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米琪水
编辑|五华鹿
01
叶女士,38岁,有一个五岁的孩子。叶女士是我的一位长途访客。一开始她找我是因为“性冷淡”。
她跟我说了困扰她多年的婚姻模式。——家庭稳定,和先生感情也不错,只是:没有性。
这种“没有性的爱”的模式很有代表性。
身边很多朋友都跟我说过这件事。甚至因为太普通,似乎给人一种没有大问题的错觉。
由于长期的协商,我们有机会认真审视这种普遍的婚姻模式背后发生了什么。
事情是这样的。叶女士的自述:
她和丈夫关系很好,但她就是不想做爱。
在性方面,叶女士没有兴趣。她总是试图强迫自己,满足丈夫,尽最大努力履行作为妻子的职责和义务。
除了“性”,她认为自己很爱丈夫,很依赖他。
在生活中,她的整个身心都在丈夫和家庭中,她会尽一切可能照顾好丈夫。
叶女士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从未与其他异性有过任何亲密接触,也从未出轨过,从未发生过感情出轨。
那么,问题来了:
既然全心全意爱老公,为什么还要排斥和老公发生关系?
02
在她的意识里,这种感觉很奇怪,也不知道怎么解释。她只能怪自己“性冷淡”。
所以当她找到我的时候,她在想解决自己“性冷淡”的问题.
在前五次的信息收集和评估中,我们讨论了很多基本信息,包括:目前的烦恼、父母的情况、父母的婚姻状况、拜访和成长的过程,以及与丈夫相处的细节。
谈及与父母的关系,叶女士淡淡地说:我们的关系挺好的,我的原籍也不错。
作为一个动态导向的咨询师,这句话有两点,瞬间引起了我的注意:
第一,这句话很笼统。
南希麦克威廉姆斯曾在《理解人格结构》说过:来访那些高度概括的背后,一旦展开,往往“有一个史诗”在等着我们;
二是“我家出身尚好”,这是一个过于绝对的表述,带着淡淡的“此地无银320”的味道。
于是我问她:你和谁在一起更好?
来访者几乎想都没想。他直接告诉我:妈妈。
她说,大学毕业后,母亲辞职,从家乡搬到自己的城市,一起生活,尽一切可能照顾她的日常生活,而父亲继续在家乡工作。
事实上,她从小就被母亲深深地束缚着,父亲似乎也无法从中作梗:每当父亲想做什么事情时,她都会被母亲指责“别给我添麻烦”。
久而久之,爸爸似乎完全退出了母女关系。
他辞职的方式是投身事业,深造,努力学习和工作,成为单位的专家骨干。然后,他加班,更频繁地出差。这样,与家人保持安全距离。
在咨询中,所有的探索都是有意义的,直到这次谈话的出现,我们才能把所有的信息串起来。
是“共生”。这是我的第一反应。
在婚姻中,很多人都在寻找与父母的共生关系,而不是性关系。
不管是性关系还是共生关系,都很亲密,很容易让人迷惑。
误以为和另一半的关系是亲密的,其实是一种新的共生关系,所以不能激起性欲。
这种共生的感觉是什么,有多压抑
欲呢?03
共生,最早源于一种生物学概念,指的是两种生物体之间相互依赖又抑制的关系。在心理学上,多指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尤其是母亲和孩子。
早期的共生是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
在婴儿期,支持我们实现全能幻想的,就是父母,当然,出于生理天然条件使然,更多的是母亲。
在婴儿的想象中,母亲作为自己身体的延伸,满足自己“起心转念”的所有需求。
尤其是对于一个尽职尽责的母亲而言,她和孩子之间似乎有“心电感应”,能敏锐地觉察到孩子的需求。这个时候,这种“共生”,是孩子需要的,也是满足的。
但是,这种“共生”还有另一个重点:依赖又抑制。
因为太过紧密,所以会依赖彼此,也会压抑彼此的成长和拓展。
比如,在一段过度共生没有边界的关系中,作为孩子,她的个性会被严重压抑,得不到发展;
再比如,既然分离意味着背叛,那么,无法和母亲实现分离,也因为这种紧密,无法去体验新的关系模式。
04
那么,“母女共生关系”又是如何影响了夫妻关系的呢?
就像叶女士一样:
为什么很多女性可以和伴侣保持着看起来非常亲密的关系,但是,另一方面,又没有办法享受性生活?
