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个观点“女朋友不能太聪明” ,其实从心理学角度看,有两种男人最不喜欢聪明的女人。
一、自信不足的人
这里所说的“自信”,更多是指那些自尊水平较高的人。对于高自尊的个体而言,他们会对自己产生更多积极评价;相反,如果一个人自我价值感缺乏,对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有所怀疑,那么就会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感受,以至于在亲密关系中,更容易自卑、自我怀疑。具体来说,自信不足的男人不喜欢聪明的女人原因有两点。
“自我价值保护”
“人际吸引”是建立起恋爱关系的基础。大量心理学研究显示,人们喜欢对自己做正性评价的人,而反对给我们做消极评价的人,其本质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保护。对于那些低自尊的个体,如果在一个既聪明又有能力的女人旁边,他们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就会在极大程度上打击他们的自信心。所以,为了保护自我价值、抬高自尊,他们会更喜欢弱势、呆萌一点的女性。
“相对剥夺”
我们每天都或多或少地面对着“不满足”的考验,进而对我们造成一些负面感受。美国社会心理学学者S.A.斯托弗提出其中一种——相对剥夺感。这种感受指的是当我们将“自身状况”与“参照他人”进行比较时,认为他人有的东西自己却没有,从而产生一种挫折感。这种剥夺只是相对的,并非是绝对的,因此称为“相对剥夺”。
在爱恋方面,“相对剥夺感”同样能够诠释某些令人困扰的现象。比如,一个男性,他的外貌、工作能力与收入都不算差,但如果女朋友过于聪明、出色,他们难免会觉得自己备受冷落。通过这种无形中的比较,无论是在朋友、同事或亲戚面前,都会显得自己略逊一筹,总被伴侣压着风头,这会让他们感到难堪。
况且,男性往往更有保护欲,他们希望自己的能力比女朋友更出色,能更好地保护、照顾对方。这也就理解了为什么生活中,有的男性难以接受自己的伴侣比自己收入高。
“嫉妒”
在维持亲密关系的过程中,“嫉妒”常常会引发一些消极的情绪和行为,当这些消极的情绪积累起来的时候,容易让自己失去理性控制,做出破坏关系的决策。具体而言,当与个体的重要关系受到真实或想象的威胁时,便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这就是嫉妒心。
如果自己的伴侣很聪明,难免会吸引其他男性的爱慕,特别是对那些不够自信的男人来说,在面对这种情况时,他们很容易吃醋、产生嫉妒心理,如果总是互相猜忌,是不利于双方关系维持的。
二、曾经被动分过手的人
人的判断与态度并不是绝对理性的,在社会心理学的观点中,我们对于外部信息的觉知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过去经验的影响。比如,对那些曾经有过很多段不愉快情感经历的人来说,这些负面的情绪与消极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们未来对于新伴侣的选择,这种无意识的影响过程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认知与风险评估”
被动的分手会带来一种挫折与自我厌恶感。这种感受会在较长时期的影响到当事人,将其悲观情绪有意或无意的投射出去,不希望再次经历类似的事情。从本质上来讲,他们最看不顺眼的是在前一段失败恋情中“被迫卑躬屈膝的自己”。可以想象,经过几段糟糕的恋爱,非但自我厌恶感得不到解救,还可能增加自卑感,甚至失去对爱情的憧憬,直到对爱情麻木,将就过一辈子。
这种消极信念会在其心中根深蒂固,他们甚至对自己的儿女传达“爱情不可信”、“ 漂亮又聪明的女人不要碰”等盲目观点。毕竟,在一段关系中,如果一方比另一方优秀很多,没办法势力相等,容易产生“失衡”。这种关系是很不稳定的,双方联系产生对等的沟通与交流,久而久之,分手是在所难免的事。
所以,对于那些曾经被感情伤害过的男人,他们内心深处会产生一种深深的无力感,认为只有避开那些比自己聪明的女性,才不会被抛弃、被辜负。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关系的破裂是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比如,缺乏沟通、对彼此的缺点不够包容等等,而聪明与否也没有占到那么大的比重,所以他们的观点是有认知偏差的。
进一步通过这种“认知偏差”与“风险评估”的长期影响,他们害怕自己再次受到聪明女人的愚弄,再次被迫结束一段感情。所以,在下一段关系开始之前,他们宁愿为了低风险,而放弃寻找聪明又能干的伴侣,进入自我贬低的恶性循环中。这种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成一种自我值保护策略。
“控制感”
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曾提出,有两种强烈的需求与动机,其中一种便是对控制环境的需要。在恋爱关系中也是如此,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希望自己在关系中有一定的主导权。如果对方太过聪明,往往会让自己陷入被动的局面。因此,为了增强这种在关系中控制感,男人不太愿意去选择那些过于聪明、精明的女人。
总的来说,对于那些不喜欢聪明女人的男性,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担心被对方抛弃。为了保护自我价值、获得在一段关系中的主动权与控制感,尽可能减小风险因素,从而选择更为保守的策略,避开过于聪明、出色的女性。一方面,这也让我们更好理解为什么在恋爱关系或是婚姻中,男方往往比女方更出色,而过于聪明的女性却成为了“大龄剩女”。
这同时也启示我们,“女朋友不能太聪明”这个观点其实是有失客观的,其中存在着一些认知偏差,并在无意识中影响着我们的选择与行为。
- The End -
作者 | 张田田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几大原则.飞华心理.2012-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