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 | 作者
朴素的树 | 编辑
饶雪漫 | 图源
过年那段时间见了几个小姐妹,开开心心闲聊过后,最终都变成一片哀嚎:
“现在都在说女性独立,可我快 30 岁了,没房没车没事业,好挫败。”
“比我年轻的 95 后女生都成了领导,我还在混在基层,想想就丢脸。”
“母胎单身快 30 年了,要是这辈子都遇不到那个人,孤独终老怎么办?”
……
你有没有一种感觉,现在女性很容易活得很“拧巴”。
一方面,“独立女性”不知从何时起变成了一种很奇怪的“政治正确”。
她们好像不能依赖他人的任何力量,要活成一座孤岛,要靠自己买车买房,事业腾飞,结婚不能收彩礼,不能当全职太太,papi 酱的孩子随父姓都被网友骂上热搜。
另一方面,在传统观念的思维框架里,女性在成长过程中还是会听到很多“规训”:
你是女性,就应该活成女性该有的样子,到了一定年纪就应该结婚生子,否则就是另类。
但事实是,很多女性反观自己的人生,既做不到所宣扬的成功“独立女性”,也做不到在应该的年龄结婚生子,两边都靠不上,太“失败”了。
女性,到底应该活成什么样子?
前几天,壹心理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音频客户端“云听”APP,和“最了解女生”的作家饶雪漫聊了聊女性成长的话题,她告诉我一句话:
不要让别人定义你,自己定义自己就好了。
女性需要多大勇气,
才能抵抗这个世界的偏见?
法国思想家西蒙娜·波伏娃在《第二性The Second Sex》讲到:
其实我们的性别是被教出来的。
女性的身份在成长的社会环境中,被赋予了很多标签,比如女性应该是温柔的,贤良淑德,相夫教子……
在这些女性身份标准下,适婚年龄和最佳生育年龄,成了加在每个女性身上的紧箍咒。
在中国,只要一个大龄女性没结婚,那么,是个人都能用年龄来说你几句。
纪录片《中国剩女》里的 35 岁女律师邱华梅,赤裸裸展现了“剩女群体”的真实困境。
她去婚恋公司咨询找对象,同为女性的介绍人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评价:
“别嫌我说话难听。首先,你不漂亮,不是美女。第二,你年龄真的很大了……”
华梅觉得自己的年纪还好,介绍人一脸不可置信的样子说,“这都是自欺欺人”。
介绍人问她对另一半有什么期待,她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对方尊重女性,比如在家务分配方面能够主动承担,假如自己选择不生育也能得到尊重……
而她得到的回应是:
你想选择婚姻,就不能选择不生孩子。
你性格有点硬,需要柔一点……
在外要面对外人的指点和挑剔,回到老家,华梅还要面对家人的集体催婚和批判。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华梅坐在沙发上,她的父母亲和姐姐们轮番呵斥她:
“不结婚就是有问题,不正常。”
“你就是读书读傻了!”
“不结婚,生病了谁照顾你?”
“不结婚,再幸福它也不叫幸福!”
“你也不想一下后果,你不结婚邻居怎么议论我们家?”
面对这些攻击,她还能据理力争。
可接下来,面对父母的情感勒索,她沉默了。
母亲说,前几年我生病厉害,只要你结婚生娃了,了了我的心愿,我就不牵挂你了。
父亲说,从小到大你学习都让我自豪,怎么唯独这件事不行了?从小我什么都给你买,家里再穷也供你念完大学,想着就算卖血也要供你读书,这么辛苦还不都是为了你?
“你太自私了!”
听到这些话,华梅在一旁默默地流泪,问道:
“我不结婚,一切都没有价值了,是吗?”
我能理解华梅的泪。
因为这些像刀子一样的话,也曾经刺伤过我和我身边的很多女性朋友。
在中国,有太多女性像华梅这样被女性偏见裹挟着长大。
她们接受了高等教育,工作勤勤恳恳,能靠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健身,美容,坚持学习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最后,却因为婚恋问题而被否定所有价值。
无数的声音给你规定了一套女性人生的标准: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你就这么活吧。
没有人尊重你的感受:你快乐吗?你在乎的是什么?你想要的是什么?
女性到底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抵御这个世界的偏见与恶意?
“不需要为了恋爱而恋爱,为了结婚而结婚”
女性不结婚、不生孩子可以吗?
