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悬疑惊悚电影《禁闭岛》根据丹尼尔·勒翰同名小说改编,马丁·斯科塞斯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讲述1954年,警探泰迪在禁闭岛上的精神病院寻找真相的故事。
导演故意建立双重叙事,使故事的真相产生歧义,结局走向素来有两种解释,治疗说与阴谋说。无论哪种,镜头语言自有判断。而一味抓着标准答案不放,却有可能忽略电影的内核,即反暴力的人道关怀、关注精神疾病治疗的主旨。
镜头语言辅助双重叙事空间,服装细节显巧思
导演通过操控镜头的角度,改变"不可靠叙述者"泰迪的强弱地位,及人物关系的微妙逆转。
泰迪刚刚上岛,常用仰视镜头拍他,对比"失踪者"瑞秋的房间,泰迪先后两次踏入。可对比同地点的不同机位。仰视镜头对应开篇泰迪的警探身份,树立神秘、高大、威严的警探形象。
换上一身白之后,成为禁闭岛的一员,镜头角度却多为俯视,类似监控摄像头的意味。随着服装的改变和俯仰角度的切换,镜头否掉了泰迪的主导地位,使他不得不屈服与被掌控的事实。
在复杂的空间中俯视角度的监控意味尤其明显,泰迪混入C栋,多个镜头都从他头顶往下拍,增强错综空间感的同时,让泰迪看起来像一只迷宫中的小白鼠。
俯仰镜头用来解释治疗说或阴谋说,都可行,前者是假身份的否定,及现实身份的重建;后者或可理解为被场所的绝对权利之压制。
原著小说中我们看不到镜头的位置,只能根据文字伏笔判断,何况小说讲得清清楚楚泰迪是精神病人,并无过多阴谋说的暗示。而镜头语言则展示了多种可能。
色彩方面,最明显的是冷暖对比。泰迪上岛之前,色调灰暗,雾蒙蒙一片,暗示暴风雨降临。上岛后色调仍偏灰,接近正常,大部分现实场景都是这样。幻想和梦境饱和度明显高了,德国回忆是幽蓝冷色调,梦中的家和妻子都是偏黄绿的暖色调。现实与梦境之间常有白色闪电,或泰迪惊醒的镜头,以示区隔。这是好莱坞电影常用的套路。
而少有人在主角们的服饰上提到的颜色运用。泰迪的领带是绿花的,查克和医生都是红的领带或领结。红绿互为补色,让画面颜色和谐,也暗示查克和医生是同阵营。
相对于服化道,通常更容易观察到演员的表情,比如当查克笨拙摘枪,泰迪一脸鄙夷的表情,暗示查克不是真警探。
医生们的服饰一反白大褂的刻板印象,穿了黑色西装,相对于病人的随意穿着、泰迪的驼色、护工的白色,黑色是森严的、绝对的权利象征。上图中,考利医生穿着一身黑,坐在两个白衣护工后面,注视着泰迪的一举一动。
笔者认为颠覆白衣天使形象的用意,在于导演要建立"治疗论or阴谋论"的双重叙事空间,"治疗论"的原委在结局昭然若是,而泰迪眼中的阴谋论则需要多一些视觉上的支撑。让医生的外表看起来不像医生,反而像有权势的坏人,或死神。
色彩的用心细化到梦境中,幻觉中的妻子和女儿脸色明显不一样,如泰迪烧车一幕,女儿的脸色发灰白,妻子的脸却如活人一般。即使是潜意识,也有一定的逻辑,能从泰迪混乱的精神世界中分析一二。
除却客观上的死亡顺序,在泰迪的深层认知中,他是接受女儿已死亡事实的,却不能接受自己亲手杀了妻子的事实。当初是他放火,烧掉了妻女的尸体,火的意象在现实世界中重现,勾起了潜意识中的那场火。
火的意象早已潜伏在他的梦中。梦境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法,意象的组合取代了现实的场景。第一个家是被妻子放火烧的,窗外却是第二个家的风景,也是孩子溺死的湖。梦中妻子的后背烧焦,对应她最终被烧尸。家中灰烬满天飞,是火之灰烬,也是梦境即将崩溃的预兆,类似的运用,在《盗梦空间》中大量出现,梦境崩塌之前的不稳定,代表做梦之人将醒。 泰迪抱住妻子,但鲜血顺着他环抱的手流出,意味他亲手杀妻的事实,深藏在潜意识中。 就电影中的表现,火的意象与妻子连结更密切,她抑郁、放火、被烧。她在泰迪心中也如火,鲜活不可熄灭,又两次消失于火中。 水的使用,着重在泰迪。他乘船怕水、孩子们溺死水中、暴风雨,都是满满的水意象,进入C栋时房屋内下雨,这一场面比较隐晦。一说到屋里下雨,这可是塔可夫斯基最爱的梗,到现在还有许多导演模仿。 