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周六好呀!
本期「简单心理WEEKLY」,你可以看到:
50%的人都喜欢这种搭讪
巨星陨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去世
“我们本来好好的,有了孩子才闹矛盾”,大多不是事实
4个因素,预测青少年的自杀行为
不发朋友圈的人,也可能是因为“害怕被夸”
看完记得去留言区与我们唠唠!
50%的人都喜欢这种搭讪
常听说有“在路边搭讪、成功发展”的故事。比如:
自习时看到对桌的小哥哥很有气质,在他离开座位时,给他写了一张“想认识你”的纸条并留下自己的微信;
在超市遇到一个戴口罩很好看的男生,主动过去夸他,然后要了联系方式;
看电影时和旁边的女生互送秋波,然后就过去尬聊,最后真的在一起了……
搭讪这事需要勇气,但也很讲究策略。
以上三种搭讪方式,是《Sex Roles》的一篇文章中,科学家经过对酒吧、餐馆、超市、厕所和海滩中真实发生的上百次搭讪的因素分析,总结出来的人们搭讪最主要的方式。
第一种,直接的搭讪,例如直接说“我想认识你,要不要一起吃饭”?
图 /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
第二种,幽默和轻浮的搭讪,不如先开个玩笑?
星爷的搭讪
第三种,无害的搭讪,“我是无害的”,咱们先聊会儿天气吧?
图 / 《天堂电影院》
那么,到底哪一种搭讪最有可能成功呢?
Joey搭讪名场面:“你最近怎么样?” 图 / 《老友记》
研究发现:
对被搭讪的女性来说,她们最讨厌的是“幽默和轻浮的搭讪”。 不论是在酒吧、超市还是其他任何地方,她们最讨厌的搭讪前五名中都有“自以为是的幽默”。比如在酒吧中这样说: “哇,看起来你刚抢了周XX的珠宝店。” “你是不是想知道,我这样一个好人在酒吧里干什么?” 还有钢铁直男式的“幽默”: “这真的是你的头发吗?” “你知道吗,你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个前女友。” 究其原因,是她们觉得这样搭讪的男性“不那么可靠,且智商较低”。 对她们来说,最好的搭讪是“简单、直接的”那种。研究显示,女性最喜欢的五种搭讪方式是: “你好呀” “你好呀,我叫XXX” “我觉得这样说很尴尬,但我真的很想认识你” “你的毛衣/裙子真漂亮” “你的眼睛/头发真好看” 前两种属于无害型搭讪,后三种属于直接型搭讪。 以上五种简单的搭讪,50%以上的女性都喜欢再来看看被搭讪的男性。
他们其实也差不多
,更喜欢对方直接和无害的搭讪,更讨厌幽默和轻浮的搭讪。
但总体而言,不管来搭讪的女性说了什么,他们都更可能积极回应。
巨星陨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去世
“那些和我们同时代的光芒熠熠的人物,就像伴随我们的日月星辰,但他们又和日月星辰不同,西沉后就不再升起。”
2021年7月28日,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家中去世,享年95岁。
班杜拉是20世纪论文被引用量第四多的心理学家,他的研究对心理学界和社会都产生了广泛影响。
他最知名的两个理论之一是观察学习理论。
20世纪60年代,班杜拉提出该理论之前,心理学界和社会上正流行着经典行为主义的观点:如果一个人因某种行为得到奖励,这种行为就会持续存在和增加;如果一个人因某种行为受到惩罚,这种行为就会减少和消失。
但班杜拉根据大量社会经验提出,孩子们不必亲自尝试某种行为,仅通过观察他人的所作所为就可以学习一种行为。他设计了著名的波波娃娃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研究者让托儿所的孩子们观看一个成年人对“娃娃Bobo”拳打脚踢的视频,然后让他们进入房间和“娃娃Bobo”共处,记录他们和“娃娃Bobo”的互动情况;在其他情况中,托儿所的孩子们看到的是成年人和“娃娃Bobo”和平相处的视频,或没有看到任何视频。
研究表明:
看了成年人对“娃娃Bobo”拳打脚踢的视频的孩子,进入房间后,也模仿成年人的动作对“娃娃Bobo”进行攻击,包括用拳头猛击它的鼻子、踢它、用木槌敲击它的头部等。
看了成年人和“娃娃Bobo”和平相处的孩子,或根本没有看到任何视频的孩子,在进入房间后明显对“娃娃Bobo”的攻击性较低。
即便不放映成年人对“娃娃Bobo”拳打脚踢的视频,只放映一个成年人在其中表现得很有攻击性的视频,孩子在观看视频并进入房间后,也会对“娃娃Bobo”进行攻击。
孩子模仿成年人的动作,对“娃娃Bobo”进行攻击
在这项研究进行的同时,美国正陷于越南战争,美国儿童很容易在电视中看到暴力和血腥的战争场面。班杜拉曾就其研究到美国暴力预防委员会作证,其研究很快就发生了社会影响。
其二,“自我效能感”理论。
它的提出源于班杜拉成功的治疗经验:通过让患有“蛇恐惧症”的人观看其他人和蛇共处的视频,尤其是其他患有“蛇恐惧症”的人逐渐能够与蛇共处的视频,成功消除了患者对蛇持续多年的恐惧。
班杜拉表示,这种治疗“灌输了强烈的应对效能感,将人们对所恐惧的事物的态度,从厌恶转变为喜欢,消除了焦虑、生物压力反应和恐惧行为。”
