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伦和蔡徐坤的饭圈对决余波未平,又因为新歌再成焦点,搞瘫QQ音乐,激战豆瓣评分,现实中并无交集的两群人,为了给爱豆打call,离开微博超话的战场,冒险深入对方的腹地,撕的到底是什么?是70后的审美优越还是00后的流量崇拜并不重要,回到音乐本身,只有一个问题最关键。
流行音乐究竟有没有“新不如旧”这回事。
摇滚是有的,去年美国前50位收入最高的艺人中,摇滚乐队独占18席,但几乎全是U枪炮玫瑰这样的老将,新人乏善可陈,这显示了摇滚作为一种音乐体裁的稳定性,但流行音乐就是变色龙。
中国最早的乐迷大多受过披头士、迈克尔·杰克逊、麦当娜、老鹰等大腕的启蒙,后来有牛姐、惠姨等等,但大家欣赏的只是音乐本身,不会厚此薄彼,也无门户之见,喜欢重金属的和热爱乡谣的都能相安无事。
变化最早是从后街男孩、西城男孩这些组合开始。
过去的欧美乐队,成员分工明确,且大多身怀绝技,比如Mr Big,主音歌手Eric martin声线独特,吉他手Paul gilbert是公认的大师,贝司手Billy Sheehan和鼓手Pat torpey皆为一时之选,西城男孩这种组合就不同了,乐队成员几乎不碰乐器,操盘的公司通常会安排一位较有实力的歌手担纲主唱,其他人只是简单的合声,所以也就不需要多高的音乐造诣,充任颜值担当就好了。
这种乐队的核心一旦退团单飞,其他成员立即泯然众人,好比离开碧昂斯的天命真女,少了Ronan Keating的Boy Zone都是如此。
这个套路在欧美盛行十年后由韩国发扬光大,从较早的东方神起、Hot、Super Junior、少女时代再到现在的BTS,中国的第一批鲜肉也随之出道。
非要对比两代音乐人,强行分出高下,意义并不大。
上个世代的歌手不是全能就是专才,这是环境使然,像霉霉那么漂亮的小姑娘,会创作,精通多种乐器,也要抱着吉他挨个拜访制作人,没有哪家公司光凭“看脸”就给你合同。
今天的艺人不是没有实力派,只是上升通道变了,去不了专门的艺人训练班,有颜有腿也能混个网红,但长红不糊绝对是要拼真功夫的,这一点从来没变。
自2009年出道以来,Justin Bieber非议颇多,仍旧红了10年,同类型的鲜肉歌手Jesse McCartney、Greyson Chance要么糊了,要么还在打拼。
我们真没必要抱怨蔡徐坤、鹿晗、王俊凯成名太易,也不用替周杰伦的逝去情怀叫屈,一切都是时代进化的结果,是流星还是巨星,我们在微博、豆瓣、流媒上吵不出结果,时间自会给出答案,
至于年龄崇拜还是省省吧,未来的音乐圈一定不是年龄分界,而是互联网断代。
华语音乐圈经历了90年代的繁盛迅速衰退,老一辈离场,鲜肉还没跟上,周杰伦就在此时横空出世,优秀的创作能力+鲜明的个人风格,让他成为最早的流量明星。
但流行音乐终归是属于年轻人的,很多人只盯着格莱美,其实福克斯有个宝藏节目叫做“青少年选择奖”,才是真正的娱乐风向标。
从1999年的小甜甜开始,每届得主要么是颜巅鲜肉,要么是流量担当,几乎所有巨星都拿过这类奖项,碧昂斯、蕾哈娜、Lady gaga等等莫不如此,阿黛尔甚至得过英国的儿童选择奖,年轻人的眼光向来毒辣。
最厉害的是霉霉,2008年刚出道就拿过这个奖,2015年获得格莱美年专,今年以30岁“高龄”再拿青少年选择奖,这种人不登顶福布斯财富榜才是怪事。
常言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周杰伦、蔡徐坤的公案闹到这般地步,与缺乏公认的评判标准有关,审美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粉化之后天然带有攻击性,所以两家粉丝的印象分都不能作为依据。
微博超话早被证明是一个刷量战场,不是咖位等级赛;
豆瓣乐评体量极小,很容易人工干预;
至于流媒榜单完全没有意义,随便一个我们不知道的鲜肉,都能屠榜;
那我们如何判断周杰伦或其他歌手的真实水准和江湖咖位呢?
