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的理想》是一个常做的-想象作文题目,而且常做常新。那时,我的理想是做一名教师。
如今,年少时的理想都已成真:我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一个努力与国际接轨的扰攘都市中,代课挣钱,买房还贷,每天下课后,挤一个小时的公交车回到位于城市边缘的家,回荡耳际的,总是那句歌词:country road take me home……
一日在网上看到自称“新东方”的“小平同志”的徐小平先生的文章,才发现自己错了。只有理想是远远不够的,他说,关键在于人生的规划。规划职业,规划人生,明确自己需要什么、适合什么职业、有什么资质,否则会造成人生资源的浪费——虚度光阴,虚耗精力。
工作还要继续读书
由于工作的缘故,常有机会和大学生交流。
有一个学生这样为自己规划人生道路。远期目标是做一名电视节目制作人,而且一定要做到中央电视台。近期目标是先进入新闻这个行业。他的专业是经济新闻,实现这一点并不困难。关键是选择哪里作为事业的起点。他认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前沿在广东,那里的媒介环境比较开放,从那里做起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他制订了从广东做起,接而北上的战略。同时,看到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特性,他为自己做了两手的准备——从新闻岗位上退下来之后去高校的新闻专业当一名教师。
当然,更多的大学生仍然在就业压力和独立生活的两难中“郁闷”着。为了生活独立,应该趁早谋求一个专业对口、报酬不菲的工作,但严峻的就业形式使得这条路日益坎坷。于是考研就成了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一个重要出路。但是,没有经济收入,又怎能负担学习费用呢?于是,还和大学时一样,继续依赖父母。到了独立的年龄,尤其是同龄人都独立生活的时候,自己还在依赖家人,这对于年轻人的心理和人格的健全发展都有不小的负面影响。
常有学生问我该不该考研。不少人想就业自立,但父母却总希望他们继续读书。一方面不想他们太早遭遇社会竞争的压力,希望他们有了更高学历后,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一方面也都心甘情愿为自己的孩子出钱深造,哪怕家境也许并不宽裕。父母的爱心和奉献使得两难中的大学生们更加难以抉择。
我主张他们先工作。身在学校,谈什么人生规划,往往更多是参考了别人的经验。但是,每个人的潜质不同、机遇不同。怎么确认别人的经验就一定适合自己呢?趁年轻,多经历一些工作实务,有助于认清自己,认识社会。而这时,再做进一步的规划,也许更切近实际。考研是一次重新确认自己、调整自己的机会。如果花费三年甚至六年时间拿到硕士或博士学位,首先,工作不一定就比本科毕业容易找;其次,即使找到了工作,如果发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其实并不适合自己,那么这样的人生打击恐怕是很难承受的。
就人生规划的两个重要部分——读书和工作而言,工作可以让人明白,自己到底缺乏什么,应该读什么书。
可行的人生规划也许可以分成这样几个步骤:一是了解自己的各种特点,如基本能力素质、工作风格、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二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现实条件,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三是详细分解目标,制定可操作的短期目标与相应的教育或培训计划;四是根据个人需要和现实变化,不断调整职业生涯目标与计划。然而,看看周围自己熟悉的人,真正明确这些步骤并付诸实施的,却太少了。
人生规划是否也应该与时俱进呢?无论早晚,人生规划都不可能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定型的。
人生规划必不可少
在大学生的求职教育课程中,人生规划是比理想教育更具现实针对性的篇章。很多大学生的茫然郁闷、无所适从,就是因为人生缺乏规划而引起的一种心理失衡。于是,规划人生便被引入心理治疗,被称为“规划疗法”。据称,“规划疗法”是指通过科学的计划和执行,让人明确认识到自己在自然、社会中的位置和作用,将异化的需求转化回来,以自身切实的成长来释放发展需求压力,从而恢复信心和动力,优化资源利用效率,并最终缓解紧张、焦虑和抑郁的失衡心理。
不管规划疗法是否现实,但其中蕴含着人生规划的重要原则,值得思考。比如说,对于主体资源的规划。如果一个人对自身资源(包括时间、精力)不进行规划,就很容易陷入琐事之中,分不清主次缓急,难以根据目标进行取舍,也不能够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导致无法有效地与他人分工合作。往往疲于应付却最终一事无成。
对于在社会上奋斗多年却无成就感的人来说,人生规划对于心理平衡和事业发展的积极意义同样不可忽视。过了三十岁,人生就好像足球比赛的下半场,激情表演和主动进攻的欲望,都已被疲惫和麻木取代。“坚持到底”成了人生信念,而不管自己坚持的是什么。
朋友间常开玩笑,肯德基博士65岁才开始创业,一样打下了全球快餐业的半壁江山,我们至少比他还年轻30岁呢。肯德基博士多大年纪时制订了进入快餐业的人生规划,不得而知,但对于我们这些年过三十的人来说,规划人生下半场,现在开始,似乎也并不晚。而且,往往更加现实。
我的一个朋友,现在一家做电信增值服务的公司做市场主管,IT界人士,月薪万余元,也算是都市白领了。她被大学录取时是价格学专业,刚入学不久,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她的专业也与时俱进,改成了统计学。大学毕业考研未果,先是做保险代理,后来进了一家著名的市场调查公司。90年代后期,随着市场进入信息时代,她的上级主管创办了这家电信增值服务公司,她也跳槽到了这家公司。回顾近十年的工作经历,她坦言并没有所谓的人生规划,但对于今后,她却有非常现实的打算——她不习惯用“人生规划”这个词。她计划工作到50岁就退休。就这么简单明确,在职业规划咨询专家眼里,这恐怕称不上是人生规划,但却多少有一些曾经沧海的淡泊。
更多不满现状的朋友还在积极地规划人生,有的正实践着自己的规划。几个朋友出资注册了一家公司,准备做鲜榨啤酒。他们积极筹备,计划做出一个地方知名的品牌。虽然经营一年,因为非典而状况不佳,但因为有了目标,有了对这个行业的游戏规则的初步认识,他们仍然信心十足。他们常谈起企业发展经营的规划,但并不认为这就是所谓的“人生规划”。进入人生下半场,大家对于生活的认识似乎也多少超越了“人生规划”的职业优先原则。此时的心态就像那句广告语:“当工作成为业余爱好……”
人生需要成功来激励。媒体制造了太多有关成功人士的神话,成了激发人生规划热潮的一个重要源头。在这些成功人士的神话中,人生规划是理性人生成功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畅言人生规划的徐小平先生也从加拿大回国定居,开创“生涯咨询”和“教育咨询”的新事业,不知是否是他人生下半场规划的实施。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