我们尝试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如果我们无法摆脱“母女共生”,那么,当我们走进婚姻后,我们和老公建立的关系,不过是和母亲关系的重复,那也是一种共生关系。
因此,叶女士会无微不至地照顾老公,感觉自己很爱老公,认为和老公的关系非常亲密,似乎一切都非常好。
第二,基于共生关系的二元排他性,将婚姻关系过成共生关系的人,一般不容易出现“出轨”的情况。
因为,共生关系一旦发生,基本容不下第三方。所以,出轨的困扰,在这类关系中,很少存在。
除非另一方自我意识较高,并不认可这种共生关系。
换句话说,这种共生关系,有可能是双方自愿的,也有可能只是“单方面共生”。
而一旦是单方面的,另一方就会觉得在关系中极度压抑。这时就会出现一个新的问题:夫妻双方对关系的体验感差异很大。并且因此矛盾和冲突不断。
第三、因为这种共生关系是和母亲早年相处模式的重复,这会导致一个重要问题:
夫妻关系中,“性”显得格格不入。
理解这一点,我们要一起先回溯到性心理发展的时期:
当一个小女孩发展到有性别意识,这个时候,女孩开始对异性父母感兴趣。
并且这种兴趣,会在日后升华和转化到其他的异性交往中。
但是,对于处在“母女共生”关系中的女性而言,这种对异性父母的兴趣,却很难表达。
正如《厄勒克特拉VS俄狄浦斯:母女关系的悲剧》一书中阐述那样。
因为“共生”关系的二元排他性,以及,离开共生关系意味着对共生关系中另一方的背叛,所以,父亲是被一直排斥在外的。
这就意味着,女孩对异性父亲的具有性指向的感受,很难真的流动起来,更难转化到其他异性身上。 这就导致了后来在夫妻关系中,女性在“性冲动”部分的阉割。 所以,处在“母女共生”关系中的女性,在成年后,相比于我们更为熟悉的“找一个像爸爸一样的人”,更有可能在找一个“像妈妈一样的人”。 同时,一并阉割掉我们的性冲动。 05 “共生”这个问题,在我们周围挺普遍的。 如果我们是一个有“共生”需求的人,那么我们也许会在亲密关系中试图绑定另一方。 而如果绑定失败,我们可能会和孩子形成绑定,甚至进入到孩子以后的生活了。 当然“共生”并非洪水猛兽。 别忘了,早年共生,曾带给我们极大的满足感。 这种满足感带来的欣喜若狂,沉淀下来后,在我们长大后的很多时候都会再次出现。比如,热恋。 思科特.派克曾在他的那本著名的《少有人走的路》中提到:在恋爱刚开始的一瞬间,无限的亲密,那是一种边界暂时消失的共生状态。 如果你和另一半可以暂时在共生里感觉舒服,彼此不会有被压抑、被限制的感觉,那可以暂时接受: 你不一定是性冷淡,只是关系模式没有性罢了。 而如果你和另一半因为共生而冲突不断,或者你们的父母严重干涉到你们的生活,那么我们需要去成长。 首先,我想拥抱一下你,你一定很不容易。 只是,我们现在是成年人了,如果我们想要更自在的生活,想要拥有性冲动的婚姻,我们不得不去成长起来,去摆脱共生的关系模式。 让自我先建立起来,再独立起来。 这并不容易,但我们可以试着先做这两步: 首先,去树立自己的边界。 哪些事情是你的,哪些事情是你希望自己做主的,哪些事情是可以试着自己做主的。 可以先试一试去争取这些事情的主导权,体验自己主动选择、主动负责的感觉。 也许一开始没人帮你兜底,你会心虚和搞砸。 但记得,去体验其中的种种起伏,体验自己搞砸自己兜底的整个过程,沉淀这些感受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就是做自己的开始。 其次,多去看到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里面也许有独立的需求,有激情的需求,有不愿意被压抑的感受、有被束缚的感受。 不断去确认它们,然后试着满足自己、释放情绪。 慢慢的,你会对自己的心理过程越来越有感觉,而这些感觉,也汇成了你自我的一部分。 你知道,“我”喜欢什么,“我”享受什么,“我”愿意什么,“我”讨厌什么。 这就是慢慢构建“我”的过程。 而有了“我”,“我”作为人的需求、情欲、情感也会慢慢浮现,对“性”的感觉也会发生变化。 而如果,你是孩子的父母,你不希望彼此陷入共生,把孩子变成有共生需求的人。那么要记得: 母亲需要能够给予孩子满足,又可以转身拥抱自己的生活,孩子也就不得不去探索自己的世界,并且也可以独立成长而不带有愧疚感。 这个时候,孩子才能真正去展开自己的关系,拥抱自己的生活。 你也可以更自由地追寻自己的人生。 作者:三木水 心理咨询师,北京大学硕士,主攻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取向,带你从心理学看透世间万象。摆脱共生的关键,是尝试去做分离。
而分离的关键,是尝试去构建和看到那个真正的自我,那个被长期绑在共生关系中的被割裂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