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熊找我一起看恐怖片的时候,突然提起昨天她去影院看过《红海行动》了,刚想开口骂她怎么不叫我一起时,她坦白:昨天同学聚会,为了早点走,所以决定去看电影,中途开溜。
突然回忆起好像昨天刷朋友圈时看到高中同学发的一张聚会照片,大眼一扫男生都不认识,女生倒是有一个文理科分班前的女生L,评论区就更好玩了,另一个高中同学说『怎么哪哪都有L』。
和马小熊一碰头才知道,原来这个高中同学刚好是她的初中同学,她昨天参加的,就是初中同学聚会。
马小熊向我介绍了同学聚会的惨状:
女生L专门加她\/信通知这次同学会,现场去了六个女生,十几个男生,L和男生坐一桌,六个女生坐一桌,吃完饭六个女生溜了四个。
接下来就是马小熊抱怨交了一百多份子钱,而且还没吃饱的环节。
我一度开玩笑:可能她就是酒店的饭托,专门负责给酒店带客人的。
掐指一算,我也很久没有参加所谓的同学聚会了。
从何时起,同学聚会不再是老同学叙旧的场合,而是成为了一群人吹牛逼的盛会?对这件事体会最深的,还是大一回家后班长组织的聚会。
围坐一桌的同学,不约而同地说起了一个话题。
A说:我们学校教材特别难,和清华用的一个版的,最后期末考试好难通过的,现在成绩还没出来,估计要挂科;
B说:我们学校要求大一必须过四六级,别人学校都是可以一级一级来的,而且不要求时间这么紧张;
C说:我们学校全英文授课,连专业课老师都要求讲英文,有时候实在是尴尬,有些老师的口音;
D说:我们学校要求每个人跟一个导师,我的导师是业内知名教授,经常跟着他做大项目,放假前他还问我以后有没有读研的打算呢,想直接保送我;
……
等他们说完一轮后,人群齐齐望向我,可想来想去,我对学校还是挺满意的,基本上没有他们说的什么课业过难的状况,也没有和什么名校用一样的教材,或者全英文授课和教授指导,好像我的大一和他们相比,过得既不生动也不有趣。
于是我说:我们学校挺好的,上课也不难,食堂饭也挺好吃的,环境也挺好的,我蛮喜欢的。
果不其然,又是一片死寂,每次集体聚会我都会是话题杀手。
后来和马小熊聊起『大家对自己的学校都不满意』,她笑得前俯后仰:『你还真是不按套路出牌。你以为他们是真的在抱怨吗?他们只是在炫耀自己学校好而已。』
我恍然大悟,同时为自己不解风情地抹杀了同学的吹牛大会而感到抱歉。
我想,马小熊不喜欢参加聚会的原因,大概和我一般无二。
三观不合的人,哪怕是坐在一起说话都会累。
民间传言:世界上除了血缘关系外最铁的关系只有三种:同学、上下床的室友和战友。
同学曾一起通过窗,度过人生中最天真无邪的求学时光;
室友比朝夕相处的同学更多了一层亲密关系,室友们彼此了解和适应对方的生活习惯;
战友则是比前两种都更高的生死契约,有着战地上生死相交的信任。
读书时期,出于种种不可抗力的原因,我们和一班同学『不得不』朝夕相处,缔结了所谓的同学关系,但这种同学关系,其实是很脆弱的。
就像室友一样,机缘巧合你们同住一个宿舍,但室友≠朋友,住在一起不代表互相了解,也不代表三观相合。
如此一来,遑论比室友关系弱一层的同学。
一起同过窗,同来自一个地方,或许共同语言更多,或许根本无法共鸣。当到达更广阔的天地,会发现更加不一样的世界,也会发现更多拥有相同特质的人,这时候回首当年,之前仅是同班的情谊便难以匹敌人生诉求一致的新伙伴。
所以当再度和这些人聚首,又或者不得不和当初并非那么熟稔的同学同桌『尬聊』,就会出现马小熊聚会中尴尬的情景,让人如坐针毡、顿时想逃。
现在的同学会,太多已经演变成『攀比会』、『吹牛会』、『揭短会』,而真正的主角『回忆会』躲在角落里无人问津。
也难怪不少人都不想再参加所谓的同学会,和一群并不相熟甚至三观不合的人坐在一起自费吃喝、尬聊闲谈,毕竟花钱吃饭也是图个味觉舒坦,可这种聚会的尴尬气氛生生融到饭里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今年同学聚会,别叫我了行吗?
如果一定要聚,希望它是一个真正开心的、真诚的、没有攀比的同学会,一起叙叙旧。(本文作者:家的Fox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