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总共有十六个皇帝,洪武帝朱元璋驾崩后被安葬在南京,消失在大火中的建文帝则不知所踪,明代宗朱祁钰则被葬在景泰陵中。除了这三位之外,其余,的十三位明朝皇帝均被葬在十三陵中,十三陵之名也正取自这十三个明朝皇帝。
朱元璋统治时期明朝的都城在南京,所以,在其驾崩后理应被葬于南京;朱允炆则在靖难之战中生死未卜,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自朱棣迁都燕京后,包括朱棣在内的十四个皇帝中有十三个都被葬在十三陵中,那么,为什么朱祁钰却被葬在别处呢?
说到这就不得不说说朱祁钰和他皇帝哥哥朱祁镇之间的恩恩怨怨。
朱祁钰并非太子,也不受先皇待见,在他很小的时候便被送出皇宫生活。原本以为,自己一生无缘皇位的朱祁钰,却在阴差阳错中得到了机会。1449年,瓦剌南侵,为了抵御侵略者,宦官王振挟持英宗朱祁镇,强迫其御驾亲征,率五十万明军与瓦剌军决战。
双方交战后,朱祁镇沦为瓦剌人的俘虏,瓦剌人以皇帝的性命威胁大明,希望朝臣妥协。国不可一日无君,为了免受侵略者要挟,文武百官拥立朱祁钰为新帝,并尊被俘的英宗为太上皇。朱祁钰上位后,励精图治,任用包括于谦在内的一批能臣。
之后,他几番粉碎瓦剌人的阴谋,保护京城周全,瓦剌人连番惨败后将英宗放还。
朱祁钰登基时,时局大乱,京城中流传着各种谣言,甚至,有人打算举家迁往南京避难。文武百官围绕与瓦剌决战还是迁都争得不可开交。翰林院徐有贞上奏道,天象又变,应将首都迁往南京,避免与瓦剌发生冲突。
当时的主和派官员纷纷支持徐有贞,只有于谦等人持反对态度,于谦觉得,明朝宗庙、陵墓都在京城,不能轻易放弃。北宋便有南迁的先例,那便是亡国的先兆。在朱祁钰的主张下,迁都的计划被废止。
朱祁钰下令所有边关将领不得听信哇啦人妖言惑众,若有瓦剌人以英宗作要挟,不可交出赎或开门投降。在代宗的主持下,边防逐渐稳定,瓦剌人的阴谋失败,气急败坏之下起兵进攻京城,朱祁钰派遣大将于谦等人,严整军容、安抚百姓、巩固城防。
最终,他们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赶走了瓦剌军队,守住了京城。
原本,朱祁钰并没有当皇帝的意思,但是,在坐上龙椅后逐渐尝到了权力的滋味,不想将权力交还给归来的兄长。为了防止英宗复辟,朱祁钰将朱祁镇软禁在内宫中,隔绝了英宗与外界的联系,兄弟二人就此结下梁子。
1457年初,朱祁钰身患重疾,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百官上朝连续几天看不到代宗的影子,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正当此时,英宗的心腹石亨等人抓住机会,发起政变,将被软禁在内宫的英宗接回,重新登基复位,同时,废掉了卧床的朱祁钰。
那些在代宗掌权时上位的官员纷纷被撤职,曾效忠于英宗的大臣官复原职。重新上位的英宗时刻不忘软禁之耻,朱祁钰垮台后病情加重,朱祁镇禁止御医替其诊治,眼睁睁的看着弟弟病入膏肓,最终,死在了病榻上。
史学界关于朱祁钰的死因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因为久病不愈病死的,还有人说是朱祁镇命贴身太监用一卷白绫将其吊死的。史籍中并无详细记载,所以,代宗之死成了未解之谜。从史料看,仅有两处明确记载了朱祁钰被害:
一为陆釴在《病逸漫记》中写到:“景泰帝之崩,为宦官蒋安以帛勒死。”,另一则为查继佐在《罪惟录》中记载:“是月十有九日,郕王病己愈。太监蒋安希旨,以帛扼杀王,报郕王薨。”乾隆帝曾为景泰陵立碑题辞,题辞中说代宗“子亦随死,终于杀... ...实所自取耳。”
史籍记载,虽然英宗并不医治朱祁钰,却在朝堂上屡次提到朱祁钰的病情。在英宗复位后的第三天,更是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说道:“弟弟的病情有所好转,已经能吃些粥食了。”群臣听后一语不发。因为有这些记载,所以有许多人都觉得英宗包藏祸心,代宗之死与其有直接联系。
不久之后,于谦等当初拥立朱祁钰的大臣,纷纷被明英宗以谋逆之名处死,景泰朝自此结束。
朱祁钰在位时,曾在天寿山为自己修建了一处皇陵,朱祁镇上位后,根本不承认弟弟的皇帝身份,不但,将朱祁钰为自己准备的皇陵捣毁,甚至,还以藩王的身份把他敛葬在玉泉山上。所以,朱祁钰也成为明朝迁都北京之后,仅有的一个没有被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
英宗驾崩后,他的儿子朱见深登基,朱见深觉得叔叔当年接回父亲功大于过,不应该被降低身份以王的规格安葬。他为了纪念代宗,恢复了代宗秉政时期的景泰年号,还翻修了玉泉山的景泰陵,让朱祁钰能够以帝王的身份下葬。
嘉靖时期,金山的景帝陵又有所改建,还把绿瓦统一换成了只有皇帝才能用的黄色琉璃瓦,但是,景泰帝的遗体始终没有迁入十三陵原建的寿陵中。
正因如此,明代宗最终并未被安葬在十三陵中。
参考资料: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病逸漫记》、《罪惟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