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朋友在交往阶段,多少都会因为想法不同而产生冲突,说实话,这很正常、再正常不过了!
亲密如家人都时不时要来个「激烈一点沟通」,因此,怎么能期望在完全不同家庭成长的男女朋友,在交往过程中不会有意见不合的时候?但意见不合,不代表要提高分贝吵架、更不是要争出个是非与输赢,在亲密关係里,没有输赢,只有双赢或双输。双赢,是两个人的共识,不管是各步一步还是提出新的解决之道,最重要的,是「两个人都能接受」。
然而观察男女交往的过程,在提出解决之道前,却常发生「为什么你都不懂我?」的争论,进而陷入无限鬼打墙的迴圈……同一件事,为什么由不同性别的人说出来,会让人觉得不是在讲同一件事?为什么,她一直在讲「感觉」,那是什么,能吃吗?为什么,他总是不解风情,讲话那么直接是怎样?
以下内容,是採大多数情况,绝不能套用在每个人身上。决定大脑结构与心智运行模式的变数,绝非只有性别,有更多的,是环境、社会风气,与家庭养成的影响。从家庭养育方式与社会环境的层面来看,大部份的家长告诉男孩要坚强、跌倒了也不能哭,哭了会被骂「不像男生、没有男子气慨」;但面对哭泣的女孩,似乎比较不会有同样的责难。
进了学校这个小型社会之后,开始变成是学科能力上的区别,第一个说「男生数理好、女生文科好」的人,不知道是谁。「反正很多人这么说、那就这么信吧」,在潜移默化中,很多人开始把这当作既定的事实,因此男生文科不好、女生数理不好,性别逐渐成为冠冕堂皇的理由。这正确吗?未必。因为有很多男性锺情于文学;不少女性,喜欢数理更甚史地,但在环境影响个人的认知之下,成长中的男性女性,逐渐构筑出截然不同的思考方式。
当遇到问题,女性倾向先寻求情绪上的认同,因此找朋友讲心事,很多时候并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抒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