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收到一位咨询师的私信,问我“如何判断前任是否想复合?”我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问他一个反问句。如果对方说不想复合,你真的能释怀吗?
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因为只要你想挽回,哪怕前任不复合的意图再明显,你也会找出各种蛛丝马迹说服自己,“你看,ta肯定不会放过我的。”不要低估人类补脑的影响。
而分手后,你确定自己还有理性分析的能力吗?Ta在朋友圈转发一篇文章,你大概可以编一出大戏。
更别说前任分手后,你根本没有可能看到ta的真实想法。所以,不要天天想着“ta能不能不让我走?”“ta夸我,是在暗示我吗?”所以只指着对方的反应来判断我们能否复合是完全不靠谱的。
可能分手后的某天晚上,前任看着你们两个的照片,觉得有点不太情愿。看着街上的那对夫妇,他有点羡慕。当他和朋友单独出去喝酒时,他真的有点失望。但是你认为ta会告诉你这些内心活动吗?
Ta!不要。没错。
真正想离开的人都迫不及待地想和你划清界限,因为你和ta之间的这种关系已经让ta感到不舒服了。ta最想要的就是逃离这段感情。ta这样认为,并且已经这样做了。
但是心理学里有个“蔡格尼克效应“,它说的是,比起那些已经妥善完成的事,我们会对那些尚未处理完成的事,印象更深刻.
当ta的生活中出现与你有关的场景和事件时,ta的脑海中会不断闪现过去的记忆,所以如果你没有看到ta的行为,并不代表你们不能复合。
a被分手了,你为什么会痛苦? 201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中,夫妻会逐渐形成一套共同的“人际认知系统”,并通过这个系统填补记忆中缺失的部分。比如你可能不记得你为ta做了什么,但ta能记得你为ta做的每一件小事。 渐渐地,对方的认知会成为你认知系统的补充,所以当你失去对方时,你会觉得“认知不再完整”。同时,由于填补这一认知空白需要时间,在填补的过程中会感到不习惯、不舒服,主观上认为这种不足无法填补。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足够长,足够深,在分手之前并没有和其他人形成新的共识,那么无论是主动分手的那一个,还是被分手的那一个,其实都有这种不完整的感觉,这也是为什么我有时候会建议大家去做对的原因。 但是当事情发生时,它们就会发生。你不能让时间倒流,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你能做的就是让自己不那么痛苦。 我不喜欢失恋后劝你坚强,迅速放手的行为。我已经失恋了。我为什么要假装坚强?为什么要放弃一段感情,给我定一个时间?我们开心的时候会笑,但为什么难过的时候就不能哭呢? 如果失恋了,应该哭出来发泄情绪。有人说,哭有什么用?它改变不了任何事情。谁说不能改?好好想想。如果你难过的时候哭了,你会好受点吗?同样重要的是,你自己的感情很小。 最基本的东西,看似简单,其实也是最重要的: 既然分手后的痛苦无法避免,那就让我们正视痛苦,该哭的时候哭,该说的时候说。哭完了,我们说够了。先让自己舒服一点,再去照顾别人。 我见过很多想救它的人。当我走上前来,我问我:“我想要吗?” 而且作为咨询师,我必须得对自己说出口的话负责任,我不可能脑袋一热,什么情况啥都不了解呢,凭你的一面之词,就告诉你要不要挽回,这是你的幸福,又不是街边的大白菜,我怎么可能和你聊了两句,就替你做决定呢。 “要不要挽回前任”,这句话,你最该问的人,是你自己。 我不能草率地替你决定,但是我可以帮你看清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挽回之前,先问自己这几个问题,有了答案再做决定。 你是真心想挽回吗? 不是那种离开ta就活不下去的依赖,而是你觉得你是真的还爱ta,你愿意和ta一起成长。 这段感情还有没有值得你继续下去的价值 你和另一个人在一起,一定有所图的,要么图ta对你好,要么图ta有才有貌,这个“有所图”就是这段感情的价值,如果你们在一起的时候,永远是在彼此消耗,而不是相互成就,那我觉得即便是在一起了,也是重蹈覆辙,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过一辈子的。 你们有没有触及过道德底线,给彼此造成过重要伤害 首先家暴是绝对不允许的,你们的爱情必须建立在道德和底线之上,都是成年人了,别再相信“真爱无敌”那套谬论了。 客观条件允许吗?比如可以见面,有能够接触到的环境 这就很现实了,不管是挽回还是恋爱,异国异地成功的概率就是低,如果你们分手就是因为异地的话,只要你们可以结束异地,问题不就解决了,如果解决不了这个根本问题,那你做得再多,也只能起个事倍功半的效果。 我让你思考的这些问题,其实就是想让你反思一下,你们之前的亲密关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如果你的回答都是正向的,那就别犹豫了,去挽回吧! 我就发现啊,很多人考虑好要不要挽回之后,还会问我,“你说我能不能成功啊”,这你让我怎么说呢,能不能成功,不是看我怎么说,而是看你怎么做。 为什么有些人不愿意挽回?因为你怕,你怕付出没有回应,你怕努力没有回应,你在小心翼翼地计算着挽回这件事的性价比,抱着一个模棱两可的态度,去做一件差不多得了的事儿,那你得到的结果,就只能是不如人意。 但是就像武志红老师曾经说过的 “爱情中付出的失衡是常态。也正因为失衡,才会发展出有意义的交换。如果关系永远处于平衡,那就也意味着结束。当另一方付出多了,你感受到了,于是你付出更多,他也感受到了,于是付出比你还多。 