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大师》、《记忆大师》两部7分+的悬疑片,用高口碑与鲜明风格收获观众认可,也奠定80后导演陈正道的“悬疑大师”称号。
2020他涉足小荧屏,更在高分悬疑扎堆的情况下贡献一部“黑马”《摩天大楼》,这部网剧拿到了8.1的高分,使“陈正道悬疑=口碑保障”深入人心。
2021五一档,陈正道的悬疑片《秘密访客》亦打败多部作品跃居票房三甲,但该片口碑却不尽如人意,开分后一路下跌至5.7。
这是陈正道凭借大师系列悬疑片成名后口碑最差的一部悬疑作品,喜欢的观众,仍旧会赞赏陈正道的高级质感和反转渲染。
不喜的观众则直接点评“不知所云”、“故弄玄虚”,用低分抒发不满。
从8.1分的口碑神作《摩天大楼》到5.7分的《秘密访客》,两部几乎同期诞生的陈正道式悬疑,为何口碑却天壤之别?
解析问题前先聊一聊作品的优点,客观来说,《秘密访客》惊艳之处颇多,是五一档里比较亮眼的新片。
陈正道风格,更加鲜明给力
一部优秀的悬疑片,编剧给出的故事内核、作品逻辑是基础保障,导演的个人风格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所在,2020大爆款《隐秘的角落》便是典型。
这部电视剧的成功有紫金陈原著小说护航,亦离不开非科班出身的导演辛爽助力,乐队的出身的他有一套独特审美体系,追求极致的浪漫与极致的真实。
这成就了《隐秘的角落》备受好评的高级画面质感,同时,辛爽也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融入到作品,一度让该剧的“阴间配乐”爆红全网。
而“悬疑大师”陈正道更喜欢在镜头与叙事上留下个人印记,《催眠大师》、《记忆大师》、《摩天大楼》的镜头,便惊艳过无数悬疑粉。
有过多部悬疑片经验的《秘密访客》更加青出于蓝,电影前半程铺设谜题,在观众未知答案的情况下,镜头已经营造出浓郁的压迫感。
没有血腥,没有刻意制造恐惧,导演却总能让观众在看似“平静”的镜头中感受到故事潜在的惊悚,正如影片开局的家庭晚餐环节。
一丝不苟地严肃父亲,精致贤惠的漂亮母亲,莫名成熟的两个孩子,摆放细致到鱼头方位都被兼顾的菜品,明明是完美到极致的镜头,却让人感到不适。
等到神秘的脚步声从地下室慢慢靠近,居住在汪家地下室的“罪犯”于困樵走入镜头时,那种不适感向恐惧演变,高级的惊悚,莫过于此。
剧中姐姐梦游、弟弟窥视地下室、母亲装神弄鬼等高能镜头的穿插,更不断将压迫感拔高,让观众在毛骨悚然中增加对谜底的好奇心。
全员恶人设定,尺度突破很大
陈正道也是一位喜欢探索新元素的导演,大师系列两部曲一个采用了软科幻元素、一个借用了神秘的催眠元素,都能让观众眼前一亮。
《摩天大楼》里他与编剧殳俏合作,采用了“剧本杀”提供拼图信息的新颖叙事模式,一步步让观众惊讶,又一步步反转观众前期的认知。
《秘密访客》前期让观众无法忽视的是“全员疯批”设定,汪氏四口之家与“外来者”于困樵组成常规角色团,每一个角色都人“鬼”难分。
富豪汪先生表面绅士帅气,但从他在餐桌上用非常书面的语言来点评儿子,便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极致的父权代表,对家人存在扭曲的掌控欲。
汪太太前期在汪先生面前像是一个弱者,想离家却被他用女儿进行母爱绑架,在自由与家庭中挣扎,然而,她却是电影中第一个行为失控的角色。
汪家两个孩子更是拥有“恶童”品相,姐姐不断接近车祸肇事“嫌疑人”于困樵,导演也用致敬洛丽塔的镜头暗示了她对于困樵的特殊依赖。
