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存在或近或远的距离,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曾为人际交往划分了四种距离。
一、公众距离:3.7米~7.6米,顾名思义,无关系或许不认识的人之间的距离,例如公共场合中无关系人之间的那种距离
二、社交距离:1.2米~3.7米,这个距离体现出一种公事上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
三、个人距离:46厘米~122厘米,人与人之间的独处空间。
四、亲密距离:15厘米~44厘米,15厘米以内,是最亲密区间,彼此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息。15厘米~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44厘米以内,在异性,只限于恋人、夫妻等之间,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
有这样一种人,他们不喜与旁人产生亲密距离。
是的,我好像就是这其中之一。
不知从何时开始,自己越来越不喜欢与别人过于亲近,这里包含了男女。那么什么是过于亲近呢?比如我与你平行而坐,你突然凑近,这种举动会让我突然之间不知所措,甚至心生反感。难道一个人单身久了就会这样吗?这是我经常问自己的一句话。
因为性格关系,身边男性朋友女性朋友都不少,但与男性朋友之间一般都是称兄道弟,他们不怎么把我当妹子看待,女性朋友也不会觉得我是少女心那种人。就这样,给自己增加了一个永久标签“十足女汉子”。
可是,有哪个女生不想被保护,被怜惜呢?自从上一段恋情结束,便给自己增添了一层保护膜,总是觉得异性给的只有伤害,没有幸福。而一个人的生活反而少了许多烦恼,久而久之,当有其他异性想要靠近时,“排斥”便成了第一反应。
老天爷没有赐予我什么特殊技能,却给了我一个超级敏感的思维。是的,我发现最近有个异性对我有好感。他是我好久不联系的一个前同事,某一次机缘巧合,我们约了个饭,只是叙旧,所以也没有多想,也许那时真的只是单纯的叙旧吧。后来他约我还有其他前同事一起玩桌游,这也没有什么可在意的,毕竟是自上次吃饭一个多月以后的事情了,可是,慢慢的我却发现,玩桌游的次数变频繁了......我开始拒绝他的一些邀请,想暗示他,我们是朋友,暂时没有别的意思。
其实我的年龄不小了,应该珍惜每一个机会,这个人的人品也不错,只是......跟身边的朋友聊过这件事,他们都希望我去尝试深入接触这个人,给自己一个机会,毕竟与自己有缘分的人,这一辈子也就那么几个。我听取了建议,也接受了之后的邀约,我们暂时并没有强调关系,直到那天,大家又聚在一起玩桌游,第五个人来了以后,我们暂时称她为D吧,D之前跟他们一起聚过,所以在场除了我,他们之间是互相认识的,D总是开玩笑叫他“爸爸”......那天,当另外的前同事介绍我时,称我为“妈妈”,我并没有反应过来是什么意思,后来D总是这么叫我,莫名的反感逐渐升起,首先是因为,自己并不认识D,不想随便多这么一个“闺女”,一般这么叫着玩,是因为朋友之间比较熟悉,而我们之间熟悉更加谈不上;第二是因为,他被称为“爸爸”,D的语气很明显是把我们凑成了一对,心理上突然就很不想被这么联系到一起,毕竟我们的关系并没有明确。我并没有指明自己不喜欢“妈妈”这个称呼,因为觉得当时把事及时挑明会很尴尬,所以只是一笑了之。自此以后,我会明显感觉到他说话时离我的距离会很近,达到了亲密距离的地步,每次我都会不太喜欢这么近,隐隐的向后缩,多保持一些距离。
原本我会以为,这种反应是因为我们不够熟悉,在关系上达不到这个距离,所以本能的排斥,但后来的一件事让我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我有个大学闺蜜,一起洗过澡,一起睡过床~总之是那种平时也经常保持联系的关系。前一阵我们出来逛街,中途走不动了,她突然挽着我的胳膊继续走,但是这个举动让我一机灵,说不上是反感,但是很不习惯这个举动。其实我们以前一起逛街也互相挽过胳膊,就是闺蜜那种,你们懂得,那会只有开心,没有其他感觉。 所以,现在的我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心理上的疾病。 或者是因为平时戒备心太强,导致产生了一些连锁反应? 如果懂的朋友希望能帮我解答这个疑问。 文末送给大家一个心理学症状特征,增加一下课外知识: 外向孤独症8种特征: 1.从小懂得很多道理 2.容易在一件事上钻牛角尖 3.时不时很神经,多数时候很镇静 4.对待不同的人会用不同的性格 5.可以笑得很开朗,也可以很沉默 6.能很快平复或压制自己的情绪 7.总能安慰身边的人,但自己需要时却没人安慰 8.别人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就能影响自己的情绪PS:我很喜欢当情感聆听者,如果你有什么烦恼需要一个聆听者,不妨私信我,一起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