你们的关系就会前进,且没有停留”。 所谓的正向亲密关系循环,其实就是设置好自己的付出限度,去合理的付出,在合理的基础上,不要去过度考虑付出的性价比,因为你考虑的越多,你的得失心就会越重,你的付出就会越少,这对挽回来说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所以既然做出了挽回的决定,就别再纠结挽回的结果,这是不可控的,我们能做的就是让可控因素发挥最大的效果。 其实前任在和你分手的时候,并不是说有多恨你,多厌恶你,甚至有些比较豁达的前任,还能和你做朋友,但为什么你和ta接触了一段时间,你们的关系反而还不如刚分手的时候了呢? 这就是因为你没有和ta建立起良性的情绪互动。 刚分手的时候,你情绪肯定是消极的,你甚至会一边怀疑自己值不值被爱,一边又不甘心被分手,同样的,前任的情绪也不会太好,这个时候,负负不会得正,而是两个人的负能量被不断累加,最后爆发了。 建立良性情绪互动有两个前提:一是发泄出负面情绪,二是释放积极情绪。 发泄负面情绪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你可以去运动,用体能的消耗,来代替情绪的失控,也可以大哭一场,或者你也可以找一个空房间,和那个消极的自己,进行一场“空椅对话”。 假装椅子上坐着你的前任,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尽情说出自己的想法,自己对这段感情的态度,自己内心的痛苦,你甚至可以去卑微的哀求ta、去痛骂ta。 进行“空椅对话”有一个好处,就是当你情绪失控,忍不住去哀求对方的时候,因为椅子上没人,自然就不会有人回应你。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你真正面对前任时,ta对你的态度,就相当于给你打了个预防针,告诉你,你要是真的去求ta回头了,估计得到的结果也是不被重视,或者是直接忽略。 在失恋过程中,学会跟自己和解,告诉自己,“你很好,失去你是ta的损失”。 至于释放积极情绪,那就更简单了,你怎么开心就做什么,当然违法乱纪的事儿,咱肯定不能做啊,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请几天假出去旅旅游,条件不允许,就找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吃吃饭,喝喝酒,多参加一些感兴趣的活动,当你能取悦自己的时候,你的积极情绪自然就释放出来了。 你开心了,你传递给其他人的情绪就是正面,别人也会不由自主地想要靠近你,而对前任来说,积极的情绪,不仅能吸引ta靠近你,还能打破ta对你原本的心理预期,本来以为分手后你会伤心难过,结果你态度平和,心情愉快,留给ta就是对你的好奇,和想要探究的欲望。 舒适感有多重要呢? 我们所说的个人价值,吸引力,新鲜感等等,严格意义上都属于亲密关系的构成要素,但能够“维持”亲密关系的核心要素就只有一个,那就是舒适感。 ta为什么和你分手,就是因为ta觉得和你在一起不舒服了,挽回的过程,就是重新找回舒适感的过程。 而找回舒适感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持独立。 这也是给对方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虽然我期待跟你复合,但并不是非你不可,我还有其他选择,如果你不跟我复合也没关系”。 我们在铺垫舒适感的时候,还要坚持两个原则:保持存在感,传递正能量 保持存在感,其实就是一个逆向合理化的过程,前任和你分手,会用各种方式来合理化自己的分手决定,ta会想,“我们不合适,当然不该在一起”。 而我们用刷存在感的方式,就是去打破否定ta的这种合理化想法,去隐晦地告诉ta,“我们其实是很合适的,我们可以在一起。”。 这就要保证我们每次和对方沟通的时候,传递的都是健康积极的正面情绪,你可以和ta分享自己生活中的一些趣事,比如今天听了一首好歌,看了一个笑话,或者告诉ta“今天天气真好,天气好了,心情就好,感觉特别开心”,让ta觉得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是轻松愉快的。 但在这个过程中,不要让对方觉得你很需要ta,你很想和ta聊天,你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主动结束话题,你可以和ta说,“我今天还有点事儿,先不和你聊了”,让ta知道你有自己的生活,和ta聊天只是你生活很小的一部分。 通过沟通聊天去铺垫舒适感的过程,就是一个积少成多,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逐渐让对方习惯你的存在,进而吸引ta主动靠近你。 说了这么多,还是想告诉大家,其实要不要挽回前任,跟前任的行为和状态其实没有多大关系,你真正要问的是你自己的心声,如果你一直犹犹豫豫,不敢下定决心,那前任有多少想复合的行为,你也未必会成功;如果你早就下定了决心,即使察觉不到对方任何想复合的念头,你也会往前走。 最后借用电视剧《请回答1988》里狗焕的一句台词来作为结尾吧,“搞怪的不是红绿灯,不是时机,而是我数不清的犹豫”学会自我关怀,对自己宽容,不要把感情的失败看成是自己的责任
照顾好自己,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健康饮食
参与那些能令你感到愉快的活动,比如重拾自己的爱好
和那些能给予你情感支持的人相处,必要的时候,可以寻找专业人士的帮助。
b、要不要挽回前任?
a、建立良性情绪互动
b、铺垫舒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