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声枪响过后,位于霍尔科姆村的克拉特一家四口被害。这起发生在1959年11月中旬的血案,如果不是杜鲁门·卡波特,相信很快就会被人们遗忘。两个年轻的犯嫌疑人制造了这起震惊全美的血案,却只得到了几十美元、一个望远镜和一台收音机。报纸登出这桩血案后,当时已经成名的作家杜鲁门·卡波特对这个案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同朋友哈发·李赶往当地,展开了长达六年的访谈和调查。在整理了6000多页笔记的基础上,最终完成了《冷血》。
《冷血》的出现开辟了一种新的小说文体,卡波特称之为“非虚构小说”。《冷血》出版后迅速荣登畅销书第一位,这本书也被翻译成25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当然它的作者杜鲁门·卡波特也凭借这本书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作家。
不过卡波特也绝非浪得虚名,他的文章字字珠玑、妙趣横生。村上春树也曾说过,看了卡波特的小说,认为自己缺乏写小说的才能,所以29岁以前都没有尝试要写小说。
抛开这些荣誉不谈,我相信就案件本身来说带给卡波特的就足够多了。杀害四个人就得到了区区几十美元,怎么看都是件匪夷所思的事情。这俩人为何如此冷血?不仅仅是卡波特,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反思。
01我的人性只够怜悯我自己
这是犯罪嫌疑人佩里对自己做出这桩血案的解释。从迪克对佩里的描述中,也能证实他的确是个毫无怜悯之心的人。
一个天生的杀手——头脑绝对冷静,但却毫无怜悯之心,不管有没有动机,都可以实施最冷酷的致命打击。
他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一个人呢?或许他的经历能够给出答案。
用佩里自己的话说,他就是一个从来没有得到温暖的人,无论是从家庭中还是从社会中。幼年时父母离异,他跟随酗酒的母亲生活,但是母亲根本不管他,导致他染上了很多坏习惯。后来多次被关到教养院,结果因为尿床被女看守毒打。虽然长大后参军了,由于自幼没有受到良好的教养,使的他的军队生活并不顺利。他在部队也多次惹是生非,最后在华盛顿服完兵役。可是童年的恶习已经养成,他屡次因为盗窃罪入狱。就在狱中他认识了迪克,也就犯下了后来的那桩血案。
几乎所有的人会认为童年的创伤是最难以治愈的。心理学大师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不就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会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原生家庭的好坏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在佩里的原生家庭中,他的几个兄弟姐妹除了姐姐芭芭拉,其余的都没有一个好的结局。当他被捕入狱后,世上的亲人只有这个姐姐和父亲了,但是他们却从没有打算去看望他。他的姐姐甚至告诉前来调查的警察,希望不要将她的家庭住址告诉佩里,因为“她害怕他”。亲情的温暖在他这里完全是一句空话。
其实佩里有相当高的音乐天赋,他吉他弹得不错。他天生敏感,只要不触及他的底线,他还算是个有同情心的人。在去往得克萨斯的路上,遇到了一对可怜的爷孙。尽管他的同伴迪克强烈反对,但是佩里还是坚持捎了他们一程。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是一张白纸。至于被塑造成什么样,大部分要看他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虽然现在网上很多反对原生家庭论的声音,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原生家庭对每个人的影响真的很大。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也曾说过,家庭关系和早期经验对儿童人格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特别是儿童早期父母对儿童的管理方式是日后儿童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就像佩里,一个本质不算坏的人由于得不到好的教养,最终误入歧途。
02如果说佩里的不幸是由于家庭的原因,那么迪克的堕落大多是由于自己的原因。 迪克的家庭生活很正常,父亲严格管教,母亲勤劳能干,总是把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直到他被捕入狱,在他的母亲眼里迪克还是最好的小孩,相必迪克也从他的母亲那里得到了许多关爱,甚至是溺爱。至于他为什么会堕落,大概从他第一次喝酒开始吧。 根据迪克的自述,在第一次感情失败后,他就迷上了喝酒,曾经有一个月的时间每天都是醉醺醺的。之后就没心思工作了。然而花的钱比赚的还多,就开始有了一些不正当的心思,从偷东西开始最后发展到开假支票,直到锒铛入狱。 迪克正是在自己的个人生活一团糟的情况下开始走上犯罪之路的。 心理学大咖阿德勒在他的著作《自卑与超越》中提到 我们来看看迪克的经历,似乎也认证了这一点。阿德勒说的人生的三大问题是指学业问题、职业问题和两性问题。在学业上,迪克的篮球打得很好,想要去大学打篮球可是家里没有足够的费用去供他上大学。在职业问题上,迪克原本有一份还算稳定的工作,可是赚的没有花的多,而且他总是去买一些自己根本负担不起的商品,所以他才会动歪心思去满足自己的欲望。两性关系就更不用说了,早早的结了婚,然后婚内出轨。后来和妻子分手了才发现自己没有爱过她。 在人生的问题上理不清,遇到挫折时迪克要么逃避,要么“走捷径”,就是不愿意付出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的现状。这也是个人教育的欠缺造成的。 我们人性中天生都会有一些弱点,安逸、虚荣、懒惰都是我们性格的敌人。我们受教育的原因很大一部分都是要和这些敌人做斗争,逐渐成长为一个有健全性格的人。 《冷血》的作者杜鲁门·卡波特的经历和佩里有些相似。对于他和佩里,卡波特说过这样的话: 我们在同一个屋子里长大,我是从前门走出来的,而佩里是从后门走出来的。 卡波特的原生家庭也很不幸,父母在他很早时候就离异了,他跟着母亲和继父生活在一起。不久母亲也去世了。幸运的是,卡波特早就将自己沉浸在文学的世界中了。或许是有这方面的天赋,14岁时卡波特开始写作,16岁开始在《纽约客》上发表文章,22岁就拿下欧亨利文学奖。成名作《蒂凡尼的早餐》一问世,立刻在纽约上层社会掀起一股狂潮。卡波特也跻身于纽约名流之列,完成人生逆袭。 出生于什么样的家庭我们无从选择,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不过卡波特的人生也没那么圆满。少年成名之后,他开始了毫无节制的奢靡生活。随之痛苦而来,也许是灵感枯竭,《蒂凡尼的早餐》之后,很长时间他写不出一部小说来。 佩里的出现给了卡波特新的素材,卡波特也许是从佩里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俩人惺惺相惜,卡波特承诺给佩里找最好的律师辩护,佩里对卡波特无话不谈,但是最终佩里还是被判处死刑。 有人说这也是卡波特的“冷血”之处,他并没有为佩里请律师,尽管他完全有能力。他的作品需要有一个悲伤的结局,所以需要用佩里的死来成全它。 《冷血》之后,杜鲁门·卡波特再也没有如此轰动的作品问世。晚年的他生活毫无节制,尽管不断的公布写作计划,却再无作品问世,上帝给与他的天赋仿佛是收回了一般。他吸毒、酗酒,在59岁的时候,猝死无友人家中。 关于他的一生,杜鲁门·卡波特自己早有评判: 我是个酒鬼。我是个吸毒鬼。我是个同性恋者。我是个天才。即使如此,我还是可以成为一个圣人。孩子在青春期遇到的所有问题都是因为他们在应对人生的三大问题时没有受到正确的引导和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孩子对未来心存畏惧,他自然会选择最简捷的方法来应付。但是最简捷的方法往往毫无用处。
03卡波特和佩里:从同一所房子里走出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