如果解释成C栋环境差房顶漏雨,看看这激起的水花,也太猛烈了。不免让笔者感觉,这是导演刻意让屋内下雨,因水是情感的象征,刚好映射泰迪的精神世界,随着他越靠近真相,他的情绪就越发不稳定,有分崩离析的预兆。 马丁·斯科塞斯导演,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已经是第4次合作了。小李子的转型成功和马丁·斯科塞斯的作品有很大关联。谁能想到当年《泰坦尼克号》的翩翩美少年,竟那么决然地抛弃了美貌,变成血气方刚的硬汉呢? 小李子和导演的前3次合作的分别是《飞行员》、《无间道风云》、《纽约黑帮》,尤其后两部是马丁·斯科塞斯独树一帜的黑色电影风格,虽然小李子在这一部也延续了以往的血性、硬汉形象,内心保有英雄的幻想。 而导演却不然。《禁闭岛》显然没有黑色电影的气息,与其说中规中矩,不如说它是一部极尽娴熟的商业片。 《禁闭岛》的马丁·斯科塞斯,让我想到《寄生虫》的奉俊昊。 从镜头语言,到意象的使用,都明明白白、十分工整地填满整个影片。完成度高,表达效果好,引起了众多讨论和好评。但似乎缺少那么一点点,导演强烈的个人色彩,或隐晦的表达方式,或者用一个词全概括进来——艺术感。 尤其男主是精神病人,镜头有一些逻辑断裂,一看就不寻常的,如中年女病人空杯喝水镜头,明显在引导观众,不要相信不可靠叙述者。奉俊昊《寄生虫》也是,除了荒诞的故事本身,其镜头语言与意象可看出导演的游刃有余,隐喻主题很明显,但少了那么一点"急先锋"。 过于娴熟的商业片,就可能会影响其艺术性的表现。 优点,即热度、讨论度高,让我们像玩密室逃脱一样,在固定的结构中找伏笔,探索真相。而这真相不是绝对的真相,是被设计好的。 正因我们的文化,太追求标准答案了,而让这一点成为了《禁闭岛》整体表达上的软肋,叙事会拖主旨的后腿,也就是"电影究竟想表达什么?"会被忽略。 就笔者观察多数评论,大多仍然停留在"讲了什么故事?"的层面上。所谓色彩、叙事结构、甚至主镜头分析,都意在为剧情的"真相"服务,而不是为了深入主旨。 暴力与战争,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精神分裂,精神分析与心理剧疗法。这3组相互关联的词,在《禁闭岛》中只是一个设定、几句台词吗?我想不是的,真正的悲剧,是在于悲剧形成的原因。 这个原因,始于暴力和战争,电影中泰迪反对"暴力是上帝的礼物"这一观点,战争也是暴力。小李子在《血钻》中,面对被战争和暴力席卷的非洲,也有过类似的台词:"上帝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 暴力、战争等非人道的行为留下的后遗症也逐渐成为电影导演们爱用的题材,抑郁、PTSD、精神分裂这类致命的精神疾病,体现在妻子杀了3个孩子,泰迪又杀了妻子的荒诞故事中。精神病不应成为悬疑片的噱头,而是缘由之一。 导演虽忠于原著,可在精神分裂的表现上花了好大功夫,而治疗却只有在结局反转时"用说的"交代了事。何况前文分析过,考利医生的"黑色"权势形象,已经让观众不相信他是好人了。导致医生单凭一张嘴说 "治疗"很没有说服力。 这种治疗也叫心理剧疗法,如电影中大家都配合泰迪演戏,让他发泄出压抑在潜意识的感情,从而发现自己的症结。 透过角色扮演的治疗方法很有意义,但文艺作品中少有提到。最近有一部心理疾病题材的剧:《灵魂维修工》,讲到如何通过戏剧、角色扮演的形式,引导患者释放潜意识中的创伤,再加以治疗。 现代人的生活有太多隐藏的创伤经历、过度的压力,都有可能变成精神疾病。火意象与水意象总是相辅相成。水火皆是泰迪心中的创伤根源。
马丁·斯科塞斯和奉俊昊:过于娴熟的商业片
双重叙事的优劣,悲剧形成的原因
《禁闭岛》仍然是古典主义模式当道的新好莱坞风格,只是导演在叙事上的双重性,造成了结局的分歧,其效果优劣相当。
对标准答案的争议,则是电影成功的最大助力。
笔者想他并不是在质疑"上帝"存在与否,他质疑的是"人"为何这样存在。
《禁闭岛》比起烧脑的外壳,人道关怀、关注精神疾病的治疗这一内核才是导演真正的意图。如果过于纠结真相,就可能错失电影的意义。