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权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很多人常问教育的意义是什么,今天小编带你了解《教育能改变吗》,我们一起探讨教育的作用。
一、《教育能改变吗?》
《教育能改变吗?》是李涛执导的一部电视纪录片,全集共有6集,分别是《起跑线上》、《学习革命》、《公平之惑》、《高考变局》、《大学危机》、《再度出发》。该纪录片全面梳理了中国教育的现状,关注方兴未艾的教育改革的电视纪录片。
中国的教育向何处去,一直是从政府到民间都非常关注的焦点,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与试点工作的展开,教育这个话题再次被激活。
电视纪录片《教育能改变吗》主要围绕我国当前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完整的梳理,并从历史和文化的高度对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作出思考,将中国教育问题置于国际背景下考量,关注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借鉴他山之石,通过芬兰、日本、德国、美国的教育实践,让观众了解到好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并通过对来自中国民间的鲜活的教育现象的展示,呼吁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希望能对中国教育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为了使这部大片更加客观、专业,在开拍前,摄制组在北京、上海邀请教育界人士开了两次研讨会,得到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全片拍摄历时一年,采访了130位中外教育界人士、政府官员、学生、家长,制作完成后,又多方听取意见,反复修改。
全片重点是讲问题,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并且不偏激,能站在理性的高度看待当代的教育变革,追问教育的使命,尽可能呈现多元观点,理清中国教育症结所在,激发观众共同思考,堪称一部给力的教育蓝皮书。
这部阐释模式的作品预示着某种转折,即敢于正面出击,干预现实社会问题,展现了纪录片的特质。在制作上,《教育能改变吗》也改变了以往许多政论片说教味道过于浓厚的问题,表达观点往往从具体的故事切入,电视化手段相当到位。
曾为《法门寺》、《大秦岭》等纪录片作曲的张大为谱写的主题歌《起跑》,为纪录片《复兴之路》、《公司的力量》配音的谭江海的诵读,都为观众带来新的体验。纪录片《教育能改变吗》全片6集,分别为《起跑线上》、《学习革命》、《公平之惑》、《高考变局》、《大学危机》、《再度出发》,每集45分钟。
二、教育的作用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钟启泉: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
秦文君:“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
康德: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
关于教育的作用,很多名人名言都向我们阐释了这一点。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三、教育的意义
2016年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第三季)全国四强争夺战,董仲蠡现场演讲《教育的意义》。
作为教育者,作为受教育者,教育,读书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教育的意义又在哪里?我们痛斥中国教育的操蛋,同情应试教育体制的悲催,但其实,我们也未必知道教育是为啥。董仲蠡的这篇演讲----《教育的意义》,至臻化境,听得心酸,震撼。
第一层面,通过获取知识,能够提高个人修为,增加我们对生活的感受力,从而认知自己,并不断提高自己。
第二层面,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如果有人再问教育究竟有什么用,看完董仲蠡老师的演讲全文,也许你会明白更多。
正如董仲蠡老师演讲所说:教育,不仅传授知识,更能提高个人修为,增加我们对生活的感受力,从而认知自己,并不断提高自己。这是教育赋予我们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也是指引我们前行的希望的明灯。
教育者也好,受教育者也好,我们都要做到北宋教育学家张载所说的读书的真正目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