我觉得大致的标准应该有三条:创作、唱功和个人风格,按重要程度排序是创作>唱功>风格。
创作永远是长红的基础,流量鲜肉也不能一辈子唱口水歌。
周杰伦纵横乐坛20年,从怯懦、自闭的小孩到给明星写歌的新人,尝尽人情冷暖,最后破茧而出,至少今天的大中华流行音乐圈,无人能望其项背,但从更宽泛的视角来说,他的成就也不能太过高估。
过去的周杰伦,每张专辑必有一首中国风,这是他和金牌搭档方文山的约定,何谓中国风并无明确定义,大约是使用了东方乐器,曲调婉转悠扬,填词取材于传统诗辞歌赋,意境深远,《红尘客栈》、《青花瓷》、《发如雪》、《东风破》、《兰亭序》算是做到了。
但这里有个悖论,我们都认可鲁迅先生那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假定中国风确实承载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理应拥有跨种族、跨国界的影响力,但周杰伦唱了20年的中国风,形成一种全球范围的流行热潮了吗?并没有,相反,美国的嘻哈也是一种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在中国有多少粉丝?
有人坚信这是欧美不了解中国音乐,这又带来另一个悖论,中国风不就是为了创造这种了解吗?莫非还需要另一种音乐再来普世中国风?
我们都承认“音乐无国界”,真正脍炙人口的作品自然有人喜欢,我坚决不认为会有哪国歌迷仅因为偏见就拒绝曼妙的旋律,《我的太阳》,《北国之春》、《梁祝》、《茉莉花》以及约翰·丹佛的《乡村路带我回家》不都是吗?
此外,周杰伦没有拿过亚洲音乐圈以外的任何重要奖项,像BTS这种韩团都拿过iHeartRadio和MTV欧洲音乐奖,K-POP的流媒成绩有刷量嫌疑,但确实有一定受众。
也有铁粉说周杰伦不需要格莱美,这就酸气冲天了,2003年接受《时代杂志》采访时,周杰伦谈及未来目标,很笃定的说“接下来当然是希望能拿格莱美奖,希望能在美国出唱片,当然不是唱英文歌。”
客观的说,中国流行音乐的整体水平与欧美存在极大差距,如果周杰伦的目标是消弥这种差距,那他的理想就值得尊重,他的努力就需要支持,但周杰伦音乐的内核还是美国的R&B,你很难用一种美国红了半个世纪的曲风去惊艳美国人。
什么是经典的R&B?可以去听一下1961年Ben E King的《Stand By Me》,很多大牌都有翻唱,比如2015年B榜颁奖时梦龙的版本。
当然周杰伦的曲风多变,各种元素融合得天衣无缝,他的音乐辨识度也很高,只是唱功争议很大。
常有人讥讽周杰伦咬字不清,唱歌不张嘴,还自嘲“省时省力”,但这就是个人习惯而已,美国老牌乐队芝加哥主音歌手Peter Cetera唱歌就几乎不张嘴,Fun乐队则是大口唱歌,嘴有多大张多大,真不是黑点。
唱功究竟是天生还是后天努力一直有争议,很多人觉得烟酒嗓、便秘嗓就是唱功,也有人觉得受过科班训练才算,但帕瓦罗蒂生下来的哭声就比其他婴儿高亢。
巨星没有个人风格不行,风格太鲜明也不行。
《寻找周杰伦》的导演林爱华说过,“他个人风格太强烈,不是个好演员,很适合当歌手”,今天的潮流变化极快,流媒统治力渐现,音乐市场的商业逻辑愈发残酷无情,明星与粉丝的情感联系越密切就越不稳定,知乎有项关于“你为什么脱粉”的调查,居然有女粉因为发现某鲜肉的浓密腑毛而脱粉。
有抱负的艺人必须学会如何在情绪的夹缝中自处,老资格的杰迷一边指责没人愿意欣赏《土耳其冰激凌》这种佳作,一边又感慨《告白气球》等讨好时代的划水歌,年轻人则觉得周杰伦昧于潮流,与新时代没有共情,新歌土味十足。
假如有一天周杰伦不红了怎么办,有人这么说:
谁叫你是周杰伦呢?我们喜欢的就是任性的周杰伦呀,你要是哪天变得不任性了、不搞怪了、不可爱了、不傲娇了、不离经叛道了、不风格多变了、不再像个小公举了、不再说出那句“我就是要站着,还把钱赚咯”了,变得也像其他歌手一样,观众爱听什么你就唱什么,试问谁还会喜欢你呀?
以粉鉴人,粉丝心理其实都是同一种轨迹。
你听音乐终究是因为喜欢,而不是歌手的咖位,杰迷听《烟花易冷》的心动,与iKun听《只因你太美》的高潮,都是独一无二的人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