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当中,你会不会这样跟别人聊天:
你:你吃饭了吗?
对方:吃了?
你:近来在忙什么?
对方:忙工作啊!
你:是什么工作?
对方:就是上班下班。
你:没休息吗?
对方:没有!
这些聊天方式,看似好像你在跟对方聊天,其实聊着聊着,你就会慢慢发现,对方回答你的态度会变得越来越敷衍,直到最后都不想回答你。
我相信你肯定遇到过这种经历。
为什么会这样子呢?
因为这种聊天方式,是一种单方向“审问式”的聊天,给人的感觉,就好像在查对方户口似的。
人会对自己的隐私,天生就会有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尽管这些问题,看起来都很“光明正大”,但这种不断发问的方式,会让给到别人咄咄逼人的压迫感。这种压迫感,无法让我们大脑合理去解释这种发问方式的原因。
为了避免别人接下来会问到一些我们不想回答的问题,于是我们心里就会提高警惕性,产生戒心,最终拒绝去回答别人这些问题了。
恰当的聊天方式
我们跟别人聊天,发问是获取信息的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怎么发问,却能显示出一个人的思想水平。
而在日常生活当中,尽管没必要弄得自己像记者那样,问出一个高深的问题,但懂得怎么把问题问好,问得让别人愿意回答,还是很有必要的。
其中,根据谈话内容,选择开放性的问题进行提问,就是其中一个好方法。
所谓“开放性问题”,就是一些无法简单用“是”或“否”这些非此即彼的词去回答的问题。而与之相对的,就是一些只能用“是”或者“否”回答的封闭式问题。
例如你问对方:你喜欢旅行吗?
这个问题,就是封闭式问题,对方回答的范围就限定在某个狭窄的范围内,不是说“喜欢”就是“不喜欢”,顶多就是“一般般”这样,说完就没话说了。
如果运用开放性问题提问,效果就不同了。如:“你通常喜欢听什么样的歌呢?”
这样对方就会详细地告诉你,他对于歌曲的选择和偏向性,从而让你获得进一步深入了解的信息。
对于聊天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单次的信息获取,而是要懂得根据这一次索获取的信息,进一步构建下一次的聊天内容。
所以问问题之前,就要设想好这个问题会“引导”对方采取什么样的回答方式。越是能够引导对方详细去回答,你们的聊天就会越顺畅,也越容易。
这也说明,那些自说自话的人,只顾自己说得爽,单方面向别人灌输自己思想,从不顾及其他人的聊天方式,是多么不受欢迎了。
而开放式的提问,就是把回答的主动权交还给对方,从而让对方有一种自己选择回答内容的感觉。
试想一下,如果对方问你“你喜欢打人,还是喜欢骂人呢”,面对这个问题,你会有什么感觉呢?
问题的选择范围被限定,你硬是去回答,一两次还好,次数多了,就会激起自己的厌烦心理,导致聊天出现障碍。
当然,这并不是说封闭式的问题不能使用,而是说,要在恰当的时候运用。怎么才算是恰当的时候呢?
只要注意好以下三点就行了:
1,封闭式问题,只能用来开启话题,而不是用来终结话题;
2,跟别人的聊天过程当中,连续使用封闭式问题的次数,不应超过三次;
3,不要干巴巴地使用封闭式问题,最好加上自己的看法,用以缓冲;
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开放式问题的运用,那么这样的聊天就能够做到自然、顺畅了。
用一个例子说明。
A:不好意思,无意间看到你手上这本书,请问你这本书是不是属于哲学范畴的书呢?
B:啊,是的,就是讲述近代哲学发展的一本书而已。
A:其实我对哲学方面的书也挺有兴趣的,但就是不知道要看什么。你觉得这本书写得怎么样呢?
B:还行吧!用比较直白的语言,阐述了近代哲学的发展过程,还挺有意思的。
A:语言直白就好了,写得太复杂,我真怕自己没耐心去看。那除了这本,你有没有看过其他入门级的哲学书呢,我想买来看看。
B:有一本《哲学简史》,是英国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罗素写的,比较适合入门阅读。
A:你好厉害啊,没想到你还真给我推荐一本!想必你肯定是那种特别喜欢看书的人了。
B:还好吧!没事干的时候,看看书其实也挺能打发时间的。
A:那也不错啊,我一想起看书,人就想睡觉了,没办法,平常工作比较忙,下了班什么都不想做。那你是做什么的,平常都有时间看书吗?