饶雪漫的答案是,可以。
在她看来,我们不需要否定婚姻的存在。
“不要去放弃寻找。
找到一个可以跟自己的灵魂相通,并且可以扶持自己走完漫漫人生路的人,我觉得其实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但是,如果你没有遇到合适的人,一个人过也很精彩。
“如果你不得不在这个人生阶段选择一个人,你实在找不到一个可以让你敞开心扉的,一个可以让你觉得:哇,我可以跟他坚定下来,可以跟他携手走完漫漫人生路的人,我觉得就不需要为了恋爱而恋爱,为了结婚而去结婚。”
可我们该如何面对父母对自己的期待,和坚持自我之间的冲突?
关键在于,你要想清楚,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那些阻碍你的声音来自于哪里。
你是否要战胜它们,有没有力量战胜它们。
《剩女》纪录片里的华梅,也从来没有否定婚姻。
她也积极地去相亲,社交,结识新朋友,甚至去医院咨询如何合法冻卵,为自己铺后路。
她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是抗拒婚姻,而是不愿将就,为了结婚而结婚。
不合脚的鞋子,硬要穿上,只有一个疼字。
但,和周围的传统婚恋观做斗争,必定是痛苦的,撕裂的。
在心理医生面前,华梅展露出了自己最脆弱的一面。
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奋力挣扎的人。
不管是“剩女”也好,“单身狗”也好,这些外界赋予的身份评价,她觉得自己会挣扎出来的。
她会不停地骂这些词,在某种程度上,她觉得自己已经战胜了它。
但,那是一个人孤零零的胜利。
她还是会压力大到害怕,就像在大海里,四面八方的声音涌过来,觉得自己随时可能就会掉下去淹死。
所以,她觉得最根本的办法,是逃到陆地上,奋力地奔跑,不停地奔跑,不停地去打仗,不停地跟这些声音战斗。
一边战斗,一边撤退。
纪录片的最后,她告别了家人,只身赴法国留学。
曾经因为结婚问题和她站在对立面,拼命批判她的凶狠“敌人”,又变回了担心她在国外吃苦受累的温柔“家人”。
我们和家人的关系,就是这样撕扯着,彼此伤害着,但带着血连着筋。
即便很痛,自己想走的路,还是要勇敢去走。
这部纪录片在去年播出之后,华梅通过推特告诉网友们,她已经顺利毕业,移居德国,继续从事律师执业,也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另一半。
她从未放弃奔跑。
她胜利了。
正如饶雪漫所说,女性成长最重要的是:
不管在什么样的年纪里,你都能够活出自我,能够做一个勇敢的,简单的,又很有个性的自己。
女性没有该有的样子,不要让别人定义你
被“女性”标准裹挟的女孩们,该如何“做自己”呢?
饶雪漫反问我:关于女生的标准,这个标准是由谁来定的呢?
“不要让别人定义你,自己定义自己就好了。
你想做个什么样的人,听从自己的内心就好了。”
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所言:你一生中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成为你自己。
中国女拳王张伟丽,被称为“中国最能打的女人”
2019年8月,她击败巴西女拳王安德拉德,成为中国首个,也是亚洲首位 UFC 世界冠军。
2020年3月,张伟丽成功卫冕金腰带,实现了自己职业生涯的 21 连胜。她身披国旗,流泪面对镜头:
“我的祖国正在疫情,我来到这里比赛不容易。因为疫情,我辗转了好几个国家才到这里,希望我的祖国能够尽快渡过难关。”
本以为她的拳头,可以打破大众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但夺冠后却总有人问她:一个女孩子为什么要这么血腥和暴力?
甚至很多网友评论:她能找到对象吗?做她男朋友,肯定会被家暴吧。
张伟丽的回应笃定而自信:
“我觉得女性不应该被定义,她可以有很多面。她可以是温柔的,也可以是勇敢的,也可以是坚韧的,可以是各种各样类型。
我也可以非常温柔。这个是不冲突的。
反而是个别男性的不自信造成了。”
张伟丽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而无法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的我们,往往是因为,我们太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要求自己符合社会主流标准,“真实自我”被“虚假自我”压抑着。
写在最后
一个人能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女性的成长,就是突破他人的定义与评价,把自我活出来。
女性“做自己”的内在力量可以从哪里来?
在饶雪漫老师看来,这来源于你平时积累的修养:
你读过的书,你走过的路,你认识过的人,它都会让你变得与众不同,让你变得更加自信。
你可以更好地认清自己,或者说最想做的那个自己。
作为女性,我知道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会遇到数不清的困惑与困境:
原生家庭很糟糕,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
25岁+的女性,为何越来越难恋爱?
如何面对性暴力?
女性如何拒绝爱情PUA、职场PUA?
怎样才能摆脱讨好型人格,做一个为自己而活的女性?
在迷茫焦虑的路上,我们渴望有一个能理解自己的人,倾听我们的心声,给予我们前行的勇气。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