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女子在挑选情人节礼物。
2月14日是源于西方的情人节,这是一个属于玫瑰花、巧克力的节日,非常甜蜜。作为一个大众节日,自然少不了“很久很久以前”的起源神话,情人节也不例外,而且格外丰富。因为,情人节的起源有着几个版本,然而都经不起推敲。
情人节的直接起源是基督教的圣瓦伦丁节,2月14日是圣徒瓦伦丁的殉教日,这是情人节起源中最没有争议的部分。然而,圣瓦伦丁是谁,他因何而殉教,为什么会和爱情产生了联系呢?细细推敲,都是疑问。
圣瓦伦丁殉教的所有版本,都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定在了公元三世纪左右的克劳狄乌斯皇帝时代。按照这一时间范围,有两位皇帝可能“涉案”,一位是公元268年-270年在位的克劳狄乌斯二世皇帝,另一位是公元275年9月-276年6月在位的克劳狄乌斯·塔西陀皇帝。
克劳狄乌斯·塔西陀“涉案”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为这位75岁登上宝座、在位不到一年、身后默默无名的皇帝最著名的政策之一,就是公开推翻了前任皇帝奥勒良“迫害”基督徒的政策,仅仅数月的短暂执政显然也不太可能再次改变政策。因此,绝大部分圣瓦伦丁殉教的故事中都没有把这位不太有名的老皇帝作为凶手。
克劳狄乌斯二世就成了最主要的怀疑对象。然而,执政不到两年间忙于东征西讨的克劳狄乌斯二世并没有留下干预宗教事务的事迹,从基督教史学家对他颇多好感的记载看,这位军人皇帝对基督教应该也是比较宽容。
值得一提的是,克劳狄乌斯二世登位后从未回到过罗马,而圣瓦伦丁殉教的故事场景完全是在罗马发生的,因此任何故事版本中出现圣徒和皇帝直接互动的情节,都是不可信的。包括圣瓦伦丁在皇帝面前施展神迹治愈盲女、圣瓦伦丁几乎说服皇帝信仰基督教等等,都是不可能发生的。
有的版本中把圣瓦伦丁说成是皇帝的近卫军成员深受宠爱,甚至和皇帝有暧昧关系,成了爱情、宗教的大杂烩,成了文艺作品的题材。但是,地点仍然是个问题。如果圣瓦伦丁真和皇帝如此亲密,那么他该追随这位战力爆表的军人皇帝活跃在战场上,即使是殉教也是在某个外省的军营中。
在主流版本中,近卫军官瓦伦丁换成了神职人员的身份,成了主教或神父,与皇帝发生冲突的原因是克劳狄乌斯二世颁布的禁婚令。据说克劳狄乌斯二世颁布这一禁令是为了应对严峻的军事形势,“宗教月老”圣瓦伦丁顶风作案、抗旨不遵,继续为相恋的年轻人举行婚礼,因而惹怒了皇帝,引发了悲剧。
这个版本的成功之处在于,把圣瓦伦丁殉教和婚姻融为一炉,看上去更有了“情人节”起源的依据。然而,最核心的疑问是,引发“血案”的“禁婚令”是否存在?
古罗马从未有过只选单身汉入伍的门槛,源于共和国时代公民义务兵役制的罗马兵团,主力是30岁-45岁的老兵。这样的年龄范围不可能只征召单身汉,禁婚毫无意义。
“禁婚令”也没有可操作性,因为古罗马帝国没有严格的婚姻登记制度,婚姻形式五花八门。仅有少数需要官方介入,都可以轻易被绕过。
而且,克劳狄乌斯二世时代的罗马军团已经高度“蛮族化”,并不依赖罗马城的市民兵源。
“禁婚令”也不可能是出于减少新婚变寡妇的女性视角。在古罗马严格的夫权婚姻观中,寡妇改嫁才是天经地义,带着遗产的寡妇尤其受欢迎。这不是因为她们有择偶的自由,而是因为古罗马人认为成年女性就是丈夫的附属,“空缺”应该迅速被填补。
因此,基本可以确认“禁婚令”是出于虚构,军人皇帝克劳狄乌斯二世有理由表示“这个锅,我不背”。既然禁婚令子虚乌有,那么瓦伦丁主教或神父的“顶风作案”也就不成立了。这个看上去最靠谱的圣瓦伦丁节起源版本并不可靠,更像是中世纪教会垄断婚姻认证权之后的创作。因为只有中世纪教会才有了禁止“圣事”作为惩罚的权力,而“圣事”之一就是宗教婚礼——不到教堂打卡,任何人的婚姻都是无效的。
至于最文艺的版本中,本来作为行神迹的“道具人”盲女化身为瓦伦丁恋人的悲剧女主角,演绎出囚犯和监狱长之女的可歌可泣,只能说是离奇了。待字闺中的古罗马上层少女,可没有什么社交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把圣瓦伦丁殉教和婚姻联系在一起,和爱情也没有关系。因为古罗马人的婚姻非关爱情、非常现实,家族联姻、繁衍后代才是目的。严格的父权制家庭下,年轻人的婚姻完全听命于父族的安排,年轻人没有表达个人意见的余地。爱情,在那个时代是奢侈品。
总之,圣瓦伦丁的真实事迹并不可考,在数百年后陆续诞生的圣徒传记中,公元三世纪名为瓦伦丁的圣徒多达三十来位。中世纪流行收集和崇拜“圣骨”后,这位“死于克劳狄乌斯二世迫害”的圣瓦伦丁的头骨就“发现”了三个。
除了圣瓦伦丁节,情人节的起源还有很多说法,有追溯到更古老的罗马牧神节的,有起源法国中世纪圣徒瓦伦丁骑士的,还有现代商业机构炒作的“阴谋论”。当然,无论这个节日的起源如何,只要有美丽的玫瑰花和甜美的巧克力,那就好好享受吧,爱情需要仪式感总是真的。所有美好的情感都值得珍惜。
关不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