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咨询师,我每天要做的事情,不外乎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遇到的各种情感问题,也不外乎是不懂与人相处,我们在相处时遇到很大的困难。
在心态学眼中,人与人之间好的关系,是“参与到对方的生命里”。这是我听到的的回答。但生活中要怎么理解这句话,并且怎么样才能做到?这并不容易。恰好,最近上映的奥斯卡获奖影片《绿皮书》,能给到你一个完美的答案,理解一个人原来并不只是明白他的感受,更多的是体会到对方的感受之后的理解与交融。
1、白人老混混和受过高等教育的黑人钢琴家
《绿皮书》影片介绍的一个标签是“公路片”,这是一种电影的类型,意思是,故事主要是围绕着一次旅途展开。故事中有一条必须一直往前走的路,无论路上的人们或喜悦、或无聊、或抱怨、或争吵,车依然需要往前走。前方会有各种各样未知的事情,这一切,都会让旅途中的人,更加深地去认识自己、也认识别人。
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那时南部地区的种族歧视现象严重。所谓“绿皮书”,是一本黑人旅行出游指南,上面列着黑人可以吃饭睡觉的地方,而当时大部分旅馆和餐厅都是仅向白人服务的。
一个厌恶黑人的白人老混混,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黑人钢琴家,两个人因为偶然的机会,成为了雇佣关系。白人托尼受黑人唐的委托,需要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担任唐的司机,载着唐一路向南参加多个音乐演出。
在影片中,白人托尼和黑人唐相遇时,就很直观地呈现出两个人之间鸿沟般地的差异。在当时的社会中,白人的地位是明显高于黑人的,而托尼,则是一个白人之中那个吊儿郎当的社会老炮儿。黑人唐因为长时期受古典音乐的熏陶,接受良好的教育,则显得更加高雅。两个人呆在一起时,就会给人一种强烈的反差感,当两人决定要一起开车去南方时,观众们就可以预料到——一场好戏要开始了。
2、两人相处时,总有互相不顺眼的地方
如果两个人想相互走近,那么你必须要去看“你不想看的事”。这些事,一般是对方身上让你感到讨厌的习惯和毛病。当两个想法差异巨大的走不得不坐在同一辆车上时,碰撞就开始产生了。一种典型的状态,就是“相互看着不顺眼”。
唐眼中的托尼,邋遢、粗鲁、贪小便宜、不守秩序。而托尼眼中的唐,固执、不懂变通。遇到这些时,有人选择离开。当无法离开时,那么就必须接受对方的影响了。而踏上旅途的两人,他们别无选择,必须接受对方的影响。
3、离不开,就接受对方的影响
托尼和唐两人之间有很多有趣的碰撞:
唐是个爱干净,习惯优雅的男人,在托尼的“强迫”下,开始试着在车上用弹钢琴的手抓着吃油腻的炸鸡。贪小便宜的托尼,在唐“家长式”的教育下,生气地把自己偷来的小石头还给商店。神经大条的托尼,在唐的指导下,学会在给妻子的信上,写上浪漫的情话……这些或大或小的事情,都加深了两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也使他们走得更近。
4、理解一个人,不是明白,而是体会到
如果说,上面说的碰撞都只是小打小闹,那么,真正让两个人开始相互理解的,莫过于托尼亲眼目睹唐一路上遭受到的冷眼与排挤了。尽管在开始的时候,托尼作为一个美国人,或多或少知道黑人生活的不容易,但毕竟没经历过,对于这些事是没有概念的。
常常我们会说,要弄明白别人的感受,然而“明白对方的感受”和“体会到对方的感受”,这是不一样的两件事。
举一个很直白的例子:
如果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贫困山区的留守儿童生活得怎样。
大部分人会回答:过得挺艰难的。但,到底有多艰难呢?都难在什么地方呢?大部分人是没有体会的,必须走进那些孩子们的生活,亲身体会过那样的生活,才懂得。
在影片中,亦是同样的道理。一开始,在托尼眼中,黑人就是当苦力的人,低人一等的。或许托尼知道黑人没有很多权利,但他并不知道,失去这些权利,被众人歧视、排挤,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感觉。直到两人真正踏上了旅途,去经历各种各样的人情冷暖,托尼才真正明白唐身为一个黑人,内心的痛苦到底有多少。
在缺乏这段经历之前,其实和托尼讲任何关于“种族平等、反对歧视”的理念,对于他来说,统统都是空话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不是通过“讲道理”就可以实现的,往往是伴随着切身的体会,才能让人真正懂得他人的痛苦。正如影片两人这趟旅行下来,并不需要任何人去教育托尼,他就会自觉去保护他的黑人朋友。因为他体会到了唐的痛苦,发自内心地希望帮助他。
电影《绿皮书》让不得已长时间相处在一起的两个人,演绎了两个人走进彼此生命中的过程:从初期的互相看不惯,到中期的接受对方的影响,再到最后的看见对方的内心和感受,最终产生理解。
理解让彼此融合。
这个历程是需要时间和很耗费彼此精力的,有些夫妻、情侣、朋友可能走不到最终的理解就分道扬镳。而有些则一路磕磕绊绊,却在某个时间或某件事情上,理解彼此,最终相伴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