B:有啊,我是做设计的,晚上或者偶尔休息天就有时间看了,但也不是经常看。
A:原来如此。我是做XXX,每天都很忙。如果不是这么多事,我也想找点时间,好好看书,提升一下自己。
B:忙生活嘛,工作还是比较重要的。
这种谈话方式,就能够很好地构建聊天态势。
尽管对方碍于防备心理,可能不会长篇大论地去回答你的问题。但只要你懂得根据获取的谈话信息,构建下一次的谈话内容,那么这样的聊天就会比较顺畅、自然了。
利用关键词进行交谈
我们每一句话,都会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关键词”。即便是一句很简单的话,如“我最近很忙”,那么“忙”,也是其中的关键词。
只要我们懂得围绕这个“忙”,继续发问下去,你就能够跟别人顺畅地聊下去。
利用关键词聊天,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技巧。就算是平常习惯了沉默寡言的人,想要变得“会聊天”,运用这个技巧就能够让自己“脱胎换骨”。
因为聊天是双向的,你仅仅要懂得“揪出”对方的关键词,构建聊天内容,也要懂得给对方抛出自己的关键词,让对方能够聊下去。
例如上文那个对话的例子,A谈论自己说“原来如此。我是做XXX,每天都很忙。如果不是这么多事,我也想找点时间,好好看书,提升一下自己”,这句话的关键词就会有“忙”,“找时间”,“提升自己”这一些。
而B就揪出“忙”这个关键词去回答“忙生活嘛,工作还是比较重要的”。这样,对方就能够根据我们的关键词去聊天。
所以,如果我们的回答太简短,无法给对方提供充足的关键词,对方很可能就无法回答我们,跟我们一直聊下去了。
聊天,不仅仅要思考自己说出什么内容,还要想好你的话能否启发对方说出什么内容。
通过关键词的方式,去构建开放式问题,这样聊天就不愁无话可说了。如:
对方:“人生真的很无奈啊,为什么生活要这么劳累呢?”
选取“劳累”作为关键词,用开放式问题发问:“什么意思呢?为什么你会生活劳累?”
对方:“难道不是吗?每天忙前忙后,幸福美好的人生一直在远方,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属于我,这样的生活有什么意思?”
选取“幸福美好”作为关键词,继续用开放式问题发问:“你觉得现在的自己过得不幸福美好吗?那什么样的生活你才觉得满意?”
当然,尽管寻找关键词,就足够构建谈话内容,让聊天进行下去。但无论如何,都要避免简单地一问一答的聊天方式。
而其中,掌握搭话的技巧就能够避免这个问题。
学会自然地搭话
聊天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不能只有单方面进攻或者防守;最好的对话,从来都是有来有往的。
既然你向别人提出问题,别人回答了你,那么你也要给别人分享自己的信息作为交换。
这个分享信息,不一定是别人主动问你,也可以是你主动搭话提供。换句话说,在两人对话的过程中,对于某个话题你也一定要给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
你不能一直做那个发问者的角色,这很让人厌烦的,你也要适时做一做分享者的角色。这才是正确的交流方式。
所谓搭话,就是你要适时对于别人回答说出自己的看法或故事,来延长对话的交谈时间,让交流更融洽。当然,这个谈论自己,绝对不能是向对方炫耀,显摆,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姿态述说自己的事。
例如前文看书那个例子,当别人回答了你的封闭式问题说“还好吧!没事干的时候,看看书其实也挺能打发时间的”。
那么你就不要急着发问,要根据“看书”这个关键词,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也不错啊,我一想起看书,人就想睡觉了,没办法,平常工作比较忙,下了班什么都不想做。
这样做,就能够缓冲发问带来的压迫感,让你们围绕着同一个话题谈话、讨论。
搭话意味着你是在跟别人分享你自己的想法。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别人找你聊天,你的搭话只需谈论自己就足够了,甚至可以爱理不理,除非你对对方也感兴趣。
可如果是你主动找别人聊天,那么你的搭话,在分享完自己的想法后,就需要将话题继续引导对方身上了,因为别人未必对你说的有太多兴趣。
那什么情况需要这么做呢?
面对你喜欢的人,或者你想多了解一些对方的时候,你多一点谈论别人感兴趣的话题,别人自然会乐意讲述自己的事情,只要不过度追问某些切身的利益或者隐私,每个人都很愿意谈论自己。
搭话的作用有两个:
一,通过谈论自己,减少经常提问题引起的烦躁,让交流气氛不至于陷入冷场;
二,适当地谈一谈自己,能让对方稍微了解一下你,对方稍微放下戒备心理;
因为一直让别人谈自己的事,别人多多少少都会起戒心,而偶尔说一下自己的故事,别人看到你乐意分享自己,就会少了一些防备之心。
所以我才说,结合前面的提问方式,再适当地运用搭话来谈一谈自己,以此来建立互信的机制,然后再将话题引导对方身上,让对方多谈一下自己,不但能与对方建立更好的关系,你们的聊天也会变得很顺畅。
就算你平常再不会聊天,运用这些技巧,你也能够给人一个“会说话”的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