弟弟一边想要做“保护姐姐”的完美家人,一边又试图继承父亲对家族女性的掌握欲,要求姐姐“不能背叛他和爸爸”,观感细思极恐。
从思诺、陈朝阳、普普到汪氏姐弟,影视剧的“恶童”每次都能带来别样效果,最单纯的年龄与最疯魔的性格融合,是悬疑题材屡战屡胜的设定。
段奕宏饰演的于困樵是全片中表现最接近普通人真实反应的,会保持基本的交流礼仪,会传递普通人对汪家人理解,又同时拥有普通人的迷惑。
但,这个在全片最接地气的角色,却出场即是“凶手”设定,他是一起校园事故的“责任人”,这一背景让失忆的于困樵自带暗黑BUFF。
整体来看,每个角色都有秘密,每个角色都存在即将疯魔的暗示,全员“恶人”的设定尺度很大,带来的悬疑也很强,故事似乎随时都会失控。
但,陈正道的个人风格与编剧的大胆突破,带来的优点虽多却没有完美到出圈的地步,因为想要让这些优秀达到极致,关键还在故事谜底否能让观众共情。
在这方面,《秘密访客》太过依赖尺度的探索,反而失去广泛的共鸣。
“触动人心”与“不知所云”
《摩天大楼》50%的看点在逻辑缜密的悬疑与层层推进的反转,另外50%则是看每一个“剧本杀”背后夹带的现实议题,以及整个故事的立意。
谢保罗篇充满对人性的善与恶的拷问,林大森篇借婚外情外壳传达对重男轻女的批判,整部剧亦贯穿着对当下社会女性处境的深挖。
待到钟美宝篇揭露谜底时,钟美宝母女的遭遇与社会上饱受男性PUA的女性完美连接,全员做局惩罚罪犯的设计,亦带着女性互助立意。
这个话题有广泛的共鸣性,直击社会痛点,故事设定又在伤痛的基础上保留对女性互动、善多于恶的展现,极为触动人心。
而《秘密访客》只做到了一半,它成功的一半是挖掘到了值得探索的社会痛点,比如试图掌控所有人的汪先生带来极端父权揭露与反思。
这一议题是能与现实接轨的,但导演和编剧实在太喜欢挑战尺度,把深柜、代孕、校园暴力、扭曲的父权、爱情替身、禁忌之恋等元素全数融入了进来。
如此密集的大尺度元素反而冲淡了人物逻辑,加上部分元素不能展现得太明显,待到揭晓谜题时,很难让所有观众都能受触动,理解作品想要表达的立意。
比如设计了整个“局”的汪先生,电影的原意是想表达受害人不应成为加害者,但汪先生作为受害人时的痛苦挣扎,大部分观众是无法理解的。
作为一个出身优渥且有个人造诣的富二代,因为父母反对、要继承家业便与恋人分手,这实在不能把生活不幸福的锅全砸给家庭。
毕竟,父母不能限制他的人身自由,分手起于外界阻碍,源于个人的懦弱。
更何况,他不幸的生活加深于自己一错再错,为了摆脱父母催婚把爱自己的女人变成同妻,因为思念恋人让妻子代孕生下男友的孩子导致对方崩溃自杀。
夺走大量生命的校车案失踪,更是起源于汪先生对儿子的溺爱与不当教育,使他成为校园暴力主导者,间接引发了灾难,汪先生是全片里责任最大的一方。
因为无法GET到汪先生的痛,当揭开谜底时,被前期镜头渲染等待“一个惊天大秘密”的观众,会产生“就这?”的失落。
而且,整个故事明面上镜头更多集中在汪先生执着的父爱,对他的问题更倾向于委婉的形式表现,会让观众混淆故事想要批判的对象。
不知所云、莫名其妙便由此而来,即使弄清了汪先生的心路历程与故事内核,会惊叹“真敢拍、尺度真大”,却很难有《摩天大楼》的深度共鸣。
或许,陈正道式悬疑在追求尺度是与新鲜元素探索之时,也需要走入现实生活,挖掘更有共鸣的话题,用艺术为更广泛的痛点发声。
这样才能让极具风格的影视作品拥有更丰富的观众群,让作品进一步出圈,悬疑片的精彩,不仅仅在悬与疑,还在于故事内核的“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