的一句美好的期望,也代表了大家对这份友谊的珍惜。
后来,能真正做到的人想必感情依旧,甚至越来越好。这句话,真的不该只是说说而已,它有资格成为友谊最好的保鲜膜。
唐朝的白居易与元稹被后世称为“元白”,两人之间的友情成为一段佳话。两人于同年3月、8月相继被贬,一人通州,一人江州。
距离并没有磨灭他们之间的感情,反而因为命运的相似,两人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一次白居易给元稹写信,还没开封,元稹就知道这是白居易写的,拆开时已是泪流满面。
两人之间一直互通书信,或谈论自己的遭遇,或表达对好友的关心,正因为如此,两人之间的感情也才愈发深厚。
如果说,客观存在的距离是友谊路上最大的的障碍,那常联系就是扫清障碍最有效的工具。友谊的本质就是交流、谈心,满足我们内心的情感需求。
既然不能时刻见面,那经常视频聊一下生活,分享一下喜悦与烦恼,不也是较好的处理方式吗?这世上所有的感情都需要我们去刻意的维系。
结语:
“许久未见,仍不觉生疏”的友谊值得我们追求。
那么,请你拿起手机,向那些已经许久未联系的朋友们说一句“最近还好吗?”,正在身边的朋友说一句“明天约吗?”
好好维系感情,友谊才越来越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