从那之后,班杜拉越来越关注“自我效能感”对人类功能的影响,并于1986年发表了《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强调“人不只受环境塑造和控制,人的行为是其内驱力、行为模式和环境影响三者彼此相互作用的产物。”
2016年,班杜拉因“在理解社会学习机制,和动机和行为改变中的自我参照思维过程方面取得根本性进展,以及推动人类行为和心理发展的社会认知理论”被授予美国美国科学奖章。
班杜拉说过“人类的思维具有生成性、创造性、主动性和反思性——而不仅仅是反应性。” 向大师致敬!“我们本来好好的,有了孩子才闹矛盾”,大多不是事实
换尿布、睡不好、不知道该给孩子穿几件衣服……
新手爸爸妈妈们,不但要面对各种生活压力,还可能因为照顾孩子的意见不同而争吵。
很多夫妻会这样说:“我们本来好好的,就是有了孩子才开始闹矛盾。”
但《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上发表的研究表明,有了孩子和夫妻之间的关系满意度下降,大多没有关系。 多伦多大学的学者跟踪研究了 203 对夫妻的关系,从妻子怀孕开始,一直研究到产后 12 个月。研究发现: 从怀孕到产后 12 个月:47% 的夫妻一直保持着很满意的关系;38% 的夫妻的关系满意度略有下降,但总体保持着满意的关系;15% 的夫妻的关系满意度总体下降了。 怀孕 5 个月时关系较好的夫妻,从怀孕到产后 12 个月总体的关系质量也较好;怀孕 5 个月时关系较差的夫妻,从怀孕到产后 12 个月总体的关系质量也较差。 从怀孕到产后 12 个月,保持了最高关系质量的夫妻的特点是:对新手爸爸妈妈的生活抱有更现实的看法,对伴侣保持情感联系,相信他们的伴侣致力于这段关系,觉得伴侣会帮助他们完成个人成长。 绝大多数的夫妻,从怀孕到产后12个月,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关系质量 研究者表示:“虽然有一种普遍的看法是,初次为人父母时,夫妻的关系满意度会下降,但研究表明不一定是这样。 在怀孕初期关系就很好的夫妻,也往往可以从怀孕到产后一直保持良好的关系质量,对关系的承诺在这个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 而与之相反,如果夫妻的关系本来就不好,那么生一个孩子绝不是解决关系问题的办法。” 自杀是影响家人、社区和整个国家的悲剧,是全世界的重大健康问题。自杀更是青壮年人群的主要死因。 根据《柳叶刀》的研究,自杀是我国人群第五大死因,是15岁到34岁的青壮年人群的首位死因。多项调查显示,10%以上的中国大学生有过自杀意念。 对自杀的研究大多是相关研究,但《Scientific reports》的一篇纵向研究,得出了可以预测自杀行为的四个主要因素。 法国和加拿大的研究团队,对5255名法国大学生进行了一年的跟踪研究,评估了和自杀风险有关的70个因素。 研究表明: 对于女性和男性而言,对自杀想法和行为有最强预测作用的四个因素都是:一年前的自杀想法、特质焦虑、抑郁症状、自尊水平。 抑郁和焦虑对女性的自杀想法和行为有更强的预测作用,自尊水平对男性的自杀想法和行为有更强的预测作用。 童年时期的逆境和感受到的父母支持较少,可能通过造成抑郁等中间变量的方式,影响自杀想法和行为的出现。 个人一年前的自杀想法、特质焦虑、抑郁症状和自尊水平,对其自杀想法和行为的出现有最主要的预测作用 研究者说:“我们的研究表明,除了焦虑和抑郁症状,低自尊也是预测自杀风险的重要标志。” 研究者希望他们的研究可以应用于学校,帮助筛查和救助自杀风险高的学生。 延伸阅读: “我哪配得上Ta这么优秀的人啊”|3个方法拯救低自尊人格 在自残与伤害的另一极,是对生命的渴望|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悲伤的人知道自己为何悲伤,但抑郁的人不知道 一个人对抗一群人 | 被我们误会了的抑郁症【科普】 你会经常发朋友圈吗?你是否会因为担心别人的评价,朋友圈都编辑好了,最后却没发出来? 心理学家们发现,对他人评价的恐惧,会让人们不爱发朋友圈,即使这种评价是夸夸。 在近日发表于《Frontiers in Psychology》的研究中,来自重庆大学的曾润喜教授团队,调查了 750 名 18-26 岁大学生的朋友圈使用情况。通过对学生们发动态的频率和对他人评价的恐惧进行研究,他们发现: 参与者年龄越大,就越少在朋友圈中进行自我表露。 参与者越害怕别人的消极评价,越容易因他人的评价而感到“没面子”,发朋友圈的频率就越低。 害怕别人对自己的朋友圈进行积极评价,也和发朋友圈的频率低有关,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害怕接受他人过度的赞扬和过高的期望。 图 / 《黑镜:急转直下》 在研究的讨论部分中,作者写道:“社交的压力、对丢面子的恐惧和对他人评价的恐惧,三者的组合可能使人们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通过少发朋友圈的方式减少社交互动,是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本期weekly就是这么多,希望你又得到了一点有意思的心理学知识。 我们下周再见!
4个因素,预测青少年的自杀行为
不发朋友圈的人,也可能是因为“害怕被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